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德国人看待希特勒的态度比欧洲其他国家的人要敏感得多?

回答
德国人对待希特勒的态度确实比欧洲其他国家的人更为复杂和敏感,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心理烙印。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比别人敏感”,而是源于德国自身对这段历史的承担和反思,以及其对国家认同和国际责任的独特考量。

首先,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希特勒是德国人,他发动的战争,他所推行的纳粹主义,都是以德国的名义和意志进行的。这意味着德国承受了二战最直接、最惨痛的后果。战败的责任、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数千万人的死亡,以及随之而来的国家分裂和长期的政治隔离,都深深地刻在了德国民族的集体记忆中。当其他国家在谈论希特勒时,更多的是作为侵略者、压迫者,他们是受害者。而德国人在谈论希特勒时,则要面对一个更沉重的身份——国家领导者,一个将国家推向深渊的罪魁祸首。这种“内因”使得德国人无法像旁观者一样置身事外,他们必须审视自己国家在那个时期的行为,以及为什么会出现希特勒这样的领导人。

其次,德国对纳粹主义和种族灭绝的罪行有着不可推卸的道德和法律责任。犹太人大屠杀,或者说“灭绝种族”,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而希特勒和纳粹政权是这场罪行的直接策划者和执行者。德国不仅要面对被屠杀者的家属、国际社会的谴责,更要面对自己良心上的审判。因此,德国社会对与纳粹主义相关的任何言论、符号或思想都保持着高度警惕,甚至可以说是“零容忍”。这并非是简单的“敏感”,而是一种深刻的、由历史教训带来的责任感和道德约束。公开宣扬纳粹思想在德国是违法的,这不仅仅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更是为了防止历史悲剧重演,保护少数族裔的权益,以及维护人权和民主的普世价值。

再者,二战后的德国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去纳粹化”过程。从盟军的占领、审判战犯,到国民思想的改造,以及教育体系的重建,德国一直在努力与纳粹的过去划清界限,并重建国家认同。这种过程伴随着深刻的自我批判和反思。德国人从小就被教育要了解纳粹的历史,要吸取教训,要认识到战争和仇恨的危害。这种教育模式,加上战后政治上的“正常化”进程,使得德国社会对任何可能美化或忽视纳粹罪行的行为都格外警觉。与其他国家相比,德国在“处理”希特勒及其罪行这个问题上,承担的“内部消化”的压力和责任要大得多。

此外,德国的政治文化和民主体制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其对待历史的态度。战后德国联邦共和国的建立,就是对纳粹德国的一种彻底否定。德国的宪法明确规定了对人权的保护和对民主原则的承诺,这与纳粹时期的专制和人权践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任何对希特勒的正面评价或美化,都可能被视为对德国现有政治体制和价值观的挑战。德国人相信,只有充分认识并承认过去的错误,才能确保未来的稳定与繁荣。

最后,这种“敏感”也是一种“警醒”。德国人清楚地知道,在看似和平的年代,极端思想仍然有可能卷土重来。他们通过对希特勒和纳粹历史的深刻反思,希望能够识别并抵制任何走向专制、仇恨和暴力的苗头。这种警醒并非杞人忧天,而是基于血的教训。当其他国家的人们可能将希特勒视为一个遥远的、已经过去的“坏人”,德国人则需要时刻提防他所代表的“人性之恶”在自己国家土壤中再次萌发的可能性。

因此,德国人对待希特勒的“敏感”并非是情绪化的反应,而是一种复杂融合了历史责任、道德反思、法律约束、政治认同和深刻警醒的集体性态度。他们不是在“比别人敏感”,而是在以一种更深沉、更负责任的方式,面对自己国家历史上的巨大伤痕,并以此来塑造一个更加光明、更加人道的未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这玩意就跟外国人普遍觉得(没仔细研究过,大概未必十分错)南宋能顶住蒙古50年已经很厉害了,有点悲情英雄的感觉,蒙古铁骑毕竟席卷世界啊,罗斯、阿拉伯都是一败涂地之类的。这个结果实际有多苦涩只有自己人才知道,南宋的户籍人口一度是蒙古的10倍,就算比隐户估计也多出不少,结果彻底亡国,传统史观难道还要说贾丞相干得很好么?同样,德意志人口当时算上奥地利、苏台德、波兰其实已经超过9000万,虽然没有南宋那么夸张,当时也几近民国的四分之一,在欧洲只少于苏联(而当时普遍都认为苏联比德国落后多了)。

