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去年是不是有过类似的,这是想搞出现代版的范进中举?
有多少体制内35岁以上的基层科员准备混吃等死了,十级干部要四十多年,35岁干科员是不指望升迁了。
考虑到中国是官吏不分家的,干部提拔必须有基层经验。老油条们把一线职位把持了年轻人怎么办?也可以把他们安置到二线岗位,那要如此多的闲置二线人员干什么?
当然也可以放开限制,那就需要改革现有干部制度,实行官吏分家。把基层事务官工作职业化市场化,不再是铁饭碗。
然后把国考直接提到处级公开选拔,还能尽可能避免走后门托关系提拔干部。再把年龄提到40岁,我相信绝大多数人40岁后是没有从头开始的发展潜力,也能堵人口舌。
而且处级公开招考除了专业限定,还必须加上有工作经验限定。这样不管是笔试还是面试都不至于一堆考生背模板说套话,起码可以直接有实践经验的分析和看法。
如果真有丰富实践经验,要是真有时间花心思掏钱上补习班也算。上班很累了,哪儿有功夫上补习班,所以笔试层面就不能过于理论化,方便那些有闲的做题家针对性锻炼。
怎么看,35岁之前反对,35岁之后我就赞同。
本来就是 你不能一边喷华为 大厂有35现象制造恐慌 一边自己拿35当坎不让考公
一个人阅历变多本来就可以提升服务人民的能力
体制改革把官吏分开就行了,现在不分开就还有阻力。
体制里的最大的矛盾其实是坑少,竞争的人多。为何网上都对转业干部有意见,其实就是转业干部把他们的坑占掉了。大家都坐办事大厅窗口,或者天天下社区网格员,明天考进来个60岁的,你都不会有意见。但要做领导,就各种捏着鼻子阴阳怪气的话都有了。
还是应该直接分开,普通公务员就是熬工龄,领导岗位和你没关系,就是一份很稳定的普通工作。
都挤破头去考公务员时,要做的不是“迎合民意”放任这种现象继续发酵,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劳动法》未落实和内需不足的问题。
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在编人员加起来四千万,不到劳动年龄人口的二十分之一。要认识到:就是取消所有报考限制,“上岸”的依然是极少数,95%的劳动年龄人口人依然身处这个体系之外。劳动就业问题不会从这个昏招得到任何缓解,甚至可能还会加剧。
灵活就业提及次数越来越多,一些所谓大厂成规模裁员。这一方面是《劳动法》没有得到严格落实,一方面是内需不足的情况下企业不仅没有扩大生产的动机反而还有控制成本的需求。
所谓“35岁”的年龄歧视不还是企业要控制用人成本吗?年轻一点的员工成本更低,企业在内需不足的冲击下为保证效益也会采取裁员,根源不在公务员的这个“35岁”上。如果严格落实《劳动法》提示企业裁员成本,提振内需市场旺盛,这时企业就要扩大生产,招人都来不及,巴不得和员工签合同留住人,规模裁员自然就少见了。
严格落实《劳动法》、有效持久扩大内需,在两方面同时发力,劳动就业问题才能好转的可能,否则本就会由人口结构导致的通缩会提前出现。届时叠加居民债务导致的内需不足的问题会更严重,而且这种趋势一旦形成就难再打破了。
原来职场35岁魔咒是从公务员这起头的。
看到有的人喷我,说实话,喷的一点水平都没有,基本都是不了解体制、自己幻想的,
年纪大的、没有上升空间的人,在机关里是怎么样的状态,建议问问你们身边真正在体制内工作的,不要老臆想,隔行如隔山。
35岁调到40岁,45岁的人又不满意;45岁调到50岁,55岁的人又不满意。“55的人身体素质跟不上”,“胡说八道,没听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吗?凭什么不让老年人考公!”
合着年轻时去企业赚钱,年纪大了想来体制内求安稳,甘蔗想吃两头甜,还是那句话,早干嘛去了?
