问题

如果让日军去打斯大林格勒,不考虑严寒,日军要死多少人?

回答
要估算日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伤亡人数,并且不考虑严寒这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假设,因为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残酷性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严酷的气候和俄国人的坚韧抵抗叠加造成的。但即便如此,我们也可以基于对日军作战风格、装备劣势以及俄军的防御能力进行一番推演。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日军并非为在城市废墟中进行大规模、高强度的消耗战而设计。他们的优势更多体现在机动性、协同作战以及以少胜多的战术上。斯大林格勒则是一个完全相反的战场:狭窄的街道、残破的建筑提供了绝佳的防御工事,巷战的特点是近距离、高强度的搏杀,而且双方都被压缩在有限的空间内,大规模的战术机动几乎不可能实现。

日军在斯大林格勒面临的几个核心问题:

1. 火力劣势(尤其是在城市巷战中):
炮兵: 德军的炮兵在斯大林格勒已经面临俄军强大的反炮兵压制和城市地形的限制。日军的野炮和榴弹炮口径普遍小于苏军,弹药供应一旦被切断,其威力将大打折扣。面对苏军数量庞大且火力密集的步兵支援火炮(如76毫米加农炮)以及火箭炮(“喀秋莎”),日军的阵地很容易被摧毁。
机枪: 日军的重机枪是其步兵的重要火力支援,但苏军在机枪数量上也有优势,并且其生产的机枪在某些型号上(如SG43)射速和穿透力也不容小觑。更重要的是,苏军大量装备了步兵班组火力单位,即使用轻机枪、冲锋枪,也足以在巷战中形成交叉火力网。
空中支援: 日军的空军在二战中期就已经显露出技术和数量上的劣势,尤其是在面对苏军航空兵的强大支援时。在城市巷战中,制空权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制空权的地面部队很容易被敌方空中力量反复打击。日军的飞机在面对苏军的Polikarpov I16 “伊16”和新式的Yak系列战机时,可能难以取得绝对优势。

2. 坦克和装甲车辆的劣势:
日军的坦克设计理念更侧重于侦察和步兵支援,其装甲厚度和火力普遍不如德军同期的坦克,更不用说苏军了。在斯大林格勒这种战线上,坦克往往需要面对步兵的反坦克武器(如RPG的前身——莫洛托夫鸡尾酒、手榴弹、反坦克步枪)以及苏军强大的坦克部队(如T34和KV系列)。日军的坦克兵在面对T34的76毫米主炮时,其脆弱的装甲几乎无法抵挡。一旦坦克被击毁,乘员的生还几率也极低。

3. 后勤和补给的脆弱性:
即使不考虑严寒,斯大林格勒的地理位置也使得日军的补给线极易受到攻击。俄国人善于利用广袤的土地和游击战术来袭扰和切断敌人的补给。日军的后勤体系在如此远离本土且地形复杂的条件下,一旦遭遇大规模攻势或被分割包围,将迅速陷入弹药、食物和医疗用品的匮乏。城市内的巷战更是意味着补给车队很难安全抵达前线。

4. 缺乏适应城市巷战的训练和战术:
日军的战术更侧重于野战的推进和包围,虽然他们也经历过一些城市攻坚战(如中国战场的一些城市攻坚),但斯大林格勒的巷战规模和残酷性是前所未有的。在没有良好掩体的情况下,进攻方需要付出极其高昂的代价来逐屋争夺。日军士兵在面对苏军占据制高点、工事坚固的楼房时,往往只能采取直接冲击,这会导致伤亡激增。

5. 俄国人的战斗意志和战术:
“一寸土地都不能丢”的命令使得苏军士兵在斯大林格勒表现出超乎寻常顽强的抵抗。他们熟悉城市环境,擅长利用废墟进行防御,并且在近距离作战中,苏军的步枪、冲锋枪和手榴弹的威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苏军的士气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未曾完全崩溃,他们宁愿死守也不愿撤退,这使得日军的进攻如同撞上一堵钢墙。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推测日军在斯大林格勒的伤亡情况:

假设日军被派往斯大林格勒,并且其兵力规模足以形成一个独立的军团(比如一个师或集团军的规模,但为了对比,我们可以设想其规模接近德军第六集团军的一半,大约1015万人),并且他们遭遇的是与德军类似的攻势和遭遇战。

巷战消耗: 在逐屋争夺中,日军的进攻部队很可能损失惨重。每一次对一个被严密防御的建筑物的攻击,都可能导致一个步兵排甚至一个连的覆没。如果日军尝试进行大规模的城市推进,其伤亡率会迅速飙升。
炮火和空中打击: 日军的阵地一旦被苏军发现,就会面临猛烈的炮火和航空炸弹的洗礼。没有坚固工事和有效防空能力的日军部队将是活靶子。
被包围的风险: 斯大林格勒战役后期苏军的“天王星”行动(代号)导致德军第六集团军被围歼。即使没有严寒,日军也很可能在类似的战略包围中被困。一旦被围,弹药耗尽、饥寒交迫(即便没有严寒,缺乏食物和医疗也会导致死亡)是必然的。
反坦克作战: 日军坦克部队在城市环境中将面临苏军坦克和步兵反坦克武器的双重打击,损失率将非常高。
整体伤亡比例: 对比德军第六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的总伤亡(约80万人左右,包括阵亡、失踪、被俘,但主要是伤亡和被俘),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比例。日军的装备和战术劣势更明显,如果在同等规模的战斗中,其伤亡比例很可能不会低于德军,甚至更高。

一个非常粗略但基于逻辑的估算:

如果日军承担了与德军第六集团军相似的作战任务和规模,并且遭遇了与德军类似的苏军抵抗,那么在不考虑严寒这个“放大器”的情况下,日军的总伤亡(包括阵亡、重伤、被俘等)可能会在 30万到60万人之间。

