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挑几个小问题,其中一些差不多的问题不知道翻来覆去邀请过我多少次了,你们提问之前不知道先搜索一下有没有相似问题么?!
1、月球始终只有相同的半个球面朝向地球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也不是机缘巧合,这个现象叫潮汐锁定。只要子天体离母天体足够近就会达到这个状态,月球只有一面朝向地球,火星的卫星也是只有一面朝向火星,木星的主要卫星、土星的主要卫星、天王星的海王星的主要卫星也都是这样,只要离母天体足够近,就都是始终只有一面朝向母天体。系外行星也是一样的。
2、对天文学和行星科学来说(对一部分地球科学也适用),最少的时间尺度也是十个百万年(Ma)的量级了,这就算是“很快”“很短”“瞬间”了。你说人类文明史期间为什么XX没有XX变化?一瞬间都还不到能有啥变化……
3、地震(目前为止)真的不能准确预测。地震云真的是伪科学。
再说大问题,什么是科学?科学发现和成果就是真相么?
我的专栏 有一个“前沿速报”系列,专门用来介绍最新的top期刊(主要是Science、Nature和Nature子刊)行星科学方面的最新发现和成果,我的回答 里也经常会对新闻媒体报道的最新发现做一些解读(主要是辟谣),但经常被问到“这是事实吗?”“所以这是真的么?”“所以真的是这样么?”我觉得这其实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也是个很大的问题。我不确定我能把这个问题概括好。
大众可能觉得,如果像Science、Nature之类的学术期刊发表了什么成果,或者是NASA、欧空局这种高大上的媒体公布了什么发现,比如发现了一颗宜居行星、发现了第九大行星、发现了一个类似太阳系的恒星系统、XX天体表面发现了液态水/冰下海……那就是真相(事实上90%都是标题党……)。
但实际上,真相虽然是客观事实,但真相是置身于以一个叫做“过去”或者“未知”的黑箱里的,科研工作者们虽然努力探索真相,不代表我们发现的就是真相,也不是跑过去把黑箱给砸了。
有些知友看了我的介绍文章也会给我评论“这些论文总是‘可能’、‘可能’的,能不能整点有用的?”但真的很遗憾,大部分情况下,给出一个百分之百明确的结论是很难的,即便是实验科学,也能难去再现一模一样的宇宙环境,有时依然要加入大量的假设和经验。或许我们永远都不知道百分之百的真相,但科学的意义在于利用现有的观测结果,一点一点排除过去的偏差,努力向真相靠近。我在这个回答里说过自己的一点看法,当然这里是我在行星科学和地质学方面的经验,不同的学科也是有差异的:
以今推古,多解性是不可避免的。看到下午下雨了,晚上地上是湿的,这是无疑的;但看到晚上地上是湿的,是否一定是下过什么了(可能是洒水车),是否一定是下午下的(可能是早上下的然后天气潮湿一直到晚上还没干),是否一定是雨(雪和冰雹)?每个可能性都能发一堆paper,这并不代表那些作者认为他们发现了真相——他们只是在用理性的事实、猜想、理论和实验结果来证实:这种case是可能的。
那么由此引出了另一个问题:如果一个成果不是totally新发现,或者一个成果/发现随后被证实是错误的或者不符的,那么这个成果是不是没有意义?
不是每个科研工作者都能做出引领时代的新突破的,事实上即使不说是绝大部分,至少很大一部分科研工作者们的努力都是在一些修修补补的问题上,这些工作或许上不了大新闻,但对我们不断完善过去的成果的可靠性和局限性都有很大的意义,这些工作也很重要,也需要人去做。
而如果一个成果/发现随后被证实是错误的或者不符的,只要不涉及学术不端,那就不是什么打脸,更不是什么天塌下来的坏事儿,恰恰相反,这些矛盾和差异能让我们学到更多:之前的观测是不是哪里有问题?实验的设计是不是哪里不合理?是不是有仪器上的限制可以改进?之前的假设是不是哪里有问题?分辨率不足是不是会带来识别偏差?误差和噪声的影响如何优化?所以恰恰相反,这些“错误”让我们离真相又近了一点。
所以今后如果你们还来问我,你介绍的这些最新成果都是真的么?我还是只能告诉你们:
我只是在如实介绍论文的结论,这些未必是真相,但这些都是人类向真相艰难跋涉的足迹。这些成果将来也完全有可能被不断修正、改正或者推翻。
如果说这么多年的科研训练真正教给了我什么的话,那应该是:
永远有质疑的精神,也永远有开放的心态。
最后照例安利一下自己~
还有个汇总版:
人类学,关于”种族“(Race)的概念。简单来说,种族不是一个生物学(biological)概念,而是一个文化(cultural)概念。基于race建立起来的很多认知不具有生物学和基因学基础,却是文化、历史、权力博弈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并固化下来的产物。
连续几年,美国人类学组织举办了一个巡回展览,叫“Race: The Power of an Illusion”,翻译过来就是,「种族,一个虚幻的概念,以及这个概念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这个展览的官网是:http://www.pbs.org/race/000_General/000_00-Home.htm,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浏览一下,有很多互动的小游戏,很有意思。
官网上用10点概括了关于“种族”这件事,简单翻译一下:
虽然人类学和其他一些社会学科早就抛弃了以“种族”来区分人的方式,“种族”依然作为官方和流行的概念存在于人口普查和大众传媒中。仅举一个小例子给大家看看“种族”概念的迷思。
很多人都爱看NBA吧,很多人都认为黑人就是有更加优异的运动能力,就是有生物学上的优势适合篮球运动吧?可是给你们看一段话,是一个体育记者在40年代的美国杂志上写的,
The reason I suspect that basketball appeals to the _____with his ____background is that the game places a premium on an alert, scheming mind, flashy trickiness, and artful dodging.
翻译一下,“我认为篮球这项运动之所以适合( )人,是因为这项运动需要敏捷的动作、巧妙的布局、聪明快速的假动作、以及灵活的闪躲。来填空,我们现在大概都会填(非洲人)吧,然而在1940年代的美国,这位体育记者指的却是犹太人。原因是,40年代的犹太移民和今天的黑人同样处于社会底层,他们玩的起的运动也就只有篮球了,所以那个时候霸占篮球场的不是黑人、而是犹太人,当年的人用同样的生物学立场去解释为什么犹太人打篮球打的好,然而几十年后犹太人社会地位提升了,就再也见不到什么具有”优秀篮球基因“的犹太人了。
其实人类学致力于消除”种族“的迷思这件事可以同样应用于我们语境中对于地域的迷思,对于”中华民族“的迷思,对于汉民族和少数民族的迷思……多从历史文化政治的角度想想,人和人其实差异没有那么大,都是权力关系网络中的棋子罢了。
一提起经济学,大众包括一些初级入门者,都会以“理性人假设”在现实中根本不成立来反驳经济学的理论和思想。
然而,非理性预期、有限理性的研究,甚至一些基于个体行为的经济学研究,都早已进行了几十年。
居然过千了……好惊喜……
看来月子陋习的受害者不少啊……
再次友情提醒——千万别跟岳母/婆婆硬杠啊!切记,切记~~
————————————————————————
难道不是新生儿不能强捂在厚厚的包被里吗?
无数婆婆、岳母都认为新出生的宝宝见不得一点风,受不得一点寒,不管是几月天都拿N+1层包被死死的裹住婴儿,生怕他/她们着凉了……
我自己的闺女出生时我自己照顾的,体感温度舒适的情况下我都只让她着单衣的,天气冷的时候我也是摸着她的体表温度给她加衣服。从来没有长过湿疹、出过痱子,2岁前也没有感过冒。
我老婆出院时岳母非要她穿厚衣服裹头巾,那是武汉的六月份啊,我去制止的时候还被埋怨说不怕老婆以后落病根……然后果断垄断女儿和老婆的“照料权”,老婆回家就洗头了,出院三天后洗澡,鼓励在家适量活动,只要不做体力劳动就行。不逼她喝一点盐都没有的浓猪蹄汤,只是避免过于辛辣刺激和太油腻的食物。老婆术后恢复很快,至今都庆幸自己没有遭遇其他孕妇的月子生活。
孩子加辅食也是我加的,各种辅食安情况逐渐加上,可以正常吃成人饮食的时候,果断拒绝老人强推的无盐无油的饮食方案。盐、酱油该加的加,最烦别人说吃酱油长得黑,吃盐对身体不好了,酱油只要是正规厂商的良造酱油就没问题。孩子本来活动量就大,爱出汗,不适量补充盐会出问题的好吗?炒菜不加调味料,孩子不爱吃,身体怎么长?
我自己是医生,所以跟岳母对抗有天然的辅助光环。老人们在盆友圈里看到的那些“养生妙法”没有几条是靠谱的,有木有!
再说一遍啊。本人医生,其他同学不要轻易尝试跟婆婆或岳母大人硬杠啊!后果自负……
先说共识:
临床上经常会有每天在家卧床「保胎」的病人。一整天不敢下床,甚至大小便都用便盆在床上解决。曾经有过一个病人,因为卧床时间太久,双下肢肌肉都发生了萎缩,分娩结束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无法自主下床活动,需要重新接受下肢的康复治疗。
但实际上,卧床休息对早孕期的流产并没有帮助。
不只是对早孕期流产,对于中晚孕期的早产,卧床休息也都没有帮助。
不仅仅是没有帮助,上面这张截图中的最后还强调,孕期卧床休息甚至还有风险。除了前面提到的下肢萎缩,影响功能,更严重的,是会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
对于孕产期深静脉血栓,很多人都比较陌生,但这已经是欧美发达国家造成孕产妇死亡前三位的原因了。
之前听我们主任讲过一个她经历的孕产妇死亡。大约是在20多年前,上世纪90年代,她还是年轻医生时,曾经有个产妇出院当天,在医院门口突然倒地死亡。后来经尸体解剖诊断是深静脉血栓造成的肺栓塞猝死。这个事情给我们主任的印象非常深刻,所以对这个疾病非常重视。
后来,我在主任组里的时候,真的经历了一次产妇的肺栓塞。这个产妇就是因为年龄大生二胎,所以一直在家卧床保胎,后来因为疤痕子宫做了剖宫产。术后第二天发生了肺栓塞。幸好之前有过预判,最后救回来了。当时还为此写过病例报道。
所以,卧床休息对于孕妇来说,并没有任何帮助,并不能降低流产或者早产的风险,没有保胎的作用。如果它能起到心理安慰的作用,也倒罢了。但是,孕期长期卧床,会增加深静脉血栓的风险,这就不是安慰的问题,严重的可能会要命。
因此,现在我给每一个孕期咨询保胎的孕妇,都会建议不要在家绝对卧床休息。如果有先兆流产或者早产倾向,确实要增加休息,把运动量降下来。但是,休息不等于卧床,日常走动、生活起居都还是不受影响的。
退一步讲,就算是真的流产了,那也比栓塞把命搭上强。更何况,卧床还不能保胎,其实并没有帮助。
最后多说一句,虽然这已经是专业内的共识,但是鉴于目前国内不少医生的专业知识落后,并没有及时跟进提高,所以还有不少医生在给出「卧床休息保胎」的医嘱。如果有医生这样建议了,这个医嘱不需要遵守;如果之前不知情,已经在「遵嘱卧床」了,那么从现在开始改正过来,也来得及。
口腔健康领域,有好几个口腔专业医生一直想让老百姓知道,而很多老百姓一直有误解的点。
1. 洗牙
定期洗牙,有利于口腔健康。这是口腔学科很早就公认的,但是还是有很多行业外的人有疑惑:经常洗牙会导致牙松?导致牙裂纹?导致牙出血?或者我刷牙挺好的,不需要额外洗牙?我跟大家说一个证据,证明洗牙好:我,以及我身边的所有同事,我们口腔专业的人,都会定期洗牙。并且我要求自己家人也定期洗牙。
2. 智齿
大多数智齿,都需要及时拔掉。这也是口腔学科很早就公认的。证明方法同上:我自己,以及我身边的几乎所有同事,我们口腔专业的人,都早早拔掉了自己的智齿。而且我会劝说自己的家人及时拔掉智齿。我自己是18岁时拔除了所有4颗智齿。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智齿可以暂时不拔除?上下智齿均完全长出、且没有龋坏、且位置端正、且上下牙能够正常咬合、且不会经常塞牙、且不会经常出现咬腮或磨腮等问题的智齿;或因前牙缺失,有可能需要把智齿前移或做其他用途;或者智齿完全的深深的埋伏在骨头里,且离前牙很远,且没有囊肿等迹象(这种情况也并非不用处理,要定期严密观察);满足这些情况的智齿可以暂时观察,此外均需拔除。
3. 正畸矫正牙齿
这点跟上面两点不一样,并非强烈建议。但是我身边的大多数牙齿不齐的同事,尤其是年轻的,会带牙套矫正自己的牙齿。整齐美观的牙齿,能够明显提高一个人的个人形象。
4. 举个反例吧,什么牙齿3D浮雕、6D浮雕、牙齿镶钻。。。宣传的天花乱坠。但是你看看口腔科医生,有一个戴这些东西的吗?
某一项技术或者新产品,如果行业内人士自己或者他们的家人都在用,那就肯定是好东西,我们外行人跟着用就不会吃亏不会上当。反过来的话,那就是忽悠不懂行的人的。
----------------------------------更新------------------------------------------------
@巩玺 补充了另外几点
补充1:
“老掉牙”是不对的!
补充2:
“乳牙反正会掉,烂牙了不用管”是不对的!
补充3:
“牙疼吃点药抗一抗就过去了”是不对的!
详细内容可移步有哪些在贵专业已达成共识,但大众却还是停留在旧有认识的现象? - 巩玺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6712170/answer/317094217观看
废旧电池的中国处理现状
首先,合格碱性电池已经基本实现无汞,有害物含量已经很低。我国政府致力于从源头推进电池的”无汞化“。比如中国轻工总会、原国家环保总局、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等9个部委局于1997年12月31日联合发布了《关于限制电池产品汞含量的规定》,要求到2002年1月1日禁止在国内生产和经销汞含量大于电池重量0.025%的电池,到2006年1月1日禁止在国内生产和经销汞含量大于电池重量0.0001%的碱性锌锰电池。
自电池的“限汞令”发布之后,我国电池企业积极革新生产工艺,改进原料配方,目前正规电池生产企业生产的电池已经基本实现无汞。
尽管老式的廉价电池(指含汞较高的碳锌电池)已经非常罕见,我们仍然要从我做起,抵制非法廉价电池,购买正规干电池。
其次,目前中国政府不鼓励集中收集废旧电池。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建设部、科技部、商务部等5个部委局于2003年10月9日联合下发的《废电池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规定: 目前,在缺乏有效回收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不鼓励集中收集已达到国家低汞或无汞要求的废一次性电池。
此外,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08年6月6日联合下发的《国家危险废物名录》规定: 家庭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镍镉电池、氧化汞电池可以不按照危险废物进行管理。 以上规定是经过国家有关部门、专家科学论证后的要求。
废旧电池可以不进行统一回收处理,市民可以将废旧电池分散投入到正式的生活垃圾收集箱,与生活垃圾一起进入我市的正规生活垃圾填埋场,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最后,在没有找到下家之前,收集废旧电池很可能造成更大的环境危害。详细论述请参考果壳网《废旧电池:回收的困境》。主要理由:废物分散可以充分利用环境容量;然而,集中却不加特殊处理的废旧电池,很容易超过环境容量,造成环境污染事件。
引用自知乎,侵删。
原地址: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262385/answer/30261076?utm_source=com.ucmobile&utm_medium=social
感谢作者。
规范转载,人人有责。
以起点创世晋江为代表的网络小说届,以及以咪蒙为代表的自媒体届,之所以难登大雅之堂的根本原因真不是作者水平不够,而是因为……
这届读者不行。
简单来说,因为他们生存的原因便是迎合读者的欲望,一切以市场为导向,读者水平能登大雅之堂,作品就能登,读者不行,作品就不行。
我以<收获>为例,作为纯文学领域的最高殿堂级杂志,几乎所有当代作者都向往的地方,类似于科研界ns级别的刊物,作为至今没有任何广告的杂志,它的选拔方式是如何呢?
