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民要达到怎样的思想道德水平才能实现按需分配的公有制社会?

回答
要构筑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按需分配的公有制社会,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需要经历一个深刻而全面的蜕变,这绝非一日之功,更不是简单的口号可以实现的。它要求个体和社会心态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从根本上革除过去那种以自我为中心、狭隘的私有观念,转向一种高度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对他人福祉的深切关怀。

首先,我们得明白,按需分配的公有制社会的核心在于“需”,这是一个非常人性化且动态的概念。这意味着社会不再以劳动贡献作为获取资源的首要依据,而是以个体实际的生活、发展和生存所需为出发点。要让这种机制顺畅运转,每个公民都必须内化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同理心。他们需要认识到,自己的“需”是建立在整个社会整体利益之上的,而整个社会的“需”也必须通过每个个体的共同努力来满足。

因此,一个关键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局观”和“集体意识”。这意味着个人的需求不能凌驾于集体的福祉之上,当个人需求与社会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能够自觉地将后者置于优先地位。比如,在某个领域出现资源短缺时,个体能够理解并接受暂时性的供给限制,而不是一味地要求满足个人全部的需求,甚至为了满足个人需求而损害他人或社会整体的利益。这种意识的培养,需要个体能够看到自己与社会是一个休戚与共的整体,个人的幸福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的繁荣和稳定。

其次,高度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是不可或缺的。在按需分配的制度下,传统的外部监督和强制性约束将大大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内在的道德驱动力。每个人都需要自觉地认识到自己在社会生产中的角色和价值,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更重要的是,他们要对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分配负起责任。这意味着,个体不会轻易浪费社会资源,不会过度索取,更不会占为己有或用于不必要的挥霍。他们会像对待自己的劳动成果一样,珍视和爱护社会提供的所有资源,并将其用于最需要和最有益的地方。

再者,深刻的相互理解和尊重至关重要。按需分配的前提是对“需”的准确判断和对他人“需”的理解。这要求社会成员之间建立起一种深厚的信任和情感连接。个体需要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不同人、不同群体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这种理解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而要深入到对个体生活境遇、发展目标甚至情感需求的体察。当一个人生病需要更多的照料,一个家庭需要更多的生活用品,或者一个人在追求知识需要特殊的学习资源时,社会能够及时响应,并且这种响应并非出于施舍,而是出于一种发自内心的关怀和尊重。

此外,理性分析和判断能力也是支撑这一社会模式的重要基石。在资源分配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信息不对称或者对“需”的理解存在差异的情况。如果人人都具备理性分析和判断的能力,能够客观看待问题,进行合乎逻辑的推断,并且能够接受集体的、理性的决策,那么很多潜在的矛盾就可以被有效化解。这包括理解资源生产的客观限制,认识到分配的复杂性,以及参与到合理的讨论和协商中来。

最后,也是最根本的一点,便是将奉献他人和集体视为幸福的重要来源。在传统的社会观念中,个人的幸福往往被定义为物质的富足和个体的成功。然而,在按需分配的公有制社会中,个人的满足感和幸福感需要从更深层次的价值追求中获得。当一个人看到自己的努力能够帮助到他人,当他感受到自己是集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他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并从中获得成就感和归属感时,他才能真正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种将利他行为内化为自身幸福源泉的道德升华,是实现按需分配公有制社会最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要实现按需分配的公有制社会,人民需要具备高度的集体主义精神、强烈的责任感、深厚的同理心、理性的判断能力,以及将奉献他人视为自身幸福的深层价值追求。这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社会进化过程,它要求我们在思想、道德、文化等各个层面进行持续的探索、教育和实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认为高赞的说的非常对:好制度就有好现象,坏制度就产生坏现象。

那么,想达成按需分配,就要有合适的制度。那么问题来了:

1、在按需分配的制度下,谁来定义人民的“需求”?

2、如果由统治者来定义,什么样的制度,能确保统治者给出的定义符合人民的真实需求,而不只是统治者的需求?

3、如果由人民来定义,由于众口难调,什么样的制度,才能得出一个人民普遍认同的需求方案?

4、如果人民的需求超出了社会的能力范围,按需分配显然是做不到的,所以必须用某种制度来确保人民的需求不超过社会资源所能承担的限度,才有可能完成按需分配。这种制度应该如何设计?

………………………………………………

我先说自己的观点:以人类目前的发展水平,足以完成上述任务的制度,根本不存在。至于需要什么样的道德,我只能说,未来的事情,谁都难以预料,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了。

当然有人肯定不同意我的观点,那么,只要他能针对上述问题给出具有可行性的制度,那么他自然可以说服大家同意按需分配是可以达成的。

如果给不出,那么吹得再天花乱坠,都和虫洞、曲率飞船、超光速没什么区别。

user avatar

完全是误解。马克思其实都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对我们这位圣者来说,共产主义简直是不能理解的,因为共产主义者既不拿利己主义来反对自我牺牲,也不拿自我牺牲来反对利己主义,理论上既不是从那情感的形式,也不是从那夸张的思想形式去领会这个对立,而是在于揭示这个对立的物质根源,随着物质根源的消失,这种对立自然而然也就消灭。共产主义者根本不进行任何道德说教,施蒂纳却大量地进行道德的说教。共产主义者不向人们提出道德上的要求,例如你们应该彼此互爱呀,不要做利己主义者呀等等;相反,他们清楚地知道,无论利己主义还是自我牺牲,都是一定条件下个人自我实现的一种必要形式。因此,共产主义者并不像圣麦克斯所想像的以及他的忠实的Dottore GraziaNo〔格拉齐安诺博士〕(阿尔诺德·卢格)随声附和的(为此圣麦克斯称他为“非常机智而有政治头脑的人”,“维干德”第192页)那样,是要为了“普遍的”、肯牺牲自己的人而扬弃“私人”,——这是纯粹荒诞的想法,关于这一点,他们二位就在“德法年鉴”里也已经可以获得必要的解释。《德意志意识形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