35岁这条线,坚决支持。
以下是原回答,欢迎理性讨论,无脑瞎喷的拉黑处理。
35岁以下进来,好歹一部分人还是有个奔头,会为了所谓的前途拼几年,或者碍于面子不得不好好干几年,但老油条进来可不管你那一套,不爱吃饼、也不存在所谓的面子,要的就是一个轻松稳定,这个困局在现行体制下是无解的。
所以,也注定了35岁这条年龄线很难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地调高(不排除个别地方作为试点推行几年,但整体不可能)
实际上,我们真正要解决的问题,从来不是调高公务员考试的年龄线、让更多人来挤这个铁饭碗,而应该加强对市场化企业遵守劳动法、尊重员工权利的执法监督,让劳动法成为带电的高压线,这样才能真正解决35岁失业问题。
针对几种不同的观点,我也说说自己的理解:
观点1:年龄大不代表躺平,也有有梦想的人,所以要给这部分人一个机会。
不排除一部分同志志存高远、舍小顾大,但实际的规律是,35岁以后再进入体制内,担任领导职务的上升空间基本被堵死,而职级待遇是按年限来计算的,多数人会面临努力动力不足的问题,也就致使他们最多把这份工作当作一份职业、而不是事业,一天8小时,可以,再多,不好意思,那得看心情。
观点2:不应该歧视年龄大的人。
这话就没边了,哪个40岁的人,曾经不是20岁、25岁、30岁?敢说没给你机会吗?站不住脚。
观点3:应该反思年龄大的人为何躺平,而不是限制他们进入体制内。
有道理,但没有实际意义,铁饭碗+金字塔层级结构,这两大基石结构谁能够动摇、改变?如果这个改变不了,这个现象就无法消除;如果这个真改变了,恐怕又是另一个史诗级的话题。
我是内圣外王,定向选调生一枚,专注于中央选调、定向选调、国考省考、人才引进等体制内就业的职业规划、职位选择、复习备考、面试指导等,欢迎关注我。
如有个性化问题,欢迎通过咨询提问,一顿饭的成本让你少走弯路;提供长期咨询辅导,一站式解决你体制内就业路上的困扰,欢迎私信沟通。
就提一个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建议哗众取宠呗……
取消35岁,放松到多少才不算歧视?
45岁?
那50岁就没有资格为人民服务了?
50岁?
那60岁就没资格为人民服务了?
最后不设年龄限制?
60岁喜上岸?
真靠谱么?
话说回来,考生做题能力最强的时候也就是20-25岁这个阶段,年龄越大行测成绩越低,就算放开考,35岁以上有几个能考上的?
不信?可以观察一下各地拟录用公示情况,本科岗位是不是普遍比研究生岗位分数高。
大声叫喊放宽限制的人,咱摸着良心说,你是真的报国无门,想着为人民服务才高龄考公的么?
全面放宽考公年龄限制,只会让一堆幻想范进中举的人不顾一切每年都来做无用功罢了,除了推高报录比,让公考看起来更卷,其他没啥用。
特别是啃老族,更是理直气壮以备考名义不工作了。
大龄人士真走了狗屎运考上了?
发现公务员没有传说中高薪又清闲,大概率开始抱怨没有晋升机会,工作太忙,收入太低。
我知道肯定评论区又会蹦出来一群嚷嚷“上车焊死门”的大聪明。
动动脑子,你进来不进来关我什么事?
但凡有一丁点体制内常识的都会知道,哪个单位不盼着多来点新人。
你以为新人进来是干嘛的?
保证农村老年人养老金每个月不低于1000元,保证民营企业不敢让员工996,保证民营企业裁员要安法定去赔偿,保证制造业能够获得房地产行业那样的资金。
比起放宽35岁,放宽专业要求更加重要。公务员的工作为什么就非得文科生才行,理工科就不行。放宽年龄限制也行,直接45岁好了,让那些中年危机的有个盼头。
目前的市场环境。。。建议先落实劳动法,再来谈35岁以后考公的事
而且像阿里这种大厂,阿里出来的人,特别是行政岗,那三观都是严重扭曲的,等这批人被优化了以后再进公务员队伍?
