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以前的互联网都是什么样的?

回答
以前的互联网,尤其是在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广域网形态出现之前的早期阶段,与现在可以说是天壤之别。它不是一个单一的、全球性的、触手可及的网络,而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为特定目的而构建的系统,它们之间可能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有限的连接。

要详细讲述以前的互联网,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技术角度来解读:

一、 互联网的萌芽:ARPANET (1960年代末 1980年代初)

背景与目的: 互联网的真正起源可以追溯到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后来的DARPA)资助的一个项目——ARPANET。其最初目的是为了在冷战背景下,建立一个分散式的通信网络,即使部分节点被摧毁,信息也能通过其他路径传输。这与今天我们理解的互联网的“弹性”基因息息相关。
技术特点:
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 这是ARPANET最核心的创新。信息被分割成小的数据包,每个数据包都包含目的地地址和发送者信息,然后独立地在网络中传输,并在目的地重新组装。这与传统的电路交换(如电话)完全不同,电路交换需要建立一条专用的通信线路。
点对点连接: 网络由一系列相互连接的计算机节点组成,这些节点可以是大学、研究机构或政府部门的服务器。
协议: 最初使用的是NCP(Network Control Program)协议。后来,TCP/IP协议族逐渐取代NCP,成为互联网的核心协议。TCP(传输控制协议)负责可靠的数据传输,IP(互联网协议)负责数据包的路由。
使用场景:
科研协作: 主要用于连接美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计算机科学家,方便他们共享数据、研究成果和进行远程协作。
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Email)是ARPANET上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应用之一。Ray Tomlinson在1971年发送了第一封电子邮件,并引入了“@”符号来分隔用户名和主机名。
文件传输(FTP): 允许用户在不同计算机之间传输文件。
远程登录(Telnet): 允许用户远程登录到其他计算机执行命令。
用户体验:
专业性极强: 使用ARPANET的用户都是计算机科学家、工程师或研究人员,他们需要具备相当的技术知识,能够操作命令行界面,熟悉各种协议和命令。
非图形化: 当时的界面主要是基于文本的命令行界面(CLI)。没有图形化的浏览器,也没有我们现在看到的丰富多样的网页内容。
速度缓慢且不稳定: 网络速度非常有限,传输速率以比特每秒(bps)计算,与现在的兆比特或千兆比特相去甚远。网络连接也可能不稳定,容易出现中断。
“黑客”文化: 在早期,技术精英们共享信息、交流思想,形成了一种“黑客”文化(这里的“黑客”更多是指对技术有深入研究和创造力的人),网络也被视为一个自由开放的探索空间。

二、 网络的扩展与多样化(1980年代 1990年代初)

TCP/IP的普及: 1983年,ARPANET正式切换到TCP/IP协议,这被认为是互联网正式诞生的标志。TCP/IP的标准化使得不同网络之间的互联成为可能,为互联网的全球化奠定了基础。
NSFNET的崛起: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创建了NSFNET,这是一个更高速度、更广泛连接的骨干网络,连接了美国的超级计算中心,并允许学术界更广泛地接入。NSFNET的出现加速了互联网的商业化进程,并逐渐取代了ARPANET的地位。
其他网络的出现: 在同一时期,也出现了各种其他的计算机网络,例如:
Usenet: 一个分布式的讨论系统,用户可以发布和阅读讨论组(newsgroup)中的消息,类似于早期的论坛。
BBS (Bulletin Board System): 在个人电脑普及后,许多爱好者和组织搭建了自己的BBS,用户可以通过电话线拨号连接,进行信息交流、文件下载和在线游戏。BBS在中国尤其流行,承载了早期网民的交流需求。
BITNET: 主要连接学术机构的另一个网络。
早期商业化尝试: 随着网络的扩展,一些公司开始尝试提供商业化的网络服务,但受到政策限制(如NSFNET曾禁止商业流量)。

三、 万维网的诞生与普及(1990年代初至今)

