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待黄奇帆提议「建筑用钢量提两倍,提高房屋质量消化过剩钢材产量」?

回答
黄奇帆提出的“建筑用钢量提两倍,提高房屋质量消化过剩钢材产量”的建议,是一个旨在解决中国当前面临的两个重要经济问题的方案:钢材过剩产能和房地产质量提升及可持续发展。这个提议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需要深入探讨的方面。

下面将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提议:

一、 提议的背景与目标

解决钢材过剩产能: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长期以来面临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这导致钢价低迷,企业盈利困难,甚至出现恶性竞争,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消化过剩钢材是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之一。
提升房屋质量: 长期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存在“豆腐渣工程”、“质量不过关”等问题,尤其是在一些早期建设的房屋中。这不仅影响了居住者的安全和舒适度,也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提高建筑质量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双重目标协同: 黄奇帆的提议巧妙地将这两个目标结合起来,试图通过增加优质钢材在建筑中的使用来“一石二鸟”,既解决钢材去库存的难题,又提升房地产的品质。

二、 提议的积极意义和潜在优势

1. 直接消化过剩钢材,缓解产业压力:
市场拉动: 将建筑用钢量提高两倍,意味着对钢铁产品需求的大幅增加。这能直接吸纳一部分过剩的钢铁产能,为钢铁企业提供稳定的订单,缓解其经营压力,避免大规模的行业性亏损和失业。
产业链联动: 钢铁行业的复苏能够带动相关上下游产业,如矿山、煤炭、运输、机械制造等,形成积极的产业链效应。

2. 提升房屋建筑质量和安全性:
结构强度增加: 增加钢筋用量可以显著提高建筑结构的整体强度、抗震性能和耐久性。尤其是在地震多发区域,这将大大提高房屋的抗灾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设计灵活度提升: 更多钢材的使用也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可以建造更高、更宽敞、更具创新性的建筑,满足现代城市发展和生活方式的需求。
延长建筑寿命: 优质、足量的钢材能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减少因结构老化或损坏而需要频繁翻新或拆除的现象,从长远来看,这是一种资源节约。
减少未来维修成本: 初期投入更多的优质钢材,可以有效减少后期因质量问题带来的维修、加固和重建成本,从全生命周期角度看是更经济的选择。

3. 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
“优钢”替代“劣钢”: 提议中隐含了对钢材质量的要求,意味着需要更多高强度、高韧性、耐腐蚀的优质钢材。这将促使钢铁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加大研发投入,生产更符合高端建筑需求的产品,推动中国钢铁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促进绿色建筑发展: 提高建筑质量本身就符合绿色建筑的理念。更坚固、更耐久的建筑可以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同时,如果能配套使用绿色生产工艺生产的钢材,将进一步提升其环保价值。

4. 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
投资拉动: 建筑行业的投资是拉动GDP的重要引擎。增加建筑用钢量意味着更多的基建和房地产项目投资,能够带动经济增长。
创造就业岗位: 无论是钢铁生产、建筑施工,还是设计、监理等相关行业,都会因这一提议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三、 提议的潜在挑战与风险

1. 成本增加问题:
直接成本推高: 建筑用钢量翻倍,即使钢材价格不波动,材料成本也会显著增加。这将直接导致房地产开发成本上升,进而可能推高房价。
对购房者的负担: 如果房价因此上涨过快,将加剧普通购房者的经济压力,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如何平衡钢材消化与房价稳定是关键。
对政府投资的影响: 对于政府主导的基建项目,成本的增加也需要财政支持,可能会挤占其他公共支出项目。

2. 市场需求和消化能力疑问:
实际需求测算: “提两倍”是否是科学合理的测算?是否所有地区的建筑都具备提升钢材用量的必要性和空间?是否存在过度建设或浪费的风险?需要严谨的市场需求调研和技术评估。
消化速度与产能速度的匹配: 即使需求增加,能否在合理时间内消化过剩产能?过剩产能的结构是否与新增需求匹配?例如,是否过剩的是低端钢材,而需求的是高端建筑用钢?
房地产市场承受能力: 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面临去库存、销售放缓等压力,如果开发商需要投入更多资金来提高建筑质量,他们是否有足够的资金能力和动力?