读者送稿——责编初审——主编复审——总编终审——发布。
当然,收获这样的杂志还有交叉审核,即几个编辑一起看一份投稿,但不管怎么样,这样就直接产生一个问题,编辑的眼光决定一切。
这当然有好处有坏处,因为编辑的眼光,远比一般人的眼光要挑,而收获这样杂志里的编辑,更是挑。
好处是如果收获这样的杂志刊登了你的作品,可以让你直接拿着这本杂志进当地作协,并且在作协鄙视链里,也算是顶端的存在。如果是长篇作品,只要你肯钻研,中国作协都不难(真不难,近几年在收获上连载的长篇小说,我没看到没进中国作协的。)
这就是纯文学杂志的逼格。
但坏处也很明显,纯文学杂志,办的时间越长,就越容易曲高和寡,听得懂阳春白雪的人,不可能有下里巴人那么多。
而且编辑喜欢一种风格,读者们未必喜欢,路遥当年写平凡的世界,被<当代>杂志退稿,原因就是编辑不喜欢这样过于平淡,一眼能看到结局的小说,可这小说放在市场中去,却完全打了当年编辑们的脸。
而且一旦某个总编喜欢某位作家,你就能看到长篇累牍,长达4.5年一直占据大篇幅又臭又长的小说,对市场反应极其迟缓,这里我就不点名了,懂的都懂。
如果这样的模式,出来的作品水平不够,是要好好拷问下作者的水平了。
可网络小说呢?我以起点为例,他与传统杂志完全不同,有着极为完备的商业竞争机制。
网络小说每天上传的量极为巨大,大概有几千本,而读者们很少会去关注底层的小说,这就需要网站进行筛选,把受读者青睐的小说挑出来,再进行大力宣传。
怎么筛选?
一部小说从签约到上架,一般会经过6轮左右的pk,6轮生死搏斗后,最终的胜利者,会拿到最大的奖品——网站的巨幅宣传,这代表着海量的流量与利益。
怎么pk?
我以最近一部大火的奇幻作品,放开那个女巫为例。
这部作品作者二目,是个萌新作家,所以这部作品一开始,也进入了奇幻作品分类的新书精选推荐,至于这个推荐在哪里…………反正你们自己找,肯定找不到就是了。
这是起点首页。
然后你需要点击右边这里。
进入分类。
然后拉到中间……
喏,这就是每一部大火作品最最开始登录大家眼帘的地方……就是这么点豆腐块大小的推荐……
但是蚊子再小也是肉啊,更何况,放开那个女巫竞争对象是和它一起上推荐的其他9本作品。
所以,放开那个女巫第一轮pk,它的点击量,推荐量以及收藏量,盖过了其他八本书,与另外一本书携手进入了第二轮pk,也就是分类强推推荐。至于其他8本书,不好意思啊,你们基本上就被宣告死亡了……
另外关于分类强推这个推荐在哪里………我估计你们还是找不到 。
这就是分类强推…………
但不管怎么样,推荐档次一层一层提高,数据一点一点膨胀,六轮pk过后,放开那个女巫在万里挑一的新书里,它笑到了最后,站在了众人之巅。
那么奖品就是……
首页封推
一般的作品,只有到了这里,才能让读者们看到。
而封推里的优胜者,能摘取皇冠上的明珠,也就是……
全渠道推广。 什么叫全渠道推广?
普通读者们只要你们上qq,qq会告诉你有这一本书。
只要你们上网,浏览器会告诉你有这么一本书。
甚至你们玩微信,微信都会告诉你有这么一本书。
一个全渠道推广,它的效果甚至可以比之前所有推广效果之和,还要好的多,而绝大部分读者,都是在第六轮封推以及全渠道推广时接触到书的。
pk胜者的概率有多少?
每一轮只有20%的通过率,六轮之后,为0.0064%,15000本小说里边,只有一本能达到放开那个女巫的高度。
这就是网文的竞争法则,最受欢迎的作品,它将占据几乎所有的资源。
所以你们见到的网文,是已经被市场一层一层筛选过的小说。
这种方式,优劣也极其明显,优势便是市场化,商业化,至于劣势也很简单,过于迎合观众了。
根据28法则,世界上8成的人,只是普通人,所以这8成的人,会将迎合他们观点的小说,推到极致,这也是网文之殇,小说必须去迎合读者,读者想看什么,他们就要写什么,作者不是价值观的输出者,而是普通读者们价值观的表达者,如果不充当读者价值观的表达者,这本书就不会出现在读者面前。
同理还有咪蒙这类自媒体,如果一个写手,长时间没有得到读者们的认可,那么咪蒙就会把这个写手冷藏,换一个更加能获得市场认可的写手。
因此,很多人把网文,咪蒙为什么没营养的原因怪罪到作者身上,是不对的。他们只是说出了普通读者们最想听的话罢了,不这么写的作者,你们是接触不到的。
end
北斗卫星好多手机已经在用了,像华为,一加,小米;
在公共项目中更是推广应用的非常多了,像物流,公交;
你的导航软件指的路准不准跟卫星没有半毛钱关系;
…………………………………………………………………………………………
可以在手机装这种看卫星状态的软件,如:
中国国旗的就是北斗卫星,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日本的QZSS,实际应用时候系统是自动选择的,把位置信息提供给各种导航定位软件.
不要根据坐标发射导弹来打我啊……
…………………………………………………………………………………………
果然有人想根据坐标来打我,还好我发的只是路上一个点……想也知道室内根本收不到那么多星的……
还有很多人固执的认为北斗不行,我再更新一下:
北斗二代开始的时候的星座是针对亚太地区设计的,GEO+IGSO+MEO的模式不同于美国MEO为主的模式,优点是快速的能在重点服务区域达到高精度,用的卫星少,缺点是高纬度地区对GEO接收效果不好,精度因子值偏大,还有就是地球另外一边收不到,以后都会解决的,发星呗……
在中国最北边选个点:
这里的北斗星况如何嘞:
最少也有8颗的好嘛,还是10度仰角以上能参与定位的,看看GPS的:
是不是觉得还不如北斗多,但是不能只看星数,吃星座设置的亏,这旮沓收到的北斗GEO仰角太低,几何分布不佳,所以精度因子要差:
北斗几何精度因子最大达到6.0而且波动较大,相比来说GPS的:
最大也就4.4,所以说在这里北斗精度不如GPS是可以的,当然随着三代组网,这点差距很快就没了,多发几颗MEO就好了……
然后,咱在中国南方随便选个点:
这里的北斗星况如何?
最少也有十颗星好嘛,再看看GPS:
一如既往地稳定,重点是DOP值呢?
北斗的最大PDOP值不超过3.4,看看GPS的:
可以忽略特别高的那点,还是在4.4以内,但是明显北斗的更平滑,从定位精度上来讲,肯定是不比GPS差的。
所以现阶段搞北斗的在广东测试和在黑龙江测试完全是两个概念好嘛,同样的东西去海南测随便都能过,去哈尔滨就很费劲了……等三代组网完了我们就不用再吃这个亏了。
…………………………………………………………………………………………
来吧朋友,虽然我不知道怎么关GPS,但是我去微波暗室可以吧,只发北斗信号:
CNAS认证专业GNSS测试微波暗室,为了回答你我也是醉了…今天最后一天上班,别人都一心准备放假了我还给你测这个,很贵的好嘛…
来吧,你要的图,还是我这个手机,只有北斗,三米精度,实测在这暗室里能达到亚米级。
十颗全是北斗,9颗参与定位,没有GPS,没有可以辅助的,达到你的要求了么?满意了么?暗室使用费2000软妹币一小时,支持微信,转账,支付宝…
…………………………………………………………………………………………
几天来那位朋友一直没回复我,我还以为他接受了我的观点呢,今天翻了一下评论才发现并没有啊,还在坚持要能关GPS的软件呢,去怼别人了……其实编这么个软件并不难啊:
这是兼容模式定位
单GPS
单北斗定位结果,但是卫星显示里边是除去GPS其他的
之所以要进暗室而不是这么搞是因为这样并不严谨,对于手机来说卫星接收通道硬件是客观存在的,除非对外开放了芯片的底层控制指令,所谓“关GPS”并不是真正的关闭接收通道,只是不采信GPS定位结果,不能完全的确保你要求验证的“北斗能否独立定位”,毕竟芯片的底层算法咱不可控啊,万一设计导航芯片的人脑子抽了非要偷摸的用GPS引导怎么办?但是在暗室里就不一样了,可以保证只有北斗卫星信号,功率也是标校到与露天相一致的,我们这可是要给导航设备测试完了发合格证的,能够排除所有不可控因素,什么幺蛾子也没有,只能收到北斗,还能定位,那就可以证明该手机确有“北斗独立定位”之能力。
定位出来的位置是随意设置的,担心泄密的朋友可以放心的,当然,设置成白宫的GPS坐标,进去抓个小精灵也是可以的……
关于暗室使用费用的问题,我当然是没收到了…找他要也是开个玩笑嘛,大家不要催人家了,我最近一直在编写暗室测试大纲,完善测试流程,顺便测一下这个倒是不费劲的……不过价格是实在价,并不贵哦,业内人士应该了解,评论区有提到电磁兼容暗室的朋友,那个才是暴利好吗:
不久前测的,一条曲线可能只扫几分钟,就要一两千……
对于这位朋友我真没有别的意思,就是他提出来质疑,我给出证明,这不才应该是讨论问题应有的内容么,也希望朋友么不要扩展到其他方面,大过年的,祝大家新年快乐!谢谢大家!
国民性(national character)的概念,已经随着纳粹的失败而消亡了。二战以后,西方已经很少有人用这个概念了,但是在21世纪的中国,这个20世纪初的概念,依旧流行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会看到,很多人对一些社会现象表达不满的时候,会说「中国人怎么怎么样」?他完全忽视了某些问题是全人类共有的,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至少应该意识到这个事实。当然,也有可能,他只是为了发泄情绪。
关键是,为什么人们习惯于用这种语言形式来发泄情绪呢?他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不得而知,可能是因为某些鸡汤杂志,习惯性用虚构的「外国人」来激励国人;也可能是因为上个世纪初,是最后一个通才的时代,现在的人们还能听得懂「民国大师」说的话,而在那之后,社会科学往更加专业化和领域更加细分的方向发展了。
总之,「国民性」概念的流行,使得中国出现了很多无谓的争吵,对话通常以「中国人怎么样」开始,以「外国人也一样」结束。然后就结束了,这就是最可怕的,好像外国人也有问题,问题就得到解决了一样。由于过度强调了国民性的概念,所以人们,并没有兴趣,将问题作为全人类共有的东西去解决了。
西方人在讨论问题的时候,通常会避免使用「国民性」,因为这有种族主义的嫌疑。抛弃了「国民性」的概念,也就避免了很多无谓的争吵。因为很多东西已经有定论了,就是「政治正确」了,没什么可讨论的了。我们要做的是,在这个定论的基础上,去解决各种实际的问题。而我们却还在认真的讨论各国国民的「国民性」,将各种刻板偏见当做知识来传播。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还是习惯于将其归结为「国民性」,而不是制度。即使近些年,公知由于感受到了外界压力,把话术从「国民性」改成了「体制问题」,他们内心的潜台词,依旧还是种族,而不是制度。
要反驳「国民性」的概念,其实很简单。
我最近在看《西行漫记》,里面所记载的红军战士,朝气蓬勃、充满生机;而同时代的大多数中国人,比如国民党军队的士兵,依旧浑浑噩噩、毫无生机。难道朱毛等人拥有什么黑魔法吗?能够用几年的时间,让红军战士发生基因突变?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红白两军战士,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大的差异,显然不是「国民性」的原因,而是制度。详情可以参考一下答案:
上世纪末的鸡汤文,通常会写某外国的资本家多么仁慈,不给孩子留遗产。其实那不过是因为,某外国有一种叫做「遗产税」的制度,所以为了避税,资本家当然不能用遗产的方式,将财产留给子女。同样的道理,中国的企业老板,也会为了换取补贴和避税,来雇佣残疾员工。这都与制度有关, 和「国民性」与仁慈无关。
人们通常用「国民性」来解释德国人的勤劳和日本人的工匠精神,这大概是对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缺乏了解,也不知道日本有一种叫做「劳务派遣」的制度。我很难想象,朝不保夕的日本「派遣工」,能够像正式工那样有「工匠精神」。
我们都知道驻外美军与中国维和部队的巨大差距。但通常忽视了驻外美军和中国维和部队的规模。我们的维和部队,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精锐中的精锐。而美军由于全球放火,已经不得不招收各种社会残渣来充数。其实在中国,也有很多家长,在孩子升学无门又缺乏管教的时候,花钱走后门将其送入部队。我们如何保障,如果这些人,也被放到战乱国家那种「法外之地」,不会做出和美军一样的暴行呢?所以,我们并不比美国人优等,我们能够别人身上吸取的经验就是,不要称霸,不要把我们的孩子,送去万里之外,打一场与他们的利益没什么关系的战争。
总之还是那句话,只有先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才能够探讨如何去解决。但是国民性的流行,使得我们将太多时间,浪费在了内耗上。
时至今日,尽管中国国力提升了,但是遇到问题,我们依旧习惯性的,归结为「国民性」。这也是我们对种族主义问题,缺乏敏感性的原因。因为曾有一段时间,各种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教育专家」,可以在公众媒体,公然的去侮辱一个国家的全体公民,在「国民性」的概念下,传播种族主义,却没有人敢于质疑,反而受到顶礼膜拜。
直到我们将「国民性」用在那些,经济比我们落后的国家时,终于有人跳出来说「中国人都是种族主义者」。仿佛「种族主义」又成了中国人新的「国民性」。
真是可悲。
历史系,目前学术界的主流意见之一是“文化是被建构”的。不敢说这是“共识”,毕竟总会有学者持反对意见。
啥叫“文化是建构的”?举个例子,日本战前一直吹自己是有着2000年历史的单一民族国家,但“大和民族”在现实意义上到1870s才刚刚出现。如果现代人坐哆啦A梦的时光机穿越到1870年的日本岛,他们会发现当时各地农民只称自己为某某藩人,而不说自己是日本人。之后,通过明治维新及一系列政策,大和民族这个概念才逐步被普通日本人接受。
这类“文化建构”适用范围远大于日本,但出现在各国官方教科书中的概率应该很小吧。:)
没想到那么多人对这个话题有兴趣,那再举一个我最近看到的、比较有意思的“文化建构”:对“夷”这个汉字的解释。参考书目是Lydia Liu的The Clash
of Empires: The Invention of China in Modern World Making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9)。以下叙述为Lydia Liu的看法,我只是转述。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官方习惯用“夷”来称呼外国人。现在许多人认为“夷”是对野蛮人(barbarian)的蔑称,清朝用“夷”来称呼外国人是其自大的表现。但这种对汉字“夷”的解释,其实不是清朝官方的本意,而是英国用武力建构出来的新概念。
在清朝,官方对“夷”的解释其实是“外国人(foreigner)”,没有侮辱的意思。首先,根据雍正时期官方修订的《大义觉迷录》的说法,“夷”指偏远的地方,并没有文化上的贬义,比如孔子说过“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孟子也说过“舜東夷之人也,文王西夷之人也”。雍正强调,任何把“夷”解释为“野蛮人”的行为都是耍流氓(对,说的就是你,曾静同学)。
清朝官员在外交活动中也解释过“夷”的意思。比如1824年越南国使者要求清朝用“外藩”而不是“外夷”来称呼越南。清朝官员就拿出《说文解字》来跟越南使者解释“夷”的意思:兄弟你看,夷=大+弓,用“夷”来称呼越南国,说明我们觉得你们武力挺强的,这是一种尊敬呀。我们再来看看孔孟,他们认为舜是东夷,周文王是西夷,说明夷这个词可以用来形容圣君,没有贬义呀。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周代的九服制度,里面的“夷服”离周的首都七千里,而“藩服”要离九千里,说明夷比藩的等级高啊兄弟 (Liu, pp. 89-90)。听完这个解释,越南国使者高兴地回去了。毕竟汉字是中国的,中国官方给的解释,自然是权威解释咯。