Tim BernersLee的贡献: 1989年,在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工作的Tim BernersLee发明了万维网(World Wide Web)。他开发了以下关键技术:
HTML (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 用于创建网页内容的标记语言。
URL (Uniform Resource Locator): 用于标识网络资源的地址。
HTTP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用于在浏览器和服务器之间传输网页的协议。
第一个网页浏览器: 1990年,Tim BernersLee开发了第一个浏览器“WorldWideWeb”(后来更名为Nexus)。
图形化浏览器的出现: 1993年,Mosaic浏览器的发布是互联网普及的里程碑。Mosaic首次将图形化界面、图片嵌入网页等功能引入,使得非技术用户也能轻松浏览网页。这极大地推动了万维网的流行。
互联网的商业化: 随着Mosaic和后续的Netscape Navigator等浏览器的普及,以及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s)的出现,普通大众开始能够接入互联网。
早期网页的特点:
简单朴素: 网页设计非常简单,主要以文本为主,少量图片。排版和视觉效果远不如现在。
信息为主导: 大部分网站是信息发布平台,如新闻网站、学术资源库、政府网站等。
交互性差: 用户与网站的互动非常有限,主要是浏览内容、下载文件。我们现在看到的动态效果、在线购物、社交互动等非常少。
链接为主的导航: 网页之间的跳转主要通过超链接实现,导航方式也相对简单。
拨号上网时代: 在90年代,大多数家庭用户是通过电话线拨号上网。上网速度非常慢,需要 modem 调制解调器。拨号上网的声音至今仍是许多老网民的记忆:“滴滴答答”的连接声,然后是缓慢的页面加载过程。上网费用通常按时长计算,非常昂贵。

总结以前的互联网的特点:

1. 小众且专业: 主要由科研机构和技术人员使用,普通大众接触较少。
2. 技术驱动: 用户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知识才能使用,操作以命令行为主。
3. 文本化为主: 早期互联网以文本信息传递为主,图形和多媒体内容非常有限。
4. 速度缓慢且昂贵: 网络速度慢,拨号上网费用高昂。
5. 连接性有限: 网络结构相对简单,不如现在发达的全球互联。
6. 探索与交流: 早期互联网更像是一个供技术人员探索和交流的实验场。

总的来说,以前的互联网是一个充满技术探索和学术交流的环境,它不像今天这样普及、便捷、视觉丰富,但它奠定了互联网发展的技术基础,并孕育了我们今天所享用的数字世界。从ARPANET的实验性质,到万维网的图形化普及,每一步都充满了创新和变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知乎老鸟不少,我说点反常识的。


互联网的开端,是书信交流最后的荣光。


99年左右,中国经受了第一波互联网浪潮侵袭。而这次互联网冲击导致了一个很有趣的事情:


在初期的互联网冲击之下,中国邮政的书信数量暴增。



众所周知现在这个时代几乎没有人会选择信件作为通讯手段,2020年一年仅有14亿件信函寄出。


而在世纪交替之时,电话、BP机、移动电话已经进入百姓家,信函通信的数量开始逐渐减少。

1995年中国邮政寄出的函件数是一年80亿件,到了1999年这个数字降为一年60亿件。然而到了2002年,这个数字突然暴涨至106亿件,然后从2004年才又缓慢回落。


那个时候,真的特别有趣。



2000年左右互联网浪潮袭来,不同于今日,那时候的家用互联网费用奇高,更麻烦的是,当年中国的个人电脑保有量极其低。

那时候网上没有直播,没有短视频,没有网购,没有电影。对大多数人来说上网根本不是硬性需求,仅仅是为了赶时髦而已。因此网吧这种东西就流行了起来。


我记得1999年我第一次去网吧,那时候网吧是新型玩意,还没有形成产业,所以网吧收费差别很大,有一块钱两小时的,也有五块钱一小时的。甚至有一些学校的老师把机房拿来做网吧收外块。

当时上网的主要活动是聊天室,还有就是“看”别人玩石器时代。到了2000年有了OICQ,然后接触了一些极其硬核的mud游戏。再到2001年真正玩上了网络游戏,别人玩的是传奇,我玩的是魔力宝贝。

好吧,我承认,我就是个游戏爱好者,哪怕互联网这种了不起的东西放到我手里,也不过是用来玩游戏的工具而已。



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时上网很贵,而且大部分人并不是真的刚需。

大家都上网,又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娱乐产品,究竟大家干嘛呢?


