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老人,活得太久,未必是福”你怎么看?

回答
“老人,活得太久,未必是福”——这句话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也引发了我不少思考。把它当作一句警示也好,一种反思也罢,它确实触及了一个复杂而敏感的现实:生命的长短与质量,并非总是成正比。

首先,我们得承认,长寿本身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谁不希望自己或者亲人能健康长久地陪伴在身边?健康的长寿,意味着有更多的时间去体验生活的美好,去享受亲情和友情,去实现未竟的梦想。当我们看到那些精神矍铄、思维敏捷的老人,他们就像一本本活着的史书,他们的经验和智慧是我们宝贵的财富。

但话又说回来,“未必是福”,这里的“未必”二字,其实就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当生命走向漫长,但质量却开始下降时,情况就可能变得复杂。

身体的衰老与病痛是第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 随着年岁渐长,身体机能自然会衰退。即使是以前身体倍儿棒的人,也可能逐渐被各种慢性病缠身,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关节炎,还有一些退行性疾病,像老年痴呆症。这些病痛不仅折磨老人自己,让他们失去行动的自由,忍受疼痛,也给他们的生活质量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他们可能需要别人喂饭、洗澡、穿衣,甚至连最基本的认知能力都丧失了,变得像个孩子,需要全天候的照顾。这种状态下的“长寿”,与其说是享受生命,不如说是一种漫长的煎熬。

精神层面的孤寂与失落是另一个沉重的话题。 时间是一把无情的筛子,它会带走许多熟悉的面孔。当儿孙们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和事业,很多时候会疏于对父母的陪伴。而老人身边熟悉的朋友、老伴也可能一个个离开,留给他们的是越来越少的社交圈和越来越重的孤单感。更何况,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的变化、科技的进步,老人可能会觉得与时代脱节,难以融入新的环境,这种隔阂也会加剧他们的孤独感。当一个人长期处于精神上的孤立无援,即使身体还凑合,日子也可能过得索然无味,甚至会产生被世界遗忘的无助感。

经济负担和照护压力是现实的考量。 长时间的疾病和生活不能自理,意味着需要持续的医疗支出和专业的照护。这对于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经济压力。如果老人身体一直硬朗,生活能自理,他们可能还能为家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甚至还能享受自己的退休生活。但如果因为年老而疾病缠身,不仅自己痛苦,也可能成为家庭沉重的负担,这种“拖累”的感觉,无论对老人自己还是对家人,都是一种煎熬。有时候,家属也会因为巨大的照护压力而身心俱疲,甚至影响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尊严和自主性的丧失也令人唏嘘。 很多老人,尤其是那些曾经意气风发、独立自主的人,当他们年老体弱,需要依赖他人时,内心深处可能会感到极大的失落和不被尊重。不能自己吃饭,不能自己上厕所,甚至连简单的选择都无法自己做主,这种对身体和生活完全失控的感觉,对于一个有自尊的人来说,是非常痛苦的。他们可能不愿意成为别人的“累赘”,甚至会因此产生轻生的念头。

当然,我们说“未必是福”,并不是要否定长寿的价值,也不是要鼓吹“少活点好”。 关键在于“活得怎么样”。 一个有尊严、有质量、有精神寄托的长寿,那绝对是福分。但如果“长寿”的代价是长期的病痛、极度的孤独、无尽的经济压力和尊严的丧失,那“活得太久”就可能变成一种负担,一种无奈。

所以,这句话更像是一种提醒:我们不能仅仅追求数字上的年龄增长,更要关注生命本身的质量。对于社会而言,这意味着需要投入更多资源去改善老年人的医疗、照护、精神慰藉和社交环境,让他们在晚年也能保持尊严和活力。对于我们自己而言,也应该在年轻时就为晚年生活做好规划,包括健康、财务、社交以及心理准备,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活得太久,未必是福”的尴尬境地。

总之,这句看似简单的话,却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的社会和人生课题。长寿本身是美好的,但如何让这份长寿真正成为一种“福”,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和智慧的探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宋美龄得知张学良去世后,跟身边陪护叹气,能说说话的人都走了,跟你们聊点我们过去的事儿吧,你们这几个六七十岁的小年轻什么都不知道。

于是106岁的某日,她长睡不起了。

user avatar

重点不是你活多久。

重点是你能不能自理。

哪怕你活到100岁,如果你可以自理,那你就不会受大罪,不会看子孙的冷眼。

即使你是个年轻人,你缠绵病榻,天天需要别人照顾。日子也好不到哪里去。

再有就是,如果你是一个没有退休工资的老人,子女管你吃住,还得掏钱付你的医药费。那你就自求多福吧。

如果你特别有钱,不需要子女给你钱,甚至他们照顾你还有钱。那就又不一样了。

所以,活久了,是福还是祸。

完全看你自身的实力。

我写的时候就知道这个答案绝对会引起争议。

那些把照顾老人这件事美化的。

在我看来都属于这两种情况。

1:学生,小时候爷爷奶奶带过,有感情。现在是爸妈在照顾爷爷奶奶,他只负责偶尔回家看看,老人一不拿他的钱,二不费他的事,所以无感。嘴嗨下应该照顾老人。我说你不用多,三个月全程照顾带做饭试试。你如果还能毫无怨言满心欢喜,那我真的佩服你。

