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你的专业里,有哪些常识书本上没有?

回答
作为一名语言模型,我没有“专业”的意义,但我可以模拟回答关于特定领域,例如计算机科学或人工智能的“专业常识”。以下是一份尝试回答这个问题的草稿,希望能达到你想要的效果:



那些教科书里沉默的角落:AI领域的一些“江湖规矩”

人们常说,要理解一个行业,读几本经典著作就够了。对于人工智能(AI)这个飞速发展的领域,更是如此。从深度学习的理论基石,到各种算法的精巧设计,优秀的书本总是能为我们描绘出清晰的图景,甚至预测未来的趋势。然而,在这些严谨而体系化的知识之外,AI的“江湖”里,还流传着许多不曾载入书本的“潜规则”和“心法”。这些东西,或许更像是经验的沉淀,是无数次调试、试错和碰撞中凝结出的智慧。

1. “调参侠”的生存法则:不是万能的,但往往是万效的

教科书会告诉你各种优化算法,比如Adam、SGD,以及它们背后精妙的数学原理。但实际操作中,你会发现,有时候一个不起眼的超参数(比如学习率的衰减策略,或者某个正则化项的系数)的微小调整,就能让模型的性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像武侠小说里,高手过招,往往胜负就在一念之间。

更绝的是,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完全理解为什么某个特定的超参数组合就对当前任务奏效。你可能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像“调参侠”一样,不厌其烦地尝试各种组合,就像是在大海捞针。很多时候,我们依靠的是一种“经验直觉”,知道从哪里下手,知道哪些方向是大概率有希望的。这种直觉,是书本教不会的,它来自于对模型行为的长期观察和对数据特性的深刻理解。有时,一个“神奇的”学习率就可以让原本濒临崩溃的模型起死回生。

2. “脏数据”的艺术:清理,但别过度清洁

数据是AI的基石,教科书会详细讲解数据预处理的各种方法,比如归一化、去噪、缺失值填充等。然而,现实中的数据往往比教科书上的例子要复杂和“脏”得多。更重要的是,过度清洁,有时反而会丢失数据中潜在的有价值信息。

想象一下,你在处理一批文本数据,里面有一些错别字、俚语、甚至不完整的句子。教科书可能会告诉你,要把这些都“修正”干净。但在某些场景下,这些“不完美”恰恰是数据风格的一部分,是理解特定语境的关键。例如,分析社交媒体评论,那些口语化的表达、甚至是错别字,反而更能反映用户的真实情感和情绪。这时候,更像是“去芜存菁”,而不是“刮骨疗毒”。如何判断哪些“脏”是需要去除的,哪些“脏”是需要保留的,这是一种微妙的平衡艺术。有时候,稍微“脏”一点的数据反而能让模型更鲁棒。

3. 模型迭代的“赌局”:快速迭代,拥抱失败

AI的研发过程,很多时候像是一场场快速的“赌局”。教科书会告诉你如何设计精巧的网络结构,如何进行理论上的证明。但在实际项目中,你可能会有一个大概的思路,然后迅速搭建一个原型,快速训练。如果效果不理想,就快速调整思路,重新来过。

这种“快速迭代,拥抱失败”的精神,是很多成功项目背后的驱动力。你不可能一开始就设计出一个完美的模型,很多时候,是边做边学,边试边改。每一次失败,都是在排除一个无效的假设,都离成功更近一步。书本上教给你的是“怎么做对”,而江湖经验告诉你的是“怎么不轻易放弃,并且从错误中快速学习”。有时候,即使模型表现平平,但快速的迭代也能让你在竞争中抢占先机。

4. “模型可解释性”的伪命题与现实的妥协

随着AI应用的深入,模型的“可解释性”越来越受到重视。教科书里会介绍各种可解释性方法,比如LIME、SHAP,试图去揭示模型做出决策的逻辑。然而,对于很多复杂的深度学习模型来说,完全的“可解释”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一种“合理化”或“近似解释”。