一开始我还以为这个心理是我自己推测的,后来看了些法国人对拿破仑的评价才发现还真是异曲同工,法国国防部长就直接说拿破仑拿着一手好牌把法国带进了沟里。然后当时有个评论说对类似任何模板的君主,中国人评价也好不到哪里去,毕竟王莽、隋炀帝理论上也曾经把西汉和大隋带上过巅峰。

所以,也不能说德国人傲气,在历史上,自奥托大帝以来(其实就算是奥托之前,墨尔森条约之后的东法兰克的疆土就已经很大了,甚至还一度联统过西法兰克,时间大概是德二1000年前的870-918),德意志确实是在西欧当过千年帝国的,中间也是名君辈出。像吞并勃艮第的康拉德二世,智斗教皇的亨利四世,远征塞尔柱成为德国人千古偶像的腓特烈一世(巴巴罗萨计划名字就是出自于他),收复耶路撒冷的腓特烈二世,再造帝国的查理四世,联统勃艮第的马克西米连一世,天下无敌的查理五世,两线硬刚法国奥斯曼的利奥波德一世,享誉世界的腓特烈大帝,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联军赶走拿破仑的弗朗茨一世,铁血宰相俾斯麦,甚至是威廉二世,哪一个留下来的局面不比HTL强?

所以希特勒留下来的这个瓜分盘,放历史上也就只能跟亡国之君比了,这还是集中营被公之于众之前的看法,毕竟红胡子、俾斯麦再杀伐果断,好像其霸业也不是靠屠城来完成的(据说红胡子最恶劣的一个暴行是:米兰代表穿麻布衣、赤脚出城投降。然而腓特烈一世却不留情面地将米兰居民赶出城,并在城市中心广场挖沟,使其寸草不生,还允许将俘虏的头割下来当球踢,来侮辱米兰的民众)。