2:成年人,自己长期不在家,由兄弟姐妹照顾,自己可能会出点钱,但是仍然,照顾老人这件事完全不影响到他的生活。他由于在外地无法照顾心怀愧疚,但是又心安理得,我给钱了喂,我尽孝了好嘛?

各位对号入座,我说的对不对吧?

什么是好人,碍不着你的事,不来麻烦你,还偶尔能帮到你,于你而言就是好人。

什么是坏人,对你毫无贡献帮助还全方位拖累你的,于你而言就是坏人。

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写进基因,难以克服的好吗?

当然,人并非禽兽,有理智,有道德。对长辈也有感情和道义。

我的外婆今年90多了,我从学生时代开始就给住院的她买菜做饭送饭。

给她洗过澡,婚后我老公背过她下楼去看医生。

她小时候没有带过我一天,我们也没有多深厚的感情。

但是我依然这样做,在有限的能力范围内能帮助就帮助。搭精力,搭钱。

但你要问我心里愿意不愿意。

自然是不愿意的。

我去看电影,进修,吃饭,葛优躺,哪个不比这个有意思的多?

更别提我还得忍受她的负能量,忍受她一句话说几十遍。忍受无处不在的尿骚味。

那我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

一来心疼我妈,二来我是人,不能只做喜欢的事情,更要做正确的事情。

但是您要是非得说我就是活的久,子女就活该照顾我,那就挺没劲了。

如果您抱着,我生了你,养了你,你就应该给我养老,你欠我的,必须还。这种概念,那我劝你,别生孩子了,真的。

这样于你于他,都会少了很多的怨念。

对别人怀有这样的期待,你大概率会很失望。

因为大多数人的良心底线真的没有那么高。

就算法律规定子女必须养老。

他一天给你送一顿饭放下就走,和天天悉心陪伴左右,这都是养老。

法律还能条条框框规定他做到哪一个程度吗?

生养孩子最大的意义,在于你年轻的时候有了奋斗和坚强的理由。

成为父母的那一天起,你从一个孩童变成了大人,懂得了责任和牵挂。

孩子成长过程中带给你很多快乐和成就感。

在有一天你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会不那么恐惧。

因为你知道你并没有完全消失,你的一部分基因带着你的一部分灵魂。正在很好的生活着,并且传递下去。代替你在感受这个世界。

于我而言。,这种回报已然足够。

我并不是在培养一个保姆。

至于孩子怎么回报我,不期待,那是他的选择。

我也无法期待和左右。

我外婆90多岁,大姨已经70了,我妈也60多了。

他们已经照顾了外婆20多年,连带自己的小家人一起。

她们自己身体也越来越不好了。

心有余而力不足。

她们很了不起,真的。

不得不佩服50-60年代生人,我们的父母辈,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真的是我们80,90比不了的。

我自问我不一定能做到她们这个程度。

我想过了,我老了,要为自己做好足够的准备。

具体操作知乎上太多了。

大家可以去搜一搜。尽量不给子女添麻烦。

如果非要子女照顾。我尽量给他们一些补贴。

并且心怀感恩。

如果实在是那种根本看不好,纯粹熬时间的病。

我会坦然离开,体面的离开。

人总有那么一天,想开点。

不长期的拖累别人,也给我自己一点尊严。

总结一句话,生命不是比活了多久。

而是质量如何,是否把该经历的都经历了。

此生无憾就很好了。

那种不顾别人,老子就是要你燃烧自己的生命给我续命的。

挺好,那我祝你长命百岁。

那种要教育我的,你先做到我能做到的,再来这里口嗨。

最后,希望大家此生都能有尊严的善始善终。

生命幸福圆满,平安喜乐,了无遗憾。

以上。

user avatar

生活要的是生活质量,而不单独的是长度。

user avatar

前几年网上看的,忘了是印度还是印尼,有个130多岁的老头。

没啥病,但毕竟年纪摆在那了。

他的朋友,儿子,孙子已经死得干干净净。

重孙那一辈的有个别活着的,也老得起不来床了。

老爷子每天的日子就是吃点饭,躺在摇椅上听听广播。毕竟什么也干不动了。

记者采访他时,他说:我现在就在想,我什么时候才会死。活这么久,能陪着你的人都死光了,这太寂寞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