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from、by、for、as、to、on 几个介词,它们之间的一些同义用法(如下)要怎样辨别?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聊聊这几个你提到的介词:from, by, for, as, to, on。它们在很多情况下确实会让人感到困惑,因为它们在中文语境里很多时候都可以被翻译成相近的词语,比如“从”、“为”、“像”、“到”、“在”。但实际上,它们各自的侧重点和使用场景还是有显著区别的。理解这些区别的关键在于抓住它们的核心含义,以及它们所连接的词语之间的关系。

下面我将逐一分析,并重点讲解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同义用法以及如何辨别。



from: 起点与来源

核心含义: 表示起点、来源、原因、分离。

表示起点/来源(物理或抽象):
I come from China. (我来自中国。) 这是最典型的用法,表示物理上的来源地。
The news came from a reliable source. (这个消息来自一个可靠的来源。) 表示信息的来源。
He learned English from books. (他通过书籍学习英语。) 表示学习的途径或来源。
The smell from the kitchen was delicious. (厨房里飘来的气味很香。) 表示气味发出的源头。
表示原因/动机:
He suffered a lot from the disease. (他因这场病饱受折磨。) 病因。
She is tired from working all day. (她因为整天工作而感到疲惫。) 工作是疲惫的原因。
表示分离/区别:
Keep from bad company. (远离坏朋友。) 分离。
Distinguish A from B. (区分A和B。) 区别。
表示数量的范围(与to连用):
The price is from $10 to $20. (价格在10美元到20美元之间。) 这里的“from”表示起始值。

易混淆点与辨别:

from vs. by:
from 强调的是 起点 或 来源。例如,“I got this book from my friend.” (我从我朋友那里得到了这本书。) 朋友是这本书的来源。
by 强调的是 方式、手段 或 行为者。例如,“This book was written by my friend.” (这本书是由我朋友写的。) 朋友是书的作者,是行为者。或者,“I sent the package by mail.” (我通过邮寄的方式寄了包裹。) 邮寄是方式。
如何辨别: 问自己,这个事物是从哪里来的?(from)还是通过什么途径/谁完成的?(by)



by: 方式、手段、行为者、临近

核心含义: 表示方式、手段、行为者、时间限制、临近/旁边。

表示方式/手段:
I go to work by car. (我开车去上班。) 交通方式。
We learn by doing. (我们通过实践来学习。) 学习的方式。
The letter was sent by email. (这封信是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的。) 传递方式。
表示行为者(被动语态):
The book was written by a famous author. (这本书是一位著名作家写的。) 作者是行为者。
表示时间限制(在……之前):
Please finish the report by Friday. (请在周五前完成报告。) 表示截止时间。
表示临近/旁边:
The shop is by the river. (商店在河边。) 表示位置靠近。
Sit by me. (坐在我旁边。) 表示位置邻近。
表示度量/数量:
The cloth is sold by the meter. (这布是按米卖的。) 销售单位。
Increase by 10%. (增加百分之十。) 增长的幅度。

易混淆点与辨别:

by vs. from: (已在上面from部分说明)
by vs. through:
by 通常指直接的方式、手段或行为者。例如,“He broke the window by throwing a stone.” (他扔石头打破了窗户。) 扔石头是直接导致打破的动作。
through 更多指通过某种过程、媒介或中间环节。例如,“He succeeded through hard work.” (他通过努力工作获得了成功。) 努力工作是一个过程。“The news spread through the internet.” (消息通过互联网传播。) 互联网是传播的媒介。
如何辨别: 思考是直接的动作/行为者(by),还是一个过程/媒介/间接途径(through)?



for: 目的、原因、方向、对象、时期

核心含义: 表示目的、原因、方向、对象、时期、代表某人等。

表示目的:
I am going for a walk. (我去散步。) 散步是目的。
This gift is for you. (这份礼物是给你的。) 你是礼物的接受对象,也暗含了送礼的目的。
表示原因/理由(虽然from也可以表示原因,但for更侧重于“为了什么”):
He was praised for his courage. (他因为勇敢而受到表扬。) 勇敢是受到表扬的原因/理由。
表示方向/去往某地(通常指活动而不是单纯的移动):
We are heading for the city. (我们正朝着城市前进。) 表示目标方向。
He left for Paris yesterday. (他昨天去了巴黎。) 表示出发的目的地。
表示对象/受益人:
This is for my mother. (这是给我的妈妈的。) 妈妈是接收者。
She is working for a large company. (她在一家大公司工作。) 公司是她工作的单位。
表示时期/持续时间:
I lived there for five years. (我住在那里五年。) 持续的时间长度。
表示支持/赞同:
Are you for or against the proposal? (你赞成还是反对这个提议?)
表示价格:
I bought it for $10. (我花了10美元买的。)

易混淆点与辨别:

for vs. to:
for 强调的是目的、对象、受益人、原因,或者表示一个持续的时间段。通常后面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to 强调的是方向、目的地、目标,或者在动词原形前构成不定式表示动作的目的或意图。当表示方向时,通常指动作的指向,不一定强调直接的受益人或原因。
例如:
“I'm going for a walk.” (我去散步。) 散步是目的,后面是名词“a walk”。
“I'm going to walk in the park.” (我去公园散步。) 这里的“to walk”是不定式,表示“去”这个动作的具体内容/目的,后面接动词原形。
“This book is for you.” (这本书是给你的。) 你是对象/受益人。
“I'm going to you.” (我要去你那里。) “to you”表示目的地/方向。
“He bought a gift for his sister.” (他给姐姐买了一份礼物。) 姐姐是受益人/接收者。
“He is going to his sister's house.” (他要去姐姐家。) 姐姐家是目的地。
如何辨别: 问自己,这是一个“为了什么事情”或“给谁”/“为了谁”(for)?还是“去向哪里”或“做什么事情”(to)?