但也有不听解释的,比如英国。1832年,东印度公司的Hugh Hamilton Lindsay被派来中国收集情报。在与清朝官员的交涉过程中,他抗议清朝用“夷”来称呼英国,认为这是一种侮辱。当时英国人对汉字的理解主要参考西方传教士的拉丁文翻译,也就是说一个汉字先被翻译成拉丁文,再翻译成英文。鬼知道翻译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反正汉字“夷”最后变成了英文“barbarian”。所以Lindsay看到清朝用“夷”这个字,感觉受到了侮辱。
清朝官员吴其泰负责回信,信中他耐心地向英国解释:夷没有贬义的,很久以前我们就用南蛮、北狄、东夷和西戎来称呼外国人,舜和周文王也被称为夷。你们英国人咋就认为这个词冒犯到你们了呢,不要想太多了。
但是Lindsay不听,还引经据典地和清朝官员争论“夷”的意思。换句话说,他不认可当时的中国统治者对自己国家文字的解释,觉得自己的理解才是对的 ,最后他气呼呼地回国了(Liu, pp. 40-46)。这件事英国人一直记着,到1858年天津条约的时候,他们还在条约里特地加上:不准再用“夷”来称呼英国(见《中英天津条约》第五十一款)。从这以后,“夷”就被改变了意思,被完全当作一个侮辱性的词汇。
在这段历史中我们可以看见英国人对汉字“夷”的建构。清朝作为当时中国的统治者,理论上享有对汉字“夷”的最终解释权。然而,在两次鸦片战争中败给英国后,清朝连这个最终解释权都丧失了。英国作为胜利者,更改了“夷”的本义,并建构出一个新的“夷”。可怕的是,这个建构延续至今,少有人质疑。
最后一次编辑。刚刚发现这本书还有中文版。
刘禾著,杨立华译:《帝国的话语政治:从近代中西冲突看现代世界秩序的形成》,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Lydia Liu 在书中并没有否认清朝对外国有种居高临下的迷之优越感,她只是质疑“夷=barbarian”这个等式是清朝还是英国给出的概念。相对的,我们也可以质疑Liu是不是过度解读了历史,但在质疑之前最好先看下原书。如果读完之后还有疑问,可以邮件联系刘教授,哥伦比亚大学网站上有她的联系方式:http://www.columbia.edu/~ll2410/
我只是个还在搬砖的小研究生,知识和精力都很有限,所以评论区的许多问题我可能没法详细回答,还请稍加谅解。
强答一发
国内阿拉伯语界有一条共识,即翻译阿拉伯人名、地名或部族名的时候,名字前面的冠词al-一般省略不译,有教材为证:
但是阿语圈外的不少朋友似乎还是习惯于把冠词al-翻译出来,而且按照英文的发音翻译成“阿尔”,比如:
好歹按照实际发音翻译成“艾勒”好不好。。。
我们也会通过包括这一细节在内的专有名词译法,大致推测译者是否懂阿语。
比如著名阿拉伯哲学家伊本·西拿的本名al-Ḥusayn,此处译作“阿尔-胡赛因”,如果让业内人士处理的话,一般省略冠词al-直接翻译成“侯赛因”,而不是把冠词也翻出来。
再比如白益王朝统治者‘Aḍud al-Dawlah(意为“国之肱股”,‘aḍud意为“上臂”),此处译作“阿杜德·阿德·道剌”,业内人士一般译成“阿杜德·道莱”,即省略dawlah(国家)前面的冠词al-。
书中把al-Dawlah写成ad-Dawlah是按照这个词的实际发音。
阿拉伯语28个字母,其中有14个字母会把冠词al-中的“l”同化成自己的读音,这14个强势的字母叫做“太阳字母”,剩下那14个对冠词al-发音没影响的字母叫做“太阴字母”。
单词dawlah(国家)开头的d就是太阳字母,所以al-加在dawlah前面,尽管写起来还是al-dawlah,实际上冠词al-中的l被dawlah开头的d也同化成了d,所以实际发音是ad-dawlah
同样的情况:
此人本名‘Abd al-Raḥmān al-Jāsim(读作‘Abdurraḥmānil-Jāsim),业内人士一般译作“阿卜杜-拉赫曼·贾西姆“。
另外补充一句,人名、地名、部族名中的冠词al-也不是一概不译,在以正偏组合形式出现的名字中,如果偏次带有冠词且冠词后面的字母是不把冠词同化的“太阴字母”,则冠词可以被翻译成“勒”,比如:
《古兰经》人物Dhū al-Qarnayn,译成“佐勒盖尔奈英”(意为有双角者)。
蒙昧时代著名诗人’Umr’ al-Qays,译成“乌姆鲁勒·盖斯”。
正偏组合型人名‘Abd al-XXX,只要XXX以太阴字母开头,则翻译成“阿卜杜勒XXX”,比如倭马亚王朝第五任哈里发‘Abd al-Malik,译成“阿卜杜勒-马立克”或者“阿卜杜勒马立克”。
有词典为证:
在“阿卜杜勒XXX”中,XXX的首字母都是太阴字母,因此XXX前的冠词al-译成“勒”;而在“阿卜杜XXX”中,XXX的开头都是太阳字母,因此XXX前的冠词al-不译。
啊对了再加两句,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真不是一码事,学阿拉伯语的看波斯语就像咱们看日语,学波斯语的看阿拉伯语也差不多只能靠猜。如果不经过专门学习,我们也看不懂甚至读不出波斯语、乌尔都语、普什图语、伊拉克库尔德语、我国的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用阿拉伯字母书写的其他语言。
以及,国内高校的阿语教学主要是教授阿拉伯语标准语,因此我们在做口译的时候,最怵的就是遇到只说方言的阿拉伯人,因为可能真的一句也听不懂。对我而言,遇到说海湾方言或者黎凡特方言(仅限其中的巴勒斯坦方言)的还凑合能听懂一点,遇到说埃及方言或者马格里布方言的就完全懵逼了。
不止是我们,让阿拉伯世界最东边的伊拉克人和最西边的毛里塔尼亚人用各自的方言交流,效果也近乎于鸡同鸭讲。
还有就是,不要总拿“安拉胡阿克巴”在我们面前抖机灵,有的朋友还会莫名其妙地把“阿克巴”念成“阿巴克”。作为阿语老司机,我们更清楚这句话怎么念、什么意思以及应该在什么场合使用,何必班门弄斧。。
关于“安拉胡阿克巴”是什么意思,可参见我的另一篇回答:
好吧再加一句,评论区有很多朋友指出阿尔及利亚和它的首都阿尔及尔,这个译法来自英语的Algeria和Alger,或者法语的Algérie和Alger。
但是在阿拉伯语里面,阿尔及利亚和阿尔及尔是一个词,是一个词,是一个词,都写作:
al-Jazā’ir
其中al-是冠词,jazā’ir是名词jazīrah的一种复数形式,jazīrah意为“岛屿”,在某些语境下也可以表示“半岛”,比如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就叫做al-Jazīrah。所以al-Jazā’ir(阿尔及利亚或阿尔及尔)作为“岛屿”的复数,本来的意思是“很多岛”,也就是“群岛”。这个词进入英语和法语之后,发生了一些音变,最后从al-Jazā’ir变成了Algeria、Algérie以及Alger。
理论上,al-Jazā’ir完全可以按照本来的读音翻译成“杰扎伊尔”,但由于“阿尔及利亚”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译法,所以尽管与阿语发音相去甚远,也不能随意更改。
就像阿尔及利亚的另一个城市Qusanṭīnah按读音应该翻译成“古桑提纳”,却需要遵循约定俗成原则翻译成“君士坦丁”。
阿尔及利亚的邻国al-Maghrib,按读音应该翻译成“马格里布”,却需要遵循约定俗成原则翻译成“摩洛哥”。
另一个北非国家Miṣr,按读音应该可以翻译成“米斯尔”,却需要遵循约定俗成原则翻译成“埃及”。
地中海东岸国家Filasṭīn,按读音应该翻译成“菲拉斯廷”,却需要遵循约定俗成原则翻译成“巴勒斯坦”。
al-’Urdunn,按读音应该翻译成“乌尔敦”,却需要遵循约定俗成原则翻译成“约旦”。
al-Su‘ūdiyyah,按读音应该翻译成“苏欧迪亚”或者“苏欧德”,却需要遵循约定俗成的原则翻译成“沙特”。
埃及首都al-Qāhirah,按读音应该翻译成“卡茜拉”,却需要遵循约定俗成原则翻译成“开罗”。
埃及北部城市al-’Iskandariyyah,按读音应该翻译成“伊斯坎达里亚”,却需要遵循约定俗成原则翻译成“亚历山大”。
埃及南部城市al-’Uqṣur,按读音应该翻译成“乌格苏尔”,却需要遵循约定俗成原则翻译成“卢克索”。
圣城al-Quds,按读音应该翻译成“古德斯”,却需要遵循约定俗成原则翻译成“耶路撒冷”。
巴勒斯坦城市Bayt Laḥm,按读音应该翻译成“拜伊特-拉赫姆”,却需要遵循约定俗成原则翻译成“伯利恒”。
巴勒斯坦城市al-Khalīl,按读音应该翻译成“哈利勒”,却需要遵循约定俗成原则翻译成“希伯伦”。
巴勒斯坦城市’Arīḥā,按读音应该翻译成“艾里哈”,却需要遵循约定俗成原则翻译成“杰里科”。
利比亚首都Ṭarābulus,按读音应该翻译成“塔拉布卢斯”,却需要遵循约定俗成原则翻译成“的黎波里”。
突尼斯城市Qarṭāj,按读音应该翻译成“卡尔塔杰”,却需要遵循约定俗成原则翻译成“迦太基”。
摩洛哥城市Ṭanjah,按读音应该翻译成“坦加”,却需要遵循约定俗成原则翻译成“丹吉尔”。
摩洛哥城市al-Dār al-Bayḍā’,按读音应该翻译成“达尔贝达”,却需要遵循约定俗成原则翻译成“卡萨布兰卡”。
叙利亚首都Dimashq,按读音应该翻译成“迪马什克”,却需要遵循约定俗成原则翻译成“大马士革”。
叙利亚城市Ḥalab,按读音应该翻译成“哈莱卜”,却需要遵循约定俗成原则翻译成“阿勒颇”。
叙利亚境内的历史遗迹Tadmur,按读音应该翻译成“台德木尔”,却需要遵循约定俗成原则翻译成“帕尔米拉”。
伊拉克北部省份Naynawā,按读音应该翻译成“奈纳瓦省”,却需要遵循约定俗成原则翻译成“尼尼微省”。
Qanāt al-Suwīs按读音翻译成“苏维斯运河”,却需要遵循约定俗成原则翻译成“苏伊士运河”。
al-Khalīj al-‘Arabiyy按读音翻译成“阿拉伯湾”,却需要遵循约定俗成原则翻译成“波斯湾”。
Khalīj ‘Adan按读音翻译成“阿丹湾”,却需要遵循约定俗成原则翻译成“亚丁湾”。
Maḍīq Bāb al-Mandab按读音翻译成“巴卜-曼达卜海峡”,却需要遵循约定俗成原则翻译成“曼德海峡”。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不过也有一些译法完全遵循阿拉伯语的读音,比如也门西南部港市al-Mukhā一般按照阿语实际发音译作“穆哈港”,而极少按照它的英文译名Mocha译作“摩卡港”,尽管“摩卡咖啡”就是以这个地方命名的。
相关回答:
还是忍不住挂个人,且不说一个普通的语言学问题也要带这么大的节奏,家里大人没教过您过年忌讳骂人么?看您头像签名俨然一副中华传统文化复兴者的样子,上来就骂脏话是有教养的表现么?
现代网络很发达,来自不同阶层的人完全可以在网上平等相见,那就请恕我“不可与言而与之言”的“失言”之过罢。
此外这位朋友@陈利兵对“耶路撒冷”怎么翻译尚存疑虑,我在此稍作解释。
阿拉伯语对“耶路撒冷”的称呼主要有四种,分别是:al-Quds、Bayt al-Maqdis、’Īlyā’以及’Ūrushalīm。
al-Quds(古德斯)是阿拉伯世界对耶路撒冷最常用的称呼,这个词来自根字母q-d-s,意为“神圣”,与之同根的词汇包括:
muqaddas(神圣的)
qadāsah(神圣,神圣性)
maqdis(圣地)
al-Quds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圣地”或“圣城”,既然耶路撒冷是三教圣地,则这个称呼本身也没有毛病。
而且这个称呼与希伯来语也是相通的,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在谱系分类学上都属于闪含语系闪米特语族,希伯来语根字母ק-ד-שׁ/q-d-sh与阿拉伯语的q-d-s同义,也表示“神圣”的意思,比如:
קׇדּוֹשׁ/qadosh(神圣的)——等于阿拉伯语的muqaddas
קְדֻּשׇׁה/qdushah(神圣,神圣性)——等于阿拉伯语的qadāsah
מִקְדָּשׁ/miqdash(庙宇,神殿)——与阿拉伯语的maqdis词形相通
以色列的指路牌一般是希阿英三语,我们不妨看一下以色列关于耶路撒冷的指路牌:
最上方是希伯来语ירושלים/Yrushalayim,即“耶路撒冷”
最下方是英语Jerusalem
把中间的阿拉伯语转写过来,则是:
’Ūrushalīm (al-Quds)
其中’Ūrushalīm是希伯来语“Yrushalayim(耶路撒冷)”的音译,括号中的al-Quds则是“古德斯”。
作为业内人士,我们见到al-Quds一般也翻译成“耶路撒冷”,但这并不等于“古德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使用,至少在翻译一些特定的历史文献时还是需要的。
耶路撒冷的另一个称呼Bayt al-Maqdis与al-Quds同义,也表示“圣地”,其中bayt意为“房屋,家园”,maqdis表示“圣地”,合起来即“圣地的所在”。
另外,根据中世纪阿拉伯史料记载,阿拉伯人征服耶路撒冷的时候,那里当时叫做“伊勒亚(’Īlyā’)”,这个词音译自拉丁语的Aelia,即罗马人对耶路撒冷的称呼Aelia Capitolina,当时的耶路撒冷已经去犹太化许久了。
https://www.zhihu.com/video/975029812738383872《历史大全》第二册,第321页,《叙圣地即伊勒亚的征服》
我还记得,我在以色列留学期间,教我们耶路撒冷考古的犹太教授是这么讲的:由于罗马帝国的迫害,耶路撒冷直至阿拉伯人征服之前,还没有犹太人居住;阿拉伯人到来之后,一些犹太教的领袖写信给哈里发欧麦尔:看在我们都信一个神的份上,请许可我们重返圣城。欧麦尔同意了犹太教领袖们的请求,特地许可了七十户犹太人搬到耶路撒冷城里。
回应一下评论中关于纹章使用限制的质疑
“heraldry”和“coat of arms”在很多书本或文章中都统统翻译成“纹章”或者“纹章学”,其实这是不正确的。我认为“heraldry”应该翻译为“纹章学”而“coat of arms”应翻译为“袍徽”。历史上确实有一些地区或者国家对于“coat of arms”有过限制的要求,但是对于“heraldry”也就是纹章学的使用是真的没有过限制。在中世纪历史中也的确能够找到工匠、农民使用heraldry的情况。
感谢 @燕仰 的邀请
可能提到纹章,很多人脑海里都和将其与皇室、贵族之类联系起来,更有甚者可能会认为在中世纪只能特定的阶级才能够使用,纹章的使用是源自对贵族行为的模仿
然后并不是这样的
纹章的起源确实是与战场和骑士们的比武兴起有关,但是并没有任何人规定了哪些阶级的人能用而哪些阶级的人不能用,即使是在中世纪。在任何时期,在任何国家,佩戴纹章都不曾是某个社会阶层的特权。
无论在何处,每个人、每个家族、每个社团都一直充分享有自由选择纹章的权利,也有权任意使用自己的纹章,只要不僭取他人的纹章即可。事实上,纹章也是身份的标志、所有权的标志,也是一种装饰图案,在无数的器物、建筑以及文件上都能见到。
——Michel Pastoureau,Noir. Histoire d'une couleur
在中世纪的欧洲,纹章会被教会、大学、行会、国王、国家使用外,也有一些市民甚至是社会底层的农民使用,唯一的要求就是每一个纹章不能与他人的重复即可。
在当代纹章更是成为了一种获利的商品,在如加拿大、爱尔兰等国家的纹章院甚至允许私人花钱申请纹章,具体价格不等,大概数万甚至数十万人民币左右,相关纹章院设计完了之后会给申请人颁发如下的一个纹章专利证。
钻石并不那么值钱。
事实上,有人称之为“20世纪最大的营销骗局”。
这一切源于De Beers的一场营销。简单地说,它几乎控制了全球的钻石资源(最多的时候高达80%),并斥巨资雇了广告商Ayer,精心编造了一个以钻石和爱情为主题的童话,经营起所谓的钻石文化。它们告诉20世纪的美国人、后来的日本人乃至全世界,钻石是珍稀宝石,像你们的爱情一样珍贵。
(有点像Wilkinson Sword当年为了增加刀片销量宣传腋毛是“丑陋的”“不卫生的”,最终影响了大众审美)
钻石稀有吗?
