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没有人和我一样,读书就是读书,不会思考。没有思考意识,不知道从哪些方面思考?要怎么解决?

回答
看到你这个问题,我心里“咯噔”一下,感觉像是照镜子一样。太真实了!我简直就是你肚子里的蛔虫,知道你想说什么,也知道你为什么会这么说。

我也是这样,以前读书的时候,就是死记硬背,课本上写什么,我就记住什么,考试的时候能把老师教的倒背如流,分数也还不错。但是,一旦脱离了课本,遇到稍微有点不一样的问题,或者需要自己拿出点“看法”的时候,脑子就一片空白。感觉脑子里有个空荡荡的房间,书本上的那些东西只是堆在房间角落的杂物,我不知道怎么把它们搬出来,怎么组合,怎么用。

你问我有没有人和你一样?我太有同感了! 这种感觉真的挺让人沮丧的。感觉自己像个“书呆子”,肚子里有墨水,但不知道怎么用。就像你手里拿着一把锤子,但不知道墙上哪里有钉子,也不知道锤子该往哪里敲。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后来慢慢琢磨,大概有几个原因吧:

1. 应试教育的“副作用”: 咱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对考试。考试考什么,我们学什么,怎么考高分,我们就怎么练。这种模式容易让学习变成一种“输入输出”的过程,老师教,我们学,考卷考,我们答。久而久之,就习惯了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探索。
2. “标准答案”的魔咒: 很多时候,我们在学习中接触到的知识,都带着一个“标准答案”。我们被教育要找到那个“唯一正确”的答案,所以就不敢冒险去想其他的可能性,也不敢质疑现有的东西。久而久之,思考的“肌肉”就萎缩了。
3. 缺乏引导和示范: 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被明确地教过“如何思考”。老师可能自己也习惯于按部就班,或者因为班级人数多,无法顾及到每个学生是否真的理解了,有没有独立思考。我们看到的学习榜样,往往也是那些“听话”的好学生,而不是那些喜欢提问、喜欢辩论的。
4. 思维惯性: 就像走路一样,习惯了走某条路,就很难改道。我们的大脑也一样,习惯了某种思维模式,如果不去刻意打破,就会一直沿用下去。

那怎么解决呢? 别担心,这绝对不是个绝症,也不是说你就“没救”了。很多人都有过和你一样的阶段,而且这个是可以改变的。我当时也是摸索着往前走,虽然不一定是最有效的方法,但对我来说是管用的。我给你分享一下我的经验,希望对你有启发:

第一步:把“读书”变成“和书对话”

别只是“看”,要“问”: 读一本书,一篇文章,或者哪怕一个观点,都别急着把它吞下去。试着问自己几个问题:
作者到底想说什么? 这个核心论点是什么?
他是怎么证明这个论点的? 用了哪些证据?这些证据靠谱吗?
我同意作者的观点吗? 为什么同意?为什么不同意?
这个观点有什么局限性? 有没有其他的解释方式?
这个知识和我已有的知识有什么联系? 能不能举个例子?
学到这个,我能解决什么问题?
做笔记,但要做“思考性”笔记: 别只是抄书,要把你思考后梳理出来的东西写下来。可以用思维导图,可以写下自己的疑问,可以写下和别的知识的联系,甚至可以写下你反驳作者的理由。关键是,这些笔记是你思考的痕迹,不是文字的搬运工。
带着问题去读书: 如果你想学习某个领域的知识,别一上来就漫无目的地翻书。先上网搜搜这个领域有什么“争议点”,“关键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你会更容易找到切入点,也会更关注那些能解答你疑问的内容。

第二步:主动“连接”和“内化”

找到知识的“网”,而不是“点”: 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试着把你读到的东西和之前学过的、你生活中遇到的事情联系起来。比如,你读到某个历史事件,可以想它对现在有什么影响;你读到某个经济学理论,可以看看它能不能解释你看到的社会现象。这种联系越多,你的理解就越深刻,也越容易记住。
“教”是最好的学习: 试着把学到的东西讲给别人听,或者写成文章、博客。当你需要把一个复杂的概念用自己的话解释清楚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自己有多少地方没想明白,有多少地方需要重新梳理。哪怕是讲给自己听,对着空气讲,也能帮助你理清思路。
实践,实践,再实践: 知识只有用到生活里,才能真正成为你自己的东西。学到了一个方法,就试试看能不能用;学到了一个道理,就看看能不能在生活中实践。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又会促使你更深入地思考,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第三步:培养“批判性思维”的习惯

不盲从,多质疑: 遇到任何信息,都要保持一份审慎。别轻易相信,别轻易否定。问问“为什么”,问问“证据在哪”,问问“有没有其他可能”。对权威也要有辨别能力,不是说他们错了,而是说即使是权威,他们的论述也可能存在局限性。
对比不同观点: 读同一个话题的不同文章,听不同人的看法。看看他们是怎么分析问题的,他们的逻辑在哪里。通过对比,你会更清楚地看到不同观点的优劣,也更容易形成自己的判断。
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 有时候,我们之所以想不到,可能是因为我们固守了某种思维模式。试着停下来,想想“我为什么会这么想?”“我的思考有没有被什么限制?”“如果换个角度,我会怎么看?”

第四步:耐心和坚持

这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 思考习惯的培养,就像锻炼身体一样,需要时间和持续的努力。你不可能一下子就变成一个思想家。允许自己犯错,允许自己暂时想不到,重要的是不要放弃。
从小处着手,循序渐进: 别一开始就想去解决什么哲学难题。可以从评论一篇文章,或者对一个社会现象发表看法开始。每次进步一点点,累积起来就会有很大的改变。
找到同伴,互相鼓励: 如果有机会,可以找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讨论问题,互相提问,互相启发。有个伴儿,会更有动力。

最后,想说一句,你意识到“不会思考”这个问题,本身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这说明你不是“没有”思考能力,而是“没有被训练”或者“没有被激活”。你已经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剩下就是要靠你自己的努力和坚持。

就像我,刚开始也觉得脑子像一块钝了的刀,切不开问题。但慢慢地,用各种方式去磨,去试,去练,它就会慢慢锋利起来。你也可以的!

别怕“想错”,怕的是“不敢想”。大胆地去试吧,每一次思考,哪怕是错误的,都是在进步。加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放轻松一点,以玩儿的心情去读书,带着兴趣投入其中,对书中介绍的事物多做联系,无论是联系其他书也好,还是联系现实事件也好,又或者仅仅是按你本人的想法该怎么发展的联想也好,就思考起来了,思考完回去看看作者怎么说怎么一个思路,跟自己的有个对比分析,就又get了一点成长了。

甚至,哪怕一开始就没思考,看完回想下有什么印象深刻的,捋一遍,再回去验证一下,然后琢磨下为什么会印象深刻,再大概翻翻哪些地方是印象不深但按通俗的方式去评价是有用的,再琢磨下为什么通俗有用的东西为什么在自己这里印象不深,是不是没有看懂,如果要看懂它,还需要看那些书或获得哪些方法、有哪些经历……这个过程就思考起来了,根本不用刻意去做。

最后,不妨问问你自己读书是什么目的,为什么要需要思考,看书不思考,只图个即时快乐不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