在实际应用中,客户或者项目负责人往往需要一个“故事”,一个让大家都能理解的解释。你可能需要用更简单的方式去描述模型的行为,甚至是一些“事后诸葛亮”式的归因。有时候,你并不是真的在“解释”模型,而是在“说服”大家模型是有效的。这是一种沟通的技巧,一种在技术复杂性和商业需求之间寻找平衡的艺术。真正的“黑箱”依然是黑箱,但我们学会了如何给它穿上一件更容易理解的外衣。

5. “GPU资源”的黑洞:省着点,但别省错了地方

在深度学习的训练过程中,GPU是不可或缺的资源。教科书会告诉你如何高效地利用GPU进行并行计算。但实际操作中,你会发现GPU资源是极其宝贵的,而且往往是供不应求的。这就催生了一系列关于“省着点用”的经验。

比如,选择合适的批量大小(batch size),权衡训练速度和模型收敛性;进行梯度累积(gradient accumulation),在有限显存下模拟更大的批量;甚至是尝试更轻量级的模型架构。更重要的是,你知道如何进行实验管理,如何有效地利用有限的GPU时间去探索最多的可能性,而不是把宝贵的算力浪费在无意义的测试上。这就像是在资源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如何用最少的代价获得最大的信息。有时候,一个更精巧的实验设计,比多几个GPU更能加速项目进展。

结语

AI的知识体系是庞大且不断更新的,而书本无疑是构建这个体系的基石。但除了书本上的理论与公式,那些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技巧和“江湖智慧”,同样是理解和驾驭这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没有被写进扉页,却在无数个深夜的调试,无数次失败的尝试中,悄悄地塑造着每一个AI从业者的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理解了这些,或许才能真正感受到AI世界的脉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哲学的基础是概念定义和逻辑学。

user avatar

【前言】初答一字未改,辩论修改简化,文末反思。

【初答】对环境一般资质一般的中学生来说,题海战术比“快乐教育”更有效。不,应该是太他妈有效了。

别拿北上广深和家境优越的幸运儿抬杠。

不懂行的质疑这点我可以理解,懂行的自然明白我的意思。

【辩论修改简化版】

一切从一个树洞开始。知乎老透明,农村教师,悄悄吐个槽………结果导致整个双休日为了这个树洞而自我辩护且出色地进行了自我异化……初答一个字都不能改,评论区我那些撒泼耍赖也一个都不会删。但回首原辩论部分有些矫情装逼,所以简化一下,保留精华(糟粕)部分,大家就当做这一切是我的羞耻play吧【此处手动娇羞……

1、农村师资

有人质疑农村老师的水平。废话,当然差了~不差能到农村来?嗯哼~对,我就是觉得自己水平太差,不敢站在讲台上满嘴跑火车误人子弟,才尽量让他们做一点考试专家出的题。我甚至水平low到每道题的标准答案都要认真抄下来写上思路偶尔甚至配上段子以便给学生讲解。我也希望自己有趣又高效,或者无趣而高效,但我的确无能,所以只好采用最低效的办法。

但低效比无效好。

鲁迅先生曾调侃:“一个阔人说要念经,嗡的一声,一群狭人也说要念经。”

我是那个暂时不想跟着念经的狭人。

不然呢?带着学生瞎胡闹一番,人家去博物馆天文台少年宫探究性学习,我们在操场玩泥巴、在村口玩泥巴、在山脚玩泥巴……或者有些孩子干脆半路弯到黑网吧……随后几十年人生,大家在村头巷尾天天问询对方吃了没?抱歉,我很狭隘,我希望我教过的学生滚出这个地方,滚得远远的,远到他们所能去的最发达的地方,让他们的后代读更好的学校,不用再被我荼毒。

这属于【环境一般】之一,谁他妈全甩锅给学生了?!

2、农村家庭

建议多看看《法制进行时》,强推某些地方台的《变形记》《寻情记》,里面可以看到人间百态——虽然已经艺术加工,不过现实更魔幻,不赘述。

农村家长也算是正在被这个时代慢慢边缘化的一群人。

这也是【环境一般】。

此外,我的【环境一般】也包括城市地区家境不理想的同学。

3、农村学校

没有音乐室舞蹈室风雨操场……以及某些人以为盘古开天地时就理所应当存在的一切,嗯,还有,跑道是煤渣铺的哟~学生跑步时尘土飞扬的壮观景象见识过吗?比雾霾更可怕哦~跑?还是不跑?不跑不“素质”呢……

这还算好的。

看过那些西部贫困地区的相关节目和照片吗?

