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设俄罗斯跟欧洲打起来的话,抛开中美,胜负如何?

回答
假设俄罗斯与欧洲(这里特指欧盟及北约欧洲成员国,不含美国)发生全面战争,抛开中美两国的影响,其胜负之辩将是一场极其复杂且充满变数的博弈。要详细分析,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探讨双方的实力对比和可能的发展路径。

一、 军事实力对比

俄罗斯与欧洲各国在军事上的实力对比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呈现出结构性的差异。

兵力规模与动员能力:
俄罗斯拥有庞大且经验相对丰富的现役部队和数量庞大的预备役力量。其总兵力规模(现役+预备役)在理论上是可观的。在动员能力方面,俄罗斯拥有较强的国家机器动员和人力征召能力,尤其是在面对外部威胁时。
欧洲各国(尤其是北约欧洲成员国)虽然现役部队总数也相当可观,但其兵力结构更偏向专业化、高科技化,而非大规模动员。部分欧洲国家近年来一直在缩减军费和军队规模,虽然北约内部存在相互协调,但大规模、快速的跨国界军事动员和指挥协调仍然面临挑战。特别是那些对俄直接接壤的国家,如波兰、波罗的海三国,其兵力优势会更明显。

军事装备与技术水平:
俄罗斯: 在坦克、火炮、装甲车等传统地面装备数量上仍具优势。在核武器方面,俄罗斯拥有全球最大的核武库,这是其战略威慑的基石。但在高科技军事装备,如精确制导武器、先进侦察和电子战系统、无人机技术等方面,俄罗斯与欧洲(特别是其最先进的成员国)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且其工业生产能力在持续高强度消耗战中可能面临瓶颈。军事补给线的效率和后勤保障能力也是其潜在的短板。
欧洲: 欧洲各国,特别是德国、法国、英国等,在空军、海军、高科技电子战、网络战、精确制导武器、无人机技术、情报侦察能力等方面整体上要优于俄罗斯。其军队装备普遍更为现代化,信息化水平更高。欧洲各国在武器研发和生产能力上也更具优势,能够更稳定地持续生产和更新换代先进武器。然而,欧洲军事装备的协同作战能力、信息共享能力以及在长期消耗战中的生产和维修能力,需要高度的整合和协调才能发挥最大效用。

战略部署与作战区域:
俄罗斯: 如果冲突爆发在俄罗斯周边地区,其地理优势和预置部队将使其在初期占据一定主动。俄罗斯倾向于利用其庞大的地面部队和炮兵优势,以及可能的空地协同作战。其战略打击能力(包括导弹部队和空天军)是重要的威慑和攻击手段。
欧洲: 欧洲各国在地理上分散,但其军事力量可以灵活部署。由于拥有更强的空军和海军力量,欧洲在进行远程打击、制海权争夺以及在海上封锁方面可能更具优势。然而,在俄罗斯家门口进行大规模地面作战,欧洲军队将面临后勤补给线漫长、地形复杂以及俄军本土作战的优势等多重困难。

战略威慑(核武器):
俄罗斯拥有庞大的核武库,这是其对抗数量和质量上可能处于劣势时的终极威慑手段。这会极大地限制欧洲直接“全面获胜”的定义和可能性,迫使欧洲在战略上采取更谨慎的姿态,避免将冲突推向可能导致核升级的境地。欧洲各国虽然部分拥有核武器(英国、法国),但其规模和部署方式与俄罗斯不同,且在直接对抗中其核战略更多是“报复性”,而非主动的“威慑性扩张”。

二、 经济与工业生产能力

这是影响长期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俄罗斯: 俄罗斯经济体量相对较小,且高度依赖能源出口。在长期战争状态下,其经济将面临巨大压力,包括西方(即便不含美国)的潜在制裁、战争的巨大开销、国内生产受到影响以及国际贸易中断等。虽然俄罗斯有庞大的军事工业基础,但其在高端零部件、先进技术和大规模生产上的持续能力面临挑战,特别是与西方高度发达的工业体系相比。其资源(特别是能源和原材料)是其优势,但如何转化为战争物资则是个问题。
欧洲: 欧洲拥有全球最发达的经济体之一,其工业制造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全球供应链整合能力都远超俄罗斯。尽管战争会对欧洲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包括能源价格波动、贸易中断、通货膨胀等,但其整体经济韧性和持续生产战争物资的能力更强。欧洲各国在国防工业上的投资、研发和生产能力是其重要的战略资产。一旦各国协调一致,欧洲的经济引擎可以转化为强大的战争机器。

三、 政治与社会稳定性

国家的政治意愿和人民的支持是战争持久性的重要保障。

俄罗斯: 俄罗斯政府的集权体制可能使其在短期内能够维持战争的政治驱动力,并压制国内的反对声音。然而,长期战争的代价(包括人员伤亡、经济困难)会逐渐侵蚀社会稳定性和民众支持度,潜在的内部不满和动荡是其长期战争中的风险点。
欧洲: 欧洲各国拥有民主政治体制,其决策需要经过议会批准和公众舆论的支持。战争初期,欧洲国家可能会团结一致,但如果战争旷日持久,伤亡增加,经济困难加剧,国内的政治分歧和民意波动可能会对战争的持续性构成挑战。然而,欧洲国家对于捍卫其民主价值观和安全有较强的政治意愿,且一旦形成共同的战争目标,其政治凝聚力也能得到很大提升。