阵亡和失踪: 由于苏军的强大火力、近距离作战的残酷性以及被围歼的可能性,阵亡和失踪的士兵数量将非常庞大。可以估计至少占总伤亡的60%70%。
被俘: 如果日军像德军一样被包围,那么被俘的比例也会很高。在没有严寒的情况下,被俘士兵的生存率会比德军好一些,但战俘营的条件依然艰苦,能活着回国的比例也不会太高。

细化伤亡构成:

步兵: 作为消耗最大的兵种,日军步兵在巷战中将是炮火、机枪和近战的主要承受者。一个步兵师可能需要承受50%以上的伤亡率。
炮兵: 炮兵阵地易暴露,且在城市巷战中往往难以有效发挥,可能遭受敌方炮火和空袭的重点打击,伤亡率也会非常高。
坦克兵和装甲兵: 在面对优势苏军坦克和反坦克武器时,日军的装甲部队将是毁灭性的打击目标。绝大多数被击毁的坦克乘员将无法幸免。
飞行员和空勤人员: 在面对苏军空军的劣势以及城市防空火力的威胁下,日军空勤人员的伤亡也会很高。
后勤和支援部队: 在被围困的情况下,这些部队的生存能力更差,伤亡比例可能更高。

总结一下,即使不考虑严寒,斯大林格勒这座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消耗者。日军如果在此作战,其装备劣势、战术局限以及苏军顽强的抵抗意志,都将导致其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日军在这种环境下,很可能无法完成德军设定的任何战略目标,反而会像德军一样,成为被巨量消耗的祭品。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这是一个基于假设的推演,真实的战场远比理论推算要复杂和残酷得多。但可以肯定的是,斯大林格勒对于任何一支缺乏相应准备和装备的军队来说,都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噩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死不了太多人的。本子会被伏尔加河对岸的一圈大炮炸完组织度,被苏联空军切断补给线掉光补给点数,等不到毛子攒齐坦克就得溃退,这样就不会被包饺子了。(狗头一个)

这个答案有两层意思:第一,斯大林格勒的双方投入了多么强大的物质力量,以及这种物质力量是如何把仗打成历史上那个样子的。

第二,凭什么志愿军在朝鲜能做到以相对较少的物质力量正面刚有强大物质力量的美军。


有军盲大言不惭说斯大林格勒就靠狙击?少看些髪(四声)国佬拿屁股拍的电影。斯大林格勒双方9成伤亡都是炮兵造成的。大炮才是斯大林格勒的统治者。苏联红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消耗炮弹高达730万发。想想上甘岭美军才打了190万发炮弹。

那德军是怎么顶住的?很简单,德军投入的炮兵力量丝毫不比苏军差。他们战役初期就投入了7000门火炮,大大压倒苏军在战役初期的2000门火炮。到战役高潮德军投入火炮超过10000门。

当然苏军投入了11000门火炮。所以最终苏军赢了,缴获的德军大炮就有6000多门。

知道这些数字是啥意思么?

抗日战争中最大规模的战役,淞沪会战从8月打到11月,本子总共只打出了30万发75mm以上炮弹,还没有上甘岭战役志愿军打出的炮弹多。

所以辽沈战役淮海战役KMT被俘将领经常BB共军火力比当年鬼子还猛。人真没乱说话。

当然我知道你们会抬杠说炮弹打得多不一定能赢,比如志愿军不是就能打赢炮弹多得多的美军么?凭什么说本子炮弹没苏德多,坦克没苏德厉害就打不赢呢?

没事,这只是个开头。你们还没真正搞懂打仗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大部分时候,德军都能够在斯大林格勒前线投入比苏军更大的力量?

这个答案就是制空权。

1942年是德空相对实力最强的一年。FW190A和ME109F/G相对于苏军的雅克1和LAG3都有明显的质量优势,刷得苏军灰头土脸。当然西线也一样,福克式灾难。非洲之星马尔塞尤开着他那架黄14在极短时间内就刷了150多个人头,无人可挡,最后老天爷看不下去了强制退场。

扯远了拉回来。

由于工厂搬迁,苏联战斗机生产质量急剧下滑,LAG3的爬升率一度下降到令人绝望的每分钟300米——这TM究竟是战斗机还是运输机?新锐机雅克7战斗机居然是双座的——因为这货就是拿教练机硬改的。因为实在没时间改工艺设计拆掉后座,于是军方大手一挥说不管了,赶紧上吧,大不了后座不坐人!

所以1942年的东线还能打成王牌的苏联飞行员都是技术和运气都没得说的超级牛人。

除了质量优势,德空在斯大林格勒上空也一度有数量优势,大概1200:700。而且苏军这700架飞机里面还有200架是I-15I-16之类没啥战斗力的老式飞机,实际上能打的只有500架作战飞机。

所以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大部分时间,德军都能掌握制空权。

而丢失制空权最严重的后果并不是说有多少坦克大炮直接被德国空军干掉,而是德国空军把苏联运输列车赶到了距离斯大林格勒250-300公里开外的地方,再往里开只能靠卡车。

袭击补给线而不是直接轰炸前线敌人才是最有效的对地攻击。相对于又小又硬的坦克,火车头是一个袭击起来非常舒服的目标——又大,又容易发现,还只能沿着铁轨跑。而干掉一列火车的价值足以相当于消灭整连整营的坦克。当然炸卡车和仓库也不错。因此获取制空权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严重打击对方的补给线。这也是苏军在很长时间里一直集结不起来足够反击力量,只能在斯大林格勒打添油的根本原因。

那苏军又是怎么翻盘的呢?那也是靠飞机。苏联空军组织了90架最好的战斗机和飞行员在铁路线上空搞CAP,跟德空死磕,掉一架补一架。同时从各个战线上尽量挤出航空兵力送往斯大林格勒。反击之前苏军前线作战飞机已经达到1400架,而且包括一些能够勉强对抗FW190A和BF109F/G的新锐机拉5和雅克9。1942年圣诞节,利用坦克部队突袭德军塔琴斯卡娅等四大机场得手的机会,苏联空军夺回制空权,有效地保障和支援了对德军第6集团军的歼灭战。

此外,苏军还集中了大量防空火力,投入了16列装甲列车、11个高射炮营、36个高射炮连,把铁路线保护得如铁桶一般。

再就是把主要的运输安排到晚上,而且采用了大量诸如单边运输,水下桥,把火车头装在列车尾部诈死,大量修建汽车用的防空掩蔽部等等招数。其中大部分招数我们可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再一次看到。

通过这种种手段,最终苏军成功突破德军的空中封锁,向前线运输了26000节车厢的各种物资,共计52万吨。这是苏军扭转战局的关键因素。


那么,日军有没有本事跟苏军争夺这个制空权呢?