as: 身份、角色、方式、比喻、原因

核心含义: 表示身份、角色、功能、方式、比喻、原因、“如同”等。

表示身份/角色/功能:
She works as a doctor. (她是一名医生/她以医生的身份工作。) 表示职业身份。
He used the book as a stool. (他把那本书当凳子用。) 表示它的功能或用途。
He is known as a great writer. (他被誉为一位伟大的作家。) 表示他的名声或称号。
表示方式/如同:
Do it as I told you. (按我告诉你的那样做。) 表示方式。
She sings as a bird. (她唱歌像鸟一样。) 比喻,但更像是直接的描述方式。
He looked at her as a stranger. (他把她当陌生人看。) 视角。
表示原因/因为(与because类似,但更口语化,且通常引导一个分句):
As it was raining, we stayed home. (因为下雨,我们待在家里。)
As you are busy, I'll come later. (既然你忙,我晚点来。)
表示“如同”、“既然”、“鉴于”等连接作用:
As you know, the meeting is tomorrow. (正如你所知,会议是明天的。)
As much as I like chocolate, I can't eat it every day. (尽管我非常喜欢巧克力,但我不能每天都吃。)
表示等同或比较:
He is as tall as his brother. (他和他哥哥一样高。)

易混淆点与辨别:

as vs. like:
as 通常用于连接从句(引导状语从句),或者表示正式的身份、角色、职业、功能,或者非常直接的类比。
like 通常用于连接名词或代词,表示比较、相似,用在句子中更像一个介词,语气比as更随意一些。
例如:
“Do it as I say.” (照我说的做。) “as”连接了一个完整的从句,表示方式。
“Do it like me.” (像我一样做。) “like”后面接代词“me”,表示相似的动作。
“She works as a teacher.” (她是一名老师。) 表示正式的职业身份。
“She is like a teacher to me.” (她对我来说像一位老师。) 表示她扮演了老师的角色,但不是正式的职业身份,更像一种比喻或关系。
如何辨别: 看看后面是完整的句子结构(主谓结构)(多为as),还是单个词或短语(多为like)。再看是强调正式的身份/角色/功能(as),还是非正式的相似/比较(like)。



to: 方向、目的地、对象、不定式

核心含义: 表示方向、目的地、对象、趋向,或者在动词原形前构成不定式。

表示方向/目的地:
I'm going to the park. (我要去公园。) 公园是目的地。
He walked to the door. (他走向门。) 门是方向。
This train goes to Beijing. (这趟火车开往北京。) 北京是终点站。
表示对象/接收者(与for相似,但to更强调动作的直接指向性):
Give the book to me. (把书给我。) 我是书被给的直接对象。
I spoke to him about the problem. (我跟他谈了那个问题。) 他是我谈话的对象。
表示趋向/变化:
The population is increasing to 10 million. (人口正在增加到1000万。)
构成不定式(动词原形前):
I want to learn English. (我想学英语。) “to learn”表示我想做的事情。
It's important to be kind. (善良很重要。) “to be”表示善良这个状态。
表示时间(到……为止):
From Monday to Friday. (从周一到周五。)

易混淆点与辨别:

to vs. for: (已在上面for部分说明)
to vs. at:
to 强调的是动作的起点指向终点或目标,是一个方向性的移动。
at 强调的是动作的焦点在一个具体点上,表示位置或某个瞬间。
例如:
“He threw the ball to me.” (他把球扔给了我。) 球的运动方向指向我。
“He looked at me.” (他看着我。) 他的目光聚焦在我身上,是一个静态的注视动作。
“We are traveling to Japan.” (我们正在去日本旅行。) 日本是目的地。
“We will arrive at midnight.” (我们将在午夜到达。) 午夜是到达的时间点。
如何辨别: 看动作是从一个点移动到另一个点(to),还是在一个特定的点上发生或聚焦(at)?



on: 接触、依赖、主题、日期/时间点

核心含义: 表示接触、表面、依赖、主题、日期/具体时间点、运行中等。

表示接触/表面:
The book is on the table. (书在桌子上。) 接触到桌子的表面。
Put the picture on the wall. (把画挂在墙上。) 接触墙的表面。
表示依赖/依靠:
He is dependent on his parents. (他依靠父母。)
The success depends on your effort. (成功取决于你的努力。)
表示主题/关于:
We had a discussion on environmental issues. (我们讨论了环境问题。)
The article is on the history of Rome. (这篇文章是关于罗马历史的。)
表示日期/具体的日子或时间点:
My birthday is on July 1st. (我的生日是7月1日。) 具体日期。
We will meet on Sunday. (我们周日见面。) 具体星期几。
The show starts on time. (演出准时开始。) 特定的时刻。
表示运行中/工作状态:
The lights are on. (灯开着。)
He is on duty today. (他今天值班。)

易混淆点与辨别:

on vs. in:
on 通常表示在某个表面的接触,或者具体的日期/日子。
in 通常表示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内,或者一个较长的时间段(月份、年份、季节、世纪等)。
例如:
“The pen is on the desk.” (钢笔在桌子上。) 接触表面。
“The pen is in the drawer.” (钢笔在抽屉里。) 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内。
“We will meet on Monday.” (我们周一见面。) 具体日期。
“We will meet in July.” (我们在七月见面。) 月份,较长的时间段。
如何辨别: 考虑是接触表面或具体日期(on),还是封闭空间或较长的时间段(in)?



