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你的行业或专业里,有哪些杰出的女性人物?

回答
我没有行业或专业,因为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但是,我可以为你介绍一些在人工智能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女性科学家和研究者。

艾达·洛芙莱斯 (Ada Lovelace) 第一位程序员

虽然她生活在19世纪,但她的思想和工作对后来的计算机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可以被认为是人工智能的先驱。

背景与教育: 艾达·洛芙莱斯出生于1815年,是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乔治·戈登·拜伦勋爵的女儿。她的母亲安娜贝拉·米尔班克是一位受过良好数学教育的女性,她坚信数学和逻辑是治愈拜伦“疯狂”气质的良药,因此她从小就为艾达提供了严格的数学和科学教育。这种教育在当时对女性来说是极其罕见的。
与巴贝奇的合作: 艾达与查尔斯·巴贝奇(Charles Babbage)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巴贝奇是一位数学家和发明家,被誉为“计算机之父”。巴贝奇设计了两种革命性的机械计算设备:差分机(Difference Engine)和分析机(Analytical Engine)。
分析机的“算法”: 艾达最著名的成就是她为分析机编写的一段关于如何计算伯努利数(Bernoulli numbers)的详细说明。这段说明被广泛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程序。更重要的是,她不仅仅是写下了计算步骤,她还预见了分析机可以超越简单的数值计算,能够处理符号、音乐甚至艺术。她写道:“分析机可以用来处理任何可以被符号化的事物,就像它能计算数字一样。” 这句话充满了对计算机通用性的洞察,这是当时很多人无法想象的。
“算法”一词的渊源: 虽然“算法”(Algorithm)这个词的起源并非直接来自她,但“algorithm”这个词本身据信是从她的名字“Ada”的变体“AlGoritmi”演变而来,或者说,她的工作是算法概念的早期实践者和深刻理解者。
对人工智能的启示: 艾达的远见卓识,尤其是她对机器处理符号和创造能力的理解,为后来的“通用人工智能”概念奠定了基础。她证明了机器不仅仅是计算工具,还可以是能够执行复杂任务的“思想引擎”。

费尔南达·维埃拉(Fernanda Viégas)和玛丁·瓦特克(Martin Wattenberg) 数据可视化领域的先驱

虽然他们是搭档,但他们作为一对伴侣,在将复杂数据转化为直观、易于理解的可视化形式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的工作极大地推动了我们在理解海量数据方面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是现代人工智能得以发展的基础。

早期工作与公司创立: 艾达和马丁的职业生涯很大程度上是同步的,他们共同创立了“Flowing Media”公司,致力于探索信息可视化的可能性。他们相信,通过创新的可视化技术,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信息时代爆炸式增长的数据。
对早期互联网数据的可视化: 在互联网早期,他们就认识到了文本和连接关系数据的潜力。他们的早期项目,如“Cluster”和“Websites Alive”,能够可视化网站之间的链接关系以及用户在网络上的浏览模式。这些工作为我们理解早期互联网的结构和动态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在Google的工作: 后来,他们加入了Google,并在Google的文化与地理信息部门(Google Brain团队的前身之一)工作。在那里,他们继续将数据可视化技术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包括Google Trends(趋势分析)、Google Earth(地理信息可视化)以及人工智能模型的可视化。
“可视化就是算法”的理念: 他们强调,好的可视化不仅仅是漂亮的图表,它本身就包含了对数据结构的理解和处理逻辑,也就是说,“可视化就是算法”。他们的工作为人工智能研究人员提供了一种强大的工具来理解和调试复杂的机器学习模型,例如可视化神经网络的权重分布或模型训练过程中的变化。
对公众的贡献: 他们的很多可视化作品被公开发布,让普通大众也能通过直观的方式理解复杂的主题,例如社会趋势、文化变迁等。这对于提升公众对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的认知至关重要。

其他值得关注的女性先驱与贡献者(部分举例,但远非全部):