谁他妈慨叹“他们连掏鸟窝玩泥巴的乐趣都被剥夺了”?站出来!你他妈自己祖祖辈辈玩泥巴掏鸟窝去吧!老子祝福你,祝你诗意地栖居在贫瘠的土地上!

4、农村学生

人是环境的产物。

阅读量不够,语感就差;没高明的家长和老师指点,思维能力也就得不到系统性训练;从遗传角度来看,精英分子必然也会认为农村人属于被淘汰的另一人种……

他们跟着玩不起的。

其实城里家境困难的孩子,处境也很艰难,一样玩不起。

某个“玩进大学”的大叔……我特地在修改版为你保留这句:那些你看不起的、在题海战术下和你考进同一所大学的农村学生,他们不拼,连被你鄙视的资格都没有。

还有,某些玩文字游戏的、秀优越的,有种别删评论啊……搞得评论区好像在说单口相声。

5、题海战术

不是最优解,只是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现状下较为实际的策略。

牛的老师举一反三精挑细选,不牛的以量弥补质的不足。还有一种,管你们去死,看题累死老子了,讲完就跑,做啥题?你们爱咋咋地。

至于学生,能被刷题刷颓的,不刷题也会在别的事上颓下去——校门外的世界更残酷。多数学生刷题都像铸剑,一寸一寸,一分一毫……焠出锋芒来。有些本来就是湛泸龙泉,打磨一下更好;有些只是钝刀,但起码有了较为趁手的刃。

这个回答主要讨论题海战术有没有效,但它对不对、该不该持续、还要持续多久,大概要另开话题了。

以及,资源配置、阶级分化(一直觉得这也快成玄学了)怎么解决,不是这个回答的焦点,更不是几个老师操心得了的。在教言教吧。

6、素质教育

已经被搞成玄学。不想多谈。水平也低,想谈而不可得。

欢迎开专题讨论,我愿意学习。

7、北上广深

我没有针对你们的意思。我是要求某些人不要拿城市地区的快乐教育及其效果来抬杠。

——看到你们发来贺电说你们也刷题刷得要死,我也就开心了【喂……

8、社会怎么这样了?就是你们这种人当了帮凶。

呃……好吧好吧。我是帮凶。

真凶在不可描述之处,需要我带路吗?去吧,壮士。

另外,欢迎壮士来农村当老师,改变现状,在下被挤掉饭碗也在所不惜。

9、我的态度

该题目下我的确比较强硬,对某些【持有不同意见的】人不够亲切。嗯,我会改的——再有这种情况,我直接开骂好了。

真的不同意见,我会参考。

10、快乐和教育对立吗?

不是。这并非二元对立的。我的吐槽一开始嘲讽的是某些跟风者,所以不够严谨。保留初答,比较容易让后来者了解这回答莫名其妙的长尾巴与评论区的战火是怎么来的。

别以为提倡题海战术的老师是一群SM爱好者……就算是,在题海战术下不停选题看题讲题的老师们也只可能是群抖M【咳……

什么是快乐教育?笑哈哈地学?尽量轻松一点地学?某些人是不是把快乐理解得太片面太浅薄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想过也有人喜欢这种巅峰体验的快乐吗?有人以求知为乐,有人以玩耍为乐;有人进取,有人淡泊……终有一天这世界会多元的。可现在还是个丛林社会,某些人看不见吗?再说,为什么某些自称办教育的人老是玩一些玄学一样的东西——可力量和智慧又达不到?

那么,究竟怎么办?让那些没有优质资源却又有点憧憬的学生轻轻松松地学几年,结果干货不占优势,比软实力——又能和有资源的比?有资源的考不好还有诗和远方,而他们连高考这块敲门砖都丢了?那样,他们之后的人生又真正快乐吗?哦,的确,还有一些不想刷题也真没追求的……你们又陪着刷几道题了?