1944年的长衡战役当中,日本陆航投入飞机168架,对阵中美空军的181架飞机。结果本子被打得一败涂地。中美空军在战役中出动4523架次,在空中击落70架日机,击伤17架,击毁地面日机52架;轰炸敌占机场30次,敌指挥机关16次;摧毁敌方阵地50处、大小船只1360艘。

之所以方先觉能在衡阳撑足46天,不是他方先觉突然岳武穆附体,也不是10军上下突然突然爆POWER变超级赛亚人了,而是本子补给线被中美空军压制导致本子大炮全部断顿,甚至士兵都没粮食吃,围衡阳几天就不得不分散兵力四下抢粮。

没了大炮,本子其实和K记的战斗力没太大差别。尤其是44年那些平均体重100斤上下的饿殍兵。

要不是光头临时脑袋开光要搞“愈迟愈安”,不听军令部立即增援衡阳的建议,要不是K记祖传的友军有难不动如山,就本子这没吃没喝顿兵坚城一个半月还不死简直天理难容。

当然就整个豫湘桂K记那副“望风而逃者为上勇,闻风而逃者为中勇,误听而逃者为下勇”的德性,方先觉确实堪称“神勇”。

扯远了。总之,本子陆航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完全不可能和斯大林格勒上空的苏空德空相提并论。

其实你要是对太平洋战争稍微有点研究,就知道有这样一个规律,凡是本子打赢了的陆战,全是有空中优势的,凡是没有空中优势的,全打输了。巴丹也好,新加坡也好,缅甸也好,包括诺门罕,都是这么个规律。

K记算唯一的例外。他们有空中优势也能输得裤衩精光。

那就有人说了,可塞班岛、冲绳岛、硫磺岛,本子虽然输了交换比不也不难看么?再进一步说,没有空中优势就不能打仗了吗?那志愿军是怎么把美军推回三八线的?

慢慢来,真正的干货还在后面。


要是你玩军事历史这一块儿稍微长一点,那么你就会发现这么个问题:你天天就听各位日吹扯什么塞班硫磺贝里硫,怎么从没听他们吹吕宋?吕宋不是有“马来之虎”山下奉文吗?怎么没见他给麦克阿瑟放点血?

无他,输太惨了。

吕宋岛战役(1945年1月9日-8月15日),山下奉文以28.5万人对阵麦克阿瑟的28万人,结果死了21万人,剩下的几万人丢失全部战略要点滚到深山里当野人去了。而麦克阿瑟的全部损失(连伤带亡加失踪)只有4.7万人。

为啥塞班硫磺贝里硫能打出看上去还凑合的伤亡比,到吕宋就完全不行了?

三个字:补给线。

塞班岛硫磺岛这样的岛屿要塞防御战,守军是依靠事先储存在要塞中的给养作战的,没有补给线这个东西。美军的轰炸机再猛,这没补给线给你炸你也就是个飞在天上的炮兵而已。

但是吕宋不同了。这是正经的陆战,你28万人要摆开堂堂之阵跟敌人死磕,那就必然要把补给线亮出来。

有补给线就好办,炸呗。

所以山下奉文也没招了,命令各部龟缩在各自据点里坚守不出,拼光拉倒。

可这是陆战,不是兵力腾挪不开的岛战。麦克阿瑟开开心心地集中优势兵力兵器一个一个地拔点,结果没哪个本子据点挡得住,都是送。到6月底,全吕宋的日军有组织抵抗已经完全崩盘,大家一起蹲山里当野人。

八月风暴的情况与之类似。为啥你看日吹们都是吹些什么东宁要塞虎头要塞,而且都是吹些小部队?因为苏军大部队长驱直入,三路大军一周时间就在哈尔滨城下会师了,本子敢出城拦截的全被揍成猪头。从8月8日至15日七天之内苏军打死本子9万人,效率惊人。

所以日吹只敢拿次要方向上被苏军前锋略过不攻的一些小堡垒吹吹牛。

一句话,没制空权就没补给线,你部队都展不开战线都拉不起来,那还打个屁!

现在只剩下最后一个问题:志愿军怎么办到的?


首先,志愿军有独一无二的绝招——无后方作战。

中国革命极其艰苦的作战环境造就了TG这一独门绝技。不要后方,不要补给,坚决跳到外线去,坚决插到敌人后方去。粮食军需由敌后地方党组织筹措,武器弹药靠缴获补给,像孙悟空进了铁扇公主的肚子一样把敌人五脏六腑全部砸烂,从而牵制对方行动,掌握战略主动权。

什么叫最强轻步兵?这就是最强轻步兵!

有人要提问那本子做不到吗?

真做不到。

本子最接近TG式无后方作战的是布纳战役。

布纳战役发生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就是澳大利亚北边那一横。争夺核心是莫尔兹比港——就是下图那个加粗的。

珊瑚海海战就是本子想要从海上登陆莫尔兹比港打起来的。珊瑚海海战失利后,本子异想天开搞了一个新计划,即从巴布亚北岸的布纳登陆,这里有一条公路通往该岛中央山脉欧文斯坦利山脉脚下的科科达村。从这里通过一条翻越欧文斯坦利山脉的科科达小道,走大约100公里,就可以到达莫尔兹比港。

说起来很像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中解放军突袭贝利小道。

但是有两个问题本子没解决。

第一,新几内亚的欧文斯坦利山脉之前压根没日本人到过,这条小道长什么样本子根本不知道。

第二,从布纳到科科达村可以走公路,但科科达小道的补给怎么解决?

