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悬崖之上》的结尾,科长是怎么知道真正的卧底不是老金的?

回答
《悬崖之上》的结尾,科长之所以能判断出老金并非真正的卧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一系列细微的观察和对全局的判断,层层剥茧,最终锁定目标。以下是详细的分析:

1. 信息的错位与反常:

“交易”的地点异常: 科长最先察觉到不对劲的地方,很可能就在于“交易”的地点。顾秋妍和老金约定的接头地点是“白俄使馆”,这是一个非常敏感且不易被监视的地方。然而,真正掌握行动计划的老金,却意外地出现在了“邮局”。邮局虽然是公共场所,但相对而言,其人流量和复杂性,让一次秘密的情报传递变得风险增高,而且不够“专业”。如果老金是他们的关键接头人,他应该更清楚如何规避风险,而不是选择一个相对“随意”的地点。
老金的“失误”: 在与顾秋妍接头时,老金出现得比预定时间要晚,并且在接头过程中,他的表现并没有像一个经验老道的潜伏者那样,展现出极高的警惕性。他看似是“意外”遇到了顾秋妍,但这种“意外”在科长看来,更像是一种“刻意”的安排,或者说,是一种“不自然”的反应。

2. 行为模式的“不一致”:

老金的“急切”与“暴露”: 当特务们通过监听,得知了“交易”的信息后,他们需要尽快找到情报的传递者。在科长看来,老金似乎表现得有些“过于急切”地想要完成这次传递,甚至是有些“迫不及待”。他的行为,并非一个在刀尖上行走多年的潜伏者应有的沉稳和老练,反而透露出一种被驱使的痕迹。
缺乏“安全感”: 真正掌握重要情报的卧底,往往会表现出高度的自我保护意识。他们会反复确认接头人的身份,并且在整个过程中保持一种审慎的态度。然而,老金在与顾秋妍接头时,并没有表现出过度的审慎,他的“配合”反而显得有些“顺从”和“被动”。

3. 对“内鬼”的深层判断:

“内鬼”的逻辑: 科长是一个极其聪明且经验丰富的特务头子。他知道,如果他们组织内部有一个“内鬼”,并且这个内鬼掌握着他们的行动计划,那么这个内鬼的目的必然是为了“传递”信息,而不是“泄露”情报的源头。也就是说,内鬼会利用组织内的漏洞,来完成信息的传递。
“诱饵”的可能性: 科长能够推断出,他们派出的“老金”可能是被“利用”的。也就是说,真正的内鬼,可能通过某种方式,将“老金”推到了一个“传递者”的位置上,而这个“传递者”实际上是他们组织安排的“诱饵”,用来引出真正的传递者,或者用来误导敌人。
“反间计”的可能性: 科长深谙“反间计”的运用。他知道,如果敌人想要传递重要情报,他们不会轻易将所有希望寄托在一个看似“光明正大”的接头人身上。他们更可能采取一种“层层设套”的方式,让表面上的人去传递,但真正的关键信息,却通过另外的渠道,或者隐藏在表面信息之下。

4. 关键的“细节”:

“指甲缝里的泥土”: 虽然在电影中没有直接展示,但我们可以推测,科长在审讯或观察老金时,可能注意到了老金身上的一些“不寻常”的细节。比如,老金在邮局这种相对干净的场所出现,但如果他之前有过其他活动,比如在郊外与真正传递情报的人有过接触,那么他身上就可能沾染上一些特殊的泥土或痕迹,而这些痕迹,与他“表面身份”或“被安排的行程”不符。
“说话的语气和眼神”: 尽管老金是在演戏,但再好的演员,也会有露出破绽的时候。科长或许通过老金在被审讯时,眼神的闪烁、语气的不自然,或者对某些问题的回避,察觉到他并非真正的“执行者”,而更像是一个“配合者”。

总结来说,科长发现老金不是真正卧底,并非基于某个单一的确凿证据,而是通过对全局的把握、对敌人心理的揣摩,以及对信息的细致分析。他看到的是“异常”,是“不一致”,是“不合逻辑”的地方。

在科长的眼中:

真正的卧底,应该更加冷静、更加谨慎,行动更具“目的性”和“隐蔽性”。
老金的出现和行动,更像是一个被安排好的“棋子”,他的“失败”或“暴露”,反而更能证明他不是真正的“主导者”。
情报的传递,应该有更严密的保护措施,而不是如此“轻易”地暴露在风险之中。