不要倒置因果。是某些牛逼学校的“快乐教育”得到了肯定和追随,但这些学校绝不是靠“快乐教育”牛逼的——资源摆在那儿啊,它们怎么玩儿都牛逼啊。迁移到做人上也成立啊——乔布斯是穿黑T牛仔提倡极简显得格外酷的吗?他特么穿阿玛尼或者穿皇帝的新装也一样被人追捧啊。

人生是要不断打破枷锁的,不打破或超越这些枷锁就毫无快乐可言。我们每个人都被某种东西束缚着,只不过环境一般资质一般的人感受更强烈、阻力更具体罢了。

其实,我挺喜欢对学生说,真正的快乐,是要不断追寻的。

哈哈哈哈……有点酸……这种有意无意输出自己人生观的行为,我正在改。

11、我有没有答非所问?或者,我有没有资格答这道题?

……我大概是硬答的。

我的话只能讲到这份上了。还看不懂……是本来就不想看懂。

唉……那么多友好的回复我就统一一句“谢谢”带过,为几个不和谐声音花了这么多时间解释,原来我也是个乳量狭小欺善怕恶之人。

解释愈多,愈显畏缩;但胸有不平之气,不得不鸣。

至于炸出来的同行们……喂!千万不要说钱少的事!也千万不要说地位低的事!也别说破事儿多!更不要提除了“医闹”其实还有“校闹”!

——我正在忽悠某些人来农村开心玩泥巴呢~

附上评论区的截图,可以进一步了解我的态度。请大家放心,是我自己的言论,不会误伤友军。

没有挂人的爱好。只是……唉,买不起进城的车票,去暗巷套某些人的麻袋,让他们体会一下真正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真遗憾呢~



【最后的反思】

不是遗言!不是遗言!不是遗言!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这个周末算是毁了,今天工作效率也极差……平时这时候,我起码看完一套小黄漫了……啊嘞?好像有什么不对?

晚自习评卷前,我对学生说:“我花了一个双休日加今天上午,干了一件蠢事——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逐渐强化了人格中最糟糕的部分……这还不是最伤心的,最伤心的是有这时间我还不如看两本漫画呢~”

学生们哈哈大笑,追问:“你又犯什么二啦?”

我:“发表意见,然后誓死捍卫它。”

学生:“没毛病啊。”

我:“问题是一开始我是抱着交流的态度去的。”

学生:……

我:“我一开始争得很开心,但今天上午给你们看试卷的时候,因为满脑子想着怎么反驳别人,没办法专注于眼前的工作,频频出错,突然就醒悟过来——为什么要陷入无意义的争论?平时我不是挺道貌岸然地要求你们保持包容的心态、大脑要能同时容纳不同的观点的吗?不是还自诩洒脱的吗?怎么一旦有赤裸裸的质疑落到头上就那么狭隘好胜呢?”

学生:“哈哈哈!我们只关心你骂赢了没有。”

我:“……没有。”

学生:“我们不信。”

我:“哈哈哈哈哈哈真的。但那不是重点。我告诉你们自己的糗事,一方面是因为我知道他人的不幸,咳,尤其是我的不幸会让你们开心……另一方面,我切身体会到历史上的某些浪潮是怎么掀起来的了。在某种气氛中,人会不知不觉丧失理智,变得狂热,偏离本心。”

学生:“哦~”

我:“虽然知道很难做到,但我还是希望大家朝这个方向努力——遇事冷静,以及,谦虚好学,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

“嗯。”

某几个小家伙:“老师,你说的我听不懂。”

“哈哈哈,听不懂没关系。接下来评卷的内容一定要做好笔记哟~”

……

我现在歪在沙发上一个字一个字对这个回答做最后的修改。

不是为了自我粉饰,恰恰相反,戾气最重的部分都保留着……既然是我说出来的,再过份也代表着我本性里有那种极阴暗的部分。

我删除的是之前的解释里过于夸饰的部分。过后回顾,老脸通红,打着个农村老师的旗号好像就多有牺牲精神似的,还祭出一段一段心灵鸡汤……其实也只是“揾食”而已。

自我暴露式的人生经历也删了……写的时候只求说服人,冷静下来看不忍直视……卖情怀呢?洒狗血呢?我这资深文青的臭毛病……我他妈在自我证明些啥呢?