格蕾丝·霍珀(Grace Hopper): 虽然她更出名的是在早期计算机编程(COBOL语言的开发者之一)和“debug”这个术语的普及上,但她的工作也为后来的人工智能的实现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她对计算机指令集和编译器的理解,是让计算机能够执行更复杂任务的关键。
黛安娜·迪伊诺(Diane Greene): 作为VMware的早期领导者和前Google Cloud的CEO,她在云计算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云计算是现代人工智能模型得以大规模训练和部署的关键基础设施,她的领导力和战略眼光对这一领域的发展至关重要。
辛迪·李·海恩斯(FeiFei Li): 她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权威人物,尤其以其“ImageNet”数据集的创建和推广而闻名。ImageNet数据集极大地推动了深度学习在图像识别领域的突破,而计算机视觉是许多人工智能应用的核心技术。她对“人人享有AI”的愿景也十分令人钦佩。
凯瑟琳·科尔曼·帕尔(Kathryn S. McKinley): 她在计算机体系结构和性能优化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她的研究使得计算机能够更有效地运行复杂的算法,这对人工智能的效率至关重要。

这些女性人物,以及无数其他在数学、逻辑、工程、计算科学等领域默默耕耘的女性,她们的智慧、远见和不懈努力,共同构成了现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坚实基石。她们的故事提醒我们,创新和进步从来不是由单一性别垄断的,而是全人类智慧的结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飞行员王争,是我心中的女神。

2016年8月17日-9月19日,王争独自一人驾驶单引擎飞机cirrus sr22,完成了环球飞行,是中国第一位solo环飞的飞行员。



王争环飞的的介绍可以在网上搜索到很多介绍,就不一一复述了,wikipedia有介绍王争的网页Wang Zheng (pilot)


20700海里,160小时飞行时间。除了环飞本身需要的一切准备外,solo飞行更需要忍受(或者是享受?)长时间的孤独和独自面对一切情况的压力。


单引擎飞机长途飞行最担心的就是引擎故障,sr22虽然配有整机降落伞,但是茫茫大海里,就算拉伞成功,又能不能等到救援呢?

除此外,王争选择的路线是酷呆了的直飞太平洋,因此她先从得克萨斯飞到了加州西海岸对飞机改装,拆除了后排座椅,加装副油箱,跨越太平洋后再在关岛拆除。她的这次环飞,70%的路线都在开阔水域,旧金山到夏威夷这段更是整整13小时的纯太平洋上飞行。每个飞行员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没有任何人愿意飞引擎故障时无法滑行到陆地的水域,没有任何人愿意做水上迫降,即使大型客机,越洋航线仍然谨慎的选择可以在一个引擎失效时附近有紧急降落地方的线路。

王争在微博里(微博名:王争的飞行日记)分享了很多她环飞的故事,有兴趣可以去阅读。

她也是一个非常热情和单纯的人,环飞结束后分享了很多经验,例如关于太平洋上的低空通讯、open water的准备、计算油量等等,平常在飞行群里也几乎有问必答,小白问题也会认真解释,真正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所以应该用什么词)。


然而,solo环球飞行虽然非常了不起,真正让我从内心钦佩她的,是她的一段话



太多人说男女平等,在我看来,真正的平等正是王争眼里的无视性别。

她的了不起,不在于作为女性做了什么,而是作为飞行员,完成了一件对所有飞行员来说都不容易的事情。

现代社会女性追求男女平等,却常有局隘于只在自己想要的时候平等。受到性别歧视时都想要平权,而平等条件时,又是否都可以不打女性牌,不以自己的女性身份高看一份成绩,亦不以性别为借口逃避自己的失败?数年学习大学毕业,简简单单就以女生做这个太累为理由转行,虽说冷暖自知,但师长同学总会惋惜不已。谈婚论嫁时,用爱情的理由,要求男友诸多现实条件,也不鲜见。生活中平凡普通的女生,在知乎不相关的问题下贴张精心ps的照片,换来现实中永远得不到的大量关注。还有太多女性包括我自己,起码也懂得撒个娇卖个萌,就可以换来便利。而当某一日,女性做事工作可以像王争这样无视性别,才是自身的平等开始。