稀有个鬼。就是普通宝石的价罢了。
不但不稀有,甚至可以人造。
是De Beers这帮公司控制了钻石供应,形成价格垄断。从上表可以看出,俄罗斯的钻石储量是最多的。当年苏联发现巨量钻矿后,面对可能即将流入市场的巨量钻石,这个产业一度要崩盘,是De Beers等几个钻界巨头把西伯利亚钻矿收购了,限量供应,才避免了过大的市场价格波动。到前两年,大概形成了这样的格局:
也许他们会拿这个图告诉你,买颗亮闪闪的玩意儿戴在手上不光能炫耀,还能保值?
那可真是活在梦里。
钻石在镶嵌过程中是会遭遇各种瑕疵的,回收价只会越来越低。投资用的钻石很少能让你戴在手指上。
对了,Ayer还告诉人们,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经典文案“A diamond is forever”),但其实钻石的磨损也是很厉害的,可参考金刚石那个高票答案。
然而,营销到现在,人们似乎已经形成了钻石=爱情的固有观念,钻戒成为了求婚结婚场景的固定元素;还有就是钻石=财富/地位,君不见现在大佬们都戴着鸽子蛋比大小呢。
可它事实上不那么值钱啊,实际大概值售价的一半不到吧。其实只要稍稍读一下曼昆经济学,或者关注过人造钻石的工艺,就能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儿。
所以,作为商科生,想到有天可能收到个钻戒,就觉得挺尴尬的。
(其实收不到会不会更尴尬)
Reference:
Mankiw N. G.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7th edition
US Geological Survey. (n.d.). Countries with the largest diamond reserves as of 2017 (in million carats). In Statista - The Statistics Portal. Retrieved February 10, 2018, from https://www.statista.com/statistics/267905/world-diamond-reserves-by-country/.
Website (http://ajediam.com). (n.d.). Diamond prices per carat from 1960 to 2016 (in U.S. dollars). In Statista - The Statistics Portal. Retrieved February 10, 2018, from https://www.statista.com/statistics/279053/worldwide-sales-of-polished-diamonds/.
说个屡屡被大众误解的材料学常识:金刚石一点也不坚固。
一般人印象中都以为金刚石坚不可摧,拿来做成护甲肯定无敌了。但实际上,金刚石只是硬度和弹性模量大,很难被磨损和弯曲。但是金刚石的韧性很差,大约是玻璃的两倍,普通钢材的二十分之一,特别容易碎。
整体上,金刚石和陶瓷类似,硬而脆。
评论区有不少同学不太清楚几个材料的基本性能,我就借此科普一下吧:
1、强度: 指材料在拉断、压断、剪断或者产生塑性变形需要的应力(力/截面积),对应着抗拉强度、抗压强度、剪切强度、屈服强度。
金刚石的抗拉强度大约在2~3GPa,高强钢材差不多也能做到这个强度。能大块制备的材料中,单晶硅的强度较高,可以达到7GPa。
2、塑性:指材料产生不可逆变形的能力(可逆变形被称为弹性变形),一般以断裂时的延伸率、断口收缩率为量化标准。
金刚石的塑性很差,断裂延伸率几乎为0,这也是它脆弱的主要原因。 塑性好的材料很多都是高分子材料,例如常见的塑料袋,断裂延伸率可以达到500%以上。
3、硬度:指材料抵抗局部塑性变形(如表面划痕、压痕)的能力。测试定义方法较多,学术界常见的是压痕法测试,即测量指定载荷下压入压痕的大小和深度。
一般认为金刚石是自然界中硬度最高的材料,硬度可达160GPa以上。作为比较,淬火后的钢材一般在10GPa以下。
4、韧性:指材料抵抗断裂的能力,定义为使得单位体积材料断裂所需能量。可以不严格的理解为强度*塑性
金刚石的断裂韧性并不高,大约 ,玻璃大约是 ,而钢材可以做到 以上。
在美国市场
不论是大众投资者
还是专业投资经理
在二级市场中
基于技术分析的积极交易策略
中长期是注定无效的
即,短期的看似“有效”
基本上都是蒙的
大众投资者
可以承担波动性而中长期持有基本面好的少数个股组合
也可以忍受“低“收益而中长期持有ETF组合
也可以在资产大类层面按历史周期进行轮转
也可以持有对冲基金等另类份额(技术分析对他们来说,才可能是有效的,但大多数是垃圾,而高质的并不差钱)
反正都比基于技术分析去积极/择时交易强
但市场上基于技术分析和的积极/择时交易公募基金,依然有很多
因为信息不对称
以及
人性
不过目前的大趋势是,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不上市,或者仅将上市作为一个备选项。这背后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说,私募不差钱,私募尽调能力强大,上市成本居高不下,上市后监管屁事儿太多,私募交易信息越来越透明,企业越来越不需要通过上市来进行自我宣传,等等。此乃另话,不多表。
再次强调,以上都是在说美国市场。
我国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于是不适用...
然后,我的领域,即“投融资”这个大领域,是一个很无聊而petty的领域。满眼望去,说是人性天然漏洞、不堪和罪恶之大集成,一点儿也不为过。
此题看下来,个人还是对那些自然科学(研究世界和人的物质属性,而不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内容更感兴趣。那些硬自然科学的内容就不提了,建议大家都能看看这篇:
https://www. zhihu.com/question/2667 12170/answer/315132478
我个人始终都了解且认可这一共识。然后,基于此共识,可以展开很多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的推论和衍生话题。很有意思,其中一些,细思恐极。
最后,很欣喜地看到,高票答案几乎全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内容,或个别社会科学领域对“实然”层面描述的内容。希望大众都能更直白地明白这样一个道理:
社会科学在“应然”层面的表述,甚至是该学科很底层的“应然”前提表述,可以进行,也可以有意义。但不论是否存在学科内的共识,依然是“观点“,而非“知识”,更非“真理” — 这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无视甚至矮化优秀的社会科学研究者。在“实然”层面,他们能提供最准确的描述,以及给出相对更有信服力的因果分析;在“应然”层面,重要的是分析过程,而非观点的是非。
人类智商的差异是先天还是后天决定?
专业共识:两者结合,但先天至少占一半。大量数据表明智商的遗传率在50%~70%之间。
大众停留的旧有认识:人人生来都有一样的潜力。因为... 大脑可塑性!只要有足够的后天条件(教育、家庭环境、财富...),限制你的只有努力程度而已!
// 其实上述结论不仅适用于智商。努力程度、外向程度、语言能力... 大部分人类特质的遗传率都是类似。
为什么这是一个问题:机会公平再完善,如果基因不公平像如今一样被完全忽视,社会不平等只会不断加剧。
评论区不少请求数据的,其实很容易找。这里提供一些开放访问的例子。
Plomin and Deary, 2015 的参考文献列表中包括了许多数量在一万以上的双胞胎研究。
Genetics and intelligence differences: five special findings
不同研究汇报的遗传率不同。例如,Panizzon et al., 2015 给出的数据是86%。当然,这一研究样本量比较小,被试“只有”1237 人。
Haworth et al., 2011 采用了11000位被试的研究给出的数据则是66%。
这也就是回答开头想说明的,学界对智商遗传率的准确估计并没有共识(特别是考虑到不同人群的遗传率无法比较,“人类智商遗传率”这个概念也几乎没有意义)。但 标准智商测试的结果作为一种认知能力的操作化定义,其值 >50% 基本没有争议。有争议的是怎么理解这个现象,而不是数据本身。
物理专业——量子力学
作为现代物理理论的两大支柱之一,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量子理论已经发展成为了十分庞大的理论体系,可以说是物理学家迄今为止所建立的最宏伟的物理理论。
同时,作为目前为止对世界最精确的描述,量子理论得到了无数实验的验证,其预言结果与实验结果高度吻合,并且已经深入到物理研究的方方面面,成为最基础的理论之一。
但是,目前绝大多数人仍然将量子力学当做「玄学」看待,甚至在目前国内大力发展「量子计算」和「量子信息」并且广泛地进行科普工作的时候,仍有部分人将其当做「国家骗局」以及骗经费的项目。可以说基础物理理论的教育仍然任重道远。
同时,很多大学非物理专业的同学,也将量子力学当做神一般的学科,认为其十分无法理解,很多物理专业的同学在初次接触量子力学时,也对其中的很多概念难以接受。对此,我觉得张永德老师在他的《量子力学》前言中给出的说明很有思考价值:
量子力学的初学者,在从经典物理学过渡到量子物理学的时候,必须善于剖析自己从宏观日常经验中积习起来的观念,善于从经典物理学这种先入为主的“囚笼”中挣脱出来,从下意识的“人择原理”的偏颇中解放出来.依照新的实验事实所指引的方法,利用逻辑思维前进.新的实验事实是医治我们物理思想僵化的特效药方;逻辑思维是扶助我们前进的唯一可靠工具.两者结合,才是正确指引我们前进的灯塔,才是肯定、修正或否定新旧物理理论的唯一裁判,是肯定、修正或否定我们积习观念的唯一裁判.其中,实验检验又是最高和最后的裁判.
2018年2月9日更新
对于评论区里的很多回复,发表一些个人的看法,欢迎讨论。
1.很多人说量子力学距离生活太远了,或者说没有解释生活。
其实在科研领域尤其是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量子力学已经成为最基础的物理规律。在电子以及光学工程等方面,量子力学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所以说是「在专业已经达成共识」。
当然,确实在日常生活方面,经典力学已经足够适用,或者大家没有意识到很多量子力学的应用的存在,所以「大众却还是停留在旧有认识」。
对于量子力学的应用,评论区里 @CC仕 @王英洁 已经举了一些很好的例子,在此重复一下:①在半导体行业,利用量子力学可以精确预言半导体的性质,制作各种高性能微电子器件。包括现在摩尔定律已经逐渐不再适用也是因为当器件的尺寸小到纳米的量级,量子力学的影响就逐渐显现出来,诸如电流隧穿效应的影响需要被考虑,限制了器件的尺寸进一步缩小。所以对于很多电子方向的专业,量子力学都是必修课程。②激光,很多人都听过这一名词。其实激光就是量子现象最经典的例子,光场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产生的量子跃迁行为是无法用经典理论进行解释的。包括其它微观尺度上的问题,都需要用量子力学进行解释。③超导,凝聚态领域研究的热点,也是很多人都听说过的现象。超导现象也需要用量子理论进行解释,超导器件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超导量子干涉器(SQUID)可以作为精确测量磁场的装置等等。
还有很多应用的例子不再一一详细列举了,很多量子现象和应用其实已经体现在了生活中,只是隐藏地比较深所以大家都没有注意到,进而对于量子的概念产生了一定的距离感和误解。如果以后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成果的转化,量子现象能够更加紧密地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中,人们的认知就会慢慢有所革新。
2.对于目前国家大力发展量子信息和量子计算的讨论。
对于量子加密通信,科大的潘老师搞了很多大新闻,就像一些评论所说的,个人也认为潘老师的很多成果工程上的意义大于理论上的意义,很多工作都是在进行工程上的突破。但是说这些工作价值不大个人有些不是很认同。
首先,量子加密通信的安全性已经在理论上得到了证明。如果将来量子计算机成功研制,那么基于传统数学难题的经典加密方法(如RSA加密体系)必然已经不再安全,量子加密通信作为一种可行的替代方法具有很大的前途;其次,潘老师的研究成果是正式发表在Science等期刊上的,至少其科学性和价值是得到业内绝大部分人承认的;最后,国家在传统通信行业不是处于领先地位,现在抓住了量子信息的前沿大力发展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不能每个领域都是先等其他国家发展起来证明可以实现再去跟进,那样明显就是处于劣势地位了。量子加密通信目前正在慢慢军用和商用,是一件很令人高兴的事情,说明其应用正在慢慢发展起来。国家发展科研,大家说科研成果没有转化,没有应用到生活中去,没有价值。现在科研成果在工程上大力推广、实验,又说只有科研价值,这就有点尴尬了......
