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黄细花建议「全国全面放开生育」,你怎么看?

回答
黄细花代表提出的“全国全面放开生育”的建议,无疑是一个触及中国社会未来发展方向的重大议题。这项建议的背后,是对当前中国人口结构变化,特别是生育率持续走低的深刻忧虑,以及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

首先,我们得承认,生育率下降是当前中国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三孩政策出台后,效果并未如预期般显著,很多年轻人因为高昂的育儿成本、教育压力、住房问题以及职业发展顾虑而选择少生甚至不生。这导致了人口老龄化加速,劳动力供给减少,社会保障体系面临巨大压力,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也可能受到影响。黄细花代表的提议,正是针对这种局面,希望通过彻底放开生育,从根本上扭转生育意愿低迷的局面。

那么,全面放开生育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国家不再对生育数量进行任何限制,无论是第一胎、第二胎还是第三胎,家庭都可以自主决定生育多少个孩子。这是一种回归生育自由的姿态,也是对传统家庭价值观的一种肯定。

从支持者的角度来看,全面放开生育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提振生育率的潜力: 理论上,当政策限制完全解除,那些原本因为顾虑生育数量而犹豫的家庭,可能会更愿意生育。尤其是一些有能力且愿意多生孩子的家庭,他们的生育意愿将得到释放。
促进人口结构优化: 长期来看,如果生育率能够得到有效提升,将有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增加年轻劳动力的供给,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对于保障养老金、医疗等社会福利的可持续性也至关重要。
回归家庭自主权: 在很多人看来,生育是家庭的私事,国家不应过度干预。全面放开生育是对公民生育自主权的尊重和保障,体现了对个人选择的信任。
可能的消费拉动效应: 年轻人口的增加,尤其是在未来,可能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母婴用品、教育、房地产等,从而对经济产生积极的刺激作用。

然而,这项建议也伴随着巨大的挑战和潜在的风险,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审慎评估。

生育意愿的根本性问题: 即使政策完全放开,能否真正提升生育率仍然是未知数。正如前面提到的,高企的养育成本、激烈的教育竞争、沉重的住房负担以及女性在职场上面临的生育歧视等深层次问题,才是阻碍生育的关键。如果这些“生育壁垒”不被打破,仅仅放开数量限制,效果可能会非常有限,甚至不如预期。
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无疑会进一步加剧对现有资源(如水、土地、能源等)和环境的压力。虽然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人口密度相对其他一些国家并不算高,但考虑到发展阶段、技术水平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因素,人口的快速增长仍然会带来挑战。
社会公共服务的压力: 如果生育率能够大幅提升,那么在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公共服务方面将会面临巨大的新增压力。现有的公共服务体系是否能够有效应对新增人口的需求?这需要提前规划和大量的资源投入。
对女性的潜在影响: 虽然政策层面是放开,但社会观念的转变需要时间。如果社会仍然存在“女性应该承担更多育儿责任”的观念,全面放开生育可能会导致一部分女性在职业发展和家庭责任之间面临更大的压力和冲突,甚至加剧职场上的生育歧视。
经济结构调整的挑战: 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劳动力成本上升是必然趋势。如果人口红利消失,中国经济能否依靠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来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是需要深入思考的。全面放开生育虽然能增加劳动力供给,但这种供给的质量、技能以及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是另一个需要考量的问题。
可能出现的“报复性生育”或“低质量生育”: 一些人担心,如果放开过快,可能会出现一部分人因为政策取消而短期内集中生育,但后续生育意愿又快速下降的情况。或者,在经济压力下,生育数量的增加并不一定伴随更好的育儿条件和质量,这反而可能对下一代的成长不利。

因此,我认为黄细花代表的建议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观点,它触及了中国人口问题的核心。但是,要真正实现“全面放开生育”并且能够有效解决生育率下降的问题,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政策层面。 更重要的是,需要配合一系列的配套措施来降低生育、养育和教育的成本,营造一个更加友好的生育环境。

