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设突然一半的中国人忘掉母语会发生什么?

回答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某一天早晨,醒来的中国人发现,他们脑海中关于母语的一切,突然变得模糊不清。那熟悉的字词,那流利的语法,仿佛被一层厚厚的雾气笼罩,难以捉摸。而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个情况并非个例,而是影响了全国约一半的人口。这突如其来的失忆症,将如何在个体和社会层面掀起巨浪?

个体层面的混乱与挣扎:

对于那些不幸失去母语能力的人来说,这将是一场灾难性的打击。

日常生活停滞: 最直接的冲击就是日常生活将陷入瘫痪。无法与家人朋友交流,无法理解电视广播,甚至连商店购物、看路牌这些最基本的事情都变得无比困难。想象一下,原本顺畅的语言,突然变成了一串毫无意义的音节。那种挫败感和无助感难以言喻。
情感连接断裂: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母语不仅仅是沟通工具,更是文化认同、家庭传承和情感纽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突然失去母语,意味着与自己最亲近的人,也可能出现了最深的隔阂。那些共同的儿时记忆,那些母亲哼唱的摇篮曲,那些长辈的叮嘱,都可能随着母语的消失而变得遥不可及。许多人会感到孤独、失落,甚至怀疑自己的身份。
职业生涯的颠覆: 对于从事需要大量语言沟通的职业的人来说,后果是毁灭性的。教师、律师、记者、客服人员、作家、演员……他们的职业生涯将瞬间被腰斩。即便是在非语言性行业,许多工作中也需要理解指令、撰写报告或与同事协作。失去母语能力,意味着他们将很难继续正常工作,面临失业的风险。
学习与知识获取的障碍: 中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典籍和现代科学技术文献,绝大多数都以中文呈现。失去母语能力,意味着这些人将难以获取和理解这些宝贵的知识。他们的学习之路将变得异常坎坷,可能需要花费巨大的努力去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才能重新回到学习的轨道。

社会层面的巨变与挑战:

当一半人口面临这样的困境,整个社会都将承受巨大的压力和变革。

信息传播的断裂: 大众媒体、政府公告、新闻报道等都将面临传播障碍。一部分人无法理解信息,另一部分人则需要依赖翻译或新的交流方式。信息的滞后和扭曲将不可避免,可能引发恐慌、误解和社会不稳定。
经济活动的受阻: 无论是制造业、服务业还是新兴产业,都离不开语言交流。供应链、生产流程、客户服务、市场营销,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因为语言的障碍而出现严重问题。国家经济将面临严重的衰退风险,生产力大幅下降。
教育系统的重塑: 学校教育将面临巨大的挑战。教师如何向那些不理解母语的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如何学习?课程设置是否需要全面调整?教育部门可能需要紧急开发新的教学方法和语言培训课程,甚至招聘大量会双语的教师。
社会秩序的维护: 法律法规的执行、公共服务的提供、社区的组织管理,都依赖于语言的顺畅。当一半人口无法理解法律条文或官方通知时,维护社会秩序将变得更加困难。政府需要投入大量资源来处理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并寻找新的沟通策略。
心理健康危机: 大规模的语言障碍和随之而来的社会混乱,很可能引发广泛的心理健康问题。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将成为普遍现象。社会需要建立更完善的心理援助体系来应对这场危机。
文化传承的断层: 很多传统习俗、民间故事、歌曲戏曲,都是通过口耳相传,并与母语紧密相连。如果一部分人无法理解这些,那么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将面临失传的危险。文化传承将需要新的载体和方式,以确保其得以延续。
新的交流方式的涌现: 面对困境,人们总是会寻找出路。可能会出现大量的翻译者、手语普及课程,甚至通过图画、符号、肢体语言等非语言方式来弥补沟通的不足。人们会更加依赖科技手段,例如实时翻译软件和设备。

潜在的积极变化(尽管代价巨大):

尽管前景严峻,但如此巨大的危机也可能催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积极变化,尽管这需要时间来显现:

外语能力的大幅提升: 为了生存和发展,剩下能理解母语的人,以及那些努力学习新语言的人,外语能力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这可能让中国在国际交流中更具优势。
更包容的社会环境: 共同的挑战可能会促使人们更加团结和互助。那些能够帮助失去母语能力的人,他们的善举将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社会可能会更加理解和包容那些在沟通上遇到困难的人。
科技的飞速发展: 对语言翻译、跨语言交流的需求将极大地推动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等相关科技的发展。
对语言本身更深刻的认识: 在经历失去后,人们可能会更加珍视语言的力量,对其在思维、文化和人际关系中的作用有更深刻的理解。