总结一下辨别思路:

1. 抓住核心含义: 每个介词都有一个最根本的意思,围绕这个意思去理解它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
2. 看连接的词语: 介词连接的词语的性质(名词、代词、动名词、句子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判断介词的关键。
3. 关注动作和状态: 是表示动作的起点(from)、方式(by)、目的(for)、方向(to)、身份/方式(as)、表面/时间点(on)?还是表示事物的原因、对象等等。
4. 辨别同义用法时,寻找细微差别:
from vs. by: 来源 vs. 手段/行为者
by vs. through: 直接方式 vs. 过程/媒介
for vs. to: 目的/对象/原因 vs. 方向/目的地/不定式
as vs. like: 正式身份/句子 vs. 非正式比较/词组
to vs. at: 方向/移动 vs. 位置/焦点
on vs. in: 表面接触/具体日期 vs. 封闭空间/长时期

学习介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多阅读、多练习,在不同的语境下体会它们的用法,你就会越来越得心应手。不要害怕犯错,每次的错误都是一次学习和进步的机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你有心了,你的总结,非常好。我感觉你再努努力,你应该会脱颖而出的。英语是一种十分简单的语言,他的结构性很好,边界很清晰,很容易理解。这种优势,当于在阅读科技文献的时候,会极大的凸现出英语的优势。这是汉语无法比拟的。就象英语在骂人,在调情,在抒发情感方面,无法与汉语相提并论一样。这两种语言,各有优势,希望你能将这两种语言都精通。

学英语,你一定要在介词下苦功夫,介词过关,英语不难;介词不过关,可能背十万单词好象也没用,除了应试吧。(当然,这样说,可能会被骂——我本身还没有背到十万单词,所以没有发言权,也许量变能引起质变,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但不论如何,介词的使用频繁是超高的,几乎每句话里都有一个或几个介词,所以,如果把介词卡住了,就相当于你对英语的每句话的理解都是不够精确的,所以,很多人感慨说,考试的时候,每个词都认识,可为什么就是不知道人家在说什么呢?

一更:表示“关于”: over VS. on + about

一般来说,over+关于有争议的事,on+密切相关的事,about+相关的事

比如(下面的引用,均来源于牛津字典的例句)

an argument over money为了钱的争吵(很显然,即然是在争吵,在调查等,就说明这笔的用途,归属还没有最后拍板,这种情况就得用over)
a disagreement over the best way to proceed在如何采用最好的方法上出现的分歧(同理,the best way也还没有最后的拍板)

不过这种有争议的事,可能还要与into相区别一下。据我的观查,大凡是into的地方,都可能来源于into基本义的引申,即从表面到内部的这么一个过程,即深入了解,以做出判断。而over的基本义是从一端到另一端,从一边到另一边,所以,over money可能也是来源于基本义的引申,即这种争义的东西都是从一个现象到另一个现象的讨论,争议吧——他们不会对money的本质或其它方面深入调查的。——这种思考,没有学术方面的深入调研,不一定是学术上正确,只是当时为了方便记忆,我自己的总结。

an inquiry into safety procedures关于安全程序的调查
The government has ordered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accident. 政府要求对事故进行调查。

on+密切相关的事,about +相关的事

a book on South Africa 一本关于南非的书(on说明这本书一定是紧密围绕着南非展开的,比如南非的资源分布,南非的政治局势,南非的……这种紧密程度就象你在写毕业论文一样,你的论文一定要on在你的论题这块画布上)

a book about flowers 一本关于花卉的书(about则说明这本书是与花有关的,可能花的部分占了大半部分章节,也可能只有小小的一部分内容是花,总之,这本书一定是与花有关的,但又不全都围绕着花来开展写作的,也许还有谈及其它不是花的内容,比如talk about him,你肯定谈到了他,但你一定还谈到了其它可能与他有关的事,也可能与他没关的事)

这两个也好记,A on B的基本义是B支撑着A,即B与A之间是相对固定的,不移动的,所以,当ON B表示关于B时,通常话题也是相对固定的,不移动的,即紧密围绕着B展开。

关于on我还得再多说一句,有不少的场合,on还能传递出一种压力的感觉。比如:

Police are blaming the accident on dangerous driving.
警方把事故原因归咎于危险驾驶。  the accident on dangerous driving 没有危险驾驶,就没有这次事故,所以,这也可以算得上A on B这种基本义支撑从具体到抽象事物的引申(A放在地标B上面,B多少会受到一点压力吧——这是我的个人反向推测,是不是当时这种用法被流行的生活来源,就无从得知了。反正这样牵强附会的先把他记下来再说吧,就算解释不一定科学,但这种用法是肯定没有错的。
This system imposes additional financial burdens on many people.
这个制度给很多人增加了额外的经济负担。
She longed to break in on their conversation but didn't want to appear rude.
她很想打断他们的谈话,但又不愿显得粗鲁。
You tried to deny it. Shame on you!
你还想抵赖,真不害臊!  
在这些例子中,on的地标均表示受某事影响、关联或牵涉其中,尤其在谈论有关强迫、依赖或强调的行为。