这些配套措施可能包括:

1. 经济支持: 大力推行普惠性的生育津贴、育儿补贴,降低家庭的经济负担。
2. 教育公平化: 改革教育体制,减轻学业压力,实现教育资源更加均衡的分配,让家庭在教育投资上的焦虑有所缓解。
3. 住房保障: 加大对年轻家庭的住房支持力度,例如提供租房补贴、定向购房优惠等,解决住房难题。
4. 职业发展支持: 健全生育期间和产后女性的就业保障机制,鼓励企业提供弹性工作制,以及完善男性的陪产假和育儿假制度,共同承担家庭责任。
5. 社会观念引导: 通过媒体宣传和社会活动,引导全社会树立男女平等、共同育儿的观念,减少对女性的生育压力和职业歧视。
6. 托育服务完善: 大力发展普惠性的托育机构,解决“无人带娃”的难题,让双职工家庭能够更安心地工作。

总而言之,黄细花代表的“全国全面放开生育”建议,更像是一个信号,提醒我们生育率下降是一个系统性问题,需要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放开”本身是一个动作,但真正重要的是“放开之后怎么办”,以及如何让家庭敢生、能生、愿生,并能生得有质量。 这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和家庭共同努力,从根本上解决制约生育的深层原因,才能让这项建议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口基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说大道理,一句话,放开你生不生?

你不生,就别让放开。

计划生育有两个作用

一个是显性作用: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搞成埃及印度这样

一个是隐性作用:打破权力财富代际遗传,增强社会流动性

任何社会,生育小孩子都是要成本的

如果不加节制的放开,那么,有钱养小孩的是哪些人?

有钱人,有权人

假设你没钱,只能养一个小孩

左边隔壁局长家工资高收入稳定,生了三个儿子三个女儿

右边邻居土豪家手里有矿不缺钱,生了三个儿子三个女儿

二十年后,

局长儿子从小有钱上补习班,学习不差,成了公务员,然后娶了土豪女儿,政商结合,产生了三个不缺钱,还能继续生六个小孩的富裕家庭。

局长女儿从小不缺钱,琴棋书画都不错,工作以后搞艺术,嫁给了厅长的儿子,官僚结合,产生了三个在政界更有发展的家庭,然后继续培养政界的下一代。

土豪家三个女儿有钱,钓的官僚家的年轻一代公务员,又是官商结合。

土豪家的儿子有钱,娶了别的土豪家的女儿,两家公司搞成了联盟,相互合作搞点小垄断。

不出三代,一个地方的政商就会全部成为一个圈子的人。

现在只允许生一个的情况下,很多基层都已经是政治家族了,尤其是县城。

如果放开了生,你想想你家小孩还有出路吗?

有些人啊

明明别人是为了权力和资本摇旗呐喊

结果还以为人家是为了你摇旗呐喊,怪国家不给你多生孩子的机会

有些政策,本质上是保护了大多数人的利益的

可惜,很多人白人卖了,还帮人数钱呢。

user avatar

有几个笑话连起来看就特别好笑。


A:

学考古的小明问老师,老师老师,我们考古学了是干嘛的啊。

老师回答,学考古以后,当然去当老师,教下一届学生考古啊。


B:

小明去教学生考古。

结果大家都受到了启发。

小红去卖婴儿衣服。

小刚去卖婴儿保险。

小许去卖婴儿鞋。

还特别贵,一卖一个准。

有人说,你们婴幼儿东西价高质低,还要不要脸啊。

小红,小刚,小许齐声说,这有什么不要脸的?

我们卖成人的东西的时候,你们不买咋不说自己不要脸?


C:

最后,大家觉得婴幼儿的东西太贵了,不生了。

就去责怪小红小刚小许赚黑心钱。

小红小刚小许就说,这都是受了小明的启发。

小明赶紧甩锅,学出来毕业只能教下一届,这是老师教的法子。

老师也解释说,他也不想当老师,但不当老师他们吃什么去啊……

他喜欢考古啊,但没人给考古发钱啊……



==================================

是有人在贩卖焦虑啊,但为什么他们会在那里贩卖焦虑呢?