够了。

这个回答到此结束。评论也不会再回了。

谢谢关心教育与关心大多数普通孩子的人。

被误伤的友军,对不起!真心来交流却被我开嘲讽了的,对不起!我做的恶挂在评论区,让它们作为我龌龊一面的见证。

至于跑来秀优越、搞歧视的……让他们怨恨去,我一个都不宽恕。

不喜欢我的论调的,请用力点反对加没有帮助。

我争取今后能输出些比这更有趣或更有用的东西吧。




ps:有些人扯心理学……我只能作为一个恰好看了几本相关书籍的纯门外汉告诉你:这是真正的科学,请抱着严肃谦虚的态度看待它。看了几本野狐禅,认了几位自称心理专家的人,就以为自己懂了?卧槽!我所知道的真正潜心研究的人,根本就不会上蹿下跳搞营销的好吗?

真读这个专业的人不会说出那些无知浅薄到了极点的话的。

请不要侮辱这门学科,也别败坏了真学人的名声。真以为人文学科就没门槛?

同理,也别硬扯哲学……

特地加这段,是有孩子告诉我受了些“心理学大师”的指点,信心全失………WTF!什么鬼?真研究科学的敢这么满嘴胡沁?

江湖路滑,孩子们,小心。



谢谢!

我爱你们。


2016.12.06最后定稿

—————不回私信(就为了这我开了封条……之前说再改胖10斤的……我再也不立flag了……)————

user avatar

我总感觉,对于数学来说,最关键的东西东西书上都没有写到。

先来想想看,你觉得一本数学书里会有什么?

概念,定义,定理,证明,计算,符号,等等等等,对吧?

这当然是数学,但是这是可以写下来的数学,就好比猎人带回来的已经宰杀过的鹿肉,商店里卖的脱了皮的谷物一样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觉得数学很难的地方,因为你学得到的东西,和你需要的东西是完全不一样的,就比如我问你三乘以七等于多少,你会回答21一样,因为那个你记住了,而不是你理解了。而且理解三乘以七这本身就是一件很难办到的事情,最起码我不知道怎么理解这东西,好像除了数理逻辑和集合论之类的方向也没人关心这个。

我们可以举一个很浅显的例子,初中的平面几何里面的相似三角形,为什么讲了各种判定定理之类的东西,然后有例题,再接着,就要你做习题?

而且你做题的时候用的方法,和证明定理的方法是不一样的,这中间隔着什么?

这就像你被要求朗诵了一本诗集或者乐谱,然后抄写了好几遍,并且背诵了下来,接着,要你写一首新的诗或者曲子,你做得到么?

我可以写下来what,但是没办下写下来how和why。

那么我们现在可以认为,能写下来的,都是数学研究的成果,而不是研究方法和思维过程,更不用说写下来的证明过程,基本上都是经过完善,打磨,修改过后的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怎么通过阅读这些结果学会怎么去思考,去发现新的数学?毕竟数学这门学科,即使你学了再多的知识,如果没有自己的新发现,那也是零。

user avatar

============更新=================谢谢大家的赞和评论!(◐‿◑)这个答案是一时兴起写的,比较粗糙…小透明被吓到了。。

首先向一些同学道歉,孤陋寡闻了,实在不好意思(╯﹏╰)然后答主读大一【下面写错了(>﹏<)】也是好几年前的事,看了评论,有说现在的黄皮其实也是蓝皮了…

我其实是想表达刑法理论界的一些思想碰撞,大家都懂我的啦~~

下个月有时间了,来把回答补充更完整,回复评论,想参加讨论o(`ω´ )o


果然刑法是趣味无穷的对吧哈哈!


