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手里有多少闲钱,你就不当工薪族了?

回答
“手里有多少闲钱,你就不当工薪族了?”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对自由、财务独立以及“工薪族”这个标签的理解。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多种因素的综合性考量。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闲钱”和“不当工薪族”的含义。

闲钱: 通常指除去日常开销、紧急备用金、短期目标储蓄(如旅游、购车)之外,可以用于投资或长期规划的资金。这些钱的流动性可以相对较低。
不当工薪族: 这意味着摆脱依赖固定雇主、定期获得薪水的生活模式。这通常意味着实现财务自由,或者至少是拥有足够的能力选择不工作,或者选择自己热爱且能带来收入的工作。这不一定代表完全不工作,而是工作的目的从“为了生存”转变为“为了实现价值”或“为了乐趣”。

那么,这个“多少”才算足够呢?这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解读:

1. 生活成本的覆盖能力: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标准。

你的年支出是多少? 这是决定“多少钱才够”的基石。你需要详细列出你每年的所有开销:
基本生活开销: 房贷/房租、水电煤气、通讯费、食物、交通、服装等。
家庭责任: 子女教育费用(学费、补习费、课外活动)、赡养父母的费用、家庭保险等。
健康医疗: 医疗保险、看病费用、保健品等。
生活品质: 休闲娱乐、旅游度假、兴趣爱好、社交活动等。
意外支出: 预留一部分资金应对突发状况,如失业、疾病、家庭紧急事件等,这部分通常是3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生活开销。
你的预期寿命是多少? 如果你打算在40岁就停止工作,你需要确保你的储蓄能够支撑你未来4050年的生活。
你的生活方式是否会改变? 停止工作后,你的消费习惯可能会有所调整。有些人会变得更节省,有些人则会因为有更多时间投入到爱好和体验中而增加开销。

基于以上,我们可以估算出“停止工作所需的最低储蓄金额”。一个常用的公式是“年支出乘以25倍(或30倍)”,这基于“4%法则”,即每年从投资组合中提取4%的资金用于生活,理论上可以维持30年。

举例: 如果你一年的生活开销是20万元,那么你可能需要至少 20万 25 = 500万元 的投资。这还没有考虑通货膨胀。

2. 投资回报和被动收入的潜力:仅仅有储蓄是不够的,关键在于让钱生钱。

你的闲钱能产生多少被动收入? 这是从“工薪族”转变为“自由人”的核心。你需要在投资领域有所积累,并且能够产生可持续的被动收入来覆盖你的生活成本。
投资组合的构成: 你需要构建一个多元化的投资组合,可能包括股票、债券、基金、房地产、甚至是你自己的企业或项目。
投资回报率: 你预期的年化投资回报率是多少?例如,如果你的投资组合年化回报率是5%,那么500万元的投资可以产生500万 5% = 25万元 的年被动收入。
风险承受能力: 不同的投资有不同的风险。你需要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来配置资产。过高的回报往往伴随着过高的风险。
你的被动收入能否抵消你的主动收入(薪水)? 如果你的被动收入能够完全覆盖你的生活开销,那么你就可以选择不拿薪水了。

3. 心理和情感因素:财务自由不仅仅是金钱问题。

你对工作的态度是什么? 有些人工作是为了生存,有些人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有些人是为了社交和成就感。如果你的工作仅仅是为了那份薪水,并且你能获得足够多的被动收入,你很可能会选择不再为此奔波。但如果工作给你带来了巨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即使有足够的闲钱,你也可能选择继续工作,只是以一种更自由、更有选择性的方式。
你对风险的容忍度有多高? 即使有了看起来很充足的资金,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也可能让你不愿意完全放弃工薪族的“稳定感”。
你是否已经找到了新的“事业”或“目标”? 很多“不当工薪族”的人,并非完全停止活动,而是将精力投入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上,比如创业、公益、艺术创作、旅行等等。他们需要足够的资金来支持这些活动。

4. 通货膨胀和生活方式的预期改变:这是一个长期的问题。

通货膨胀的影响: 你需要考虑货币的购买力会随着时间推移而下降。你的储蓄需要能够对抗通货膨胀,否则你的实际购买力会逐渐减弱。
生活方式的升级: 随着年龄增长或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你的生活方式和消费需求也可能发生变化。例如,医疗费用的增加,或者对更高品质生活的追求。