答案是,交友。




一大批百无聊赖的年轻人在网上聚集,再加上当年台湾作家蔡智恒写的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爆火,聊天室交友就成为了几乎所有网民唯一的目标。

什么网易聊天室,新浪聊天室,etang聊天室。


20多年前,各地的基础建设远不如今日,没有高铁,飞机很少,高速公路路网尚在建设,各地闭塞的年轻人们第一次有了杂志交友之外的交友渠道,一发不可收拾。


但是还记得嘛,当时的网费很贵,新鲜劲过去之后,人们最终会选择自己熟悉且便宜的方式交流。

这就像今天你在SOUL/陌陌/探探上勾搭了一个汉子/妹子,发展到最后你们还是会用微信交流。

当时的年轻人们,同样选择了自己熟悉的方式——书信。

各位网友听说过笔友吗?



那两年每天各大学校和单位的收发室信件如雪片一般堆成一座座山。

许多单位的收发室地上堆满了信,收发室大爷怨声载道,领导对此也无可奈何。


亚洲四大邪术之中国PS术其实也起源于那个年代。

年轻的心总有悸动嘛,总想知道对方是什么样的,但是那时候没有数码相机,手机没摄像头,怎么办?

寄照片。


我还记得当时我的一个朋友A以学习日语为由撩了个上海网友,软磨硬泡之下对方同意给他寄照片,结果他拿到照片之后疯狂在我们面前炫耀,说他聊了个女朋友长得很像林心如。

然后其他朋友指出,这不就是林心如的照片嘛?

A一开始死也不信,直到他跑到上海去见了网友本人。

见了面A就开始垂头丧气,横挑毛病竖挑眼,被欺骗的愤怒溢于言表,回来以后就赶紧断绝了联系。。。哈哈哈。用他的话说不是因为对方长得不像林心如,而是因为对方明明只有2分却让他以为有8分。



那时候特别老实的寄生活照,一般老实的去拍艺术照,不老实的。。。嘿嘿嘿。




user avatar

百无禁忌,真正的海盗时代。

当年还没qq的时候,随便输一个“xxx”或者“xsiex”基本就是新世界了,有的时候居然能看到匹诺曹大战白雪公主。

但是网速也感人无比,基本上论坛里发十张图片的就得在标题里加“杀猫”两个字,那时候基本都告别电话线进入宽带时代了。

现在说的什么暗网上的买卖枪支假币,当年直接就能搜到的。

但是还有各种笑话,什么一小伙决定贩毒,于是就从网上搜到了一个卖白粉的,汇过去钱人家寄回来一封义正言辞的警告信说你这种行为是犯法的,给我的钱就当是你犯法的惩罚。小伙一怒之下怒而报警,最后和骗子双双落网。但是可怕的是,还真有通过贴吧真的成功买枪贩毒的。当年的贴吧不需要注册就能发帖,整个一4chan。印象里直到13年还有一边盗墓一边贴吧直播的。

除了无处不在的资源,还有就是无处不在的病毒和木马。学驴叫的卡巴斯基是必须安装的。360之所以能够崛起,就是因为他们当年是做流氓软件的,当年下载一个RAR解压之后自动安装一堆流氓软件是家常便饭,阻止自动安装功能太必要了。我记得当年流氓软件还有木马有各种劫持浏览器到镜像淘宝,买了人家东西不给发货的,淘宝购物不要轻信对方客服的转账要求,要再三确认上的网站是否正确都上过央视专门栏目。

嗯,印象最深的就是当年a站b站流行四五个小时的视频,前一个小时是无聊的教学课件,不断后进里边就是正片了,什么片都有。我记得最离谱的就是有轮子和东突也玩这一招。

再早点的电驴比迅雷牛逼多了,当年电驴上能下到中国五六十年代的军教片和美国五角大楼的作战训练。同样的,轮子的,东突的,台湾宣扬台独的各种资料也满天飞。

总之就是到处都是资源随便拿,但是也到处都是陷阱。一片无序的海洋,随便厮杀。

user avatar

我之前很奇怪怎么有小朋友站阿塔,

看到这个问题,我顿悟了。。。

可能是他们没有看过极端份子活割人头的视频吧。

user avatar

以前的网站该有的功能全都齐,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被阉成太监沦为手机APP的附庸