第一个问题以本子一以贯之的德性打算直接莽过去。反正天闹黑卡会保佑的。至于天闹黑卡是不是能管到几千公里以外本子的脑子一贯是不考虑的。SO,他们喜闻乐见地迷路了,恩,很多次。

第二个问题,本子从朝鲜和台湾抓了3000挑夫过来。结果到了地方才发现根本不够用,前线指挥官,堀井富太郎少将估计至少要32000挑夫才能支撑他的6000士兵通过科科达小道。这个就很尴尬了。

虽然日军的突袭行动完全超出了麦克阿瑟的预料,在日军行动的初期他居然只有2个澳大利亚民兵营(因为这沙雕把他的两万大军都派到次要方向去了)在欧文斯坦利山脉南侧抵挡日军的进攻。但是谁也没想到的是这两个民兵营居然真把鬼子给顶住了。

小时候读宋宜昌老师的《燃烧的岛群》里面曾经写到这一仗,他当时可能是看的是本子那边的书,说是因为本子在瓜岛打输了,没办法支援巴布亚,最后堀井同学踌躇3天没敢继续往莫尔兹比港冲。他要真冲了麦克阿瑟又得坐鱼雷艇跑路。

但长大了自己搜了些资料发现鬼子六千人病倒了四千多人……

难怪打不赢袋鼠两个民兵营。

布纳之战也充分体现出本子虽然看上去很能钻山沟也很能吃苦,还自称“食草民族”,好像很能不要后勤饿着肚子打仗,但实际上他们根本不适应TG式的无后方作战。

因为无后方作战并不是靠虐待士兵来进行的。

对比一下二十年后解放军突袭贝利小道是怎么做的。

贝利小道可比科科达小道难走多了。解放军穿越贝利小道全程250千米,翻越4000-5000米高的山峰5座,跨峻岭7个,过桥19座,修桥13座,架桥1座,涉冰河1条,深入敌后180公里。所有这些数据随便拿一个出来都能把科科达小道爆成渣渣。

解放军11师两个团用七天五夜,冲过了这250千米。紧接着,11师连续突破印军把守的则拉山口、波辛山口、拉卡、拉洪,一路势如破竹,最终提前50分钟攻占登班,切断公路。印军全军大溃。被堵住的62、65两个旅慌乱中逃出阵地,全部在公路上溃散。包围圈外的48旅被命令派出轻型坦克解围62、65旅,结果解围部队与我11师穿插部队相遇后一触即溃。48旅随之也全军溃逃。于是11师继续追击,抢占邦迪拉山口。至此印军3个旅全部溃散,解放军毙俘5200人,大获全胜。其中,11师歼敌1476名,缴获各种火炮56门、各种枪支1268支、弹药30余万发、坦克9辆、汽车311辆。

为什么解放军能够穿越贝利小道,日军却穿不过科科达小道?

因为解放军既不是靠天闹黑卡保佑,也不是靠大日本皇军不可战胜,更不是靠日本民族吃草也能活。

穿越贝利小道,首先在情报上,解放军有当地藏族同胞的大力支持,对贝利小道的情况有充分的掌握。这条路能不能走,需要走几天,中间会遇到些什么困难,解放军在踏入贝利小道之前都大致摸得清楚,因此也可以制订详细的行军计划。

其次,全军轻装简从,双份干粮,一份弹药,每人负重控制在30公斤,保证爬山的体力。像鬼子那样3000民工还嫌少,还要30000民工?那还打个屁的穿插!

那走到了地方补给吃完了怎么办?

这一点TG在几十年的战争中早就咂摸透了。

第一,打赢了吃敌人补给。

第二,计算好在补给耗完之前就让主力接济上。

第三,接济不上时,由当地党委组织群众送饭提供补给。

第四,就算以上这些全都搞砸了,我提前把进攻意图和敌我态势下发到每一个战士,相信战士的主动性,就算是最恶劣最失控的情况下,班自为战,人自为战,也能完成任务,把部队带回来。

这和日本鬼子靠虐待士兵搞赌博式进攻、“成吉思汗战术”完全不是一回事情。

没错,说得就是牟田口廉也这个马鹿。哪有部队两个月不补给的玩法?真TM当本子是吃草的?

为什么志愿军的战术会让美军觉得极不适应?原因就是志愿军各种违反西方军事学常识的大胆穿插搞得美军指挥官无所适从。一打起来志愿军似乎处处不在又处处都在,己方补给线上每一个关键节点上都会莫名其妙地钻出一堆志愿军来。车队往往在战线后方的公路上被各种伏击。关键山头上天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布满中国人。

所以你把美国人写的朝鲜战争战史——尤其是早期还没有参考过中国战史的那些——跟中国的抗美援朝战史对比着看,很容易发现前三次战役美国人对战场形势的理解就是一锅浆糊,连一张靠谱的敌我态势图都画不出来那种。敌人在哪儿,不知道,有多少兵力,不知道,目标是啥,还是不知道,敌人是从战线上哪一处突破的,鬼知道反正是棒子那儿,敌人到底是怎么把公路全掐了的,TM你问我我问谁去?

所以历来以凶狠强悍著称的“bastard guy”沃克也尿了,要手下“一闻到中国菜的味儿就撤退”。因为实在是搞不明白到底要怎么跟这种完全不按道理出牌的对手打。二次战役前他极力主张赶紧退到蜂腰部(半岛最狭窄处)建立绵密防线再做商议。

要是按他的打法可能还真未必能推回三八线去。好在拿主意的是麦克阿瑟这个沙雕。

小时候看美国人自己写的一二次战役战术总结,里面大概是为了鼓舞士气,说共产党中国没什么大不了的,每次攻打美军阵地美军都是自己弹药打光了主动放弃的云云。

但反过来一想,为啥每次都是美军弹药打光了志愿军还有弹药?不就是你补给线被掐断了弹药送不上去么?