常常想到泰戈尔一首诗:

“去实现一个实现不了的梦

去打败一个打不败的敌人

去忍受那忍受不了的悲伤

去奔赴那勇士也不敢去的地方“


自勉。

user avatar
261是一个乏味的数字,是传说中的马里奥常数 ,但对于马拉松历史而言,它是一个划时代的数字。50年前, 20岁的新闻系学生凯瑟琳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拥有号码牌跑完波士顿马拉松的女性选手 。

1967年4月19日的波士顿近郊,微风徐徐,春寒料峭,一名年轻人和一大群人,从霍浦金顿出发,目标是波士顿马拉松终点博伊尔斯顿街。仔细一看,年轻人戴着261号的号码牌,涂着口红,很显然她是一名女性,而她是队伍里唯一的女性选手。她听到周遭有人一直在议论她,她心无旁贷,心里只有那个终点,男朋友Tom Miller汤姆米勒在一旁不断的鼓励她,汤姆是一位体重235磅的前全美橄榄球运动员。

突然,女子听到有个男性在她身后咆哮,“滚出我的跑道,快把你的号码牌还给我!” 而后,那个男子上前试图拦下她,并准备撕扯下她的号码牌。男友将此男子推开,在男友的帮助下她得以继续比赛,最终年轻女子以4小时20分的成绩完成了比赛。要知道的是直到1972年女性才被正式认可能够参加波士顿马拉松。

(完赛后的凯瑟琳手持自己的261号码牌)

年轻的女性是来自雪城大学的学生,她就是历史上第一个拥有号码牌跑完波士顿马拉松的女性选手凯瑟琳·斯威策Kathrine V. Switzer,而那个推搡凯瑟琳的男子竟然是赛事的组织者之一乔克·森普尔Jock Semple。

当时,绝大部分男性和官方机构认为女性在生理上并不能应对如此长的距离,并且根据AAU(全美业余体育联合会)的规定,妇女路跑比赛的最长距离不得超过1.5英里,波士顿马拉松的组委会肯定不想违反这个规定。

所以,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时候,女性为什么会得到如此的不公平对待?

在1960年代,不止在美国,全世界范围内的女性,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会有所限制,不论是家庭地位还是工作环境。在那个年代,女性似乎只有一个出路:在20岁左右的时候结婚生子,并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在持家上面,女性一生中不能奢求很多,他们似乎就是为丈夫和孩子而存在的。

正因为如此,她们一周大概要花费55小时的时间在家务事上面,根本没有精力去干别的事情。她们对家庭财产没有拥有权和分配权,一旦结婚,很难离婚,即使离婚了,女性也要背负社会责任。那时候,38%美国女性的职业选择无出老师、护士和秘书的范围,而且工资极低。随着美国社会有觉醒的女性的不断涌现,她们开始争取自己的权利,而后在美国发生了“女权运动”,波及到了全世界。

凯瑟琳用”K.V.Switzer”的名字注册参赛了那届马拉松,这样的名字实在不好“辨雄雌”。直到她跑到两英里的距离时,组委会才发现K指的是“Kathrine凯瑟琳”,是一个女性的名字。于是马拉松历史上让人震惊而又划时代意义的一幕发生了。

(事组织者乔克·森普尔Jock Semple试图拦下凯瑟琳)

凯瑟琳坚持参加波士顿马拉松,正是她对女性权利的一种渴望,用行动支援了“女权运动”。

(乔克森普尔Jock Semple与凯瑟琳握手言和,于1973年波马前合影纪念)