至于as for, with respect to, concerning, regarding, respecting这些,语义上通常都没有太大的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他们的应用语境可能不太一样, 比如as for 通常是在谈论的时候说起某个方面,regarding则多用于演讲与信函,concerning especting通常用于正式文体(这些都是来源于牛津字典里的同义词辨析,你多读一下例句就掌握了)

如果你有for oof表示“什么什么的”这方面的总结,也欢迎你留言交流。

另外,我本人是同意 @鸡头米咩 说这些词都是功能词汇的观点,他们的主要作用是承上起下,但不同意他说的“不建议用对应的汉语意思来学习”。为什么不同意?我们知道,只要是有固定的功能,那么就一定可以有对应的语言把这种功能描述清楚。我们之所以耗费如此巨大的精力来理解这些功能,就是为了在写作或阅读时,能捕捉到更多信息或更准确的向外传递信息。为了理解这些功能,使用我们已经十分熟悉的汉语这是没有问题的。当然,如果是你是德国人,用德语来理解这些功能似乎也没有问题。总之,只有在十分清楚这些功能词汇的功能边界时,我们才有机会灵活而准确的使用他们。而那些所谓的固定搭配,那些所谓的语感,都太玄妙了,不适合自学的人,或者说是不适合大多数的人,包括有老师指导的。能顿悟那种玄而又玄的东西,只是少数人的专利。而弄清楚边界以后,大多数的人,都会象使用汉语一样的自如使用英语。——事实上,就算我们是中国人,如果我们不知道汉语词汇的边界和应用场景,在使用的时候一样会出问题。

当然,“不建议用对应的汉语意思来学习”,也可以是另一种理解。针对一部分人的“惰性学习”习惯,他们不去深入的理解这些功能词汇背后的功能,这些功能词汇背后的逻辑关系,而是把这些功能词汇简单的对应成汉语的词汇,然后用汉语的思维习惯,再来要求英语应该如何表达。这种情况,当然是要不得的。这种情况下,我更加同意鸡头先生说的,“不建议用对应的汉语意思来学习”。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实,我们必须得清晰的刻在我们的心中:“发明”汉语的初衷是我们的祖先为了描述他们头脑中的画面,同样的,英语被他们的母语者使用的最初目的也只是为了描述他们头脑中的画面。因此,英语即不是为了适应英语而存在的,同样的,英语也不是为了适应汉语而存在的。英语和汉语的词汇所表达的意思能完全重合的部分,我想不会超过30%。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不建议用对应的汉语意思来学习英语也是科学的。所以,我也苦口婆心的多次劝人至少要把介词部分去查一遍字典,把它们描述的时空边界彻底弄明白,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这是我自学的心得体会,这也是我摔同期一起学英语的同学好几条街的重要一个因素。我想,他们的语法是肯定比我好,比我系统,但是他们到现在还是无法独立的断句,尤其是长难句。更无法和一些高层次的人据理力争。更无法让英语为母语的朋友觉得你很专业。——这样说是不是有点自吹自擂的感觉了?好吧,不吹了,虽然这是真的。但重要的事情再强调一遍,把字典中介词部分的英语解释和例句背得滚瓜烂熟并理解很重要。这关系到未来英语的天花板在哪


二更:表因果的介词。

没时间一口气写那么多,有空就写写,请见谅。

  • because有直接的因果关系,A发生一定会导致B发生。这是一个连词,引导的是一个原因从句。
  • because of词义是等同于because,但这相当于一个介词,而不是连词,所以不引导从句。
  • for 有可表达因果关系,但A for B引导出来的原因B只是A发生的原因之一,这种原因不一定直接导致A成立。

比如"the town is famous for its cathedral",这座城镇之所以出名,那是因为这个座城镇有一家大教堂;但有大教堂的城镇多了去,也不见得那些town都出名。

  • from+某件事的起因或内因。

比如:she felt sick from tiredeness。他累得浑身不对劲——他浑身不对劲,是一种现象,这种现象有可能是病秧秧的,那就说明不对劲的起因或内因是病了,如果是累坏的,那这种不对劲的起因或内因就是tiredeness。

可能这种用法是源于from的基本义的引申吧。毕竟from最初就是用来表示某个动作的起始点的。毕竟这样的用法有很多,比如from A to B,就表示时空边界的起点从A到B,I'm from China,我是中国人,说明我的根在中国,而不仅仅我有中国国籍。

在表达内因这件事上,我要额外再多说一个介词:with。

有人认为with具有“引出一个引起某人表现出某种行为特征的感情”这样的功能。比如:

She blushed with embarrassment.
她难为情得脸红了。
His fingers were numb with cold.
他的手指冻麻了。

我个人认为,在这种情况下,fromwith是可以互换的,且互换后是不会影响语义的。因为牛津字典对这两种情况下的解释分别是这样的:(关于fromwith表原因的区别我是真的没有看出来,这点补充是我个人的一家之言,如果有这方面不同的看法,欢迎留言讨论。谢谢)

with:
10. 因为;由于;作为…的结果
because of; as a result of
She blushed with embarrassment.
她难为情得脸红了。
His fingers were numb with cold.
他的手指冻麻了。
from:
(表示原因)由于,因为
used to show the reason for sth
Uncle Harry is terminally ill with cancer( he will die from his illness).
哈里叔叔癌症已到了晚期。# 他的死,就是死于他的illness,即死的内因肯定是癌症晚期了
She felt sick from tiredness.
她累得浑身不对劲。