关于量子信息和量子计算,一些科普存在说法上的问题或者大家理解上出现了差错,其实引来了很多误解。关于这些大家可以寻找专业的科普或者书籍资料,或者向更加专业的人士请教。个人水平有限,就不在此班门弄斧了。
以上仅代表个人的观点和看法,可能也有些说法不是很严谨或者出现错误。欢迎大家进行理性的讨论和指教。
早在20世纪初,博厄斯就指出人种学在严格意义上不是严谨的科学。赛义德认为,19世纪的东方学者几乎都是人种中心主义者。从居维埃的《动物王国》、戈比诺的《论人类人种的不平等》到罗伯特诺克斯的《黑暗的人类人种》等论著,都是对世界各地居民进行分类,并将人类社会划分为进步的欧洲—雅利安与落后的东方—非洲。正是因为论述东方的落后、退化的论著与关于人种生物学理论关系密切,人种学被一些学者称为“帝国主义的学科”。
二战之后,“人种学”一直受到质疑。从生物学角度看,不存在界限分明的人种,人类的人口群体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具有外在共同身体特征的人口群体,其内部的基因多样性与人口群体之间的基因多样性是同样复杂的。现代群体遗传学认为,一个物种的任何成员都不能被认为单独表现了该物种的特点,抽样调查显示世界上不同人种的两人之间的遗传差异只有7%与人种有关,不同人种的成员之间虽然存在着生物学差异(如肤色或形态),但实际的遗传基础是一样的,人种内部的遗传差异大于人种之间的差异。
因为人种学本身的科学性遭到质疑,现在已经没有学科支持人种学的理论;现代生物遗传学论著中没有“人种学”的位置,也没有“人种”概念;如果人种学不借助生物遗传学,其本身也难以存在。从社会学与人文学科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发现,最重要的问题产生在人种与文化的关系上——一旦在人类群体体质特征与文化之间确立起某种关系,就有可能走上人种主义的道路;如果人种学仅仅停留在将人类群体体质特征数字化对比研究上,不与文化或价值相联系,那么它最终会成为无意义的学科。——艾力江·艾沙.人种学的终结,载中国文物报2008年4月18日第7版
古往今来,天才艺术家的人生绝大多数都是横空出世,所向披靡。平步青云的天才们,要远远多过被埋没大半生,甚至死后才成名的大师。
如果一个自称孤独的天才的人,一大把年纪了画作还卖不上价格,问题往往出在他自己身上,而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不懂得欣赏艺术。
在现在还活着的身价最高的几个艺术家中,达米恩·赫斯特在25岁,美院没毕业的时候,就做出了让他名声大噪的《一千年》,并获得了查理·萨奇的资助。
草间弥生在20多岁出头的时候,就已经凭借她独特的波点画在日本获得名声,而她最早的采用大片圆点的作品,是在大约10岁的时候,于母亲的和服上画出的。
前年曾经来北大讲座的大卫·霍克尼,二十多岁便频频拿奖,到了33岁,已经开始在英国举办「回顾展」了。
这还是互联网不发达的时代,搁在现在,每年美院毕业展有那么多经纪人盯着,要放跑一个天才简直太难了。
那么是谁让我们觉得艺术家就该活着潦倒,死后冲天呢?梵高啊。我们就多说两句梵高。你说梵高倒霉不倒霉?我也觉得他倒霉,但其实梵高错只在一条,就是起步太晚了。他早年是干艺术经纪人的,而且干得相当成功,在20岁的时候,他在海牙的Goupil & Cie画廊工作的收入,已经比他爸多了。你要说他不知道什么画好卖,一根筋到底,并不是事实。
梵高真正专注在绘画创作上,是1884年,也就是31岁的事儿了。如果他想搞音乐,要是这个年纪再学钢琴,那是彻底晚了,画画虽然不像音乐演奏那么强调童子功,但这个年纪才开始也真心不算早。然而事实上,梵高留给我们印象深刻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1888年之后的事儿,而他1890年就死了。也就是说他专注画了四五年之后,艺术高度就已经到达这个份上了。
再退一步说,根据他跟他那个当艺术经纪人的弟弟提奥的书信,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二人讨论哥哥梵高作品不好卖的情况。弟弟指出梵高的早期作品如《吃土豆的人》画面黑糊糊一片,无法为当下的市场接受,梵高对此完全知情,并表示目前的作品尚未达到自己的期待,仍属实验性作品。而当他日后画出诸如《星空》这样的作品时,梵高兴奋地跟弟弟表示「成了」。
就算是梵高,其实世人对梵高的不理解也没有维持太长时间。在他至今仍有争议地突然去世四年后,法国传奇画商,曾经看中印象派的杜兰·鲁埃接触到梵高的作品并收入十张。1896年,当时还是穷学生的马蒂斯在法国布列塔尼的画廊里看到梵高的作品并大受震动。1901年,也就是梵高去世11年后,市面上出现了第一个梵高大型回顾展。如果梵高没有意外身亡,那么他此时48岁。
如果梵高是有史以来最不幸、命运最不公的天才,到48岁的时候也成了。换句话说,这个最不公平的世界,留给天才证明自己的时间空间是48岁。如果艺术家到这个岁数还不行,那除非他能证明自己比梵高还惨,否则真的,可能是祖师爷不赏饭。
像米开朗基罗这种人,24岁作《哀悼基督》、29岁作《大卫》,之后另起炉灶,一个雕塑家被教皇逼着临时学习画壁画,边摸石头边画出《创世纪》。对于这种人,我们才可以毫不犹豫地说,这是个天才,前五百年后五百年出一个的天才,挡不住。
当然,说天才横空出世,不是说他们天生就横扫众生而无须努力。天才也要突破自己,他们搞艺术的本事也要亲手打磨。这个过程,是非常痛苦的。只不过,他们能在凡人看来觉得已经没有路的情况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凭自己的天赋才华趟出路来。日后他们的画作动辄天价,可以理解为人们在为天才曾经的创举补票,而不是说买的就只是这张纸或是这块石头。
而那些见到大师们的一件件作品,惊叹其令人高山仰止的成就之余,依然跃跃欲试,想在艺术上走出一片自己天地的人,那就算是站在了艺术的擂台上,接下来,就看能做出什么样的表现了。
对于大家关注的齐白石的情况,比较复杂,2月20日更新如下:
通常当提到年少成名的艺术家的时候,往往会让人联想到大器晚成的齐白石。通俗文学中的齐白石基本遵循如下艺术道路:
二十七岁之前是个木匠,二十七岁到五十岁期间,由木匠转为画家,期间诗书画印逐一研习,可惜不受当时画坛认可。五十五岁定居北京后,在陈师曾的建议下「衰年变法」,画风大变,终成一代大师。
按照这样的故事走向,我们可以推论说,齐白石果然大器晚成,不是所有艺术家都是少年英才。其实这段故事也不能说错,只是很多地方都缺少细节,将细节补足之后,会为我们展现出一个不一样的齐白石。
首先,齐白石是木匠没错,但他可不是盖房子的大木作,而是做雕花的小木作。这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搁在今天,就相当于一个是做建筑施工,一个是做家装设计。而且,他的木匠活,不是单纯的糊口,而是以雕花手艺远近闻名。
湖南省博物馆收藏有一套八仙屏风,就是齐白石的作品。这套屏风本来是6扇,几经辗转现在还剩下3扇。每扇屏风的外框以内,是窗格式的人物装饰,八仙还剩下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和曹国舅四仙。仙人的衣着立体、手指纤细,姿势自然流畅,不是照模板复制的货色。
在他做木匠的期间,已经展现出对绘画的兴趣和才能,这一点,在齐白石的回忆录中有提到:
「……光绪八年(壬午一八八二),我二十岁。仍是肩上背了个木箱,箱里装着雕花匠应用的全套工具,跟着师傅,出去做活。在一个主顾家中,无意间见到一部乾隆年间翻刻的『芥子园画谱』,五彩套印,初二三集,可惜中间短了一本。虽是残缺不全,但从第一笔画起,直到画成全幅,逐步指说,非常切合实用……足足画了半年,把一部『芥子园画谱』,除了残缺的一本以外,都勾影完了,钉成了十六本。从此,我做雕花木活,就用「芥子园画谱」做根据,花样既推陈出新,不是死板板的老一套,画也合乎规格,没有不相匀称的毛病了。」
——齐璜口述,张次溪笔录《白石老人自述》
齐白石的原话说得非常朴实,但只要接触过国画的人都清楚,「合乎规格」四个字谈何容易。《芥子园画谱》现在网上卖不到50块钱一套,也不是说谁买了就会画国画了。那书里是有不少技巧,但是跟有老师教学还是两码事。甭管是哪一门学科,给本书自己鼓捣半年,然后就出师了,这都不是一般人。何况,齐白石手里还缺一本呢。您记得前面说的日期:齐白石这会儿二十岁。
齐白石真正遇到老师学画画,是1888年,24岁的事儿。他拜民间艺人萧芗陔为师学画肖像。接下来,到1889年,齐白石25岁的时候,受到了当时湖南有名的乡绅胡沁园器重,教他诗文,并从此脱离木匠,靠给人画肖像糊口。也就是说,如果说自己照着《芥子园画谱》临摹算是照猫画虎的话,他跟着当地手艺人学了一年之后,就已经能拿这个画像吃饭了。虽然替人画像和现在的年轻艺术家卖创作是两码事,但是在当下的艺术市场中,如果说考美院一次考中,本科连着研究生毕业,那也刚好是25岁。毕业就能以卖画为生的艺术家,一届也真没几个。到这一步,假如齐白石是个当代人,我们固然没法说此时已经看出他的才华突破天际,但至少可以说,他已经有资格站在艺术家比拼的擂台上了,只不过他目前还在段位的最下端而已。
等到民国六年,也就是1917年,齐白石53岁第二次来到北京,希望在这个文化名城卖画为生。然而,他的画在当时受到冷落,齐白石自己的说法是:
「我那时的画,学的是八大山人冷逸的一路,不为北京人所喜爱,除了陈师曾以外,懂得我画的人,简直是绝无仅有。我的润格,一个扇面,定价银币两元,比同时一般画家的价码,便宜一半,尚且很少人来问津,生涯落寞得很。」
——齐璜口述,张次溪笔录《白石老人自述》
齐白石的说法很有意思:「生涯落寞得很」。比别人便宜一半还卖不出去,真惨啊。但果真如此吗?齐白石有丰富的日记,他在《己未日记》的九月初九记载:「此约杨虎公处二千二百元,后去数笔无细数」。杨虎公是齐白石的老乡杨度,这人擅长理财,齐白石把自己的收入都交给他打理。齐白石在那一年收入的大头,是2200元,其他细碎的没仔细数。
那么,与之相比,齐白石的生活费是多少呢?他在那一年三月初到北京在法源寺羯磨寮租了三间寮房,租金每月8元。民国九年,齐白石三儿子齐良琨、长孙齐秉灵赴京就学,齐白石估算下来,祖孙三人一个月吃穿用度加起来四十元以内。按照陈明远著《文化人的经济生活》里的考据,年收入2000元以上,已经等同于北大教授了。您可注意,是那个年代的北大教授。
这就有意思了,齐白石说自己「落寞得很」,但从入账来说一点儿都不落寞。个中原因便在于,齐白石的收入一定程度上不来自于绘画,而是治印,也就是刻印章。
您说刻印章能多少钱?那是您不知道行情。刻章的价格单位是字,一个字多少钱。1921年,齐白石的市场公开价是一个字两元,这个价位,放在那个年代,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首屈一指。
和齐白石同时期的治印名家中,「冰社」社长易大庵每字一元,人称「执北方印坛之牛耳者」的寿石工也是每字一元,琉璃厂同谷堂主人张樾丞是每字六角。
这么一比,好像显得后面这几个人净显得头衔长,一下就被齐白石比下去了。但如果稍作深入,您就知道这后面几位都不是等闲之辈,齐白石在治印上的身价,真的是相当高。
最关键的是,他不但有价,而且还有市。1909年,齐白石去钦州,在《寄园日记》中写道:「此回来钦,篆刻二百八十余石,画幅、画册、画扇约共二百五十余纸。」
从日记中可知,他除了篆刻是一大收入,另有几种画作也有卖。那么这些画作的价格如何呢?民国九年,当时北京画坛的大名家吴昌硕为齐白石定润格,也就是建议零售价,连带前面说的印章,大致如下:
石印:每字两元。整张:四尺十二元;五尺十八元;六尺二十四元;八尺三十元;过八尺另议;山水加倍;工致画另议。册页:每件六元;纨折扇同。手卷面议。 庚申岁暮,吴昌硕,年七十七。
——齐白石《辛酉日记》
这个价格拿来横向对比,和贺良朴持平。贺良朴是什么人呢?他是当时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中国画学研究会评议,而年龄上,齐白石比贺良朴小三岁。也就是说,即便抛开齐白石在治印上「首屈一指」的市场统治地位,你也不能说人们在面对他的画时不识货。
既然如此,那齐白石所谓的落寞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试着解释一下。
从根本上说,齐白石在北京画坛感受到的落寞,源自于他当时的艺术理念,和民国北京画坛的冲突。我们还是看他的回忆,他说自己的画风「学的是八大山人冷逸的一路」,八大山人的冷逸在现代人眼里,就是呆萌,在网上有不少围绕他的作品编的段子,这里只举一件作品为例:
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八大这种作品非常欢乐,如同漫画一般。当时的画坛不是不喜欢,他们也觉得这个有意思,而且认为这种风格的流行有助于打破清代末期的僵化画风。您还记得前文说的齐白石年轻时候拿到的《芥子园画谱》么?如果大家全都照着这个画,那艺术何来创新?因此,像八大这样「奇简冷逸」以及石涛那样「胆敢独造」的画风,其实也是为画坛欢迎的。
但同时,画坛也对于石涛、八大画风的流行抱持警惕心。因为在传统文人的眼中,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有其内在规律和节奏,既要对前人经验有选择性地继承,又要从中寻找创新的突破,这样才能够可持续地发展。不能是一股脑地「砸烂一个旧世界」,那样的话猛一看有意思,长此以往,可能就真变成漫画了,而这是艺术家们不希望看到的。
再看齐白石,他不但在画风上走的是「非主流」路线,同时在题材上也不走寻常路。传统文人说到底还是精英阶层,他们在对待艺术题材的时候,是有清晰的选择的,就好比我们读《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但如果他写一个「我觉得这藕拿来凉拌不错」这听着就不像话。
齐白石在他人眼中,正是如此。比如竹子这个题材,咱们都熟悉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给人一看,用竹子比喻文人的高尚情操。但搁齐白石,他在画竹子的时候这么写:「儿戏追思常砍竹,星塘屋后路高低。而今老子年六十,恍惚昨朝作马骑。」已经耳顺之年了,一说竹子想起当年砍下来当骑马玩。
这种情况,往好听了说,叫生活意趣,往难听了说叫没文化。人家陶渊明写乡村生活,叫「怀揣高尚理想的隐居」,齐白石画农村、耕牛、甚至还有老鼠偷灯油这种新题材……叫「俺小时候就这样」。在民国初年的画坛中,齐白石受到冷遇,不是不能想象。
几乎于此同时代的西方,也有类似的情况。发展了几百年的古典主义、学院派绘画,面对看似胡闹的印象派绘画时,也经历了一个相当不适应的过程。学院派画罗马神话、宗教圣贤或是英雄领袖,印象派画周末舞会、郊游野餐。即便抛开艺术风格之间的差异,单从关注的主题来说,体现的正是传统的精英阶层和新兴的平民阶级间的巨大差异。齐白石和印象派诸位看起来八竿子打不着,但他们的处境,放在世界大变革的格局下,有相似之处。
可以大胆想象,以齐白石的风格和题材,即便他没有经历日后的衰年变法,单凭日后意识形态的变化,让曾经的文人士大夫艺术「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对齐白石艺术的评价,必然也会和民国的视角有很大的不同。
衰年变法的真正价值,在于他从艺术语言上实现了大突破,当他独创「红花墨叶」一派后,即使在画坛内部,就画论画地说,也不能说齐白石只是一个小号的八大山人了,他已经实现了从一流画家到一派宗师的大飞跃。
因此,对于齐白石这位艺术家的人生,我们不妨这样概括:
二十七岁之前是个木匠(里的高手),二十七岁到五十岁期间,由木匠转为画家,期间诗书画印逐一研习(并在治印方面已经站在古今大师之列),(他的绘画题材虽然已有超前于时代之处)可惜不受当时画坛认可。五十五岁定居北京后,在陈师曾的建议下「衰年变法」,画风大变(在治印之外的另一领域再攀高峰),终成一代(开宗立派)大师。
这么看的话,齐白石的人生,或许并不属于「早年默默无闻,铁杵磨成针,晚年一鸣惊人」的励志套路了。
(*本段写作获得了友人丛涛的大力协助。如果您对齐白石的这段历史感兴趣,欢迎继续阅读丛涛的《从「生涯落寞」说起:初到北京的齐白石及其画与印》一文,里面对于齐白石初到北京的创业有更专业深入的论述。)
关于有知友关心的「怀才不遇」以及「幸存者偏差」的情况,更新第三段如下:
前两天朋友圈里都是胡迁得奖,但人已经没了的事儿。进而引发感慨:「怀才不遇」的艺术家真惨啊,最后竟然是一死了之的收场。胡迁寻短见之前,或许也有人劝过「不至于啊,想开点」这种话。但对于苦闷中的艺术家,恐怕作用有限。
今天我就想好好掰开了聊聊「怀才不遇」这件事,最后给出一个答案:「怀才不遇」怎么办?既写给艺术家,也写给每一个替普天下怀才不遇的艺术家惋惜的爱艺术之人。
目录:
1. 「怀才不遇」的可能性和极端情况
2. 「怀才不遇」的「才」是什么?
3. 怀才但不幸,最终还是成功的仇英
4. 怀才且幸运,最终也成功的倪瓒
5. 左右「怀才不遇」的客观因素:「运气」
6. 没怀才但运气不差,最终还是不成的希特勒
7. 怀才而不自重,差点真的不遇的徐渭
8. 有哪些人终究「怀才不遇」了?
9. 「怀才不遇」怎么办?