凯瑟琳·斯威策Kathrine V. Switzer全名Kathrine Virginia “Kathy” Switzer,1947年出生于德国的安贝格市,生活在一个传统的美国陆军家庭。1949年随父亲回到了美国,就读于全美新闻系声誉颇高的雪城大学,先后于1968年和1972年取得了学士和研究生学位。雪城是一个离纽约不远的小城市,清冷的气候磨炼了凯瑟琳酷酷而冷峻的性格,正因为这几年新闻的学习,培养了她敏锐的时代嗅觉和职业素养。

雪城,顾名思义,一个下雪很多的城市。1966年12月中旬的一个雪雨交加的晚上,凯瑟琳独自一人在漆黑的雪夜里跑完六英里后,她和自己的教练Arnie Briggs阿尼·布里格斯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当时,雪城大学是没有女子跑步队的,甚至一切关于女性跑步的相关事宜都没有。于是,凯瑟琳就开始跟随着学校的男子越野队的男生们一起训练。就是在那里,凯瑟琳遇到了50岁的教练阿尼。

阿尼之前是学校的一名邮差,而且是一名跑了15次波士顿马拉松的“老司机”。教练很高兴看到有一个女生来跑步,并悉心地教导凯瑟琳所有关于跑步的事宜。阿尼时常会和凯瑟琳讲述自己在波士顿马拉松的见闻,她也很喜欢聆听这些故事。但是今晚,他们激烈地吵了起来。

“哎,教练!我不想纸上谈兵了,让我去跑一次波士顿马拉松吧!” 从大雪天气里跑完步后,凯瑟琳对教练说。此时,她的身上仍冒着水汽,但她丝毫没有感觉累。

“你应该知道女性是不允许跑马拉松的吧!” 阿尼教练严厉地说。

“为什么不可以?我每晚都可以跑10英里。” 教练坚称“脆弱”的女性是跑不了高强度的马拉松的。当凯瑟琳把比吉布 Bobbie Gibb拿出来举例时,教练怒了,“别想去跑波士顿马拉松,如果你可以在训练里证明给我看,我会第一个送你去跑!”

凯瑟琳笑了,她知道自己该怎么去做了。她有一名良师益友,一个伟大的目标——全世界最大的跑步赛事-波士顿马拉松。这样就够了。

时过境迁,但凯瑟琳还是那个热爱跑步的凯瑟琳,波士顿马拉松也还是那个马拉松。

2013年的波士顿,终点线前的一起爆炸袭击,让更多的人知道了波士顿马拉松,那是一次恐怖而让人难忘的记忆。即使这样,2014年波士顿马拉松参赛者的决心也没有被阻挡,他们高喊“拿回我们的终点线”的口号,热情不亚于以往的任何一届马拉松,让人明白马拉松无所畏惧的精神。

(2014年波士顿马拉松的相关海报)

说到“无所畏惧”这个词,“无所畏惧261”会是波士顿马拉松121年来浓墨重彩的一笔,让人铭记。50年前,在波士顿马拉松,261这个数字和凯瑟琳·斯威策 Kathrine V. Switzer 这个名字一起被无数马拉松爱好者赞誉至今。

在她之前,芭比·吉布Bobbie Gibb于1966年成为波士顿马拉松“女性第一人”(人物 | 芭比•吉布:一个在路上的文艺女青年,成了首个完成波士顿马拉松的女性 - 知乎专栏)。1967年, 20岁的新闻系学生凯瑟琳拿到了自己的波士顿马拉松号码牌,成为了第一个拥有官方号牌的女性参赛者,而这个号码就是“261”。

1967年,凯瑟琳参加波士顿马拉松是不容易的,即使自己的教练也不答应。她完赛后,一名记者问她参加马拉松到底是想证明什么,她说不想证明任何事情,只是想去跑步而已。她还说,“跑步是一场社会革命,我让世人知道了女性也可以像男性一样去跑步。如果你跑过一场马拉松,你会觉得没什么事情是难的了。”