于是为了避免补给线被掐,美军指挥官只好不断地后退,不断地后退,然后被彭德怀追着屁股揍。揍到最后联合国军上上下下都开始怀疑人生了。

一直到李奇微接任第八集团军司令,终于咂摸出味儿来。

中国人不是天兵天将,中国人不是不吃不喝,中国人的行动有自己的节奏。

他们敢于穿插是因为他们不带补给,不带补给意味着两件事情,第一,攻势只能维持一个礼拜。第二,一旦攻击前进距离延长一点就会出现步炮脱节。

因为就算步兵可以短时间不要补给线,炮兵可不行,一天也不行。

毕竟,朝鲜战争从本质上说仍然是大炮的战争而不是步枪的战争。炮兵歼敌数量占志愿军整体歼敌数量的七成左右。

所以志愿军没打动砥平里。为啥没打动?因为炮兵没到位。为什么炮兵没到位?因为炮兵刚打完横城还在回蓝。

志愿军副司令员邓华(经提醒发现是记错了,是韩先楚)一直主张先打砥平里,再打横城。如果按他的意见第四次战役很有可能以志愿军全胜而结束。

但是很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第五次战役李奇微的所谓“磁性战术”,正是针对志愿军的作战特点。你不是穿插厉害么?我先全军坐车往后退,等你伸展到极限,步兵和炮兵脱节,攻不下我坚固支撑点之后,我再反攻回来。

还好TG最后打底的高主动性起了作用。除了180师因为指挥失误损失掉以外,其他部队各显神通都跑回去了。

战线由此维持在三八线附近。


接下来打阵地战,美国空军不是就能切断志愿军的补给线,从而破掉志愿军的防了吗?

差一点……真的就差一点。

但是中国人学会了如何建立现代战争条件下的钢铁补给线。

麦克阿瑟在吕宋岛能迫使山下奉文当乌龟王八等死,就是靠制空权,山下奉文不敢把自己的补给线摆出来,那就只能被别人瓮中捉鳖。志愿军不像当王八,那就必须把补给线摆出来堂堂正正地跟美国空军过招。

美国空军舔地那真不是吃素的。“豹王”恩斯特·巴克曼说他在东线最怕慈父2,在西线就最怕美国飞机。直接毁于美国飞机的坦克倒是不太多,但是美国飞机把德军的支援车辆一扫而空。结果德军在法国集中了大量坦克愣就一次像样的反击都打不出来。

最后阿登还是利用恶劣气候美国飞机来不了。

1951年8月,美国战术空军司令部正式制定了“空中绞杀战”计划。为此美军将朝鲜的飞机总数增加至1700架。即使不考虑质量,单纯从数量上说,美军投入朝鲜战争的飞机也超过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苏德双方。

不愧是鹰酱是吧?

在轰炸最为密集的朝鲜铁路网咽喉地带“三角形”地区仅80公里长的铁道线上,美军每天出动飞机200架次以上,投弹总数高达4万枚之巨,号称每半米一颗炸弹。这样强度的轰炸可以说比二战还要恐怖。

这样强度的轰炸确实对志愿军的补给线造成极大困难。前线存粮一度只剩下一周,不少部队开始剥树皮煮皮带充饥。彭老总在北京大声疾呼前线战士的现在比长征还困难。

那么志愿军是如何抗过“绞杀战”的呢?

首先,我们有苏联支持。苏联提供了大量的飞机、雷达、高炮,苏联空军也由阔日杜布带队参战。美国人气得大骂“共产党中国在一夜之间变成空军强国”。更不要说汽车,火车,武器弹药……苏联工程师还传授了很多卫国战争时期对付德国飞机空袭的经验。虽然斯大林抠门得像个斤斤计较的土财主,但是也必须说抗美援朝战争苏联发挥了大后方的作用。

其次,我们有中朝两国人民毫无保留的支持。这使得我们有着极其充沛的人力资源,可以在“反绞杀战”斗争中打一场人民战争。你能炸,我就能修。你炸多少,我修多少。你白天炸了,我晚上修好继续通车。苏联人在斯大林格勒对付德国空军的那些招数,中朝两国人民全拿来用到了美国空军身上,还多了很多创新。比如“顶牛过江”什么的,苏联人看了都赞不绝口。

“绞杀战”原计划90天干完收工。结果打到90天后,美国人惊讶地发现“北朝鲜仍一直有火车在行驶”。不仅在运行,而且铁路运输量还节节高升,1952年1月比1951年1月同比上升了两三倍。战术空军司令部郁闷地说:“共军在绕过被破坏的桥梁方面展现出不可思议的技术和决心”“他们是世界上最顽强的铁路修筑者。”“绞杀战”收不了场,从90天一直拉长到300天。

公路方面也是一样。中朝两军搞了一个“承包修路法”,各军,各单位,各地方政府分段包干,投入志愿军11个军、9个工兵团、3个工程大队,朝鲜人民军20万人,群众100万人,在25天之内在朝鲜境内修筑起了庞大的网状公路网和几千个对空掩蔽部,几万个对空观察哨。美国飞机炸坏了任何一段路都有备用路线,任何时候飞机凌空卡车都能躲进掩蔽部。刚入朝时志愿军汽车季度损失率高达50%,而到1952年1季度志愿军汽车的季度损失率已经下降到6%,到1953年汽车季度损失率已经降低到1%以下。

洪学智说,1951年10月,他在楠亭里仓库视察的时候,亲眼见证过志愿军高炮24营和美军四百多架次飞机长达12个小时的殊死搏斗。战斗中当地朝鲜群众奋不顾身地冲上阵地帮助志愿军战士运送弹药。战斗中高炮24营牺牲30多人,朝鲜群众也有30多人伤亡,但是仍然人人争先,死战不退。这一天24营击落敌机7架,击伤18架,被认为是志愿军高炮部队最英勇的战斗之一。

最后,我们有新生共和国巨大的物力保障。抗美援朝战争中国投入军费62亿元人民币(新币)。这个钱按当时的汇率换算成美元大概有30亿美元左右,换算成日元(30年代币值)大概有120亿日元。很多人不知道这个钱意味着什么。这么说吧,抗战期间国民党一年的军费大概是2亿美元上下。抗美援朝3年的仅直接战费就相当于国民党15年的军费。

日本1939年度的军费总额,也不过是65亿日元,换算成人民币新币大概30亿。这还是本子搞鸡血财政涸泽而渔的结果。而1953年中国军费总额是75亿人民币(新币),是1939年日本军费的两倍多。而这个中国在拿出这个军费的同时,还正在开启第一个五年计划!