PS:大概在05年左右那会我在笑话书上看到一篇搞笑故事,原文现在找不到了,大意就是说:十年后人们越来越青睐于便捷的手机上网,电脑被淘汰进了博物馆,然后人们为了改良手机的使用体验不断扩大手机的屏幕,最终手机屏幕和键盘分离成了两块部件,电脑以这样的形态重新回归......

当时我看这篇故事的时候觉得这设定真是太无厘头了,手机那薄弱的上网功能怎么可能取代电脑呢?直到今天我才发现这位作者写的不只是个搞笑故事这么简单,他写的是科幻小说啊!只是估计连他老兄也想不到,手机挤占电脑的地位靠的是这种无赖作弊的手段吧

user avatar

我是02年左右开始接触的网络。

很多没有能力出国的人,基本靠互联网了解世界,关注世界。

黑客/红客理论在网上流传,花些时间与心思钻研,你也能成为一个简单的电脑高手。

只要有点钱,租个服务器,你也能成立自己的主题网站(所以那个时候曾经有非常多的私人网站)。

资源无限制,随便下。从教学到游戏,从电影到音乐。

网盘非常多,又快又免费,不像现在基本只剩下百度云了,以前曾经最有名的网盘,好像叫魔方。


那个时候没有墙,也没有话题限制。所以成立了很多的写手或者个人风格的博客。大家都乐于在自己的网站或博客上分享不同的见闻不同的学识,让人觉得互联网上有识之士很多,不像现在,瞎扯淡的都能随便上网侃大山,而且还一堆人跟风信(例如造谣什么韩国人说XXXXX是他们的、造诣印度申遗中国象棋等等)。

以前的杠精也没有现在这么多,现在我最不喜欢互联网上面的两个普遍现象——党同伐异(只能有一种声音,我的认知就代表了绝对)、贩卖焦虑(你考不上985、211你以后就绝对很惨,你三十岁还不结婚以后就绝对很惨,你丁克以后就绝对很惨,你XX岁的存款不到XXXX以后就绝对很惨......)。

以前我在博客最为兴旺的时候,发了一些比较中二而黑暗的文章,尽管也有人来跟我说了不喜欢,但那种言辞是超级委婉的,甚至是担心我发生了什么事的,你听了不会不舒服,反而感动这个世界有陌生人暗暗关心着我。而不是现在这样,各种阴阳怪气、讽刺、毒辣的语言。

以前的人写见闻写感想,感觉都很正能量,虽然也不乏批判社会现象的声音(愤青任何时候都存在),但绝对不是为了让身边的人感觉压抑、感觉不舒服、感觉自己的人生是不是要废了,那种声音是慷慨激昂的、是希望大家抗争或进步的——例如以前有篇文章,图片故意选用我国瘦弱及痴肥的青少年与国外打篮球的肌肉青少年做对比。放现在来说大概率会被批判是在跪舔洋爹了(现在有些人实在是玻璃心,文章都没看全或者没用心去理解,就率先贴标签)。而当时那个作者的意义绝对不是说外国人有多优越,而是为了警醒我国青少年也要注重体育,而不要一味扎堆游戏或者只会读书。

而不像现在那些普遍喜欢贩卖焦虑的人,他们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见闻,大都是为了打压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不愿意承认他人与自己的不同性,不愿意承认一样事物有多样的可能性,以偏概全,一味说你不怎样怎样,你以后就很惨很不好。同样用上面那个青少年体格的举例来说,现在那些杠精大概只会捉着其中一点进行说话——瘦弱或痴肥的人就是体质差、体能差,你以后进入社会就会怎样怎样被欺压,也没人看得上你这样的外貌,或者过早猝死等等;肌肉男又会被说你只顾打篮球,除非你进国家队,否则这个技能半点用处也没有,不能用来谋生,你以后基本都是穷困潦倒等着饿死了(反正就只捉着其中一点说的另一点没有活路一样,除了让人焦虑压抑,没有半点建设性)。