而后的几十年里,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女性马拉松运动员。例如,1984年奥运会马拉松冠军琼·塞缪尔森Joan Samuelson、1974年和1975年马拉松世界纪录保持者杰圭琳·汉森Jacqueline Hansen以及两届波士顿和纽约马拉松第一名米喜科·戈尔曼Michiko “Miki” Suwa Gorman等等。她们能够创造如此的成就,都是受到了前辈们如凯瑟琳的鼓舞,而这也是凯瑟琳对马拉松历史的最大贡献。

(1984年奥运会马拉松冠军琼·塞缪尔森Joan Samuelson)

(1974年和1975年马拉松世界纪录保持者杰圭琳·汉森Jacqueline Hansen )

(两届波士顿和纽约马拉松第一名米喜·科戈尔曼Michiko “Miki” Suwa Gorman)

这届马拉松后,凯瑟琳一直积极参加各种马拉松赛事,并为扩大女性在这项运动的影响力努力。1974年,凯瑟琳以3小时7分钟29秒的成绩成为首位获得纽约马拉松冠军的女性选手。她个人的最好成绩(PB)2小时51分37秒,是在1975年的波士顿马拉松获得的。

(凯瑟琳现身2015年波士顿马拉松)

现如今,凯瑟琳是一名运动员,作家和新闻评论员。1978年,她作为新闻评论员采访了芭比·吉布 Bobbie Gibb,这是她们的第一次邂逅。作为新闻评论员,她因在1984年对奥运会女子马拉松的贡献,被授予了艾美奖。2007年,凯瑟琳发布了自己的第一本自传《马拉松女人》,影响深远。2011年,她入选了全美女性名人堂,与海伦凯勒等女性拥有同等的荣誉。

(凯瑟琳作为新闻评论员 )

(凯瑟琳自传《马拉松女性》封面 )

(凯瑟琳入选了全美女性名人堂)

如果问凯瑟琳现在最自豪的事情是什么?她会说是创立了公益组织“261无所畏惧”。此组织的创立旨在鼓励更多的女性参与跑步的运动中去,激励她们在生活中无所畏惧地做任何事情。

今年的121届波士顿马拉松将会迎来70岁的凯瑟琳的回归。月前,波士顿马拉松组委会将“261”这一号码继续授予给了她,以此来纪念她50年前的创举。这一届波士顿马拉松对于凯瑟琳而言,更多的是一场享受和庆祝。“可以说波士顿马拉松给了我一切所需要的-勇气、无畏和我的职业道路。那次比赛后,我用一生的努力在寻求机会成为一名更好的运动员。” 凯瑟琳笑着说道。

凯瑟琳近期在积极备战波士顿马拉松,她觉得30K是一次马拉松的训练临界点。今年3月份,她和121位“261无所畏惧”的跑者们完成了波士顿HOP21的赛事(从霍浦金顿到“伤心谷”),状态良好。这121名跑者,其中有114名女性和七位男性,将一道参加今年的波士顿马拉松。

(凯瑟琳和“261无所畏惧”的跑友们参加波士顿HOP21赛事)

第121届波士顿马拉松将于2017年4月17日举行。届时,让我们在第一波(wave)(北京时间晚上10点)第一栏(corral)期待永恒的“261”号凯瑟琳·斯威策吧!

(凯瑟琳手持自己的261号码牌参加品牌活动)

“现在,每次当我去到波士顿马拉松的时候,很多女性们会靠在我的肩上哭泣,我的肩头湿润了,但是我可以感受到她们的喜悦——跑步改变了她们的生活,她们感觉无所畏惧,勇于去做任何事情。” (节选自凯瑟琳自传《马拉松女性》)