因此,当老金被捕时,科长已经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这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漏网之鱼”,还在暗处,而老金,不过是敌人抛出的一个“烟幕弹”。他最后的行动,正是为了引出那个隐藏在更深层次的、真正的、能够掌握核心情报的“内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原因很简单。

老金的案子被送到伪满洲国检察厅后被退侦了。

检察厅认为证据严重不足,不予批捕,也就更不用提把老金送上法庭判死刑了。

之所以说证据严重不足,是因为那本书任何人都可以放到他的车里。

如果以此定罪的话,要是老周把那本书放到了高科长的办公桌下面,是不是也得把高科长给枪毙了?

而且更关键的是,那本书上根本就没有老金的指纹,你怎么定他的罪?

你以为伪满洲国的警察不会验指纹?这是日本警察给他们上指纹课时的照片:


你觉得伪满警察厅刑事科的鉴识股是干什么业务的?

而且那时已经有全民指纹登记了:

高科长一见走正常办案程序弄不死老金,但又觉得太丢自己面子,于是动了私刑,直接枪毙了老金。这是违反刑法的行为,性质上属于故意杀人罪。所以他最后要给老金家人钱来堵住他们的嘴不去上告。

而且高科长一向滥用私刑,不经检察院起诉和法院审判就直接在特务科的院子里枪毙嫌疑人。

检察厅不予批捕的情节电影里虽然没演,但却是唯一合理的解释。

要不你以为伪满洲国没有法院和检察院么?伪特务科作为一个警察机关就可以直接枪决未经法院宣判的嫌疑人?这明摆着都是高科长滥用的私刑。

在真实生活中,如果出现了老金这样的情况,特务科会怎么做呢?

对于真正的反间谍人员来讲,他们肯定会把那本书再放回老金的车里,然后对老金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监视。

按照那个年代的间谍活动手法,间谍传递情报主要有四种手段:

一、通过秘密发报机:

那就可以趁老金上班时秘密潜入他的家中搜查,看有没有秘密发报机,甚至直接从外面对其使用秘密发报机的行为进行抵近观察和拍照取证:

二、通过直接接头:

那就可以全天候对他进行跟踪监视,看他是否跟可疑人员有过接触并且拍照取证:

https://www.zhihu.com/video/1384407895711207424

三、通过Dead Drop,也就是固定投放点传递情报和领取酬金:


还是对他进行严密的跟踪监视,看他是否有在秘密地点投放和收取东西的行为并且拍照取证:



https://www.zhihu.com/video/1384407959548653568

四、通过Brush Pass,也就是与别的间谍佯装不认识,在路过时快速传递情报:

https://www.zhihu.com/video/1436456185414881280




这个不但要进行严密的跟踪监视,而且还要及时拍照取证,或者当场抓个人赃并获:

https://www.zhihu.com/video/1384407989638512640

接下来,不管是查获了他的秘密发报机,还是发现他和别的间谍接了头,还是发现他使用了固定投放点,还是他和别的间谍进行了路过式传递,甚至在他从事间谍活动时在现场抓他个正着,这些都是不可辩驳的铁证,哪一样不比在他车里发现一本书更能定他的罪?光凭那一本书,而且书上还没有他的指纹,检察厅和法院都不会认定为铁证,更不可能判他死刑。

而且,通过发现他与别的间谍的接触,还可以对与他接触的间谍进行严密的跟踪监视,直至破获整个间谍网。

这么好的破大案,立大功的机会,高科长等特务竟然在没有确切的铁证的时候直接抓捕老金,完全给错过了。

而且,熟悉间谍活动的人都知道,像这种潜伏在敌方内部的间谍,每天都必须要以特定的方式向组织上报平安。

如果哪一天没报平安,组织上马上就知道他暴露了,并且马上组织撤离人员和销毁文件等补救手段。

高科长竟然连这样的常识都没有,那就算他策反了老金当双重间谍也没用了,因为组织上早就知道老金出事了。

这伪满特务都是啥智商啊?