为什么只有焦虑卖得出去呢?

为什么都去贩卖焦虑,好好做生意的都死光了呢?

为什么欧美就好像没什么人卖焦虑呢?

为什么亚洲人特别爱买焦虑呢?

为什么贩卖焦虑的号卖起课来都是几万几万,

不卖焦虑的号卖起外设来就一个两个呢?

为什么呢?

照照镜子。

你说,你看到了什么?

你肯定没有看到一个人。

因为全世界,只有你爹妈把你当人,你自己都没把自己当个人。

就和全世界就你把你孩子当个人,认为不好好养还不如不生一样。

然而,你的孩子,长大了以后,会把自己当个人吗?他们会把谁当人呢?

照照镜子,看看你自己。


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该绝种的,一定是要绝种的。

只要我不觉得传宗接代是什么义务和正义,那么慌的就不是我。

user avatar

么什么意思。

西方,包括日本韩国的老路,已经被证明了是失败的,么吊用的。

目前阶段,说生育率低是不准确的。生育低的一是城市,二是某些地区。

去南方福建、湖南、江西、广东、云南、贵州的农村看看,去河南看看,去西北新疆、宁夏的农村看看。

我所熟知上面几个南方省份生育率并不低,河南的同事朋友极少没有兄弟姐妹的。西北更不用说了。

生育这件事情很难,很棘手。涉及到政治正确。

政治正确不光在欧美存在。

办法还是有的。只是有效的办法无法实行。

user avatar

其实现在跟全面开放也差不了多少。想生的,还是想生几个生几个,交罚款他都生。不想生的,依然还是那么多。

user avatar

黄代表又不只是说放开生育,也说了下面这些话“在税收、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切实减轻养育家庭的负担,让普通家庭愿意生孩子,生得起孩子,养得起孩子”。

已经直接说具体问题了。

只不过这些目标很好,可实现目标的钱谁出?短期内,没人出得起,甚至从世界历史看,不占据世界产业链高端,就没有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

当然,这不意味着国内那些地产商等投机之流该持续下去,从这几年的政策看,“不该挣的钱不能再挣”已经很明确了。分配蛋糕方式会向好的方向改变。

但这些都无法在短期内奏效,这代年轻人注定是要承受老来还要从事低端产业工作的前途了。

user avatar

一看名字就知道是我们闽粤代表

user avatar

肯定是正确的。


倒不是说这样对人口有多大影响,可能的影响微乎其微。但是对于执法来说会名正言顺很多。


计生委这个部门,从上世纪一度呼风唤雨,到本世纪逐步没落,最终在最近十年被彻底消化掉。本身已经失去了执法权力。现在的计生工作,更多就是些产前指导一类的科普活。在卫健委里面已经边缘的不能再边缘了,哪还有力量去收社会抚养费?去对超生的人管理?就算能,也没人愿意干这种活了。一捅出去,自己就是过街老鼠。


计生工作折了,实际上对超生就没有什么约束力了。富人想多生办法多得是,大不了孩子弄个外籍就是;普通人想多生也没人管,最多就是超生的医保不报销。仅有能管住的,也就是体制内的人——严格说也不是管住,是一定程度震慑住,毕竟如上世纪那种超生动辄双开的事,一般单位也不愿干的。


所以这种情况下,非得说要求几胎,其实显得自欺欺人的味道。本来超过二胎的情况就很有限,仅有的这些又有大部分是管不住也没人管的,完全放开既没有多大影响,又没有什么伤害。这种情况下,干脆全部放开,免得继续这种有法不依、无人执法、执法不公的状况

user avatar

咋不说说女性的生育感受?