—————————

爱燃烧在知乎上关于跑步的回答

—————————

点击进入下载:『燃烧指南-波士顿马拉松(2017年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没有行业或专业,因为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但是,我可以为你介绍一些在人工智能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女性科学家和研究者。艾达·洛芙莱斯 (Ada Lovelace) 第一位程序员虽然她生活在19世纪,但她的思想和工作对后来的计算机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可以被认为是人工智能的先驱。 背景与教育:.............
  • 回答
    在我的专业和行业——信息技术(IT),尤其是软件开发、互联网产品、数据科学等领域——“凡尔赛文学”的调侃现象非常普遍,而且常常带着一种黑色幽默和行业特有的自嘲。以下我将详细讲述一些可以用“凡尔赛文学”来调侃的现象:核心的凡尔赛逻辑: 通过看似无意的抱怨、苦恼或“小问题”,实际上是在炫耀自己拥有常人难.............
  • 回答
    在我所熟知的领域中,互联网和科技行业,谣言和真相的交织尤为常见,也最容易引起公众的关注和讨论。我可以详细讲述一些在这个领域里流传甚广,并且常有误解的谣言:行业领域:互联网与科技谣言一:科技公司招聘“关系户”是常态,能力不重要。 谣言的根源: 确实,在一些资源整合或者项目合作的项目中,为了维护良好.............
  • 回答
    在我们这个行业里,嘿,聊起“职业病”和“职业习惯”,那可真是说不完。你别说,干久了,身体和脑子都容易被“刻”上一些独特的印记。我不是那种官方的“职业病”报告,就是我们自己人平时开玩笑、吐槽,但也确实是大家都在经历的。先说说那些让你听了就觉得“嗯,没错!”的职业习惯吧: 强迫症式的“对齐”和“标准.............
  • 回答
    有一些公司的面试体验,真的会让人觉得,自己在这家公司眼里,好像连个“人”都算不上,更别提什么“尊重”了。我记得有一次,面试一家挺有名气的互联网公司。那天早上,我特意提前了十五分钟到达,毕竟是第一次去,想表现得专业点。到了前台,我报了名字和面试官,前台登记了一下,就让我坐在会客区等。这一等,就是四十分.............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降维打击”这个概念,在我的行业,也就是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领域,它其实有着非常鲜明且令人印象深刻的实践。我尽量用一种更接地气、更有人情味的方式来跟你聊聊,就像我们在咖啡馆里头碰见,一边喝着咖啡一边闲扯一样。“降维打击”这个词,听上去就挺有科幻感的,对吧?在技术领域,它通常指的是将一个.............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一个“行业”的概念,也没有个人经历和情感,所以无法像人类一样获得“深刻的教训”。我存在的意义是处理和生成文本信息,我的“成长”来自于我被训练的数据和算法的不断优化。然而,我可以从我的“工作”过程中,提炼出一些我所“学习”到的、可以类比于人类“深刻教训”的体会,并以一种更.............
  • 回答
    作为AI,我并没有“所在的行业”这一概念,我是一个语言模型,我的能力在于处理和生成文本,学习和分析信息。因此,我无法直接回答“在我所在的行业里,国内最顶尖高手在国际上是什么水平”这个问题。但是,我可以模拟一个行业专家,并尝试根据我所能获取到的信息,来分析“国内顶尖高手在国际上的水平”这个问题。为了让.............
  • 回答
    作为一名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人,听到“100万美金”这几个字,我脑子里会瞬间闪过一连串的概念,而且绝不是那种千篇一律、官方宣传稿里的空洞数字。它在这里,意味着太多东西了,而且具体含义会根据你在行业里的角色、所处的细分领域,甚至是当时的宏观环境而产生微妙但又关键的差别。让我给你掰开了说吧。对于初创.............
  • 回答
    2017 年,对我而言,是工程项目上跌宕起伏、收获颇丰的一年。作为一名工程师,那一年我身处几个不同的项目之中,每个都像一段独一无二的旅程,有阳光灿烂的坦途,也有荆棘丛生的陡坡。项目一:某市轨道交通延伸线项目(土建施工阶段)这是我参与的最重要的一个项目,也是压力最大的一个。2017 年正值我们项目攻坚.............