更可笑的是,那本书上没有老金的指纹,却有老周的指纹,不但老金的冤情一下子就洗清了,连谁是内部的间谍都能查出来了。



开头说的高科长滥用私刑只是个玩笑。

明显写故事的人不太了解司法程序,以为伪警察可以不经法庭审判直接枪决嫌疑人。

其实对这部片子的细节不必太苛求,写故事的人明显不了解情报工作,比如还有一个更大的漏洞,好像至今还没有影评人发现:

其他的还有不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悬崖之上》的结尾,科长之所以能判断出老金并非真正的卧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一系列细微的观察和对全局的判断,层层剥茧,最终锁定目标。以下是详细的分析:1. 信息的错位与反常: “交易”的地点异常: 科长最先察觉到不对劲的地方,很可能就在于“交易”的地点。顾秋妍和老金约定的接头地点是“白俄使馆”,.............
  • 回答
    《悬崖之上》的结局,就像它整部电影一样,带着浓烈的悲壮色彩,但又不止于悲壮。它留给观众的,是复杂的情感交织,以及对谍战残酷性的深刻体悟。要理解这个结局,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几个关键点:1. 生还者的代价:胜利的沉重张宪臣和周 '眼镜' 最终成功完成了“乌特拉”计划,将情报送达。这是他们不惜一切代价换来.............
  • 回答
    《悬崖之上》这部电影,以其紧张刺激的谍战氛围和复杂的人物关系,确实给观众留下了不少值得玩味的细节和尚未完全解答的疑问。电影本身就充满了暗流涌动和言语中的潜台词,这正是谍战片的魅力所在。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电影中那些萦绕在心头,让人忍不住反复琢磨的几个“未解之谜”:1. 周乙究竟是如何做到步步为营,最.............
  • 回答
    司马南对电影《悬崖之上》的评价,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读,并且需要结合他一贯的言论风格和关注点来理解。由于我无法获取他最近具体的、详细的评价文本,我将基于他过往对类似题材电影和时事的评论习惯,以及《悬崖之上》这部电影的特点来推测并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司马南的身份和立场: 政治立场鲜明: 司马南以.............
  • 回答
    我是谢子荣。你问我,如果我是谢子荣,我会不会叛变?这个问题,我脑子里已经过无数遍了。说实话,在我踏上那片冰冷的土地,开始执行任务的那一刻,这个问题就如同潜伏在脚下的暗冰,时不时会冒出来,刺痛我的神经。让我先说说,如果我“是”谢子荣,我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我看到了严酷的环境。哈尔滨的冬天,不是那.............
  • 回答
    要评价《睡前消息》第271期对《悬崖之上》的评价,我们得先回到那个时期,以及《睡前消息》一贯的风格和切入点。首先,我们要理解《睡前消息》是一个以时事评论为核心的节目,他们的评价往往不会仅仅停留在对电影本身的艺术性做分析,而是会尝试从更宏观、更具社会意义的角度去解读。他们喜欢把电影故事里的元素,和当下.............
  • 回答
    《悬崖之上》中的特务,特别是像“影子”这样身居高位、掌握关键情报的人物,他们对同胞下手狠辣,为日本人卖命,这背后隐藏着一段复杂而扭曲的历史。理解他们的动机,需要深入到那个时代特务工作的本质以及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变异。1. 历史背景的压迫与无奈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影片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
  • 回答
    《悬崖之上》看完,脑子里乱糟糟的,却有一股特别的力量在涌动,直直地撞向我心里最柔软的地方——我太姥爷。太姥爷,那个我记忆里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脸上总带着岁月痕迹的安详老人。他很少提起过去,偶尔说起,也是关于家里的几亩地,关于怎么把日子过得扎实。我小时候总觉得他的人生太过平淡,就像温吞的水,没有波.............
  • 回答
    关于司马南老师对《悬崖之上》剧情的再次质疑,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尤其是考虑到他之前也曾发表过类似的看法。要详细说的话,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我们得明白司马南老师的质疑点主要在哪里。他通常的切入角度是历史的真实性和人物的行为逻辑。对于《悬崖之上》这样一部以谍战为背景的电影,历史背景的还.............
  • 回答
    说起张译凭借《悬崖之上》摘得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这事儿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实至名归。张译这几年在演艺圈是越来越沉淀,演技也越来越见功力,这次拿下金鸡奖,可以说是他多年耕耘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让我仔细说说,为什么我觉得他这个奖拿得特别有分量,也特别能代表他这个人:首先,角色本身的难度和张.............