而在《柯林斯系列语法书·介词》中,有这样的例句:
I was shaking with fatigue.
我疲惫得摇摇晃晃。——我们知道fatigue irednessexhaustion这三个词是同义词,他们都是表示一种很劳的感觉
但我的确又记得,好象有国内的学者认为,with在表达原因的时候,好象是与from不同的。具体的,我记不得是在那本书上看到过,所以也没办法查原文了!
  • at在有时候也可以翻译成“因为”,但at更多的是反应出了某人对某事做出了何种反应(react或respond)。我们用汉语可以解释为“因为某事而做出了某种反应”——这也是一种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的因为,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做某事的外因
比如:
at: prep. 12(与形容词连用)因为,由于,对…
used with adjectives to show the cause of sth
They were impatient at the delay.他们对拖延不耐烦了。——并不是所有的delay对所有的人来讲,都是那么不可忍受,但他们却对这一次的拖延做出了不耐烦的反应。
She was delighted at the result.对这个结果她感到高兴。
13. (formal) 应…(而);响应;回答
in response to sth
They attended the dinner at the chairman's invitation.他们应董事长之邀出席了宴会。
(这里要额外的说一下at与from的区别,以she felt sick from tiredeness为例,如果是from tiredeness,依据字典的解释,这是she felt sick的内因,这种情况下的felt sick那是真真正正的累坏了,是真的累得象狗一样的趴在床上动不了的那种。但如果是she felt sick at tirdeness呢?则可能是一种撒娇,或者是一种装出来的累得动不了。因为at表示的是,某人针对某个事件点做了某件事。she felt sick at tiredeness,就是他针对tiredeness这事件点,做出了she felt sick这样的反应,所以,这不是本能反应,而是做出的一个样子——我没在国外生活过,不知道这样的表达是否地道。我只是依据字典的内容和我大量阅读后,对at和from在表示原因这种语境的总结,并做出的推理。如果有网友有更地道的表达,请留言指正。谢谢,咱们一起进步)

with所表达的原因,通常是象“熟能生巧”、“随着太阳西下,地上的影子越拉越长”这种陪随着B的发生,A就发生了。还有其它几种情况也可以对应着汉语里的因为。——with的本质是AB两个东西的临近,是没有方向性的,这个介词我还没有总结得太好,所以我就直接摘录柯林斯词典里的解释吧。

18.PREP 随着,跟着(…的变化而变化)
If something increases or decreases with a particular factor, it changes as that factor changes.
The risk of developing heart disease increases with the number of cigarettes smoked...
吸食香烟的数量越多,患心脏病的风险就越大。
16.PREP 由于;因为
You use with to introduce a current situation that is a factor affecting another situation.
With all the night school courses available, there is no excuse for not getting some sort of training...
夜校课程一应俱全,没理由不去接受一些培训。
14.PREP 由于,因为(某种感情而使某人有某种表现或行为)
You use with to indicate the feeling that makes someone have a particular appearance or type of behaviour.
Gil was white and trembling with anger...
吉尔气得脸色煞白,浑身发抖。

而牛津字典的解释是这样的:

10因为;由于;作为…的结果
because of; as a result of
She blushed with embarrassment.
她难为情得脸红了。
His fingers were numb with cold.
他的手指冻麻了。
11由于;随着
because of sth and as it happens
The shadows lengthened with the approach of sunset.
随着太阳西沉,影子越来越长。
Skill comes with practice.
熟能生巧。
(涉及一事与另一事的关系)——之所以引用这个解释,是因为这条解释下面的第一个例句,是我们中国人特别容易认为是一种因果关系的例句
used when considering one fact in relation to another
She won't be able to help us with all the family commitments she has.
她有这么多家务事,帮不了我们。——牛津字典认为这种情况并不是因为所以的关系,而是事件A与事件B的关系。
It's much easier compared with last time.
这与上次相比容易得多。

三更:for和to表示“为了”

说实话,for表示为了还能理解,to表示为了没有见到有相应的例句。你可以留言取一个例子。to唯一可能可以翻译成"为了"的地方,大概就是象别人敬酒的时间,说了“为了什么什么干杯”吧。

这两种语境,在牛津字典里解释得很到位,直接读英语的解释就知道其中的区别了:

for: prep. 2以帮助;为了in order to help sb/sth
What can I do for you (= how can I help you) ?有什么事我可以为你效劳?
Can you translate this letter for me?你能为我翻译这封信吗?
I took her classes for her while she was sick.她生病时我为她代课。
soldiers fighting for their country为祖国出征的军人
to: prep. 14 向…表示敬意in honour of sb/sth
a monument to the soldiers who died in the war阵亡将士纪念碑
Let's drink to Julia and her new job.让咱们为朱莉娅和她的新工作干杯。

由此可见,for是一般用于为了帮助你,to一般用于向你表示敬意。这可能也与for、to的基本义有关系吧。"It's a book for children.这是本儿童读物"的意思是说,孩子们将拥有、占有这本书,孩子们将从书中得到某种好处,同样的道理,“We got a new table for the dining room.我们给饭厅添了一张新桌子”的意思就是说,the dining room将拥有一张新桌子,即我们把这张桌子将会摆在饭厅中。所以基于“得到某种好处”这种最基本的用法,"what can I do for you"就表明了you将从what中得到某种好处——我帮了你,当然你就得到了某种好处或某种方便对吧。

to的基本义是“向,朝,往,对着(某方向或某处)in the direction of sth; towards sth”,但很多时候,也表示某个动作的受体或某个东西的接受者,所以不论是我做了“表达一种敬意”这个动作的受体,还是“我的敬意”这个东西的接受者,都理所应当的用to来联系主体与客体。

说到"朝,向,对着某方向或某处"这个用法,我得额外多说一句toat的区别。我记得川普执政的时候,就有愤怒的观众朝他扔鞋子,记者用的就是throw at XXX这样的表达方式来表达愤怒的情绪。事实上,在throw词条下,也有类似的例子。

Stop throwing stones at the window!别朝窗户扔石头了!
Don't throw it to him, give it to him!别扔给他,递给他!