真的是灾难,有过阿里面试经验的基本上都懂
不支持
这个提议大家都心知肚明,经济压力加大,大家都求稳卷体制了,35+人士开始寻求公考门票了。否则,没法解释为什么前几年最冷国考怎么不提议,没法解释“干部年轻化”时怎么不吱声。这时候要求考进去的,额,把体制当避风港了吧。
这个问题就是屁股决定脑袋,所以我从屁股出发,说说不支持的几点理由
1.机会公平问题。为什么之前不考呢?都有十年时间考虑。现在放宽年龄了,35+来卷了,35-竞争加剧,只会更难过。35+年轻时是经济发展快的时代,考研也容易,刚毕业的学生一出来却是经济压力大,竞争超级加倍的时代。对35+是公平了,剩下的年轻毕业生欲哭无泪。不能依仗年龄混出来的优势,就如此折腾年轻人吧。
2.能力经验问题。总有人说,35+更加靠谱。我想问,在如此内卷的时代,在年轻人普遍接受高等教育的时代,为什么会认为年轻人、尤其是考进体制的年轻人就不靠谱。考进去的年轻人难道没有能力吗?从年轻人变成的中年领导难道没有经验吗?有能力和经验的体制外同志,可以走无年龄限制的公考直接进去做领导,并且硕博年龄已经放宽到40+
3.培养成本问题。年轻人的学习能力是更强的,这不必说了。说说培养阻力,年轻人是一张白纸,35+的人是老风浪了,思维模式经历社会淬炼,都不太一样了。体制人运行工作自有体系,社会经验在体制内不一定奏效,这也是长期培养的成果,就好像部队小朋友和企业小朋友有很明显的差别一样。是在白纸上写字更容易,还是在写满字的纸上写字更容易?每个人都会被过往的思维习惯所束缚,这是客观规律,就像告诉一位小学生「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他很容易就接受并且深信不疑;但告诉一位饱经风霜的中年人,他只会微微一笑。
4.身体素质问题。有些执法岗位,确实需要年轻力壮的人。多数岗位都是需要干活加班熬夜的,不是喝茶看报的。企业996,可是公务员超越996,因为公务员依照公务员法不依照劳动法啊。当然,你可以说,35+同样拥有好体格,可问题是假设人到60会衰弱,35-可以为单位燃烧三四十年好体格,而取消年龄限制后考上公职队伍的万一没多久就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了。。。
5.工作干劲问题。也就是思想态度问题,从实践结果来看,干部年轻化,对队伍的活力的确有提升作用。人是需要正向激励的,假如一位年纪大的人考进来,不要说什么上有老下有小也会努力工作的话了,人看不到希望是会摆烂的。短期可能努力工作,长期看不到提拔效益,又不会被辞退,是个人都会懈怠的(说中年人在企业依然兢兢业业的,也有怕辞退的因素,这因素没了就难说了)。年轻人看不到希望也会摆烂的,但年轻人一般总会相信未来可期,而且一般活儿都是安排给年轻人的,必须有干劲,保持一定的工作效率。没人把自己的前途开玩笑,还没到满口安稳要紧的年纪。
有人说,这是提拔、分配和考核机制的问题,应该改机制,而不是切年龄。那么问题来了,提拔本身就是与工作量和工作成绩高度挂钩的,那不还是提年轻人?(现在教师队伍里,不也是年轻老师搞的论文、课题更多吗?比职称硬条件,不也是年轻老师狠吗?)分配上,难道不是能者多劳,或者年轻人上,这一点上年轻人不是承担了更多吗?还是说大家更希望把工作分配给五六十岁的老同事?考核上,公务员的工作是很难定标准考核的,一些民生工程是长线的,如果一切为了KPI,大家都追求短平快,这社会会变成什么样,我不敢想。
还有人建议末位淘汰,这是个扯淡的办法。一,末位淘汰的标准是什么?如果有KPI,存在短视问题。二,末位淘汰的决定者是谁?如果是领导,造成人身依附问题。如果是同事互评,小圈子风气会更严重。三,末位淘汰的后果是什么?大家为了不被淘汰,无心民生了,这是大家想看到的吗?
6.人脉关系问题。35+的口子一开,多少人会通过各种方式挤进体制内。当然,你可以说公务员考试很公平,大家各凭本事,确实如此,但是如果我的对手是一位在社会工作期间,熟识各地各单位各领导的人士,那我会很恐惧的。
7.领导带队问题。尊老爱幼是我国优良传统,假设年轻干部遇到一位年老下属,咋整?咋整都不对。万一进来一位35+,没多久又进来一位40+,没多久又进来一位50+……请问怎么进行梯队建设?怎么进行新鲜血液更换?
8.企业导向问题。有人说,公务员要35+,企业才会35+。这得看两者的性质,公务员是不会被辞退的,因此才要求最好年轻肯干,年轻时知道自己不会被辞退和年老时知道自己不会被辞退是不一样的。企业要求的是利益,简单的说,就是觉得年龄大的人不中用了,换更好用的年轻人——这和公务员的年龄限制有很大关系吗?难道政府35+了,企业就会提到35+?企业难道不会想,你35+了,该辞了,你考公务员去吧。裁得更无社会责任感了好吧。这个问题的症结,明明是就业环境、法律规定,是企业劳动者权益保障。
9.社会效应问题。总有人说,古代当官没有年龄限制。可问题是,古代官是官,现代公务员算吏吧。高素质人才,依然有机会去当体制领导层的呀。再类比回古代科举,范进中举大家都听过,他脱产考举人,为社会做了什么贡献吗?干脆大家别工作了,一起考公务员吧;考不上没关系,啃老一年年考就是了。总会考上的,35+过了,40+还可以继续考,万一哪一年题目没区分度上了呢。
还有人说,总会有人老的。可是,宁可在年轻的时候和年轻人一起卷,到年龄后知道不是这块料放弃,也比无限度和全年龄段的人一起卷,一直卷不出头,被年龄带来的能力压过潜力压到崩溃,更好一些吧。
我只是觉得~~为什么公务员就不能跟大厂一样~有校招有社聘~年龄不年龄的不就无所谓了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