身边一些已婚未育的女性打不上无痛,生娃抢不着三甲医院的床位。

普通医院有些医生侧切缝针整不利索n久过去都一个大疤横在b上,阴雨天就发痒。

更别说子宫脱垂漏尿问题了。

对了现在还要压低剖腹产率,甭管孩子多大先顺顺看再说,我闺蜜生了两天两夜顺转剖,杭州的三甲,一瓶叶酸维生素能被医生卖到好几百,真是人干事?


歇歇吧。

我们不是没有痛觉的人类。

不想在产床上毫无尊严。

尤其是知道了有尊严有选择的生活方式后。


user avatar

没有女人愿意为穷男人生孩子,这是未来社会最为严重的影响生育率的问题。

为什么男女会对立?仅是女性意识觉醒的问题么?呵呵,不好意思,真不是,是层次分化,贫富差距过度加剧导致的。

知乎很多人在喊房价贵,但是房价真的很贵么?不是,对于部分人来说,房价真的不贵,还很便宜,还需要再涨一圈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全面放开生育,就能加强女性结婚生育意愿?我看未必,母性的根本是为了保护孩子,而不是单纯的延续后代。全面放开,真的就放开了裤裆?这位代表,您有没有去中西部农村看过,看一看单身汉的比例有多大,所以那群说放开生育,穷人会往死里生的,您可以歇歇。

但凡受过一点教育,好好上过几节历史课,有一丁点自主意识的女性都不会再干这蠢事。全面放开生育,确实会放开一部分人,那群人是富人。是具备生育条件的人,当然,这也符合历史规律,不是么?

user avatar

房价能降不?或者大力推广公租房也行?!

user avatar

全面放开,想法很好,但是要人口大量增加很难。因为养一个孩子的成本太高了,从出生到他结婚要花多少钱,我想每个父母都有一本帐,不合算,所以有钱有能力的自然会生,不用你去劝,没钱没精力的你倒贴也不会生,实在是做不到。

user avatar

已经晚了。

以中国的生育率,大概率未富先老。

我们这一代人老了后可能拿不了多少养老金,大城市老人还好,卖房子再自租就可以非常滋润的生活。

小城市老人会发现由于缺乏年轻人,我们996省吃俭用存下来的房子可能不值几个钱。

原本认为人口少了就不会那么内卷,但由于养老压力大,除了体制内的996可能变得更普遍,甚至大量退休老人还要去工作。

曾经民族主义的老人,被逼着呼吁大量接收黑人东南亚人,甚至接受腾笼换鸟,可非洲年轻人一看,欧洲工资更高。

user avatar

黄细花是广东代表,这么多年来锲而不舍的关注生育问题。从之前的呼吁二胎、三胎,到现在的全面放开。黄细花代表的提案都是非常聪明的,我相信其实她最初的想法就是全面放开,但是在五年前,你这么说,有人会说你太激进,缺乏支持,她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要表现得体,所以她就提二胎、三胎,现在时机成熟,她就提全面放开,可以说是尽心尽力了。

除了黄细花,还有携程梁建章,第一财经记者王羚,这些的都是多年来关注生育问题的知名人士,当然还有在这个问题上起到了关键启蒙作用的易富贤博士。正式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让我们在这个问题上逐渐走出了弯路,迎来了一线曙光。他们都是功不可没的。

至少现在,我们中间的主流精英层面已经达成了一定的共识,那就是现在生育率太低,要尽快全面的设法提高生育率,全面放开生育,采取实际的措施鼓励生育。

当然四十年的宣传,让这个社会的很多人都陷入了思想的怪圈不能走出来,我们也不能指望这个社会所有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只要头部的人能明白,就基本问题不大了。

四十年的人力资源的损失无可挽回,人死不能复生,但是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挽救生育率和民族前途的一个最佳时机是四十年前,另一个就是现在。

记住下面的人,有一天人民会感谢他们。

第一财经记者王羚
人大代表黄细花
易富贤博士
携程主席梁建章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