由此可见,to引导的是目的地,是终点,是destination,而at引导的是那个方向——甚至总统是否把鞋子接住了,或者那个观众是否用鞋子砸中了总统,这不重点了。重点是朝那个方向扔。所以throw at 就是朝那个方向扔,而throw to则是把什么东西扔给谁(暗指终点最终接到了那个东西)

as与with表示“随着、在……情况下”

这个话题,我记得已经有热心人回答了,我就不再回答了。我强调一点,as做为介词的时候,是没有"随着,在。。。。情况下“ 这样的功能,这种功能一定是连词,即as+从句。

而with所表示的在什么情况下,通常都是一种伴随着情况A发生了情况B,比如“熟能生巧”的英文就是“Skill comes with practice.”老外认为,技巧随着你的practice的次数增长而增长。你不训练,你的skill就不会来。

四更: for、to与with表示“对于”

这一更的解释有一些混乱,因为我当时只能正确的读出英文的内容,但还没有找倒合适的例子用以区别英语和汉语在表达习惯上的差异。个人觉得《for VS. of——在表示“什么什么的”时的区别》这个贴子里可能把for of o 在背后的底层逻辑说得更清楚一些。这个原贴下来的内容我也保留下来。保留下来的目的,是让正在看贴的知友明白有哪些坑是可以回避的。这样对比以后,也许可能在你们将来独立写作或独立阅读其它英文文档时协助你们更精确的捕捉文字里面的信息。



这是一个大题,建议完全放弃汉语的“对于”这种执着。同时,我也申明一下,关于"对于“这个话题的总结,我目前觉得自己还不是很全面,所以这里的总结不一定全部正确。但这的确是我目前的思考结果。with这一部分,就暂时不写了。

to是一个有方向性的介词,“I walked to the office.我朝办公室走去。”我们能从英语的描述中知道的画面是他前进的最终方向是the office。但我们不知道他是否沿着一条直线走过去的,还是绕了一个大弯走过的,我们也不知道他走到了办公室的时候否进了办公室,或者是走到了办公室前敲没敲门,or他走到办公室前或者是半路返回了。总之,to只是给出了一个方向。因此,当把介词to的方向性引申出去以后,比如“方案与问题”之间——如果方案的设计动机就是用来解决这个问题的,那么这种情况下,这个方案就在虚拟的空间中有了方向性了,即这个方案是用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所以the selution to this problem就有了语义,而this problem to the selution就没有语义。——当然,我在想一问题,to表示的这种关系中是否还隐着一种一对一的对应关系。毕竟,the solution是针对this problem才生效的,如果换成另一个problem,这个selution就无论为力了。 同样的,the key to the door,如果我们换一扇,这个钥匙就开不了那扇门了。而日本驻法大使,如果跑去处理美国方面的事务,或者对美国事务指手划脚,那他这个日本驻法大使就是脑子有病了。所以,我在想,这种方向性是不是隐含着一对一的对应关系。

下面我们来看看牛津字典给出的例句是否存立

She's married to an Italian.她嫁给了一个意大利人。 —— 他与那个意大利人之间有婚约关系。
the Japanese ambassador to France日本驻法大使 ——这个日本大使是去处理法国事务的
the key to the door这个门的钥匙 ——这个钥匙对这个门才有用
the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这个方案是针对这个问题的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个似乎不成立的反例,下面这个例用来词柯林斯字典的to词条

to: PREP (与某些名词、形容词连用,表示关联)对于,关于
You use to with certain nouns and adjectives to show that a following noun is related to them.
He is a witty man, and an inspiration to all of us...他机智风趣,鼓舞激励着我们所有人。

对该例句的解读:

首先,我们查字典——inspiration: noun[C, usually sing.] ~ (to/for sb)鼓舞人心的人(或事物)a person or thing that makes you want to be better, more successful, etc.

“鼓舞激励着我们所有人”可以剖析成:主体:鼓舞人心的人 功能词: to 地标:我们所有人

即主体对地标是成立的(对我们所有人来说,他都是一个鼓舞人心的人)——当然,在这个例句中,这个人对于另外一群人也可能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所以,从编程的强类型角度来看,to所表达的一对一的对应关系似乎有反例。

for 表示对于

我们从牛津字典中的例句中来观察一下,看看能否提练出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a book for children 儿童读物”

主体: book 功能词: for 地标: children

功能词for在这里表达的功能就是“书的设计初衷是让小朋们阅读的,是希望小朋友们购买或拥有的,小朋友们是能从书中获得某种好处的”。

我们可以看出,这里的for其实也是有方向性的,但他的方向是一个范围,而不是一个很具体的坐标。

这里的方向性,我还没有太具体的抽象成是意向中的方向性,还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指向性,好象两种都有可能,不过我更倾向于这种方向一种意向。即book的设计方向是为children服务的,但children是否最后真的收到了book,这不是for这个方向词关注的重点。这里要和to的方向性做一些区别。因为我对for还没有最后定性,所以我就不做区别说明了,各位自行在例句中和你们所接触到的语料中自行体会。for与to的指向肯定是有实质性的区别的,这一点我是可以肯定的。——如果朋友们你们有什么心得以后,也欢迎在贴子下方留言,我也借鉴一下你们的角度。