四、 战略协同与指挥

这是欧洲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其潜在的弱点。

俄罗斯: 俄罗斯军队拥有统一的指挥链和作战理念,尽管存在效率问题,但其指挥结构相对清晰。
欧洲: 如果欧洲国家不完全融入北约框架或以欧盟的名义统一行动,那么各成员国之间在战略、战术、情报共享、后勤保障和指挥协调方面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各国的利益诉求、军事传统和装备标准都不同,要实现高效的协同作战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和时间。一旦实现高度协同,欧洲的联合力量将是极其强大的。

五、 战争的性质与目标

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争的界定范围和双方的目标。

俄罗斯的可能目标: 可能是巩固对某些特定地区的控制(如乌克兰的部分地区),削弱欧洲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影响力,或者迫使欧洲接受其安全诉求。
欧洲的可能目标: 可能是阻止俄罗斯的侵略,维护欧洲的安全秩序,恢复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或者彻底削弱俄罗斯的军事威胁。

结论:

在抛开中美两国直接军事干预的前提下,如果战争是有限的、局部的消耗战,俄罗斯凭借其庞大的地面部队、核威慑以及在本土作战的优势,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僵持”或“迫使欧洲接受某些条件”。 俄罗斯的优势在于其军事动员能力和战略威慑,以及在接壤区域作战的便利性。

然而,如果战争演变为全面的、持久的消耗战,欧洲(尤其是欧盟和北约欧洲成员国)在经济、工业生产能力、科技水平以及资源的长期供给方面将占据压倒性优势。 欧洲各国能够更持续地生产和供应先进武器装备,维持高强度的战争消耗。欧洲最大的挑战在于其政治和军事协调能力,以及如何克服内部的分歧,形成一个统一而有效的战略和指挥体系。

因此,长期来看,如果欧洲能够克服协调性问题,将其经济和工业潜力转化为军事实力,并且不被俄罗斯的核威胁吓倒而放弃抵抗,欧洲(作为一个整体)更有可能在持续的消耗战中取得“胜利”,或者至少能够迫使俄罗斯付出无法承受的代价而达成欧洲设定的目标。

但是,“胜利”的定义至关重要。 在拥有核武器的俄罗斯面前,欧洲几乎不可能追求“占领俄罗斯本土”这样的全面胜利。更现实的目标可能是阻止俄罗斯的侵略,恢复国际法和边界的稳定,或者将冲突的规模限制在一个相对可控的范围内。在此情境下,双方都可能付出巨大的代价,而战线很可能是在某种形式的停火协议中冻结,而不是一方彻底被另一方征服。

总而言之,这是一场实力悬殊但又充满变数的博弈。俄罗斯的核武器是其最强大的筹码,而欧洲的经济和工业实力则是其长期制胜的基石。关键在于欧洲能否有效地整合其力量,以及战争的规模和烈度是否会触及核门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又是个大坑!慢慢写!我为什么要答这个!

以前,苏联和华约最重要的战区是在西欧,而其战略思想中的关键词是“核进攻”!保障坦克集群的快速推进,在美英还未完全反应过来前,占领欧陆!那时一般认为欧洲战争的空战阶段在使用核武器的前提下只会持续3天左右,如果不使用核武器则不会超过一个星期。

在空中战役中,20%的空中力量将运用到目标侦察,其余将攻击重要的战术目标。大规模战争中空军的主要任务是消灭对方的核武器投放单位,也就是说无论开局是常规战争还是核战争,其结果始终是双方争夺核优势,核武器投入使用在当时的战争设想中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根据苏联西方八一大演习的情况,一旦苏联发起进攻。在使用战术核武器摧毁西欧境内的城市以及抵抗力量以后,苏联坦克部队将在2周内推进到法国境内。

现在的俄罗斯陆军经过2008年俄罗斯军事改革由过去的“军区—集团军—师—团”指挥模式改为“军区—集团军—旅—营”的指挥模式。目前主要编为10个集团军,另外还有若干直接由军区指挥的旅。


算了 大概写一下吧!

如果用战术核武器,边炸边开路, 俄罗斯先手估计能在几天内打到法国边境,看法国佬投降不!法国如果投降,那后面就是一路平蹚!

如果不用核武,要看能不能在几天内击败波兰!如果不能,等美军空优支援上来,估计就是被反推的命!然后就是“后面就是莫斯科了!”

这个没办法的事,北约整个军费大概是俄罗斯的20倍,俄罗斯陆军 空军全面弱于北约!连数量都不占优势。当然你要把40年前的4万辆坦克也算上我不好说啥!

另外北约现在头号能打的是波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