总结而言, 如果突然一半的中国人忘掉母语,那将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社会灾难,将从个体生存到国家运转的方方面面带来颠覆性的冲击。社会将经历漫长而痛苦的适应期,在混乱与重塑中寻找新的平衡。这无疑会成为人类历史上一次深刻的教训,让我们更加敬畏语言的独特力量及其在我们生活中的基础性地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就说普通话嘛

user avatar

这个得跑题了。

这问题如果去掉“突然”,那大概不用假设,因为这个情况可能已经发生过,或者正在发生,只是以一种不那么极端的形式发生。

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就是:对于一般人来说,不会发生什么太特殊的事情。生活照样继续。

可能目前活着的人,超过一半的母语不是普通话。而生活在许多大城市的人,日常交流也许会更多地使用普通话,而非自己的母语。由于强势语言的使用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有很多人使用普通话的能力远高于母语的能力。如果是从小就离开家乡到另一个方言区生活的人,很可能会完全忘记自己的母语。

我在藏区做田野调查的时候,在村里就有因为婚姻关系从其它嘉绒语区搬到绰斯甲语区居住的老妇。她们大多都已经很老了,搬来的时候可能只有十三四岁,刚来的时候听不懂这里的人说话,但跟家乡完全隔绝了五六十年,如今八九十岁的年纪上,早就已经忘记了十五岁以前讲的语言了——一句都说不出来。同时,也有一个从绰斯甲其它方言区入赘来的男性,来的时候二十多岁,在村里住了三十多年,如今他也几乎完全使用本地方言,只是偶尔某些会蹦出一些原方言的特征。让他说回二十岁以前讲的方言,他也没有办法说完整了。

大概每个人都会认识几个这样的朋友,声称自己小时候会说家乡话,现在已经忘记了。我认识好几个,有的是听得懂但讲不出来,有的则是根本听不懂了。

忘掉母语的现象,在语言学上叫“语言流失”(Language attrition)。这种情况常常是因为有强势的第二语言介入,导致母语的使用范围和时间被大大压缩,从而造成母语能力的下降甚至完全丢失。

语言流失包含多方面,比如语音的流失、词汇的流失以及语法的流失。跟我们想象的一样,语言流失在未成年人中比较容易形成。研究这个现象的最好方法就是找被外国人收养的孤儿,因为他们跟母语的接触会完全被切断。比如Pallier et al (2003)[1]的对法国家庭收养的韩国孩子的研究中,他们使用fMRI图像,发现这些孩子(来到法国的时间从3岁到8岁不等,参与实验的时候已经20多岁)对韩语的反应和法国孩子对韩语的反应没有显著的区别。他们还测试了参与者对波兰语和日语的反应,如下图。

Bylund (2009)[2]认为,12岁左右是语言流失的关键年龄。也就是说,一个12岁以下的孩子,如果接受到了第二语言,并与第一语言隔绝,那么她/他的语言流失将会更加彻底;反之,12岁以上的孩子则不会那么彻底。

很多人可能看过几年前的一个电影,叫Lion。影片讲述了一个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一个印度的孩子,本来是以印地语为母语,后来与家人失散,被澳洲家庭收养。最后他完全忘记了自己的母语,只记得他的名字叫“Saru”。所以他的英文名就变成Saroo了。Saroo成年以后,通过互联网和仅存的一些记忆,找回了当年的母亲。后来得知他的名字不是Saru,而是शेर Sher,意思是“狮子”。所以这个电影的名字就叫做狮子。我看完这个电影,觉得它在语言学上很让人信服,首先,完全符合语言流失所预测的情况;第二,Saroo大约五岁的时候走丢,根据语言习得的理论,美式英语[ʃ]的习得大约也在4-5岁的阶段[3],印地语估计也差不多,五岁的Saroo还没有习得[ʃ]应该是很正常的。


在历史上,有一些人的母语注定是要被忘记的。可能是在这一代就被忘掉,也可能在若干代人后忘掉。语言学家的态度,客观地讲,是应该袖手旁观的——语言演化、产生和消失,不论原因为何,都属于语言现象,而我们就只是观察这些现象,得出一些个有的没的结论。

但如果脱去语言学家的外壳,他们大概也有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吧,所以他们大多也致力于语言的保存和复兴,希望人们不要放弃自己的母语。