所以我以前有个断言,所谓抗日战争,不过是穷逼欺负叫花子的战争。

中国在朝鲜战争中付出的物力当然和美国这种大财主不能相提并论,但是仍然远远超过日本这个穷逼帝国主义的水平。所以刘少奇有底气一口气要60个师的全套苏式装备;所以中国空军可以动辄购买上千架米格15战斗机;所以志愿军有足够的铁轨、枕木、钢筋、水泥、汽车和火车头跟美国人的飞机炸弹拼消耗。

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所以你细细拉开一扒拉,

志愿军有人,有物,有钱,有外援。

鬼子没人,没物,没钱,没外援。

所以鬼子还是老老实实当乌龟王八蛋去吧。

1952年5月31日,范弗里特在记者招待会上承认:“尽管‘联合国军’的空军和海军尽了一切力量,企图阻断共军的供应,但共军仍然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顽强毅力,把物资送到了前线,创造了惊人的奇迹。

1953年夏季攻势发起前,洪学智在前线已经囤积了24.8万吨粮食和12.38万吨弹药。金城反击战,志愿军投入1094门大炮,重点方向每公里投入120门大炮。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苏德战场的一般性标准。在金城战役炮火准备的28分钟里,志愿军向联合国军阵地倾泻了1900吨炮弹。

板门店签字的时候,彭德怀正在摩拳擦掌准备玩波大的,一鼓作气把战线全面推到三八线以南,兵临汉城。

结果美国人先投了。彭德怀很不爽。

当时我方战场组织,刚告就绪,未充分利用它给敌人以更大打击,似有一些可惜。
——彭德怀自述

后来美国史家基于政治正确,非要把停战协定的签字歪曲成志愿军在金城打不动了不得不签字,但是当时克拉克自己心里是雪亮的。

我们失败的地方是未将敌人击败,敌人甚至较以前更强大,更具威胁性。
——克拉克在签字后的记者会上

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一道,堂堂正正地在补给线上击败了美国空军!


总结一下,和先进国家相比,二战本子这种穷逼帝国主义,除了欺负下K记这种半殖民地叫花子以外,还是不要对自己的能力抱存太大的幻想。

志愿军之所以能顶着美帝的空优在朝鲜扛住线,那是因为志愿军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有与一支革命军队相适应的战术战法,还有强大外援的支持,这些都是昭和军阀所无法复制的。更不要说新中国只是不如美帝这种大财主有钱,暴死二战本子这种穷逼还是没问题的。

本子陆军既轻视后勤又搞不来真正的无后方作战,只会一味鼓吹精神万能。这样的特点使他们在面对现代化军队时,只能采取筑垒硬抗的王八战术,一旦离开了乌龟壳,那就是被人横扫的命。

user avatar

诺门罕都打不过,还打斯大林格勒?

user avatar

大家已经写得很不错了,我之前已经写过一篇类似的回答:

摘录一些结论来给大家补充吧。

@矢锋 君提到了战役期间双方炮兵的差距。事实上,IJA的炮兵火力顶多达到德军的仆从军水准,甚至还不如。譬如罗马尼亚军队每师拥有36门75毫米野战炮和24门100毫米榴弹炮[1],这种单位的火力恐怕比IJA最精锐的几个师团都更强悍。9个匈牙利步兵师倒是弱一点,它们每个师24门火炮,40门反坦克炮,火力比IJA的一些单位更弱[2]。意大利的步兵师则有24门75野和12门100榴,或者36门75野,与IJA差不多。而苏联步兵师的32门76野和12门122榴也基本上可以说占据上风——ZiS-3的毫无疑问在各方面都压倒了IJA步兵师团中占主导地位的38改式或38式75野,而M-30式122榴也对91式105榴占据上风。

坦克装甲车辆方面更不必说了。IJA的95式轻战车别说M3斯图亚特,连T-60都打不过——T-60的TNSh对付不了德国坦克,扫穿92、94、95的装甲把里面的IJA战车兵扫成筛子倒是不成问题[3]。97式甚至都难以击败M3斯图亚特——考虑到97式57mm火炮的低劣性能[4],而刚刚开始装备的97改别说T-34和KV,甚至面对英国援助的玛蒂尔达和瓦伦丁坦克都显然居于下风——瓦伦丁坦克65mm的装甲恐怕无法被日式47mm火炮在零距离击穿[4],而97改25mm的前甲2磅炮在2000码开外都能打烂[5]。甚至不要说T-34,T-70的前装甲都会成为IJA的叹息之墙。这样一来,即便考虑到1942年苏军对坦克的运用还不像之后那么炉火纯青,但南线那千余辆[6][7][8]坦克恐怕不会像面对德军那样消耗掉——考虑到日军的反坦克能力,1942年6-8月间投入南部战场的那些苏军坦克绝对会成为他们的噩梦。更何况IJA是否能组织像样的装甲战还是个问题——在1944年一号作战投入第3战车师团[9]之前,IJA基本都是以联队以下规模投入装甲车辆,而无论是南昌城下的冈村宁次还是马来半岛的山下奉文[10],他们所使用的坦克都不过百余辆,而且也从未面对过势均力敌或更强大的敌军坦克,甚至连足够猛烈的反装甲火力都没有遇到过。

