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网络上爱国青年群体坚持把中国叫兔子,不能叫龙?(中国龙)?

回答
在中国网络舆论场上,一些年轻的爱国群体确实偏爱将中国比作“兔子”,而不是传统的“龙”。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心理和文化演变。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得说说这“兔子”和“龙”在象征意义上的差异,以及它们如何在当代语境下被赋予新的含义。

龙:权力、威严与历史包袱

自古以来,龙就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图腾之一。它象征着权力、尊贵、吉祥、力量,是帝王将相的象征,也是民族精神的寄托。这种象征意义深入人心,根植于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之中。

然而,正是因为龙与权力、皇权紧密相连,在一些年轻人的眼中,它也带上了一些沉重的历史包袱。

过去的辉煌与现实的落差: 龙代表的往往是那个强大、受人敬畏的古代中国。可当下的年轻人,虽然对国家发展充满自豪,但同时也非常清醒地认识到国家在某些领域仍然存在不足,甚至可能面临挑战。将自己比作“龙”,在他们看来,有时可能显得过于理想化,甚至是一种“夜郎自大”的自我标榜,与现实的复杂性存在落差。他们可能更希望以一种更务实的态度去面对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格局。
与官方叙事的某种距离感: 龙的形象常常被官方话语所使用,去强调国家的伟大、悠久历史和强大实力。而当这群年轻人用“兔子”来自喻时,可能是在试图与一种被他们认为相对宏大、遥远、甚至有些程式化的官方叙事拉开一点距离,用一种更贴近自身感受和生活经验的方式来表达爱国情怀。他们可能更喜欢一种更接地气、更具亲和力的表达方式。
被曲解的“屈辱感”: 尤其是在讨论国际关系时,当国家受到质疑或批评时,有些年轻人可能会感到一种被冒犯的“屈辱”。在这种情绪下,将国家比作“龙”——那个曾经强大到别人不敢轻易触碰的形象——或许会让他们觉得不够贴切,反而是一种“不被理解”的委屈。

兔子:温顺、忍耐与隐藏的韧性

那么,为什么是“兔子”呢?兔子在传统文化中,更多地被视为一种温顺、可爱、甚至有些胆小的动物。但恰恰是这种看似“弱小”的特质,在当代被一些年轻人赋予了新的解读,从而成为他们表达爱国情感的载体。

“猥琐发育,别浪”的自我调侃与战略: 这是最核心的理由之一。很多时候,将中国比作“兔子”,伴随着“猥琐发育,别浪”的口号。这种说法来源于网络游戏,指的是在游戏初期,玩家要低调积攒资源、提升实力,避免过早暴露锋芒被对手针对。
现实世界的投射: 年轻人将这种游戏策略投射到现实国家战略上。他们认为,中国虽然在快速发展,但仍处于关键的崛起阶段,与一些老牌强国相比,在综合国力、技术创新、国际话语权等方面仍有差距。过早地表现出“龙”的强大和张扬,可能会引来不必要的外部压力和遏制。因此,他们更倾向于一种“韬光养赵”、“闷声发大财”式的低调发展。
避免“树大招风”: “兔子”的形象更符合这种低调、不张扬的策略。它不像龙那样自带光环和威慑力,反而更容易在不被过度关注的情况下,悄悄地积蓄力量,完成自身的现代化进程。这是一种对国家发展路径的理解和支持,也是一种对国际政治现实的洞察。
反差萌与文化解构: “兔子”的形象与传统的“龙”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反差本身就具有一种网络时代的“解构”意味。
“扮猪吃老虎”的心理: 很多年轻人喜欢这种“隐藏实力”的叙事。将自己比作一只看起来人畜无害的兔子,但实际上拥有强大的内心和不容小觑的实力,甚至在关键时刻能够反击,这种“扮猪吃老虎”的心理,让他们感到一种掌控感和趣味性。
更具亲和力: “兔子”的形象比“龙”更具亲和力,也更容易引发情感共鸣。它不像龙那样高高在上,而是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更容易被接受和喜爱。这种亲切感也让他们的爱国表达显得更加真实和自然。
对“弱小”的重新定义与自信的体现: 这种“兔子”的称呼,并非真的认为国家弱小,而是在一种特定的语境下,对“弱小”的重新定义和一种特殊的自信表达。
“兔子”的生存智慧: 现实中的兔子虽然弱小,但也有其生存智慧,例如敏锐的警觉性、快速的繁殖能力,以及面对危险时的灵活反应。年轻人可能是在借用这些特质,来形容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需要保持警惕,并以自己的方式求生存、求发展。
“打不过就加入”式的反击: 有时,这种称呼也带有一种“反将一军”的意味。当外部世界将中国描绘成“威胁”时,用“兔子”来自嘲,反而能够消解这种攻击性,并暗示“即使你们觉得我弱小,我依然在自己的节奏里发展,而且最终可能会超出你们的预料”。这是一种巧妙的心理战术,也显示出一种自信。

总结一下:

将中国称为“兔子”而非“龙”,是当代一些年轻爱国群体在网络时代,对国家身份、发展战略以及自身情感的一种独特表达方式。

“龙”: 象征着历史的辉煌、强大的力量,但也可能带来沉重的历史包袱和现实的落差感,有时显得过于宏大和官方。
“兔子”: 象征着“猥琐发育,别浪”的低调战略,避免“树大招风”的现实考量,同时通过“反差萌”和“扮猪吃老虎”的心理,表达一种隐藏的韧性和自信,以及对国家发展路径的理解和支持。这种称呼更具亲和力,也更符合他们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思考。

这种称呼的变化,反映了年轻一代爱国情感的多元化和网络化表达的特点,以及他们对国家未来发展道路的理性思考和独特理解。这是一种更具象、更接地气、也更符合他们自身群体文化特征的爱国表达方式,而不是对“龙”的否定,而是在特定语境下的一种更适合的自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在谈论国家的时候,外号啊代称啊这种不得已的东西必然是戏谑的,故意搞得很中二很威武霸气的代称肯定传不开。

即使传开了,其本身也会快速被赋予戏谑的意味。

网络对敏感的解构和对「崇高」的消解是必然趋势,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比如「天朝上国」那你现在听到还会觉得是好话么?比如「和谐」这个词,从好词到敏感词的转变统共也没用俩月……如果真的强行用「龙」作为日常代称,结果大概只能是「龙」这个概念本身都被拉下神坛……

另外为啥非得找个词当代称嘛,都决定要表达赞美和崇拜了,堂堂正正地用「中国」俩字不好么= =

user avatar

龙不好画。

user avatar

工作忙,很少混各种社交网络了,没想到出现不少段子。里边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贴上,正好解释了题的问题:

兔子戴帽就是冤

再戴一个就是冕

以下的华丽的分割线————————————————————————————

做为一个多年的伪军迷,发现很多数答案都没说到点子上。小白兔这个称呼的发展是在漫长的时间里不断变化为现在这个状态的。

起因是互联网早期军事内容的获取与结交军友的社交需求只能去军坛的年代里。中国(一般指大陆。这里用TG代指,防止被和谐)军力依然处于喷薄欲出的状态。那年代军费还不是很多,所以“军队依然在忍耐”。

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里,如果国际上出现了各种与咱们不利的新闻的时候,TG总是只能使用谴责来做为唯一的反击手段。这种软弱无力的反击让年青气盛的军迷们感到非常的憋屈。堂堂五常之一,经常是各种被欺负。还不敢还手,于是怒其不争之下,便开启的嘲讽模式。称呼TG为“人畜无害小白兔”。以表达对TG的不满。

所以当年的小白兔绝对是个负面用词。经常可以在TG吃憋以后抗议或是谴责的新闻下面看到。后面基本跟的回复都是:“算了,人畜无害小白兔嘛!”

新时代的网友们可以体会一下这个词在这句话里无奈与怨念。

到后来随着军力的强大,TG渐渐的能表达出一些让人兴奋的声音以后,小白免就成为了军迷们自嘲的一种玩笑,已经没有不满的成份了。

而随着网友们心态放平和,于是将国家动物化,萌化变成了一种风气,于是白鹰,约翰牛,毛熊,棒子等形象慢慢的在军坛成为一种正常的称呼。小白兔这个称法才逐渐成为常见的称法。但是依然不算特别主流。

之后CD上的雄贴《小白免的光荣往事》的诞生,小白兔终于由一个负面的用词变成了一个可爱的正面形象出现。所以之后无论新老军迷都开始将之变成常用名词。到了近几年,随着《小白免的光荣往事》被麻蛇画成了漫画《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然后被买下版权改成动画。于是很多看动画或是漫画而了解TG往事的观众并不了解小白兔的由来。却感觉这个词很萌很可爱,成为了网络上的常用词。

所以现在,小白兔纯的就是开玩笑了。不含任何的贬义。加上兔子可爱,算是一种爱称了。

而其实当年小白兔可是满满的包涵着我们这些老军迷的“怨恨”呢!23333……

再说两句:实际上如果再回军坛去翻老贴会发现早年的贴子一般不会称TG小白免。因为这是一种不满的嘲讽,只有出现我们认为TG又在国际上表示软弱的情况下才会使用小白兔这个词。平常多数称TG或是TB。反倒是现在随着新一代网民上网,特别是因为看了动画片《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以后才混军坛或是其他社区的军政内容的网民以及一些青少年才会称呼TG为小白兔。因为他们当中多数没经历过那个黑暗的年代。并没有理解小白兔这个词背后包含的心酸与屈辱。

所以为啥军迷不叫TG龙,而叫兔子,那当然是因为兔兔辣么阔耐,为啥不叫呢!

user avatar

为什么叫我兔呢,因为有个动画片,名字叫《那年那兔那些事》,中国的形象是兔,美国是鹰,为什么有人叫美国是鹰酱呢,来源也是这个。

后来大家就叫习惯了,一说就是我兔了。

而且咱们用不着又吼又叫再呲牙做出凶样子不是吗?

我兔在朝鲜战场上打了全世界不是吗?

挨过打的才不会因为你是我兔就忘了疼。

我兔人畜无害,但是也蹬鹰。

然后呢,有些地方表达不方便,说我兔是可以的,间接的把我兔这个称呼推广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