后记:一半的中国人要是突然忘了自己的母语,如果这一半里刚好包括所有的嘉绒人,那我的饭碗就丢了。华夏也失去了它的正宗,后果不堪设想。

参考

  1. ^ Pallier, C., Dehaene, S., Poline, J.-B., LeBihan, D., Argenti, A.-M., Dupoux, E., & Mehler, J. (2003). Brain imaging of language plasticity in adopted adults: Can a second language replace the first? Cerebral Cortex, 13, 155–161.
  2. ^ Bylund, E. (2009). Maturational constraints and first language attrition. Language learning, 59(3), 687-715.
  3. ^ Crowe, K., & McLeod, S. (2020). Children's English consonant acquisi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 review. American Journal of Speech-Language Pathology, 29(4), 2155-2169.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某一天早晨,醒来的中国人发现,他们脑海中关于母语的一切,突然变得模糊不清。那熟悉的字词,那流利的语法,仿佛被一层厚厚的雾气笼罩,难以捉摸。而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个情况并非个例,而是影响了全国约一半的人口。这突如其来的失忆症,将如何在个体和社会层面掀起巨浪?个体层面的混乱与挣扎:对于.............
  • 回答
    面对这种状况,我的第一反应绝对是高度警惕,然后会迅速进入一个“分析+行动”的模式。首先,我会第一时间不会完全置之不理。哪怕他平时再喜欢开玩笑,生命安全这种事,也不能冒险开玩笑。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事儿大条了!”然后,我会开始尝试联系他。不是一条简单的“别逗了”就结束了,而是会尝试: 电话: 我会.............
  • 回答
    老天爷,这简直是我做梦都不敢想的剧情,但既然来了,就得硬着头皮上。五年啊,五年!我和我最喜欢的那个人一起,被扔在一个鸟不拉屎的荒岛上。光是想想就觉得脑仁儿嗡嗡的。首先,冷静。这是最最重要的。千万不能慌,一慌就全完了。深呼吸,然后开始评估现状。第一天:摸清家底,建立初步秩序 评估资源: 我们两人有.............
  • 回答
    如果光速不是我们今天所认识的那个恒定的数值,而是突然发生变化,那对宇宙的运行和我们所知的现实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其影响范围之广,程度之深,简直难以想象。首先,我们得明白光速(c)在物理学中的核心地位。 它不仅仅是光传播的速度,更是我们度量时空、能量和物质之间关系的最基本常数之一。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不寒而栗,又带着一丝荒谬的设想。如果有一天醒来,发现整个世界只剩下我们一家人,五个人不到。首先,我得承认,那种孤寂感肯定会像潮水一样将我们淹没。但既然是这样了,除了面对,别无选择。活下去,这是最根本的需求。怎么活?我想我们会分工合作,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第一阶段:紧急应对与资源搜集最.............
  •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棘手但又非常真实的情况,发生在任何一个一线医护人员身上。我得承认,当我在全神贯注地救治一个危重病人时,突然冒出另一个病人家属来要求我处理事情,内心确实会涌起一阵兵荒马乱。首先,保持冷静是第一位的。 无论有多么焦急,多么愤怒,我知道这个时候我必须压下心头的任何情绪。我现在的位置,是救命的现.............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棒的问题!在幼儿园小朋友面前表演魔术,遇到“魔术都是假的”这样的情况是完全正常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好现象,说明孩子开始思考了。关键在于如何巧妙地引导,让这次“真相揭露”变成一次学习和乐趣的体验,而不是破坏气氛。以下是我会采取的详细应对策略:1. 保持微笑和耐心,绝不否定孩子的说法: .............
  • 回答