  • 回答
    《悬崖之上》这部电影,让我印象最深的,除了那个令人窒息的年代背景和复杂的人性拷问,就是那些在刀尖上跳舞的特工们,他们的能力简直是那个时代情报战的缩影,既有令人惊叹的专业素养,又有血肉之躯的真实感。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电影里这些特工,他们的能力到底是个什么水平。核心团队:老侦察兵的底蕴与经验 周.............
  • 回答
    张艺谋导演的《悬崖之上》是一部备受瞩目的谍战影片,它以朝鲜战争为背景,讲述了共产党情报人员在严酷环境下执行秘密任务的故事。影片上映后,关于其是否“美化满洲国”的讨论也随之而来。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影片的叙事、人物塑造、场景设计以及历史背景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同时尽量抛开“AI痕迹”,用一种.............
  • 回答
    《悬崖之上》这部电影,说实话,刚看完的时候,我脑子里其实挺乱的,并不是那种看完就舒坦了的类型。它的信息量太大了,而且那种压抑感,到最后才慢慢舒展开,但那种沉重感还在。仔细回想一下,里面有很多细节,如果不是特意留意,可能就错过了,但它们却是把整个故事撑起来的关键。首先,最直观的就是“冷”。不仅仅是字面.............
  • 回答
    《悬崖之上》中18号晚上的行动,其意义深远,绝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潜伏与撤离,而是整个“乌特拉计划”成败的关键一环,更是张宪臣、周讷、王志、白兰等全体特工生死存亡的终极考验。首先,这次行动的核心目标是获取绝密情报,揭露日军细菌战的真相。18号晚上,特工们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日军严密控制的特务机构——黑木.............
  • 回答
    悬崖之上,四个人并肩而立,这幅画面本身就充满了叙事张力。他们为何会出现在那里?每一个人的身份、动机、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都将决定这“四个人行动”的意义。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地理位置,更是一个关键的节点,是故事发展、人物塑造、甚至主题升华的绝佳舞台。一、 他们的身份与背景:首先,要理解这四个人为何会在.............
  • 回答
    张宪臣这个角色在《悬崖之上》里,他的暴露过程可以说是步步惊心,环环相扣,充满了阴谋和算计。要说他是怎么暴露的,那得从头捋一捋。首先,我们要知道,张宪臣他们这一批特工,在哈尔滨潜伏下来,任务是获取“老鹰计划”的绝密情报。而暴露,从来都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从一开始,周乙(秦海璐饰演)就埋下了很多隐患,尤.............
  • 回答
    电影《悬崖之上》作为一部谍战片,在还原那个年代的氛围和营造紧张感方面做得相当不错,但要说完全没有不合理之处,那也未必。毕竟,为了戏剧效果,艺术创作总会有一些取舍和放大。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看看那些可能让人觉得“这剧情有点玄乎”的地方:1. 潜伏特工的“神操作”与“猪队友”的贡献: 超乎寻常的“巧合.............
  • 回答
    《悬崖之上》中,楚良驾车全速撞向两人的桥段,确实是影片中最具戏剧张力,但也最容易引发观众“不真实感”的场景之一。要剖析这个桥段的“不现实”之处,以及楚良如何“知道”撞哪辆车,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解读。一、 “不真实感”的来源:时机、精准度与巧合1. 极致的巧合与预判: 楚良在极端混乱、高压且瞬息万.............
  • 回答
    《悬崖之上》这部电影中,关于小兰才是破译密码的关键人物,而楚良在分头逃跑时却拿着那本至关重要的密码书,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究的细节。在我看来,这背后可能有多重考量,既有剧情推进的需要,也有人物塑造和战术安排的逻辑。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前提:在那个时代,一个女性特工,尤其是在执行如此高风险的任务时,.............
  • 回答
    在《悬崖之上》这部影片中,张宪臣被发现是偷书人,这一过程极其惊心动魄,充满了猜忌、试探与绝望。我们不妨一点点地梳理,还原那个被时代洪流裹挟的残酷真相。一切的开端,并非直接指向张宪臣。顾秋妍和张宪臣的任务是潜入哈尔滨,营救被捕的特工。然而,在他们的接头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情报——“乌特拉行动”的名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