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有人会提出「幸存者偏差」的概念,大概意思是说,我们知道的艺术家都是幸运儿,他们既有才,运气又好,才留下来了。这世上有很多有才的倒霉蛋,我们都根本没听说过。只看这些幸存下来的艺术家,当然会觉得「是金子总是会发光」,因为那些怀才不遇的人,我们都不知道。所以,搞不好这世界上,怀才不遇的天才,要比「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大师少多了。
要想回答「怀才不遇」的这个问题,固然是绕不开这个观点的。我们一步步分析,后面会说到。
我们可以假设,在极端的情况下,某个绝世奇才,身负五百年出一个的极佳艺术细胞,但出生就被父母抛弃,丢到大山沟里饿死了。
有没有这种可能?从概率上说,是有可能的。但我们会用「怀才不遇」来形容这个婴儿吗?不太会。我们更可能会说,这个孩子「命」不好。我们都不知道,这孩子可以是个天才艺术家。因为他也可能是个天才运动员,天才厨师,或者什么天才都不是。他根本没有获得证明自己的机会,我们不知道。
因此,当我们要认真讨论「怀才不遇」这个问题的时候,上面这种「命中注定」的极端情况,是要暂且排除在外的。否则的话,这世界上每一个早夭的孩童都可以算是怀才不遇了。如果真是这样,那怀才不遇这个词的意义也就不那么清晰了。
另一种极端情况是,这个天才在长大之后,意识到了自己的才能,生怕别人知道,生怕这份才华给世人带来贡献,以及为自己带来更好的生活,艰苦一辈子,把这个才藏起来,直到他死的时候,他欣慰地知道,这份才华不会被人知道了,会跟着自己一起埋到地里。这样的「天才」,我们确实没法知道。有没有这样的人呢?我不敢说没有,但我们姑且把这类听起来略微有违常识的可能性,也归在极端情况下。
在排除了一出生就死的婴儿,以及活一辈子但坚持不施展才华的老顽固之后,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怀才不遇。如果要想实现怀才不遇,首先的一条,是得有这个「才」。这就带出下一个问题:这个才指的是什么。
在我看来,最初的「才」体现在兴趣上。最好是当这个人还是个熊孩子的时候就爱涂涂抹抹,到处画。我国有个当代艺术家叫戴士和,我记得他曾经提过一个说法:怎么判断小孩子有艺术天赋呢?你就看他是否享受「绘画」这个过程,甚至是绘画这个动作本身。一个真对艺术有兴趣的人,会觉得单纯是把油画棒划过纸面的这个行为,都是有趣的。这是人在艺术上进行深造时最原始的驱动力。
这里的兴趣不是三分钟热度,而是持续的热忱。这种兴趣,才能帮助他克服未来的种种困难,比如瓶颈期,比如寂寞。总而言之,一定要让他在走这条路的时候快乐才行。这种快乐不一定是大众可以接受的快乐,还那些别人视为苦痛,但自己觉得快乐的情况。
村上春树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中举过两个例子,一个是说,在他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是见过不少灵光一闪的小说家的。如果只看他们刚出道时的成名作,会觉得这个人真是才华横溢,假以时日,一定会天下驰名。然而,这些人写完一两部书后,就没动静了。村上一开始觉得,不会是江郎才尽啊,看他们的文字,应该还能写几部才是。
等见得多了,村上得出结论:这些人固然有运用文字的天赋,但他们对于「码字儿」这件事儿本身,并没有那么高的热忱,无法从中持续获得乐趣。就好像是他看到一间房子,打开门探头看看里面有什么,等大致了解了以后,就离开了。而留在房间里持续写小说的人,都是能从中获得乐趣,只要能待在这个房子里,就不愿出门的人。
第二个例子是他提到他敬爱的作家雷蒙德·卡佛,说卡佛写出一篇短篇小说后,会反复阅读原稿修改,直到删掉几个逗号,再重读一遍,觉得还是把这几个逗号加回去比较好的时候,就知道这篇小说大功告成了。这种反复的锤炼,对很多头脑灵活的作家来说,是最煎熬的过程,但真正经得起推敲的文字,必然要走过这一步。村上自己说:「眼看桌上的校样变成黑黢黢一片,书桌上排放着的十来只HB铅笔不断变短,我便感到极大的喜悦……不管做上多久都不会厌倦。」
在兴趣之余,「才」的第二条,就是学习能力,尤其是在没有充足教育下的自我掌握能力。很多大艺术家的启蒙老师水平都非常一般。英国有个笑话,就是说你能想象吗,莎士比亚当年曾经坐在一个老师面前,跟着他学英文。人们在论证某人为天才的时候,最爱说的就是他才几岁,老师就没得教了。对于越是「命」不好,没有赶上好环境、好老师的人,这种「才」的价值越高。
「才」的第三条,就是出师之后,所谓「修行在个人」了。一个天才真正的价值,便在于他的创造力。创造力不是单纯的指创新,不是说我做一个事情,别人没做过,就叫创造了。不然的话一个人吃一斤粪土,另一个人吃两斤,难道第二个人就是更伟大的艺术家?话不是这么说的。
创造力的关键,在于既要创造新事物,同时这个新事物要能和现有的事物产生关联,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打开新的思路。这既包括他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发现世界上还有哪些地方有待开发的方向,还要有广阔的联想能力,把这个方向和自己要做的事情联系起来,同时要有足够的质疑能力,既要继承,又不能被限制。最后,还要有基本的表达能力,让自己创造出的成果能够被人接受。这里不一定是被大众接受,哪怕只是被业内的少部分专家接受,也行。把这些加在一起,才是我们说的艺术领域的创造力。
这份创造力,和前面说的让创造力得以施展的学习艺术表达技法的能力,以及支撑这两点直到被人关注的持续的兴趣和热忱,三样加在一起,才是我们说的才。三样缺任何一样,都不行。没有热情的话在艺术道路上耐不住寂寞,早早就转行拿创造力干别的了。没有手上功夫的话眼高手低,艺术最终还是要靠作品说话。没有创造力的话,就会一直在原地打转,最后成为一个很可靠的艺术工作者,但是天花板太低,成不了大艺术家。
那么问题来了,怀这个才的人,会不遇吗?
出身低微,但因身上有过人天才而被越来越重要的人发现,逐渐走上巅峰的艺术家古今中外都很多,比如我国明代画家仇英。他和沈周、文征明以及唐寅(唐伯虎)并称为明四家。整个明朝,数来数去地位公认不可撼动的四大天王。这仇英出身太低了,低到什么程度呢?没人知道他什么时候生的,也不知道他父母是干嘛的,是谁。最早被人知道的时候,是个油漆工。
同为明代的茅一相在《绘妙》中关于仇英的出身,只写了一句:仇英号十洲 ,其所出微。就说仇英这人出身低微,除此之外别的没得可写了,因为不知道。我们只能在《吴县志》卷七十五上《艺术列传》里找到一句,说:
「仇英,字实父,太仓人,移家郡城。」
说他家是太仓人,后来举家搬到苏州城里住了。苦出身的仇英没受过多少教育,干什么去了呢?明代张潮的《虞初新志·戴进传》里记载道:
「其 (仇英)初为漆工,兼为人彩绘栋宇,后而从业画。」
就是说仇英早年是个油漆工,替人刷墙,给墙上画各种装饰。后来改行画画了。而他改行的契机,在《绘妙》中有提及:
「常执事丹青,周臣异而教之,于唐宋名人画,无所不摹写,皆有藁本,其临笔能夺真,米襄阳所不足道也。」
头两句说,这仇英没事儿就爱画点儿画。这一点说明,仇英首先是对绘画有兴趣的人,工作就是刷漆,休息的时候还愿意继续画画。要不是真喜欢这个的,不会这样。因为他画画,就被一个叫周臣的画家发现了,周臣觉得这孩子跟别人不一样,就收下当徒弟了。
那仇英怎么学的呢?就是临摹古人。唐宋两代的名画,只要能见到的,都照着临摹。而且这时候就显出他的天赋了,说他临的跟真的一点儿不差,相比之下,连米襄阳都没他本事大。
米襄阳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艺术家米芾,抛开这个人的艺术成就不说,造假的本事也相当可以。南宋周辉的《清波杂志》记载:「米老酷嗜书画,尝从人借古画自临拓,拓竟,并与真赝本归之,俾其自择而莫辩也。」就说米芾曾经跟人借来古画,自己照着画一张,之后把真假两幅都带给原主,让他自己选哪张是当初借给他的,而原主往往都看不出来。
而仇英得到的评价,是说在复制造假这件事上,跟仇英一比,米芾都不值一提了。
对咱们现在人回头看,会觉得这个本领了不得。假如一个人只是看了梅西踢球的录像,一上场就踢得一模一样,那真是不简单。但在当时的人来说,说一个画家的时候,里外里只有「造假本事高」,不一定是什么好话。
我们不知道仇英遇到老师周臣的时候多大,但从日后他留下的作品来看,他很可能已经错过了读书的黄金期。毕竟画画这个东西还可以照猫画虎,但吟诗题跋这种事儿,一旦玩砸了可是特别容易露怯。因此,仇英在诗书方面非常谨慎,哪怕是他日后成了大画家之后,也不太好意思给自己的画题跋,更多是提款,写个名字。他的画上如果有跋,往往也是找好友文征明、唐寅、祝枝山、陈淳等等代劳。他的勤奋和谦虚,在当时的画坛是出名的。
比如清代张照等人编纂的《秘殿珠林》中记载,明代的仇英画了四册佛位果图,上面仇英只题了一句:「弟子仇英敬绘。」后面文徵明写得比仇英长:「吾友实父,发太愿力,敬绘华严法界品,证佛位果图。郑重示余,余为标举经义。」就说我的朋友仇英,特别虔诚,画了这套画,非常郑重地给我看,我替他在画上写字标注。
仇英的事业真正起飞,是他受到了整个明朝最重要的收藏家项元汴的赏识,项招仇英来家住,并把自家的收藏展示给仇英看。那段时期仇英遍览真迹千余,一向就擅长融会贯通的仇英,到这里算是真正奠定历史地位了。同朝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这样描述仇英:
「李昭道一派……后人仿之者,得其工不能得其雅……盖五百年而有仇实父。在昔文太史极相推服,太史于此一家画不能不逊仇氏。」
说自唐代的李昭道画青绿山水以来,后人学的很多,但都只是学了个技巧,气韵差远了。直到五百年出一个的仇英这儿,当年连擅长山水的文徵明都佩服,说比这一条真是不服不行。这算是非常高的评价了。到这里,仇英算是彻底脱离了「复制大师」的帽子,海纳百川成一代大家。
您说这古代嘛,记载没有那么丰富,就算假如说仇英家曾经是大户,搞不清楚一个人家,那也可能啊。是可能,但是这个可能性没有那么大。我举个例子,倪瓒,他是我国历史上的艺术家中公认出身好的。有多好呢?首先,倪瓒的身世,《明史》中有记载。《明史·倪云林传》说:
「倪瓒字元镇, 无锡人也。家雄于赀,工诗,善书画,四方名士。」
赀等于现在说的「资」,家雄于赀,就是说家里有钱。
王宾的《云林先生墓志铭》里还提到了他的父亲,说倪瓒的父亲倪炳「勤于治生,家世益隆……赀雄一郡」。他爸特别会做买卖,家业越来越大,在当地都算是排在前面的富豪。
倪瓒的出身比仇英好很多,这直接体现在他所获得的教育资源上。虽然倪瓒能干的父亲去世得早,但是继承家产的哥哥倪文光也不是草包,比他大十几岁的哥哥说,我负责操持家业,弟弟你踏踏实实做学问。倪瓒早年搞文化的资源非常足,无论是教材还是师资,都是一等的。
在倪瓒家里,有一个三层小楼,名叫清閟阁,专门用来收藏历代名人字画、古籍善本、青铜文物等等。倪瓒自己没有整理过自家收藏名录,可能是觉得犯不上。明代张丑在《清河书画坊》里记载,倪瓒收藏的字画包括钟繇《荐季直表》、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褚遂良《楷书千字文》、张旭《秋深帖》、张僧繇《星宿图》、吴道子《释迦降生图》、荆浩《秋山图》、李成《茂林远岫图》以及董源的《潇湘图》等等。
如果稍微了解中国美术史,就知道这些名字意味着什么。即使放在现在,要想说我学书画之前家里先得有这个级别的藏品,那基本也就别惦记了。李成那件现藏辽宁省博物馆、董源的则在北京故宫,都是国宝级文物。
倪瓒从小跟的老师也不是等闲之辈。他的启蒙老师是苏州诗人周南老,倪瓒从七岁起跟他学习。连诗带画,无所不包。到现在还有一种说法,我国经典园林之一的苏州狮子林便是倪瓒在探访周南老时「绘图手建」的。这一说法的真实性存疑,但仇英小时候可是「初为漆工,兼为人彩绘栋宇」,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儿。
然而,一帆风顺的倪瓒到中年时代,他的大哥和母亲相继去世,家业落到了倪瓒身上。原本只要专心搞艺术的倪瓒,被迫担当起地主之责,拜见地方官,讨论征粮赋税等事务。这里要补充一点,倪瓒活在元朝,元朝对于一个汉族知识分子来说,内心是非常矛盾的。一方面学而优则仕,但另一方面要服务于外族入侵者,又和他的信仰不符。面对这种矛盾,倪瓒做出了一个古代知识分子最「高洁」的选择:散弃田产,荡舟湖柳。放在世俗眼中,倪瓒算是败家子,但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倪瓒的选择,和陶渊明有一拼。
纵观整个元代,书画成就最高的一度公认是赵孟頫,但赵孟頫有一个无法抹去的人生大污点,他身为南宋遗老、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却在元灭宋后带头降了忽必烈,在元朝统治下当了一辈子官,还越当越大,官至从一品,这对于明清两朝的文人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相比之下,倪瓒简直是道德楷模。传统文人认为人品要高于画品,因而倪瓒的艺术成就,随着时间而被推举得越来越高了,这里不展开。
倪瓒和仇英二者相比,二人都有对艺术的痴迷和兴趣,二人在艺术上都有创造力,二人的学习能力都不错,仇英的学习能力尤其好。这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仇英在运气上比倪瓒糟糕的情况,在二人生涯早期更是如此。当然,这并不是说运气对二人没有影响。
我们至少可以说,仇英遭遇「怀才不遇」的可能性要远高于倪瓒,如果不是长在苏州附近,并且遇到周臣,仇英的刷漆匠生涯或许还要更久一些。仇英有没有可能一辈子也没有遇到周臣这样的伯乐,最终绘画对他来说只是一个业余爱好呢?有这个可能。但另一方面,假如仇英是一个边陲地区的刷漆匠,并以自己的艺术才华在刷漆这一领域做成「状元」,可能会激励他去苏州这样的地方打拼,以确保自己哪怕只是刷漆,也去需求更大、薪金更高、有园林传统的江南一带工作。最终,他可能还是会遇到周臣,或者别的什么老师,当然,这么一来,命运对他恐怕就更加严苛了一些。
从艺术道路来说,仇英是在单纯的绘画这个领域走到了极致,做人低调。倪瓒则是人、画并举,二者相辅相成。从这上我们能看出出身在塑造二人艺术上施加的客观影响。这样的东西,也就是前文说的「命」,或者「运气」。它的影响力不见得像「早夭的婴儿」那么极端,但我们必须要承认它的存在。我们只是要清楚,在「怀才不遇」这件事上,「运气」不一定会占据「一锤定音」的决定性地位。
客观来看,仇英的运气比倪瓒差得多,俩人最后都成了。艺术不是赛跑,大家的终点可以有很多种,都会导向一个「一流大师」的评价,「运气」成分可能会调整一个怀才者前进的方向,但在决定这个怀才者最终走的距离这件事上,「运气」不会把每一个才子就地一锤砸死。所谓「关上一扇门,打开一扇窗」就是这个意思。
如果过分夸大运气的成分,说所有已经成名的艺术家,都是命好的,那才是忽视了怀才的「才」的可贵。因此,对于「幸存者偏差」的说法,我认为它一方面不能忽视,但同时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因为一些极端的可能性,而否定真正的「才」在所谓「逆天改命」中的价值。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当我们把两个命都还算不错的人放在一起比较,就能看出,就算有些人命好,但如果他没怀上「才」,那机会再多也是白搭。这一类人的典型代表,就是阿道夫·希特勒。
关于希特勒的艺术生涯,几乎已经成为了一个段子。他在1907和1908两年间两次试图考取维也纳美术学院,且两次落榜。不久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战便爆发了,希特勒也从而走向了成魔之路。因此人们就调侃说,假如维也纳美术学院当时收下希特勒,这个世界就会多一个艺术家,少一个恶魔。要怪就怪维也纳美院。
既然如此,我们就来看看,当年维也纳美院是不是走了眼,耽误了一个艺术天才。
在希特勒的画作之中,这幅画比较能体现他的艺术造诣:认真、诚实。猛一看这不是画得不错么?但事实上,这幅画上体现出的所有优点,都是可以通过后天训练来获得的,换句话说,这幅画缺少创意和灵感。
初看之下,希特勒的作品会给人觉得「这画好歹也挺养眼的啊」的印象,这没错,但问题在于,他这样的东西,即便在一百年之后,放在古董市场上也还是一大把。而就算是那个时代的古董水彩画,价格也差不多。换句话说,在每一个时代,没有才气、经过训练的庸人,都能画得差不多。
而希特勒的这类作品,非常接近现在我们所说的手绘效果图,是学建筑和城市规划等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门技能。画效果图要求的不是画面的意境,而是简洁明了地向非专业人士(也就是甲方)展现建筑的样式和功能,以及设计者的构思和意图。这就行啦,再往上的都是多余。
希特勒在落榜之时,维也纳美术学院的老师,给他的建议正是下次报考建筑学院。但对于当时自视为纯艺术家的希特勒来说,这样的建议是不可接受的。
不过,这并非历史提供给他的唯一机会。按照《纽约客》杂志转载希特勒自传《我的奋斗》的说法,在落榜之后,他的朋友给他找到了一个画明信片的机会,供他勉强挣钱度日。直到现在,欧洲各大城市街头依然在兜售类似的商品画,艺术界管这个叫「行活」。
希特勒还曾经有机会为著名舞台美术师阿尔弗雷德·罗勒工作,当时罗勒正在为维也纳宫廷剧院排演的瓦格纳作品设计布景,负责指挥乐团的则是古斯塔夫·马勒。希特勒已经拿到了写给罗勒的介绍信,然而,他曾三次站在罗勒的门前,但最终都没有敲门。《纽约客》将之归结于希特勒无穷的自尊心,但他本人内心的真实想法,我们便不得而知了。
自那之后没两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当他投身战争时,他还没忘了自己的艺术理想。有证据表明,希特勒上前线的时候,仍然带着画板,在不打仗的时间随处动笔,其中便包括他画的农场、战地医院等等。
即便到了1939年,二战即将爆发之际,希特勒仍然对英国大使内维尔·汉德森宣称:「我是一个艺术家,不是一个政治家。波兰问题解决后,我想以艺术家的身份了此一生。」
之后的故事我们就都知道了,希特勒和艺术家身份越走越远,愈加发扬了自己作为一个独裁者和恶魔的「才华」,并成功为整个世界带来灾难。
当希特勒真正掌握生杀大权后,他倒是对自己的艺术理想念念不忘。他以自己的权力筛选艺术,将自己的审美品位和政治主张相结合,总结出一种所谓的「高级」的艺术,以及相应的「低级」艺术。