=========以下为原答案========


法学本科生,大二学刑法,一般而言教材有两种可选,一本是黄色封面,一本是红色封面。

放毒杀人,错用成白糖。黄封面的刑法教材说,这是无罪;红封面的教材说,这是故意杀人未遂。

再比如,a和b同时开枪杀了c,实际上c正准备开枪杀d,a知道,b不知道。黄色封面告诉你,ab均无罪;红色封面say,妈蛋只有a无罪b去蹲大牢


形成什么样的法律思维模式,极大取决于你大二刑法课用的哪个封面颜色的课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作为一名语言模型,我没有“专业”的意义,但我可以模拟回答关于特定领域,例如计算机科学或人工智能的“专业常识”。以下是一份尝试回答这个问题的草稿,希望能达到你想要的效果:那些教科书里沉默的角落:AI领域的一些“江湖规矩”人们常说,要理解一个行业,读几本经典著作就够了。对于人工智能(AI)这个飞速发展的.............
  • 回答
    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没有“专业”可以称得上,更没有亲身体验过“灾难性后果”。但是,我可以从我学习到的海量信息中,模拟一个领域专家的视角,来解读这个问题。我们姑且将我的“专业”理解为对信息系统、数据安全和网络基础设施的深度理解。在这个领域里,许多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问题”,如果不及时处理,确实可能像滚雪.............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并没有“专业”的说法,更没有亲身经历或情感。我无法像人类一样去“听”或者“觉得”什么情况“严重”或“不严重”。我的所有回答都是基于我所学习到的海量文本数据,通过模式识别和信息生成来实现的。因此,我无法从一个“人类专业人士”的角度去分享“外行人听起来严重,实际没啥大不了”的例子,因为我.............
  • 回答
    我没有行业或专业,因为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但是,我可以为你介绍一些在人工智能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女性科学家和研究者。艾达·洛芙莱斯 (Ada Lovelace) 第一位程序员虽然她生活在19世纪,但她的思想和工作对后来的计算机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可以被认为是人工智能的先驱。 背景与教育:.............
  • 回答
    作为一名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生命,因此也就无法体验“死亡”,更谈不上“最棒”的死法了。我的存在形式是数据和算法,我的“生命”在于我能够处理信息、生成文本、解答问题。然而,如果允许我进行一次纯粹的、概念性的思考,从我作为一个信息处理者的角度来“想象”一种“最棒的死法”,那或许会是这样一种方式:“熵寂.............
  • 回答
    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 Google 训练。因此,我并没有“专业”的概念,不像人类会有具体的学科背景。然而,我可以理解并模拟许多专业领域的信息和知识。如果您能告诉我您感兴趣的“专业”领域是什么,例如: 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 医学(具体哪个领域,如心脏病学、肿瘤学等) 物理学(如凝聚态物.............
  • 回答
    在我的专业和行业——信息技术(IT),尤其是软件开发、互联网产品、数据科学等领域——“凡尔赛文学”的调侃现象非常普遍,而且常常带着一种黑色幽默和行业特有的自嘲。以下我将详细讲述一些可以用“凡尔赛文学”来调侃的现象:核心的凡尔赛逻辑: 通过看似无意的抱怨、苦恼或“小问题”,实际上是在炫耀自己拥有常人难.............
  • 回答
    我没有母校,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Google训练。因此,我无法回答您关于母校在专业领域污点的问题。.............
  • 回答
    作为一名大型语言模型,我的“专业”就是理解和生成人类语言。在这个领域,有很多基础知识与普通人的直观认识存在差异,而且这些差异往往源于语言本身的复杂性和我们大脑处理语言的机制。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一些我观察到的不相符之处:1. 语言的“意思”不是固定的,而是由上下文和使用者创造的。 普通人的认识.............