3. 技术和标准问题:
设计规范的调整: 提高钢材用量需要对现有的建筑设计规范、结构计算方法等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更新,以确保安全和合理性。
施工工艺的配套: 更大或更高强度的钢材使用可能需要更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设备,需要对施工队伍进行培训和升级。
质量监管的加强: 确保增加的钢材真正用于提高质量,而不是被偷工减料或以次充好,需要更严格的质量监管体系和更有效的追责机制。

4. 资源和环境问题:
能源消耗增加: 钢铁生产本身是高能耗、高排放的行业。虽然提议旨在消化过剩产能,但如果产能本身的环保水平不高,增加产量仍可能对能源消耗和环境产生压力。
废钢回收和利用: 建筑拆除后会产生大量废钢,如何有效地回收和再利用这些废钢,形成循环经济,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5. 与其他发展战略的协调:
城乡发展: 如何平衡城市与农村、一线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建筑需求和标准?
绿色发展理念: 如何确保增加钢材使用同时符合绿色建筑、低碳发展的总体战略?

四、 建议与完善思路

1. 科学论证,精细化设计:
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建筑进行详细的市场需求和技术可行性研究,避免“一刀切”。
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技术导则和设计标准,明确不同等级建筑对钢材用量的建议,并与现有规范衔接。

2. 强化政策引导和激励:
通过税收优惠、补贴、绿色金融等方式,鼓励开发商使用优质钢材、建造高品质住宅。
对达到更高质量标准的新建项目给予政策支持。

3. 提升钢材质量和生产效率:
继续淘汰落后产能,鼓励钢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生产符合高端建筑需求的高强度、高性能钢材。
支持钢铁企业向产业链下游延伸,提供定制化产品和解决方案。

4. 加强市场监管和质量控制:
建立严格的建筑质量监管体系,从设计、施工到验收全过程进行监督。
利用新技术(如BIM、大数据)提升监管效率,并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5.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在推动高质量建设的同时,要关注房价的稳定,避免因成本上升而引发市场波动。
可以考虑通过结构性调整来平抑房价上涨压力,例如优化土地供应、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等。

6. 注重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
引导社会和企业认识到高质量建筑的长期效益,包括减少维修、提高居住舒适度、增加资产价值等,从而支持其初期较高的投入。

五、 总结

黄奇帆的提议是一个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想法,试图通过一个政策工具解决多个经济难题。其核心在于通过增加建筑用钢量来消化过剩产能,并借此机会提升中国房屋建筑的整体质量和安全性。

这个提议的优点在于直接有效,能为钢铁行业提供需求支撑,并有助于改善居住环境和保障人民安全。然而,其挑战在于成本增加带来的房价压力、实际需求与消化能力的匹配度、技术标准的更新以及资源环境的考量。

因此,将这一提议转化为实际政策时,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论证和规划,辅以配套的政策支持、严格的监管和持续的技术创新,才能最大化其积极效应,规避潜在风险,最终实现消化过剩产能、提升建筑品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多重目标。这是一个复杂但值得探索的思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2月19日更新

诚惶诚恐,本来只是想理清一下误导的内容,抛砖引玉请专业人士来回答。结果没想到得到了这么多赞,上知乎以来第一次。关注我的人数也大涨,完全是意料之外。

或许大家都苦标题党久矣了吧。

另外再补充一点:我所引用的黄奇帆的原话,是黄奇帆在重庆钢结构产业有限公司的成立大会上说的,所以这个场合下,相信大家可以理解为什么会对钢结构大加赞扬。我觉得其实就跟总理出门推销高铁是一个道理,黄奇帆作为重庆市长,在自家企业的成立大会上推推自己企业的产品。

以下是原回答

——————————————————————————————————————————

都是跟着媒体的误导。

黄奇帆的原意是用钢结构房屋取代现有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在此前提上建筑用钢量可以提高(仅仅是好处之一)

而不是直接在混凝土里加钢筋

专业的问题还是等专业的人来回答吧,我只是理清一下这个标题

补充一个黄奇帆的原话:

欧美钢结构建筑占40%以上,我国不到5%。与钢筋混凝土相比,钢结构建筑抗震性好,建筑生命周期延长,综合成本低,减少80%建筑垃圾和60%耗材。城市推广钢结构取代钢筋混凝土,农村以砖混建筑改钢筋混凝土,钢需求可增加近1亿吨。

user avatar

这样的话不就加剧水泥生产厂家的产能过剩的局面了嘛。

按下葫芦又起瓢——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