简单来说,在希特勒看来,「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并未受到犹太人的污染,现代艺术则是犹太人针对德国人的美学暴力行为。」据此,希特勒总结出了「颓废艺术」的定义,所有不符合他认知的「高级艺术」标准的现代艺术,统统是「颓废艺术」。
纳粹德国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曾写道:「我们将把这些颓废艺术出售到国际市场上,这样我们好歹能从这些垃圾中挣点钱。」当时被第三帝国占领的法国境内还允许交易这种艺术,因为「法国人的精神是否被污染,并不是需要帝国担心的问题。」
这些颓废艺术风格包括:「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达达主义、表现派、新客观派、超现实主义、包豪斯」颓废艺术家包括但不限于:巴勃罗·毕加索、萨尔多瓦·达利、马克·夏加尔、胡安·米罗、马克思·贝克曼、马克思·恩斯特、瓦西里·康定斯基、皮埃·蒙德里安、奥斯卡·科柯施卡等等。
从这个名单我们可以发现,希特勒几乎把他有生之年的整个现代主义时期「枪毙」了,除了他能接受的那种曾经的「古典艺术」,他什么艺术都接受不了。当希特勒一度成为某种意义上全世界最有权势的「艺术收藏家」,想拿啥拿啥的时候,他糟糕的艺术品位恰恰成为了对他的讽刺:他真不是搞艺术的料,别说自己画了,连看都不会看。
之所以说他连看都不会,并不是说他错在对古典艺术的推崇,古典艺术本身没有错。希特勒错在对待艺术的狭隘而傲慢的视野。他只能接受他喜爱的艺术,而艺术的魅力,恰恰来源于百花齐放,否则的话,就连他所推崇的古罗马艺术都不会存在。古罗马艺术,恰恰是建立在对古希腊艺术的模仿、继承和发展中的。但这份狭隘和傲慢,倒是真的和他的那一套法西斯主张一致。
这可以说是「怀才不遇」的反面:「没怀才再怎么遇也没戏」。在我看来,最有可能导致「怀才不遇」处境的,恰恰是这种劲儿没使对的情况。也是自身怀才而不知,或明知怀才而内心想干别的。希特勒是最终让自己当恶魔的才华开花结果了,可以算是「怀才而遇」,但如果他认死理,一辈子画画,那也没用。
在艺术家之中,确实也有这类人,明明自己的艺术天赋极高,但自己不当回事,整天惦记的是自己不擅长的科目,这样的人,如果最终没有以著名艺术家的身份传世,而只是他偏执的那个领域中一个无足轻重的庸才,是非常有可能的。
在「差点儿就不遇」中的典型代表,就是徐渭。
徐渭作为艺术家,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是极高的,他真正将大写意花鸟发扬光大。我们熟悉的水墨画名家,从明清的石涛、八大山人、郑板桥到近现代的齐白石、李苦禅等人身上,都能看到源自徐渭的深远影响。
和他高山仰止的艺术成就相对照的,是他不能再惨的人生。如果要评选古今中外一生坎坷的艺术名家,徐渭一定是种子选手。有人说他是中国梵高,但他这一辈子可比梵高戏剧化多了。
话说回来,大艺术家徐渭,早年的人生理想,恰恰和做艺术家八竿子打不着——他想从军。而要理解大画家徐渭的艺术如何具有里程碑意义,非得花更大的篇幅讲他的从军经历不可。
兼顾戎马生涯和艺术成就的人也不是没有,比如辛弃疾就算一个,毕竟曾经真刀真枪干过几仗。文天祥、岳飞、于谦等等也算这一类,「好剑术,喜任侠」的李白勉强算半个。不过有一条,所有这些人的艺术成就,主要都在诗、书、文三项上,而这三样可以算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必修课,跟画画是两码事。
真正又能打仗还擅长画画的,如果我的记性没出毛病的话,只有一个张飞,但他喜画美人这个事儿,只在明代起才有提及,《三国志》里说擅长画画的,只有诸葛瞻,而《古画品录》里提及了吴国的曹不兴擅长画画,也没说到张飞,所以啊,张飞这里,咱们也存疑。
徐渭想从军的事儿由来已久,如果按照我们怀才不遇的标准来看,他从军算是既有兴趣、又有机遇,唯独在掌握能力和创造力上不太全面。徐渭家里不算什么显赫人家,但他在诗文中反复提及:「予家军籍龙里」,我们家户口是贵州龙里的军籍。虽然他的祖先不是什么将军,但这一身份对徐渭的性格和爱好有相当的影响。尽管他在十岁的时候就仿照杨雄的《解嘲》作出了《释毁》,展现出在诗文上的才华,并受到当地名儒的重视,但他更关心的是兵法和政治。可由于他太过要强,这反而成了他通过八股文章考取功名的障碍。用咱们今天的话说,就是知识不少,但是不会应试答题,写一堆没用的,最后分特别低(这一点康有为跟徐渭有点像)。
出于这层热忱,加上当时明代的沿海一直受倭寇侵扰,这令徐渭在青壮年时期曾多次跟随地方武装来到前线,并参与了东南沿海抗倭战争,也确实展现出一些才干,但在他所处的官场、战场之上,徐渭唯独缺乏最重要的一条:政治嗅觉。
为了施展抱负,徐渭投靠浙直总督胡宗宪,成为胡的幕僚。胡宗宪这人有点儿复杂,他的确抗倭有功,还提拔了戚继光,但他跟赵文华串通一气,侵吞军饷,靠虚报战绩升官发财,贿赂大奸臣严嵩。对于胡宗宪,徐渭本身也是很反感的,但此时他已经八次参加科举,并八次落榜。这会儿的他都四十一岁了。意识到自己机会不多的他,将胡宗宪视为决定自己人生价值的归宿。
然而,嘉靖四十一年,严嵩一派倒台,胡宗宪作为同党被抓,日后又被抓到假拟圣旨的死罪,胡宗宪自杀,徐渭的一切希望化为乌有。虽然徐渭没被株连,但他在巨大的绝望中进行了一系列惊人的举动:他试图采用多种方式自杀,其中包括用铁钉塞入耳孔、击碎颅骨、槌碎阴囊等等,但离谱的是,他竟然没有死成,而是患了被迫害妄想症。最终他是因为在幻觉中杀死了自己的妻子而被捕入狱。由于有人搭救,徐渭死罪得免,吃了七年牢饭,到明神宗,也就是万历皇帝即位大赦天下的时候出狱。
等到徐渭出狱的时候,他已经五十三岁了。到此,怀揣军功抱负的徐渭死了,画家徐渭诞生了。他出狱后,对于自己曾经相信的一切都不相信了,走向了曾经自己的反面。在他的眼里,什么文人士大夫,都一个熊样,没有一个好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浑身上下全是负能量。
因此,当这样的徐渭开始画画时,也没指着当什么大艺术家。他在《墨葡萄图》上写道:「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这四句整体的韵味特别徐渭,但第三句不太属实,当时的他不是卖不出画,而是前来买画的人他都看不上,要么不卖,要么对门外的收藏家说自己不在家,把人轰走。明明自己都揭不开锅了,但是还要较劲。非得饿得快死了,才卖画,稍微有点钱了,一下就恢复到自暴自弃的状态。
这种状态,再加上儿时就展现出的才华,最终落实到画面表现上,就是对传统的极大突破。他专挑历史上强调艺术个性的前辈借鉴,再把本来就奔放的狂草书法和绘画题材相结合,画出来的作品虽然只是葡萄水果,但激荡狂放,开一代先河。在他的那个时代,就已经大获成功。
然而,这里必须要强调,徐渭虽然破罐破摔,但并不是说徐渭变成彻底的疯子。他的画中有非常清晰的控制和设计。比如这幅《墨葡萄图》,作为第一个大量使用生宣纸作画的画家,他既利用了生宣吸水的特点,让墨色迅速洇开,但为了控制水墨的效果,他会在墨中加胶,以确保墨在纸上的走势符合他的期待。从这一点我们可以说,不管徐渭再怎么发狂,当他画画的时候,他很清楚自己在干什么。他对传统绘画法则的突破,以及新风格的创立,都是他艺术天赋的体现。袁宗道在《徐文长传》中评价他「不论书法,而论书神,先生者,诚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也。」说得非常到位。
纵观徐渭的一生,他中年才真正学画,甚至在晚年之前,他都没有认真考虑过以画画为自己立命之本的事儿。他是在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的情况下,出于打发时光和勉强糊口的目的,才开始自己作为画家的职业生涯的。然而,他的艺术创造力又可谓是才华横溢,这份才华加上他愤世嫉俗的心态和表达欲碰撞在一起,产生的不只是火花,简直是大爆炸。如果说我们以艺术家来评价徐渭的话,他的大半辈子,都不仅仅是「怀才不遇」,而可以称为「没往怀才上想,而且也没准备遇」。而他遭遇多番不幸,最后却成一代大师,这只能说,是「命」的另一种体现形式了。
如果说徐渭当初自杀成功,即可成为怀才不遇之人,并以一个贪官同党、畏罪自杀的名头盖棺论定,那说明怀才不遇还是有可能的,毕竟徐渭都已经只差最后一步了。换句话说,对于真正有才之人,他们最大的敌人或许不是怀才不遇,毕竟,大器晚成之人也有。对他们来说,最危险的是英年早逝。
历史上也确实有一些人,成功走完了这最后一步,导致才华没能最后开花结果,他们,就是确确实实的「怀才不遇」了。比如印象派画家弗雷德里克·巴齐依。他是莫奈、雷诺阿和西斯莱的好友。这四个人中,莫奈和雷诺阿作为印象派的中间骨干,亲眼见到了印象派的画作在世界获得极大的成功,自己也享受到了其天赋创造的价值。西斯莱的作品不如前两人那般惊世骇俗,但也相对没太遭受艺术界的谩骂嘲讽,度过了不那么大起大落的人生。唯独是四个人中各项条件俱佳的巴齐依,不到三十岁便早早离世,甚至没有看到第一次印象派画展,这真是活脱脱地英年早逝、怀才不遇了。
巴齐依家境殷实,父母是法国南部蒙彼利埃当地的有钱人家。父母希望孩子学医,但巴齐依却早早展现出对绘画的兴趣。他的父母也是通情达理的人,考虑到当艺术家需要极高的天赋,而他们又不确定自己的孩子是否真是这块料,于是便和巴齐依约定,父母资助他去巴黎学艺,但作为交换,他也要拿出的一半时间进修医学。这样即便学艺不成,总还有个退路。
巴齐依在艺术上,也比莫奈等人先获得了成功。和离经叛道的莫奈不同,巴齐依对艺术抱持着继承改良的态度。他的画作中可以见到扎实的写实功底,同时又有来自印象派的明亮色彩,和更早期在外取景,但回画室依据草稿完成的柯罗等人很不一样。这种兼顾庄重和朴实的画风,在印象派众人和传统艺术界中都获得了好评。他的《村庄景色》在1868年入选法国沙龙展,这意味着主流画坛的承认,而印象派画家莫里索在给姐姐艾玛的信中说:「巴齐依画了一幅很美的画……他尝试了我们经常试图去做的事情,把一个人物放在户外,这次他成功了。」
一切看起来都很好,但就在两年后,普法战争爆发了。
怀揣爱国热忱的巴齐依很快决定参军,而莫奈则在此期间跑去英国躲风头,并画出了《迷雾中的国会大厦》等作品。巴齐依加入了法国祖阿夫兵团,这是一个专门负责对外作战的兵团,在19世纪的世界各地战场上都有亮眼表现。换句话说,加入这个组织,就是要去前线的。果不其然,参军三个月后,巴齐依战死于法国境内,时年28岁。在巴齐依去世四年后,莫奈等人举办了第一次印象派画展,但那些跟巴齐依都没有关系了。
至此,我们来从头到尾地审视一下「怀才不遇」这件事。文中我举了五个例子,仇英、倪瓒、希特勒、徐渭和巴齐依。在这五个人中,仇英、倪瓒和徐渭都属于怀艺术之才的人,其中仇英和倪瓒虽然时运不同,但都早早便开始了自己的艺术道路,并在路上逐步做出了成就,可以说是怀才且遇了。徐渭虽怀才但不自重,不撞南墙不回头,但命运最后却让他的艺术才华开花结果。巴齐依也怀才,但他在艺术和爱国情怀中选择了后者,最终的结果求仁得仁,但艺术道路也随之戛然而止。希特勒是个怀才的反例,他一度拥有决定世上艺术品好坏的终极权力,可以算是「遇」到头了,但他也充分暴露了自己并不怀才的事实。
古今中外艺术家千千万,这只是其中的五位。有的人也官场不顺,也坐牢,并在出狱后浪迹江湖,但不似徐渭这般极端,也成一代名家,这是唐伯虎。有的人也擅长偷师造假,但同时自身的创意旺盛,还能别开生面,这是张大千。我接触的艺术家故事越多,越明白那些真正立足于历史长河之中,几百年、上千年都没被人遗忘的大师,没有几个是因为有才,所以就顺遂地得到机会的天之骄子,他们也曾遇到怀疑自己是否「怀才不遇」的瞬间,而之所以能有今天,是凭借自己的一个头脑、一双手还有自己的信念打拼出来的。关键在于,遇到逼自己怀疑人生的挫折之后的应对方式。
我在美院读书的时候,老一辈的艺术家那会儿没有艺术市场,画不能卖,连画什么都由组织给确定好了,这种情况下还要做艺术,按说也很难啊。怎么办呢?他们常挂在嘴边的三个字:「气要长」。
说到这里,我必须还要援引太史公司马迁的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后面这句话很重要,看这条命拿来干什么使。司马迁受了腐刑,算是受辱到头了。但他知道《史记》没写完,舍不得死。
这两天网上各处讨论的青年导演,也是轻生成功了。对于这种情况,有人感慨说你看看,这还不算怀才不遇?但我想说,要是真觉得自己一身才华,那就做下去,不然就可惜了。怀才不遇的解决办法,也从来不是撞到南墙,一死了之。这不叫为了崇高的理想献身。如果这就算为理想献身,那也太对不起从古至今如文天祥、张自忠这样为大义献身的英雄了。所谓「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如果已经到了家国天下的份上了,那英勇就义,天下传颂。但除此之外,可别钻死胡同。
再退一步说,纵然有千般难处,我还是要说一句,放在拥有互联网的今天,在艺术批评、艺术史和艺术市场日臻完善的今天,有这么多和艺术相关的工作者,每天的工作都在围绕着创作艺术品的艺术家和看艺术品的观众进行,目的就是让天才被埋没的几率再低一点,这一行,就是要保障天才不被埋没,其他的中间环节才有饭吃。因此,如果摊上「怀才不遇」的情况,真没有必要走极端。当然,在这过程中,也会有一度错把庸才当天才,最后炒作大跳水的情况。这属于市场行为,就不在「怀才不遇」的讨论范畴之下了。
限于篇幅,这里没有展开的一类情况是,现代我们认知的大艺术家中,确实有些属于在世时声名显赫,去世后一度埋没于历史长河,最后又被发掘出来的。以及现在仍然进行中的,一些不能说怀才不遇,只是没被归为大师之列,但是随着时间或许能被重新评价的。是谁在做这样的重新发掘工作,他们凭什么有资格这样做,这里面的标准是什么?就算是日后的题目罢。
很多人知道我是学几何的以后会问我非欧几何方面的问题。事实上非欧几何乃至公理化几何方法已经是两三百年前的“古董”了;现代几何学的研究主流是更强大、描述更细致、也更容易量化的微分几何,还有辛几何、代数几何等等更抽象的分支。
事实上数学的很多其他分支也是如此。现代意义上的纯数学对于普通民众而言简直是“不存在的学科”。很多人的数学知识可能到微积分就到顶了,所以他们以为数学研究到了微积分就到顶了。所以不同人对数学的理解真的是有“代差”的。如果一个人跟我提起测度论和Lebesgue积分,我会觉得这个人还有些数学素养,可能是本科数学专业或者非数学专业但是跑到数学系选了实变。如果有人跟我提起同调群,提起复射影空间,我才会真正觉得跟这个人在数学方面有共同语言了。。当然这也跟学科背景有关。如果是做算术代数几何的人,那可能要换成Shimura variety之类的东西了吧。
和题主是同行,就介绍一个我比较熟悉的伦理学方向的吧(虽然我也不是专业搞伦理学的)。
伦理学里面哪个问题最为大众熟知并津津乐道?电车难题啊!光看看知乎有多少和这个问题相关的提问就知道了它有多火了:
以此为基础还发展出了很多类似的难题出现在了各种文学影视作品中,比如《黑暗骑士》的两个炸弹按钮啊,《Fate Zero》里面卫宫切嗣的选择啊等等之类的。总之,该不该牺牲少数拯救多数,不同人的伦理价值是否有不同?这类问题为许多人讨论,几乎算是少见的比较“普及”的哲学问题了。
然而,实际上这个问题是在1967年提出的,五十年过后它其实已经不再是伦理学里面特别重要的问题了。而且更重要的是,随着脑科学以及道德心理学的兴起,这个问题已经被实验的方法给彻底“解构”过一遍了。
2001年,当时正在普林斯顿大学哲学系攻读博士学位的加西华.格林(J.D Greene)与一组心理学家合作,采用认知神经科学的实验手段,对人们进行道德判断时的大脑神经机制进行了研究。并把研究结果发表在Science上。(嗯,学哲学还能发Science,我一点都不嫉妒,严肃脸)方法就是当受试者在做二难选择的时候对其进行fMRI脑扫,看看他们进行选择时大脑是如何运作的。结果发现,受试者做判断时,大脑中掌控情绪的区域异常活跃,而掌握推理和高级认知的区域则并不活跃。特别是当选择应该杀一人救五人时,受试者所花时间明显比选择不应该的人长,且涉及认知冲突解决的相关大脑区域的活动也明显地变得更为强烈。代表其是长时间推理和计算的结果。另外,格林还构造其他类似的“杀一救多”情形对受试者进行测试(比如该不该在敌人扫荡时掐死哭闹的孩子以防止全村人被发现),结果也都类似。
然而,这个结果同伦理学家原以为的有很大出入,因为一般认为,反对杀一救多是康德义务论的选择。而义务论认为,道德行为应该是人类自觉尊崇唯一的道德律而进行的理性活动,但实验告诉我们,事实上符合义务论的选择大部分都是人受情感支配时的选择。
而类似的说明道德选择背后强大的情感和非理性因素影响的实验后来被心理学家Jonathan Haidt继续进行,他对不同国家不同阶层的人群进行了同一份问卷调查,例如,一名妇女能不能用国旗来擦洗马桶,一个男子能不能用一只死鸡来手淫然后烹饪食用,主人能不能吃掉自己家被车撞死的狗狗等等。结果发现,受教育程度高、受西方文化影响大的人群与受教育程度低、受西方文化影响小的人群相比,较少地谴责这些行为;成年人比儿童更倾向于不谴责这些行为。说明人的道德选择有着强大的文化背景。而认为这些情况下当事人这么做是道德允许的“结果论”式的道德判断被Haidt称作WEIRD-morality (Western, educated, industrial,rich and democratic)。而符合义务论的选择则往往反映着一种非西方式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综上所述,“电车难题”现在早就已经被学界刨析干净了,几乎没剩什么可能的新鲜的东西了。因此,当大家日后还在“杀一救多”例子中犹豫不决,或者在比如同性恋,动物保护,死刑等热门话题里和别人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请留意,大家在这些问题下有超大概率并没有在真正的讨论相关伦理问题,而都是在做“屁股决定脑袋”的活动,你的先天个性,教育背景,所属文化群体,社会阶层等因素早就已经塑造好了你的情感倾向并已经决定了你在这些问题下的判断了。
参考文献:
J. D. Greene, R. B. Sommerville, L. E. Nystrom, J. M. Darley & J. D. Cohen, "An fMRI investigation of emotional engagement in moral judgment", Science, 2001, 293(5537),
2105—2108.