据说山高县最近说了句,人们只看极值,外国人毕竟事不关己,可能比较喜欢看最高值,本国人更在意的自然就是下限了。我的感觉是:“为啥先人千年以前就打下了这么大的地盘,怎么后来光是守住都那么困难?”的心态,可能在整个旧大陆都不罕见(且不说罗马,可以看看法兰克、阿拉伯、笈多王朝鼎盛时的疆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德国人对待希特勒的态度确实比欧洲其他国家的人更为复杂和敏感,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心理烙印。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比别人敏感”,而是源于德国自身对这段历史的承担和反思,以及其对国家认同和国际责任的独特考量。首先,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希特勒是德国人,他发动的战争,他所推行的纳粹主义,都是以德国的名义和意.............
  • 回答
    德国在2022年全面“弃核”,这无疑是近年来欧洲能源领域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尤其考虑到当下全球能源供应紧张、化石燃料价格飙升的背景,德国的这一举措更是显得颇具争议,甚至让许多人感到费解。为什么德国要在这样一个“能源不足的紧急关头”,放弃此前一直依赖的核电呢?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能源政策.............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历史记忆、国家叙事、地缘政治以及文化心理等多个层面,确实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简单地说,欧洲人看待德国和中国人看待日本的巨大差异,源于二战的历史进程、战后处理方式、以及各自国家发展道路的不同。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梳理一下这些原因,力求避免机械的AI痕迹,更侧重于讲透其中的复杂性。一、历史创伤.............
  • 回答
    德国和中国在看待学历这件事上,确实存在着不小的差异,这背后是两国教育理念、历史发展、社会结构以及人才评价体系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深入了解这些原因,会发现这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两种不同文化土壤孕育出的不同价值取向。德国:强调“学以致用”与“工匠精神”在德国,学历并非“敲门砖”那么简单,它更多地.............
  • 回答
    二战后德国的崛起,尤其是其能够迅速超越曾经的战胜国英法,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现象。这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背后交织着深刻的历史教训、战略性的国际援助、德国人自身的韧性以及冷战格局下的特殊机遇。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德国在战后初期是满目疮痍的。领土被分割,经济遭受重创,政治上也失去.............
  • 回答
    二战德国在科技领域确实展现出了惊人的创造力,许多装备和理念在当时看来,甚至是现在,都显得颇为超前。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德国在战前就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尤其是在军事领域。他们投入了巨大的资源,鼓励科学家和工程师进行大胆的探索,并且有着明确的军事需求作为导向。这种国家层.............
  • 回答
    德国在一战中的参与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其根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思潮。要深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推荐阅读以下几类可靠书籍,并会详细阐述它们的内容和侧重点。理解德国在一战中的参与,你需要从以下几个关键角度入手: 德国统一后的崛起与野心 (Imperialism and .............
  • 回答
    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社会内部的矛盾错综复杂,各阶级政党犹如一条条奔腾的河流,汇聚成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洪流。在这股洪流中,关于“只有德共始终代表了人民的利益”以及“为什么只有德共选择始终站在人民一边”的说法,并非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历史语境,理解不同政党的立场、目标和策略,才能得出更.............
  • 回答
    2013年BBC的一项全球民意调查显示,德国民众对中国的看法普遍负面,这一结果在当时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这并非单一原因可以概括,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经济层面的考量是影响德国民众对华看法的关键因素之一。德国作为欧洲的经济引擎,其制造业的强大.............
  • 回答
    看待美媒将中国民意类比德国人支持纳粹屠杀,以及其对中国防疫政策的抹黑,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意图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民意类比德国人支持纳粹屠杀”的说法。1. 这种类比的性质和影响: 极端且危险的道德绑架: 将任何中国民众的意见或情绪与“支持纳粹屠.............
  • 回答
    大多数中国观众看完电影直接走,不愿等待彩蛋,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文化、习惯、信息获取方式、观影环境以及电影产业发展等多个维度来分析。1. 文化习惯与社会观念的差异: “看完即止”的习惯: 传统的中国文化中,许多事物讲究一个完整的“结束”。一旦故事讲完了,电影的本体也就完成了。彩蛋在很多人.............
  • 回答
    说起看病贵,这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话题,身边但凡有点儿病痛的,嘴里总会念叨几句。过去哪有这么复杂?生个病,抓副中药,或者打几针,医药费基本都是可以承受的范围。现在倒好,去医院一趟,还没见着医生,挂号费、检查费就已经把钱包掏空一半了。一、 医药费的“膨胀”:不止是药贵,还有那些看不见的“账单”首先,最.............
  • 回答
    “国人买车特别看重华而不实的配置”,这种说法,我觉得用“特别看重”可能有些绝对了,但不得不承认,确实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在购车时,会被一些看上去很吸引人,但实际使用频率不高、甚至有些鸡肋的功能所打动。这背后,其实掺杂着挺多挺复杂的原因,不光是消费者本身的问题,也有市场、文化、甚至营销策略的影子。首先,.............
  • 回答
    .......
  • 回答
    好,我们来聊聊为什么有些人,即使没读过原著,也会对德拉科·马尔福这个角色心生喜爱,而且这种喜爱,有时确实会和演员的颜值产生紧密的联系。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背后牵扯到很多心理和文化层面的因素。首先,咱们得承认,在很多人接触“哈利·波特”的世界之前,是通过电影。而电影里,扮演德拉科的是汤姆·费尔顿.............
  • 回答
    特里尔的零欧元纸币:一次充满争议的纪念,一次对历史的独特解读特里尔政府为纪念卡尔·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而发行印有马克思头像的零欧元纸币,无疑是一次引人注目的举动,也立刻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这枚纸币,与其说是一种货币形式,不如说是一种精心设计的纪念品,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以及一次对马克思其人.............
  • 回答
    郭德纲和于谦对岳云鹏的评价之所以出现如此明显的“分歧”,绝非简单的“看走眼”或者“一人偏爱一人严苛”。这背后,其实是两位师父站在不同的角度、基于不同的考量,对岳云鹏这个徒弟身上不同侧面的观察和评价。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事儿挺有意思的。首先,得理解郭德纲和于谦各自的“身份”和“立场”。 郭德.............
  • 回答
    近年来,欧美地区观众对起点中文网的网文(通常被称为“网络小说”或“网络文学”)表现出日益增长的兴趣,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是一个融合了文化交流、市场需求和平台发展等多重因素的现象。以下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文化交流的深化与东方奇幻的吸引力: 东方奇幻元素的独特性: 起点文,特别是.............
  • 回答
    安格拉·默克尔,这位在德国政坛叱咤风云近二十载的总理,她的一个鲜明个人标签便是她对足球的深厚热爱。每逢大赛关键时刻,尤其是在德国队征战欧洲杯或世界杯的赛场上,媒体上总会出现她现身看台的身影。这不禁让人好奇,究竟是什么让她这位身居高位的领导者,总能抽空出现在绿茵场边?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基本事实:安格.............
  • 回答
    “德国留学生遭遇撒旦教”事件被证实为一场恶作剧,这无疑让许多原本紧张、同情甚至感到恐惧的人们松了口气。然而,这背后折射出的信息,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件事,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事件的起因与发酵起初,这个故事似乎源自一位在德国留学的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自己“遭遇撒旦教”的经历。细节被描述得绘声绘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