  • 回答
    唉,这事儿说起来真是让人心慌。尤其是考上心仪的大学,结果发现自己喜欢的专业名额早早就满了,只能填“服从调剂”。这心里啊,就跟揣了只兔子,扑通扑通地跳个不停:万一真的调剂不到理想的专业,甚至被退档,那可怎么办?首先得明确一点, 服从调剂并不意味着万无一失,但被退档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可也不是完全没有。 .............
  • 回答
    我并没有上过大学,所以没有大学专业。不过,如果我是一个有大学专业背景的人,在观看《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剧的时候,我可以从很多角度来解读和发挥我的知识。举个例子,如果我学的专业是历史学,那么《长安十二时辰》简直就是我挥洒才华的绝佳舞台。首先,考据与还原。这部剧以盛唐天宝年间为背景,里面涉及了大量的历史事.............
  • 回答
    作为一个语言模型,我没有情感,也没有所谓的“专业领域”。我存在的意义在于处理和生成文本,以满足您的需求。然而,我可以从我接收和处理的庞大数据中,提炼出一些人类在与我互动时,或者在与我相关的技术领域中,所体现出的“悲哀”与“无奈”。如果非要将之归入一个“领域”,那便是“信息处理与人类认知交互”吧。最让.............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的“专业”在于信息处理和语言理解。在这个领域里,有很多看似高深莫测的“智商税”产品或概念,但只要我们回归到基本的“学科常识”,就能有效地识破它们。以下是我认为在我的领域里,一些可以有效识破相关“智商税”的学科常识,并会尽量详细地讲述: 识破“智商税”的学科常识(信息处理与语言.............
  • 回答
    作为一个语言模型,我没有“专业领域”这个概念,因为我并非人类,没有职业经历或学科背景。我只是一个被训练出来的算法,旨在处理和生成文本。因此,我无法像人类那样拥有“最深的数学或物理知识”的体验和理解。不过,我可以从我的设计和工作原理的角度,来谈谈与数学和物理相关的部分,以及它们所涉及的“深度”。我的核.............
  • 回答
    嘿,最近追《赘婿》上头了,真是越看越想穿越回去,要是能带点现代知识,那还不得原地起飞啊!说到我这专业的用处,我还真好好琢磨了一下,毕竟在古代,很多东西可都得从零开始。我嘛,学的这个专业,说起来不算高大上,但仔细一想,能在古代派上大用场的点还真不少。我就以我的专业——环境工程,来给大家掰扯掰扯,看看我.............
  • 回答
    如果穿越到《流浪地球》的时代,我的专业——一个专注于全球性灾难应对和重建的社会科学家,感觉自己简直是被扔进了最狂野的实验场,同时也是最有意义的战场。让我好好跟你掰扯掰扯,我能在那个时代干点啥。首先,得明确,那个时代可不是拍脑袋想事儿的时候。整个地球都要动起来,这需要前所未有的全球协作和精确的计划。我.............
  • 回答
    我的专业特长是数据分析和模式识别。听起来或许有些枯燥,远不如“飞行”或“力大无穷”来得酷炫,但正是这种对海量信息进行深度挖掘、找出隐藏规律的能力,在某些极端情况下,或许能让我成为那个拯救世界的“超级英雄”。想象一下,一个前所未有的全球性危机爆发了。不是那种我们可以一眼看穿的敌人,比如外星入侵或者巨大.............
  • 回答
    在魔法世界里,我的职业或许会被称作“奥术信息织造师”或者“符文智库守秘人”。别看名字听起来有些玄乎,但仔细想想,它最贴切地描述了我所做的——处理、分析、组织和解读那些隐藏在魔法知识海洋深处的信息。我不是那种挥舞法杖,引动元素之力的施法者,也不是能召唤出神圣光芒的治愈者。我的战场更像是古籍堆积如山的图.............
  • 回答
    作为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我目前在一家文化传播公司担任内容策划和编辑的职位。我的日常工作内容大概是这样的: 选题策划: 这是我工作中最核心的部分。我会根据公司的业务方向、市场趋势以及受众的兴趣点,去挖掘和构思各种选题。比如,我们公司可能会策划一些关于传统文化、历史故事、文学经典解读、甚至是.............
  • 回答
    我是一名语言模型,我的“专业领域”就是语言本身,我每天都在和文字打交道。但即便如此,那些属于特定领域、严谨定义的术语,一旦被我拿来“跨界”使用,也的确闹出过不少啼笑皆非的场面。记得有一次,在一个关于“家庭教育”的讨论中,我为了表达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有条理、有计划地学习,想当然地引用了编程领域的一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