总的来说,IJA根本不是一支适合东线的军队——和东亚战场相比,欧洲战场的陆战简直是怪物房

另外某位音色先生又出来发表他的高论了:

此公几个月前就和匪贼鸥公在一块相谈甚欢,一块发表“高论”结果被我抓现行[11],这回居然还继续玩这一套,也真是心大。

哦,问题是装甲车辆不能投入城外的作战,或者在城内提供火力支援?我不说别的,摆个T-34/76 M1942在那里,我看对IJA而言就跟德军在柏林城里摆个虎王对苏军的威胁差不多,甚至更大。另外,苏军要是从城外合围,那IJA的结局怕是很好看——罗马尼亚第3、4集团军被苏军进攻的时候,只有捷克LT-38的罗马尼亚第1装甲师试图抵挡,结果那些LT-38被T-34锤成什么样大家应该也能想象到吧。而大多数IJA坦克的性能甚至还比LT-38差远了……

步兵连驮马化都缺乏只能分解武器人力运输也能吹……德军每个团2门150步兵炮、4门120迫击炮和6门75步兵炮[12]笑而不语。

最后此公居然还吹起了冲锋枪无用论(虽然我不知道德军如何装备了PPSh):

行吧,你开心就好。毕竟德军一个团300+冲锋枪[12],苏军一个师700+[13],罗马尼亚人一个师都有550支[1],估计都是他们军事理论落后。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就是单论机枪IJA都不如人,12000人的德军步兵师有656挺机枪[12],而25000人的IJA甲种师团里只有524挺[14];10000人的苏军步兵师里都有449挺机枪[13],20000人的乙等师团里干脆只剩下458-494挺[14]……还要往下比吗?

当然毕竟此公是可以宣称F-22穿透力不如一式的主:

所以也没什么奇怪,当然我很好奇为什么某位“neo-conservative”又来给这一众太吧余党撑腰:

为了捧日反赤露连美国也不放过?当然这是此公一贯的玩法了[15][16]

最后我不得不说这一帮子人真是水平低到了屁股歪都不知道该往哪里歪,就像 @BLACK枪骑兵 君给他们开的收藏夹的那个名称那样:

能力有限,只能品鉴到这里,接下来请大家继续欣赏其他知友的品鉴吧。

参考

  1. ^ a b http://www.worldwar2.ro/organizare/?article=21
  2. ^ https://ww2-weapons.com/hungarian-armed-forces-1942/
  3. ^ http://www.panzer-war.com/page58.html
  4. ^ a b http://www3.plala.or.jp/takihome/tankguns.htm
  5. ^ http://www.panzer-war.com/page61.html
  6. ^ https://ww2-weapons.com/deployment-of-red-army-1942/
  7. ^ http://www.armchairgeneral.com/rkkaww2/battles/Stalingrad/Stalingrad_tables_42.htm
  8. ^ http://www.armchairgeneral.com/rkkaww2/battles/don/tankdatadon42.htm
  9. ^ http://www3.plala.or.jp/takihome/history2.htm
  10. ^ http://www3.plala.or.jp/takihome/history.htm
  11.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2750379/answer/952839921
  12. ^ a b c https://ww2-weapons.com/germany-army-unit-organisation-1942-45/#Infantry_Units
  13. ^ a b https://ww2-weapons.com/red-army-1942/
  14. ^ a b https://ww2-weapons.com/japanese-army-1941-42/
  15. ^远古公和老匪的互动相关: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8359663/answer/1185239898
  16. ^远古公直接引用老匪回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1841768/answer/1352925644
user avatar

