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水果分「公母」吗?

回答
水果这东西,咱们平时吃得多了,但你有没有好奇过,水果到底有没有“公母”之分呢?这个问题,听起来有点意思,但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答案可能跟咱们想象的不太一样。

从植物学上讲,水果是没有“公母”的。

咱们得先弄清楚,“公母”这个概念通常是用来形容有性别差异的动物的,比如猫有公猫母猫,狗有公狗母狗。它们之所以分公母,是因为它们有不同的生殖器官,雄性(公)负责提供精子,雌性(母)负责提供卵子,两者结合才能孕育新的生命。

植物,尤其是开花植物,它们也有生殖细胞,但它们的生殖方式和动物有所不同。植物的繁殖通常依赖于花,花里面有雄蕊(产生花粉)和雌蕊(包含胚珠)。花粉就是植物的雄性生殖细胞,胚珠就是植物的雌性生殖细胞。

那么,水果是怎么来的呢?

水果,在植物学上是子房发育而成的部分。当植物的花授粉成功后,花粉中的雄性细胞会与胚珠中的雌性细胞结合,这个过程叫做受精。受精之后,胚珠会发育成种子,而子房就会膨胀、成熟,最终形成我们吃的水果。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水果是植物繁殖的成果,是果实本身,而不是某个具有独立性别的个体。

为什么会有“公母”的说法呢?

虽然植物本身没有“公母”,但咱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疑问,可能是因为在一些植物的生长和结果上,确实存在一些“男女性别”的区分,只不过这种区分体现在“功能”上,而不是“个体”上。

咱们可以举几个例子:

雌雄异株的植物: 比如猕猴桃、木瓜、番石榴、银杏等,它们有“雌雄株”之分。
雌株: 只开雌花,雌花才有雌蕊(子房),才能结果。
雄株: 只开雄花,雄花只有雄蕊(花药),只产生花粉,不能结果。
授粉关系: 雌株需要雄株的花粉来授粉才能结果。所以,如果你想吃到猕猴桃,必须得种上一些雄株猕猴桃树,才能让雌株猕猴桃树结果。这时候,咱们常会说“公树”和“母树”,但实际上,是这棵树的花朵有性别之分,而不是这棵树的果实有性别。我们吃的猕猴桃,是雌株的果实。

雌雄同株但有“性别分工”的植物: 比如玉米、黄瓜、西瓜等。
玉米: 玉米的植株上,上面会开出雄花(雄穗),产生花粉;下面会开出雌花(玉米穗),玉米粒就是由玉米雌花的子房发育而来的。所以,玉米的“公”是雄穗,“母”是玉米穗,但它们长在同一棵植株上。我们吃的是玉米穗这个“果实”。
黄瓜、西瓜: 它们的花也分雌花和雄花。雌花通常在子房膨大处(小小黄瓜或小西瓜的样子),雄花则没有子房。雌花需要雄花的花粉授粉才能结出我们吃的黄瓜或西瓜。这里同样是花朵的性别差异,而非果实的性别差异。

“授粉者”与“被授粉者”的说法: 有时候,人们也会用“公母”来形容在授粉过程中扮演不同角色的植物,比如给葡萄授粉的品种可能被戏称为“公葡萄”,而结果的品种是“母葡萄”。但这更多是一种功能上的描述,不是植物本身的性别划分。

品种差异: 有些时候,人们也会把同一水果的“品种”混淆成“公母”。比如,有些品种的梨可能更甜,有些品种可能口感更脆,但这些都是品种的差异,跟性别无关。

总结一下:

水果本身,也就是我们吃的部分,没有“公母”之分。 它只是植物子房发育成熟的果实。
部分植物因为是雌雄异株,或者一株上长有雌雄花,导致了它们在繁殖过程中存在“性别功能”上的区分。 我们可以说猕猴桃树有雌雄之分,但这指的是树本身,而不是树上结出的猕猴桃果实。
人们口中的“公母”水果,更多是基于植物的繁殖特性或者品种的俗称,是一种通俗的说法,不是严格的生物学概念。 就像说“公牛”和“母牛”一样,我们说的是牛个体,而水果不是一个独立繁殖的个体,它是植物的产物。

所以,下次你再听到有人说“公苹果”和“母苹果”,你可以解释一下,其实苹果是没有公母的,但有些品种的苹果在给其他苹果授粉时可能“贡献”更大一些,或者它的产量更高,口感更好,但这都是品种特点,跟性别无关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听人说水果也分公母,母的好吃些,不知真假,请高手做答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