J. D. Greene, L. E. Nystrom, A. D. Engell, J. M. Darley & J. D. Cohen, "The neural bases of cognitive conflict and control in moral judgment", Neuron, 2004, 44, 389—400.
J. Haidt, S. H. Koller & M. G. Dias. "Affect, culture and morality, or is it wrong to eat your do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3, 65(4), 613—628.
2.19更新在原文后,具体阐述了一下几个容易混淆的名词。
2.17原文:
说个和大家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
违法与犯罪不是一码事。犯罪不可怕,可怕的是违法却不尚未构成犯罪。
以往提及犯罪,大家的反应往往是畏之如虎,对于违法却觉得不算严重,感觉轻飘飘的。
事实恰恰相反,
在中国如果被认定为犯法而尚未构成犯罪,遭遇司法不公的可能性更大。
举个例子
嫖娼(算作行政处罚而非犯罪):
1.没有开庭审理环节(逮捕嫖客的公安局垄断了从调查到定性到处罚的全部环节。这是个闭环程序,而公安局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排外性,这些因素是集权的肥沃土壤)
2.当事人没有上诉的资格(法官都没开过庭,审过案,你去哪里上诉去?)
3.真的很难弄清楚公安局的调查取证是不是依法依规,监督机关往往都采取“不告不理”原则。(当事人不起诉,监督机关默认公安局依法依规)
4.接受行政复议申请的机关和原机关大多都是领导关系或平行关系(反观二审上诉,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是监督关系。监督、领导、平行,个中不同想必熟悉中国官僚体制特点的朋友应该清楚)
5.处罚名目和限度不受监督,处罚者的自由发挥空间很大(知乎上有个老段子,基友嫖娼被抓,要亲属来领,答主就打电话给基友老婆,谎称基友酒驾,走了关系才改成嫖娼。基友老婆赶过来还对答主十分感谢。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在警察局有点关系,走走后门就可以做到。)
6.公安局有选择公开或者不公开的自由。(想象一下,你嫖娼被抓以后,告不告知工作单位完全在那几个警察的一念之间。你的社会声誉,你的事业,你的身家性命全都在他们的股掌之中,你会怎么办?)
当然,对于那些安然脱身,甚至颠倒黑白有惊无险的人来说,这还不是算坏处,甚至可以说是好处。
他们必然没有设想过,如果有人用更大的关系网,更强的后台来对付自己,该如何自处?
用刀者,必为刀杀!
如果被认定为犯罪呢?情况会好得多,起码被闷棍几率要小很多。
司法程序必须介入,意味当事人会享受到与上述完全相反的公共服务(你没看错,是服务。一件案子从立案、侦查、起诉、审判到最后的执行,所耗费的资金都是巨大的,自诉案件交的那点费用只够公诉案件的一个零头)
1.调查受到法定监督(虽然不一定足够全面)
2.取证受到法定监督(虽然不一定足够客观)
3.当事人的人权受到保护(虽然不一定足够到位)
4.司法一审,二审甚至最高院的审判监督(虽然不一定足够公正)
5.处罚的裁定和执行会有核准与监督
6.案件的整个审理过程公开透明(特殊案件除外)
在中国,还有很多应该被定性为犯罪却仍然只算作行政处罚或者违纪违规的。推行了几年的“依法治国”,也完全避重就轻,甚至上方也大多是做做样子。
无论延用的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只要是法律健全和司法发达的国家,都基本做到了犯法即犯罪,凡是违法,司法程序必须介入,这是对司法程序和法治精神的基本尊重。
而在本国,惩罚力度过重与审判程序过少的鲜明对比,才是目前为止最大的BUG。
2.19更新:
针对几个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再做一下不入流的诠释。
1,上诉这个词,一般是指当事人不服判决,提出的二审请求。而像嫖娼这样拘留你七天的行为是不算判决的,就是个行政处罚。从程序上来说行政处罚要比审判程序简陋,也就完全不适用上诉程序。就好像你要给一个生锈的破水龙头搭配一个高级浴缸,是很不协调的。
2,在嫖娼这个例子的第三条,我使用的是起诉,不是上诉。这两个词有天壤之别。
如果当事人觉得自己是屈打成招的,或者警察在调查环节有渎职等行为,可以向监督机关起诉,从法理上来说这是独立的一个行为,也可以算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个基本权利,与公安机关做出的原有行政处罚只据有关联性,而没有因果关系。
3,我在原文和评论回复中指出,是指整个一部行政法。已经不仅仅是个别法条的问题,是这整部法典就很畸形,这也不止是我一个人的观点,国内但凡是独立行政法学者都持有类似的观点。
4,然后我们就到了最长也最难讲清楚的一条了。在百度上可以查到,对犯罪的定义是违反刑法,其实这个说法不能算错,只是不确切。
我更愿意说,在《刑法》范围内,犯罪的定义是违反刑法。
那么在《行政法》范围内呢?嫖娼被抓算什么?嫖娼难道不违法?既然刑事犯罪违反了法律,嫖娼也违反了法律,凭什么嫖娼不能算犯罪?
这时就要引入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学界的说法,刑法范围内定义犯罪,是因为行为人所违反的刑法条目会导致相应的刑罚,这时犯罪才能称为犯罪。如果你只是违反刑法,却没有触发刑罚,那么从理论上来说你就没有犯罪。然后我们回到行政法,违反行政法会不会触发相应处罚?会的。那么这种行为为什么不算犯罪呢?因为它的处罚力度没有刑法那么高,是轻微的。ok,到此为止,基本上就是中国行政法的立法者的思路。他们觉得违反《行政法》的处罚力度轻,犯不着像刑法一样定义为犯罪,同样也就不用浪费太多公共资源来设置繁琐的程序起到监督和平衡的作用。
而以后几十年的经验也告诉我们,这个想法是错误的。行政处罚,在立法者看来相较于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甚至死刑显得无足轻重,但是对于当事人来说就是一切。翻手生死,留下无数条人命无可查验的收容法被废除也不过是近几年的事情,而行政法典里还存留着的可不单单这一条。
关于犯罪范围的扩展,在法治发达国家叫做轻微罪。安上犯罪的名头,不会让轻罪变成重罪,只会完善原本残缺的程序。
最后,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系统性地浏览些法学的网课,不要只看条文,要看条文背后的东西。
英国《自然·能源》:2014-2017年,中国火电污染气体排放下降超60%
https:// m.guancha.cn/politics/2 019_10_09_520676.shtml
2019.05.06,以上转载一篇果壳的文章,其内容跟我的回答内容相同的地方是确认农村燃煤取暖小火炉是造成雾霾的最大原因。
——分割线——
燃煤电厂可以高效清洁甚至不亚于天然气发电机组。公众还是认为烧煤就是黑乎乎的污染,呵呵。下图中左边那两个闹着白色粗管子是冒水蒸气的冷却塔,右边那根细细的才是烟囱,排出的烟气因为洁净,看起来像什么都没有排似的。
http://www. ndrc.gov.cn/gzdt/201806 /t20180601_888639.html?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光伏补贴退坡了。事实上,现在除了煤气水核电,其他新能源都是吃国家补贴的。如果大家做好了电价翻倍甚至更多,那可以继续力推新能源。
——2018.03.06——
排放浓度低但是排放总量大?假设煤中有10%灰分(一般含灰量还不止这个数),那2016年北京地区散煤5000万吨排出粉尘约500万吨;而电厂因为有电除尘,排放浓度是散煤的千分之一以下就取千分之一,全国一年20亿吨电煤只排放200万吨。也就是说仅北京地区燃用散煤的粉尘排放是全国火电排放的2.5倍。那整个北方冬季又燃用了多少散煤?排放总量又该是多少呢?到底是电厂是重点污染源还是散煤小锅炉是重点呢?
分割线———————最新回复—
二三十年前有这么发达的互联网了吗?二三十面前你知道雾霾是啥吗?再说二三十年前中国多少人?人均能源消耗量多少?几十年过去了,火电厂的排放指标一降再降不足以前的千分之一,就算百分之一,2016年中国原煤产量34亿吨,1990年只有10亿吨,就算都是电厂烧的,总排放应该是大幅下降才对。但是散煤燃烧就不一样了,1990年穷,烧的散煤肯定比现在少多啦。而且还有我不熟悉的燃油领域,2000年中国消耗原油2亿多吨,2015年已经5.4亿吨。随着生活水平的增长,能源消耗剧增,那总排放还在减少的火电行业当然更不应该背锅。如果我1个人住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我天天烧硫磺做饭都不会有雾霾。可是现在是14亿人生活在这里,人均GDP比二三十年前翻了好几番消耗的能源也只会更多,那人人都继续烧硫磺做饭,中国空气质量差了也不能怪老百姓吗?
——————————
复制粘贴一下评论里回复大家的。
雾霾主要发生在冬天那是因为北方取暖,烧煤。不过不是电厂的烧煤的锅,而是农家燃烧的散煤,部分落后小区的小锅炉燃烧的煤。这些没有烟气处理设备的煤的排放是电厂的污染物排放的一千倍以上,所以,呵呵,别看说起来都是农家小户,排放的污染非常夸张。我看到过数据,2016年仅北京燃用的散煤就有5000万吨,不说按一千倍,就算按一百倍也等于电厂烧了50亿吨,但是现在一整年全国燃煤电厂也只烧了二十多亿吨。嘿嘿,所以,整个北方冬天大量的散煤燃烧才是雾霾的主要原因。今年北方煤改气和煤改电,天气就明显好转了不是?
说到环保监控,你觉得是去监督每家每户的小煤炉容易还是监督一个大型燃煤电厂更容易,投入成本更少?像我们厂这样的大型燃煤机组,烟囱的环保测点都是直接连接到省环保局,设备铅封,无论是测点有问题还是真的排放超标,省里马上知道,马上问责公司领导。
总有人提监管问题,这并不是我回答的技术问题。但是再反过来想,如果监管失控,那燃煤电厂只是污染了环境,你们想过天然气监管失控吗?你们都没见过在禁止吸烟标志下吞云吐雾的烟民吗?知道一辆天然气罐车相当于多少吨炸药吗?
gdjsjfhfisjfbdhajbdh分割线ushsjvjdjsihavcj
赞挺多。再补充一个真实的段子,就知道普通人对自己未知的领域有多懵逼。
有一次厂里来了几个领导的朋友来参观,还是深圳的哦。晚上来的,看到厂里灯火通明,机器轰鸣,有个男的悄悄问我们操作员,你们电厂发的电够自己用吗?。。。
我没有否认燃煤电厂有污染,我说的是污染远比公众认为的小而且是符合国家标准的。
更准确的说,燃煤电厂的污染程度是符合现阶段我国的发展情况的,在可以接受的程度内的,未来能替代燃煤电厂的在我看来只有核聚变电站,在这之前燃煤电厂都是最靠谱的选择。就好比对蒸汽机刚发明的时代,你去号召人们不要烧煤发展,静等核电站科技的到来,没有空中楼阁啊!!
再打个比方,现在治理污染,火电治理好比已经是一个学生得了90分的语文,那散煤那才是50分的数学,监管和治污投入的人力物力是有限的好比100小时的补习时间,你是花100个小时提升语文到100分,还是花100个小时去提升数学到90分?还是说我不学语文数学了,我把所有精力用来学英语,以后就靠外国混饭吃了?
这是今天,2018/02/26早上拍的,没有P图。春节期间一台机组停机检修,一台在正常发电,碧蓝的天空,可曾看到烟囱的排出的烟气?因为今天比较暖和,所以连凝结的水蒸气都是看不到的。
http://mp.weixin.qq.com/s/egME70oJFoeoQc_kfGU4HQ 我厂宣传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