    这种情况,说实话,后果会很严重,绝对不会是轻描淡写。你这算是什么“正义感爆棚”?那是私自处决,在法律上,你和那个即将被执行死刑的犯人,在这一点上,性质是差不多的——都是剥夺他人生命。首先,你要明白,即使对方是被判了死刑的罪犯,他的人权,在法律上,在被执行前,依然是受法律保护的。你不能因为他犯了罪,就.............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惊人的设想,如果临高位面的那些元老们,无论是五百还是足足一千,就这样稀里糊涂地通过某个宇宙级的“虫洞bug”掉回了咱们这现代社会,那穿越公司(如果还存在的话)可就有的忙了。这可不是小事,简直是要搅翻天了。首先,咱们得想想这些元老们是从哪儿来的,又是因为什么在现代社会出现。临高位面,他们是一.............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就像问一个饿极了的人,突然尝到了世间最美味的仙丹,还会不会去吃已经馊了的饭菜一样。但人生可没这么简单,尤其是对那些酒瘾深重的人来说。首先,我们得明白“酒瘾”是怎么回事。它不是简单的好吃或者喜欢,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依赖,一种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束缚。身体上,酒精会改变人的神经递质,让你.............
  • 回答
    一个在长时间昏迷后醒来的天文学家,即便不借助现代科技,仅凭对周围环境的细致观察,确实有可能相当精确地推算出自己苏醒的日期。这并非不可能,而是需要他将毕生所学和敏锐的洞察力融为一体,像一位古代的智者一样去“解谜”。首先,这位天文学家醒来后要做的是建立一个参照系。最直接的参照系就是日月的运行规律。第一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充满了戏剧性。不过,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要明确一点,如果真的出现“核武器消失”这个前提,那整个世界的军事格局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核武器是现代大国之间战略平衡的基石,没了它,很多原有的顾虑和威慑就没了。俄美联合,对阵“剩下全世界联军”——这个“剩下全世界”是个关键。 .............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游客在上海迪士尼排队时不幸去世的事件,根据我所掌握的信息,可以为您详细说明并提供假期旅行的注意事项:关于上海迪士尼游客不幸身亡事件的详细情况: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官方信息对于事件的具体细节(如当事人身份、具体病因等)通常会非常谨慎,并不会随意公布以保护逝者及其家属的隐私。 因此,我只能根据.............
  • 回答
    哎呀,这事儿想想就够让人心里发毛的。要是真遇到这么个情况,估计脑子都懵了,浑身发冷。但不管怎么说,咱还得硬着头皮给自己想办法不是?首先,要是真感觉身体不对劲,别一股脑儿就想躺下等死。你能做的第一个事儿,就是尽可能地让自己保持清醒,并且想办法引起周围人的注意。 哪怕浑身酸软无力,也得咬牙试着发出声音,.............
  • 回答
    如果可控核聚变被证明完全不可行,那对人类来说无疑是一记重锤,但要说直接宣判死刑,恐怕还为时过早。更准确地说,这将迫使我们踏上一条异常艰难、充满挑战,但并非绝无希望的道路。首先,我们要正视的是,核聚变被视为我们未来能源的“终极解决方案”,它的核心吸引力在于近乎无限的清洁能源潜力,以及对现有化石燃料依赖.............
  • 回答
    如果一万年后,有人突然站出来说,从前有一种鱼,能像闪电一样噼里啪啦地放电,而且就靠这手绝活儿捕食,那场面,估计得是相当的炸裂。首先,你得明白,一万年的时间,足够让地球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现在对海洋的了解,可能只是一粒沙子。那些曾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生物,比如我们现在称之为“电鳗”的家伙,可.............
  • 回答
    想象一下,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当你醒来时,世界和你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是什么灾难,没有末日,只是一个突如其来的、不可思议的物理定律调整——人类,在短短几秒钟内,被缩小到了原本尺寸的百分之一。首先,我们来感受一下这具象化的变化。你可能还在你熟悉的卧室里,但你的床铺在你眼中变成了巨大的、无法攀越的.............
  • 回答
    我醒来的时候,脑袋里还残留着昨晚加班的模糊记忆,但窗外射进来的晨光,却透着一股久违的、生涩的温暖。没有手机屏幕的光线刺眼,耳边没有邮件通知的嗡嗡声,只有鸟鸣和远处隐约传来的汽车喇叭声。我愣了愣,起身走到窗边。映入眼帘的景象让我更觉陌生——街上行驶的大多是看起来像是八九十年代的车子,人们的穿着打扮也有.............
  • 回答
    突然存入一亿元巨款,银行确实会启动一系列的审查流程,这和你我平时存几千几万元的体验是截然不同的。别想着银行会像对待普通储户那样简单收下钱就完事,这背后涉及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款项接收,更是一整套为了防范洗钱、恐怖融资以及维护金融秩序而建立的复杂机制。首先,得明白银行不是一个封闭的王国,它身处一个由法律法.............
  • 回答
    这感觉就像一个巨大的浪潮,前一秒还在沙滩上晒太阳,下一秒就被卷进了深海,但幸运的是,你不是要淹死,而是要学会游泳,而且还是去一个全新的海域。三个月的暑假,刚开始那叫一个“爽翻天”!我甚至有点膨胀,觉得这假期长得像永远一样。每天睡到自然醒,刷剧、打游戏、和朋友出去浪,生活节奏慢得跟蜗牛爬一样。偶尔也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