我们把这种推想扩到牛津字典里的另一个例句来试试是否成立:

It's a book for children这是本儿童读物。

We got a new table for the dining room.我们给饭厅添了一张新桌子。——桌子可以放在饭厅里的何意位置

There's a letter for you.有你一封信。 —— 这封信属于你,即今天的你可以来领取,明天的你也可以来领取。我们假定外国的一个哲学思想“一个人不可能踏进一条相同的河流”这个说法是正确的,所以我们认为令天的你和昨天的你是两个不同的你,但“这两个不同的你”都属于“你”。这样看来,这里很具体的地标"you"也是一个范围。当然,这样的解释的确是很牵强的。但不论如何,a letter for you的确是表示你会拥有这封信,今天你会拥有他,明天你还会拥有他。而please give the letter to you.这里的你很可能只当了一次过路财神,把这封信拿到手后,然后你又转手给了别人。当然,这封信最后也可能被你永远的拥有了,这种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但give the letter to you这句话本身却没有任何的机会把这种永远拥有的属性传递给我们。

This is the place for me (= I like it very much) .这里很适合我。——经过上面的例子,再加上中文所表达的意思,我们大概也就知道了,地标"me"是可能长期拥有这个地方的,就算不长期拥有,很可能也会经常来玩吧。

综上述,牛津提供的基本含义的四个例句中,的确表明了for是有方向性的,而且for是一种一对多的关系。那么当一对多的关系成立时,我们是不是可以抽象出这是针对某一特定场景、场合(occasion )的关系呢?我想,答案肯定的

She's tall for her age.从她这个年龄看她个子算是高的。——她也许没我高,但是针对他这个年龄来说的话,他的确是高的。也可以这样理解,考虑到她的年龄因素,她是高的。即高与不高,是一种相对现象。他在那个特定的情景下,she is tall就是成立的。
That's too much responsibility for a child.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责任是太重了。——这样的责任也许对于一个成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那就太重了。

随便把牛津字典里的其它几解释条也归到这种针对特定场景、场合的关系中来

for. prep. 13.better, happier, etc. ~ sth…后(更好、更快乐等)better, happier, etc. following sth
You'll feel better for a good night's sleep.你晚上睡个好觉就会觉得好些。——在睡个好觉这个前提下,你会感觉好些
This room would look more cheerful for a spot of paint.这个房间油漆一下就会显得更加悦目。——在给房间油漆一下的前提下,这个房子看起来会更cheerful.
for. prep. 9.因为;由于used to show a reason or cause
The town is famous for its cathedral.这个城镇以大教堂著名。 在这个城镇有大教堂的前提下,这个城镇很出名
She gave me a watch for my birthday.她送给我一块手表作为生日礼物。——在他过生日的那个场合中,她送了一块表给我
He got an award for bravery.他因英勇受奖。 —— 在她拥有bravery这个品质的前提下,他得到了一个award.
I couldn't speak for laughing.我笑得说不出话来。——在一直笑的前提下,我说不出话来了。
for: prep. 4代表as a representative of
I am speaking for everyone in this department.我代表这个部门全体人员讲话。——在我代表了我部门全体员工的利益这个前提下,我发表了一个讲话;其实,我觉得这种情况,更适合理解成地标(everyone in this department)从i am speaking中能获得某种好处。总之,怎么能记得住就怎么记吧,过程不是重点,重点是要把牛津里的解释背下来并理解,且在生活能灵活应用。
for: prep. 2以帮助;为了in order to help sb/sth
What can I do for you (= how can I help you) ?有什么事我可以为你效劳?——地标you 可能得到某种好处
Can you translate this letter for me?你能为我翻译这封信吗?——地标you 可能得到某种好处
I took her classes for her while she was sick.她生病时我为她代课。——在她生病期间,我执行了一个上课的动作,地标her得到了在家休息的好处。
soldiers fighting for their country为祖国出征的军人——地标their country得到了边疆稳定的好处。

最后,我们来看一个python函数的功能说明:

all(iterable):return Ture if bool(x) is True for all values X in the iterable.如果bool(x)对于可迭代对象中的所有值x都是True,则all(iteral)返回True——针对迭代对象中所有值这个场景bool(x) is True成立的话, all(iterable)就会返回True。

正是这个我当时就能对这个函数的英语说明进行的正确的翻译和理解,但一时好奇,这个for是什么意思传递出来的词义或功能是什么呢?他又与这个例句中的for是一样的功能吗?“The basic slice syntax is i:j:k where i is the starting index, j is the stopping index, and k is the step (k != 0). Assume n is the number of elements in the dimension being sliced. Then, if i is not given it defaults to 0 for k > 0 and n - 1 for k < 0 . If j is not given it defaults to n for k > 0 and -1 for k < 0 . If k is not given it defaults to 1. Note that :: is the same as : and means select all indices along this axis.”