直接被推回釜山,之后就看海军能撑多久了。

user avatar

把瓜岛日军和斯大林格勒德军置换一下么?别的不知道,可以确定的是他们都会跟历史上一样吃上人肉口粮。

user avatar

要死多少马鹿不清楚……

苏联在西伯利亚建设社会主义的人力资源应该足够了。

user avatar

先实现玉碎一个亿的小目标,然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估算日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伤亡人数,并且不考虑严寒这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假设,因为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残酷性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严酷的气候和俄国人的坚韧抵抗叠加造成的。但即便如此,我们也可以基于对日军作战风格、装备劣势以及俄军的防御能力进行一番推演。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日军.............
  • 回答
    如果历史拐个弯:德国避开苏联,日本远离珍珠港,二战将走向何方?历史的长河并非一成不变,即使是最宏大的事件,也可能因为一个关键的选择而走向截然不同的轨道。当我们回望第二次世界大战,那些决定性的战役和战略失误,总是让人忍不住去设想“如果……”。今天,我们不妨从两个极具影响力的“假设”出发,深入探讨如果德.............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抛开“AI生成”的痕迹,像一个对军事史和技术发展颇有研究的军事迷一样,把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说。结论先行:现代军舰,即便是最基础的现代巡逻舰,去参加甲午海战,几乎是碾压性的胜利,毫无悬念。为什么这么说?这得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对比当年的日本海军和现代海军的军舰及其作战方式。一、火炮系.............
  • 回答
    二战时期,如果日本海军不进攻中国,而是集中全部兵力全力攻打美国,这无疑是一个极具颠覆性的设想。然而,即使抛开对中国的侵略行为,仅从军事和战略角度分析,日本能否战胜美国,答案也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充满了巨大的变数与挑战。战争的导火索:石油与战略资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日本发起太平洋战争的根本原因。日本.............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非常引人深思。要比较二战顶峰时期的德军或日军与当今的 ISIS(伊斯兰国)在正面战场上的胜负,我们需要进行一个详细的、多维度的分析,考虑到双方的实力、战术、战略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核心结论: 在任何“正面战场”的意义上,二战顶峰时期的德军或日军都将毫无悬念地碾压当今的 ISIS。I.............
  • 回答
    先审后播的政策,对于一部分只看不日漫的观众来说,确实有可能增加他们接触国漫的几率。但这其中的逻辑和影响因素,并非一成不变,需要细细道来。首先,我们得明白“先审后播”这道门槛对日漫意味着什么。日漫进入国内市场,一直以来都需要经过一套审查流程,以确保内容符合国内的法律法规和价值导向。但这个过程的时间长短.............
  • 回答
    这事儿啊,放在谁身上都得琢磨琢磨。特别是咱们这儿,有规矩有信仰的,碰上这种事儿,选择可就多了去了,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首先,得看这个“教徒”是哪路神仙。信奉什么教,对“祷告日”的看重程度有多少,这都是关键。有些教派,比如一些极度虔诚的,祷告日那是雷打不动的“头等大事”,比啥都重要。要是.............
  • 回答
    让菲律宾的日军攻打塞瓦斯托波尔?这真是个让人脑洞大开的设想。要知道,这中间隔着半个地球,地形、气候、文化、军事实力等等,简直是天差地别。不过,如果非要设想一下这个“不可能的任务”,那咱们就得从头说起了,得把各种细节都捋清楚了,否则根本没法讲。首先,咱们得明白,当时的菲律宾日军和塞瓦斯托波尔的苏联军队.............
  • 回答
    中途岛战役,如果日本倾尽所有海军力量,包括所有航母、战列舰、飞机,倾巢而出猛攻中途岛,美军能否挡得住?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而且如果深入分析,会发现情况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时的太平洋战场态势。日本海军在珍珠港偷袭成功后,确实一度取得了战略主动,其海军力量,尤其是航母力量,在数量.............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设想,如果历史的车轮在1941年拐了一个弯,日军没有选择南下太平洋而是掉头与德军一同夹击苏联,那么苏联的命运确实可能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首先,我们得回忆一下当时苏联面临的严峻形势。1941年6月22日,德国雷霆万钧地发动了巴巴罗萨行动,苏军措手不及,初期损失惨重。在战争初期,德军.............
  • 回答
    日军能否占领夏威夷并让美军退出太平洋战场,这是一个引人入胜但又充满假设的历史探讨。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入手:日军自身的能力与战略意图,美国夏威夷的防御情况,以及占领夏威夷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必须审视日军在二战初期的实力和战略规划。1941年偷袭珍珠港时,日本海军确实展.............
  • 回答
    这可是个好问题,毕竟谁不想在日本淘点好东西呢!关于在日本买的iPhone回国后能不能用国内的手机卡,这事儿得仔细跟你说道说道,保证让你心里有数。核心问题:日版iPhone的“网络锁”和“卡槽制式”这事的关键点在于两方面:一是手机有没有被运营商“锁死”,二是手机本身支持不支持国内的通信网络。1. 网络.............
  • 回答
    二战历史若发生巨大转向,日本不主动招惹美国,而是选择与德国协同作战,共同将矛头指向欧洲,这无疑会改写整个世界格局。想象一下那个场景,而非直接碰撞,而是更狡猾的联合。前期铺垫:潜伏的野心与悄然的合作在历史的惯性轨道中,日本急于摆脱西方列强的控制,向东南亚扩张,但其侵略的重心并未完全锁定美国。如果换一条.............
  • 回答
    历史的巨轮一旦驶离既定的轨道,哪怕是微小的偏差,都可能引发滔天巨浪。如果日本偷袭珍珠港真的如其所愿,成功地全歼了美国太平洋舰队的航空母舰,那么二战的进程,尤其是太平洋战区的走向,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之深远,足以重塑历史的面貌。首先,从战略层面来看,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心脏”被摘除。航空母舰在.............
  • 回答
    哎呀,这可真是个棘手的问题。要是我的朋友,哪怕是认识不久的人,突然提出要去靖国神社,我心里肯定得咯噔一下,然后开始琢磨怎么回应。首先,我会尽量保持冷静,不直接表现出反感。毕竟,别人有想去的地方,我不能上来就泼冷水,那样显得我有点太强势,而且也容易让气氛变得尴尬。我会先问问他为什么想去,是出于什么原因.............
  • 回答
    你遇到的情况确实比较复杂,我来给你详细梳理一下,并分析一下转学去民办国际学校的可能性和注意事项。首先,我们得明确几个关键点:1. 五年大专三年不给毕业证: 这是最核心的问题。一般来说,正规的大专院校,只要完成了教学计划并达到毕业要求,是会颁发毕业证书的。你提到“五年大专上三年不给毕业证”,这可能意.............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设想,即偷渡去日本炸毁靖国神社,然后返回中国寻求庇护,其中涉及的法律、政治以及国际关系等问题都非常复杂。我将尝试从这些角度为你详细分析,力求用一种更接近真实交流的语调来探讨这个问题,避免AI的生硬感。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任何国家都不会公开鼓励或承诺保护公民实施在他国领土上的违法犯罪行为.............
  • 回答
    这是一道颇具历史假设性的问题,牵涉到许多复杂的地缘政治因素。要评估英美在1941年,日本仅限于占领中国而未招惹英美的情况下参战的可能性,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首先,日本的扩张野心及其对英美利益的潜在威胁是关键。即便日本没有炸珍珠港,其在中国大陆的持续侵略和对东亚区域的霸权企图,本身就与英美在亚.............
  • 回答
    哎呀,说到这个,简直是勾起了我一万个回忆!如果真有这么一天,4月11号,我能重回校园,那第一件事绝对是直奔食堂!至于吃什么?那必须是—— 红烧肉盖饭!你可能觉得这有什么特别的,哪家食堂没有红烧肉?但不一样!我们学校那个食堂的红烧肉,那真是独一无二的存在。首先,颜色就绝了!不是那种死气沉沉的暗褐色,而.............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聊聊这个话题。你想用自考药学本科学位申请日本大学院,这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来帮你梳理一下,希望能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首先,关于你的生物本科背景:你的生物学本科背景对于申请日本大学院(硕士研究生)来说是一个非常扎实的基础。生物学与药学之间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很多基础知识是共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