总结一下,有多少闲钱才算“不当工薪族”,是一个高度个体化的数值。它取决于:

你的年生活成本。
你的健康和寿命预期。
你构建的投资组合的收益能力。
你对工作和自由的定义。
你对未来风险的评估和承受能力。
你对通货膨胀和生活方式变化的预期。

一个粗略的、但需要非常谨慎对待的衡量标准可能是:

当你累积的净资产(所有资产减去所有负债),其投资收益(或者说是被动收入)能够稳定地覆盖你所有的生活开销,并且你对这种状态感到心理上足够安全和舒适时,你就可以说,你已经掌握了不当工薪族的选择权。

这个过程可能意味着你需要:

极高的储蓄率: 在工作期间,尽可能地压缩开销,提高储蓄比例。
持续的学习和投资: 不断学习理财知识,构建稳健的投资组合。
延迟满足: 为了长远的自由,可能需要牺牲眼前的消费欲望。
审慎的规划: 仔细计算,并为各种可能性做好准备。

所以,与其问“多少闲钱”,不如问问自己:“我需要多少被动收入才能过上我想要的生活?我如何才能让我的资产产生这些被动收入?我是否做好了心理准备去接受这种自由带来的责任和挑战?” 当这些问题有了清晰的答案,你或许就能更准确地知道,你离“不当工薪族”还有多远,以及需要多少闲钱来支持这个转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大部分人来说,这明显就是“皇帝用不用锄头”之类的问题。报告中有近45%的人认为自己有1000w闲钱也会工作,这显然是因为大部分人对数字和相应的生活根本没有概念。

闲钱和资产是两个概念。北上广以及准一线城市的许多家庭,由于近些年房产升值的关系,资产可能超过1000w。他们以为自己明白1000w闲钱是什么概念,其实他们不明白,因为资产有近1000w,这不代表他们有1000w的闲钱可供投资。

所谓闲钱,就是所谓的“可投资资产”。你把自己和孩子现有住房卖了,这部分钱算不上是“可投资资产”。因为由于流通性的关系,你短期内根本没法把这部分资产套现,用于其他投资,而且用这部分资产投资一般情况下也没什么意义。

一般将可投资资产超过600w-1000w的人群称为“高净值人群”。你可以用“可投资资产”、“高净值人群”作为关键词搜搜,无论标准是600w,还是1000w,社科院、招商银行等研究金融机构利用各银行VIP热线等数据估算结果都表明2017年中国高净值人群都不超过200w,占人口比重不超过0.15%。

人口中前0.1%的人群当然属于上层人群,中国上层(前5%)储蓄率在75%左右,而中层(收入前25%)只有45%。不止是中国,大部分国家的上层储蓄率都更高。因此上层必然比其他阶层有更多的资本进行投资,收入也必然有更多的比率是来自利息、租金、股金等资本收入。

有本书叫《格调》,里面讲区分“上层”和“中上层”的标志并不是财富,因为两个群体中很多家庭的资产差距并不大。真正区分“上层”和“中上层”的是价值观:“中上层”和其他中层家庭教育中会更多的强调孩子要靠自己努力而不是家庭。因为中层主要收入来自“人力资本”(主要是教育),这是很难继承和遗赠的;而上层的收入主要是资本收入,这部分收入必然可以让自己的孩子荫袭,对这部分家庭来说过分的强调孩子要靠自身,而不是运营家庭优势,就有点削足适履了。

《中国新闻周刊》无论通过电话、还是街头随机采访1000个人,其中最多有2个人左右明白1000w可供投资的现金是什么概念,而998个人一辈子都不可能明白1000w现金能够带来的生活。举个例子,下图是西安小寨附近(西安商业中心之一)某门面业主因为资金紧张带租约出售门面的售价。这门面年回报率大概是9%,且可以抗通胀。也就是你有1000w现金,大概率年回报率可以有8%,也就是你年收入至少会有80w且抗通胀。

所以显然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的大部分工薪阶层并不明白,当自己有大量闲钱时,最重要的不是自身的工作,而是如何投资让这些资本回报率更高。

你问我有里有多少闲钱就不当工薪阶层了,1000w吧,一个人最开心的就是钱齐齐整整,而且我都有1000w了还算毛工薪~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