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说,大人物我一个都不敢动,哪怕是张献忠、昭和天皇或者希特勒这种人类恶代言人,你随便干掉他也可能会造成不可预料的历史转向。
如果非要杀,我就杀一个小人物吧。
马丁诺夫,19世纪一个俄国的退伍少校。
为啥要杀他?这得从一个叫莱蒙托夫的俄国作家说起。
当年我痴迷于托尔斯泰的小说时,无意中搜到托老说过这样一句话:
如果莱蒙托夫还活着,现在的俄国文坛就不需要我,也不需要陀思妥耶夫斯基了。——托尔斯泰
等等,这吹的有点太过了吧!托和陀,那可是长篇小说界的两尊真神啊。托的意思是,莱蒙托夫一个能打他们两个?
于是我立刻读了莱蒙托夫的代表作《当代英雄》。读完我就跪了…托尔斯泰他老人家还真没夸张…
写本小说时,莱蒙托夫26岁。它绝对是我读过最惊世骇俗的青年作家的作品,没有之一。相比之下,乔伊斯25岁写的《阿拉比》,卡尔维诺26岁写的《分成两半的子爵》,陀神27岁写的《白夜》,甚至都像小孩子过家家…
然后我百度了一下这个莱蒙托夫——啥?这样一个天才27岁就死了?怎么死的?
一次,在韦尔济林的家庭晚会上,莱蒙托夫的一个玩笑激怒了马丁诺夫。争吵过后,马丁诺夫发出决斗的挑战;莱蒙托夫在决斗场上主动提出和解,朝天开了一枪,天真的天才诗人以为可以对空一枪灭恩仇,谁知对手却走过来朝他胸口打了致命的一枪。
我可——qtmd吧!
马丁诺夫,就是这个混蛋小人物无耻的一枪,让本来可以三足鼎立的俄国文学,变成了双雄相争。这一枪毁了不知多少或许能和《战争与和平》《卡拉马佐夫兄弟》等量齐观的文学巨著。
所以如果我真有这机会,绝对在他动手前一星期,就先崩了这个混蛋再说。
(当然,我这么选是因为我是文科生。如果你读理科,你也可以去一枪崩了那个和伽罗瓦抢老婆的家伙。)
马步芳
我想让吉卜林因打猎事故死在缅甸/南非的森林里,这样他就永远是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也不再会有人因他在1914-1917年间的诗作称他为殖民主义者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