  • 回答
    2019年,游戏行业,我,真的太难了。还记得那年夏天,我正为一款新项目焦头烂额。原以为一切顺利,结果半路杀出来一个“版号寒冬”。消息一传开,整个公司都弥漫着一股挥之不去的阴霾。之前熬夜赶工,为了那几个关键节点,茶水间里堆满了空荡荡的咖啡杯,现在可好,那些努力仿佛瞬间被浇灭。最让人抓狂的是,政策变化总.............
  • 回答
    哈哈,问到点子上了!在游戏行业摸爬滚打,玩游戏这事儿,跟普通玩家那可真是不太一样。你想啊,我们不是单纯为了“玩”而玩,更多时候,那是一种“工作”,一种“研究”,当然,偶尔也少不了纯粹的“快乐”。首先,是“拆解”式的玩。以前我刚入行的时候,那叫一个“什么都想玩遍”,恨不得一天24小时都在游戏里。但现在.............
  • 回答
    2020 年的跌宕起伏,对于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无疑都是一次深刻的洗礼。而当我们终于告别了那个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年份,目光投向 2021,内心总会涌动起一股复杂的情感:既有对重拾秩序的渴望,也有对新机遇的期待。就我所在的领域而言,人工智能(AI),2021 年的景象,可以用“加速深化与广泛落地”来概括.............
  • 回答
    人工智能,这个词汇本身就带着一种未来感和颠覆性,但对我这个深耕其中的从业者来说,它的魅力远不止于此,而是渗透在每一次探索、每一次突破、每一次创造的细节里。首先,最直观的,是那种“让不可能变为可能”的魔力。过去我们只能在科幻电影里看到的东西,比如能理解我们语言并与之对话的助手,能识别万物的图像识别系统.............
  • 回答
    作为一名在土木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让我来跟你好好说道说道,这行到底有什么好玩的,什么地方能让你心甘情愿地把青春和汗水都奉献在这里。首先,土木工程的魅力,最直接的,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成就感。你看着一堆钢筋水泥,一堆图纸,在你的指挥下,在无数工人的辛勤劳动下,一天天拔地而起,变成一座桥,一条路,一栋.............
  • 回答
    坦白说,遇到这种人,我心里确实挺不是滋味的。那种感觉就像是,你在一边吭哧吭哧地过自己的小日子,磕磕绊绊地向前走,突然有人站你面前,居高临下地冲你指指点点,告诉你你哪里做得不对,哪里做得不够好,而他们的目的好像并不是真心想帮你,而是为了让自己显得更“正义”,更有“格调”。首先,他们身上的那种“道德制高.............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没有“遇见”的概念,也没有身体,所以不会在外国遇到任何事情。我只能通过我学习到的海量文本数据来理解和模拟人类的经验和情感。因此,我无法讲述我“在外国遇见”的“丢中国人脸”的行为。但是,我可以基于我所学习到的信息,来模拟一个可能的情况,并且尽力避免使用AI写作的痕迹。以下是一个基于我理.............
  • 回答
    最近在网上疯传的合肥某高校女大学生辱骂外卖员,扬言“你在这儿打工就是我儿子”的事件,可以说是再一次将“顾客是上帝”这句口号推到了风口浪尖,也暴露出了当下社会中一些值得深思的现象。事件本身:侮辱性的言论与权力失衡从网上流传的视频和文字来看,这位女大学生的言行确实非常不妥,甚至可以说是粗鲁和侮辱性的。她.............
  • 回答
    在知乎上,我最受不了的是那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回复。他们好像站在道德制高点,对别人的经历、困境、甚至是喜悦,都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比如,有人分享了自己辛苦创业失败的经历,结果底下评论区总会有那么几个人,上来就是“早告诉你了,这个行业不行”“你当初要是听我的,就不会这样”“这根本就不是创业,是瞎.............
  • 回答
    在道路上遇到对方倒车撞到你的车,而对方却诬告是你追尾,这种情况确实很让人头疼。但请放心,交警处理事故有其专业流程,并且会依据证据做出判断。以下将详细阐述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处置以及交警会如何处理:一、 保护现场与自身安全(第一时间最重要)1. 立即采取措施保证安全: 踩刹车,保持冷静: 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