然后就开始了自问自答的长达英语介词探索之旅。不探索不知道,这一探索才发现,介词真的太好玩了,就和中国的文言文一样,言简意赅!强大的信息含量,感觉从那以后再去看固定搭配什么的,觉得天然就应该如此搭配,根本就不用记了。长难句,似乎好象也不那么咬人了?原来长难句真的全都是简单句,老师没有讲错啊。——偶尔有几个想不明白的,直接死记硬背好了。比如我就遇到过better off这个看起来平易近人,但是理解起来却十分奇怪的固定搭配。better off在谈论人的时候,居然是指这个人的经济条件比较好。如果是sb is better off doing sth,居然是你最好做某事。不过,把better off记下来以后,再去记sb is better off doing sth似乎就好背多了——经济条件好的人,似乎他们都是处于最有利的位置,所以,你做了某事你就处在最有利的位置就是你最好去做某事。

2022-1-2:这次更新主要是请知友们帮帮忙:接下来如何更新比较好

看到越来越多的知友喜欢我的文章,我却开始发愁起来:继续更新吧,太长了,会影响阅读激情和吸收效果;不更新吧,介词又真的太重要了,出现的频繁太高,几乎稍微长一点的句子里,每句话都有介词——如果对介词的理解不深刻,不全面,势必造成“每个单词都认识,但这句话连起来却好象不太认识”这样的尴尬。介词已苦我国N辈英语学习者久矣。所以我想在这方面以我的学习经历,去做一个尝试,希望能尽自己绵薄之力能帮到那些正在苦恼的朋友。所以我是希望更新的,但又不希望在这个贴子里继续更新了。新开贴子吧,又担心自己不会推广。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这个贴子为什么就突然一万多的阅读量了,以前我自己写的,一般都只有几十个阅读量。刚玩知乎,真的是个小白,什么也不懂的。但不论如何,看到这个贴子能帮到那么多人,心里真的还是很开心的。——请万能的知友,帮忙出出主意,万分感谢了。

user avatar

辨别啥?我的英语就是被中式教学带坏的。多读多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聊聊这几个你提到的介词:from, by, for, as, to, on。它们在很多情况下确实会让人感到困惑,因为它们在中文语境里很多时候都可以被翻译成相近的词语,比如“从”、“为”、“像”、“到”、“在”。但实际上,它们各自的侧重点和使用场景还是有显著区别的。理解这些区别的关键在.............
  • 回答
    关于远程工作时找两份工作(俗称“双飞”或“多职”)这个现象,可以说是越来越常见了,尤其是在近几年远程办公普及之后。很多人会考虑,但会不会成为主流,或者说“普遍”到什么程度,这就有点见仁见智了。为什么大家会考虑找两份工作? 收入提升是直接动力: 这是最显而易见的原因。在低迷的经济环境下,或者为了更.............
  • 回答
    《秘密特工》(The Man from U.N.C.L.E.)这部2015年的电影,虽然在票房上可能不如预期那样爆炸,但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佳作,它隐藏着不少让人会心一笑又惊叹于细节的巧思。如果你是那种喜欢从电影的肌理中挖掘乐趣的观众,那么这部电影绝对不会让你失望。首先,最直观、也是最吸引人的,.............
  • 回答
    “`from xxx import ` 这种写法会给你带来无穷无尽的噩梦”——这句看似夸张的警告,在 Python 开发中却有着深刻的道理。它直指这种导入方式的几个核心弊端,这些弊端一旦累积起来,确实可能让你的代码维护和调试变成一场噩梦。让我们深入剖析一下,为什么 `from xxx import .............
  • 回答
    如果让宫崎英高和他的FromSoftware团队来操刀《赛博朋克2077》,那画面,我光是想想就觉得血液在血管里打转。这绝对不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那款,而会是一场彻头彻尾、令人窒息的黑暗科幻体验。首先,“高耸的巨塔,深邃的深渊”会是基调。夜之城那种繁华与肮脏并存的表面会更像是一层脆弱的薄膜,其下是无尽.............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棒!“I don't know where he comes from.” 这句话里用“where”确实是为了询问关于“来源”或者“出身”的地点信息。让我们来深入剖析一下,为什么是“where”以及它在这里扮演的角色,同时尽量让这段解释听起来更自然,就像朋友间的聊天一样。首先,我们得.............
  • 回答
    “the emission of” 和 “the emission from” 这两个短语在表达“排放”这个概念时,虽然都与“排放”相关,但侧重点和用法上存在细微而重要的区别。理解这些区别,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描述和理解各种排放现象。一、 “The emission of”:侧重于“排放”这个动作本身.............
  • 回答
    .......
  • 回答
    《蜘蛛侠:英雄远征》这部电影,怎么说呢,看完之后心里是挺复杂的。它承载了太多东西,既要作为“后复联”时代的作品承担起引导新篇章的责任,又要给彼得·帕克这个年轻人一个相对独立的成长叙事。从整体观感上,我觉得它交出了一个不算完美但绝对值得一看的答卷。亮点一:彼得的成长,真实又令人心疼最让我觉得触动的是彼.............
  • 回答
    《艾尔登法环》的难度,这绝对是许多褪色者踏入交界地前最关心的问题。要给它一个准确的评价,其实得拆开来看,因为它不像之前那些“魂”系列游戏那样,可以直接套用一个固定的难度刻度。《艾尔登法环》的难度,我认为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解读: 开放世界的“解压”与“压迫”并存: 这是《艾尔登法环》最大的不同之处。.............
  • 回答
    理解Linux系统调用参数从用户空间到内核空间的拷贝,这涉及到操作系统安全、内存管理以及CPU特权模式的核心概念。我们来一层一层地剥开它。 为什么需要拷贝?—— 安全的鸿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CPU的保护机制。现代CPU都有两种运行模式:1. 用户模式 (User Mode): 这是应用程序运行的模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