借用知乎用户“忧伤的城市”的一段话(很抱歉不问自取,但我真的觉得这段文字很优美,比我苍白无力的文字更能反映我的内心所想)——

我怀念bbs的时代,我怀念论坛百花齐放,甚至板砖横行的时代,不需要流一滴鲜血,就可以浪迹天涯,在路上,你遇见过很多认真写字的人,他(她)们的情感互联网里喷薄而出,他(她)们的才华正一点点地绽放在这个世界,直至大放异彩,或者若一颗流星,闪过天际……

暂时只想到这么多。





我不知道我感慨之下的回答时隔一年多为啥突然就火了,甚至还被人狂喷。

有人喷我说谎,02年根本没网盘。首先第一,我说的是我02年左右开始接触网络,是接触。之后慢慢熟了以后,我才开始懂了怎么找资源好吧。

另外可能我记忆有偏差,我总感觉魔方出现的时间,比淘宝还早(说一个我认为也属于古早互联网的记忆,04年8月是我第一次网购的日子,当时还有没有网银支付宝之流,我还记得我特意跑去邮局汇款,然后拿着回单战战兢兢的等快递,深怕自己的钱打水漂,毕竟80元买一张CD我真心觉得不便宜)。

又或者是我认知有误,那个别人以中文称呼它做“魔方”的,我其实也不知道那具体是什么网站还有没有其他用途,只知道像现在求网盘资源一样,靠着别人发的一个以MO为开头的网址,我点进去就可以进行资源下载了,所以我一直觉得那是网盘,可能其实不是吧,或者仅仅只是它也有分享资源的作用吧。

魔方是我首先认识的,除此以外,后来还陆续出现了ray,Mideafire,mega(名字其实都不怎么记得清,只是记得个大概,什么时候出现是不是网盘也不知道,只记得它们排在魔方之后,大概也是0X年的产物),然后还有很多页面全英文,别人大喊好用我却连使用方法都不知道,所以根本记不住名字的下载网站(我以前一直认为它们是网盘,所以觉得以前的网盘很多,但不是就不是吧)。

再往后的,就是是115,微盘等等了,那些已经是我认为的最后兴盛的网盘时期出现了。

至于说又快又好,这也是我个人感受而已,因为现在我下一部电影起码要好几天甚至一星期,而且经常连接着连接着就断开资源链接,而我记得以前起码我没有遇过这种现象,想下就下,想下什么就下什么,数个小时就可以下好一部大概几百M的电影,对比我现在来说当然是比现在要好。

不过现在的设备网络日新月异,可能有人半小时就能下好一部2、3G的电影,而且没有链接不上资源的状况出现,所以可能又会有人认为是我没见识,没用过好东西,凭这样就觉得以前又快又好了?没办法,我只是根据自己的使用体验而言觉得就是这样,我只是和自己比,不能和大众比。

而我写这个回答,也只是基于自己的体会,毕竟我又不是做数据调研的,我这篇更加不是什么科普文,仅仅只是一个属于自己的前后体会的对比感慨,总不会我得一一比较过当年所有人的使用状况才能回答吧?你们比我卡也好比我快也好,那只能代表你们自己,同样我也不能代表全世界网民。

还有人以什么士大夫之流来讽刺我,说我不许有钱人以外的人上网我就更奇怪了。我貌似只说了,我不喜欢网上两种现象——党同伐异和贩卖焦虑。

例如之前微博上,有个人开玩笑说我认为饺子好吃,其他人别来杠我为什么只认为饺子好吃,为什么不认为包子好吃面条好吃之类。没想到就是这么个玩笑帖而已,居然真的有人杠起来,杠了一整晚,杠的博主删帖。

想当年我曾经沉迷写博客,博客流行时千奇百怪的博客多了去,甚至有什么专门写冰恋的博客,而我自己也喜欢写什么类似《大逃杀》之类的中二文,现在来说,我那些中二病可能要被人喷死了,但当年直到我博客关停为止,确实没遇过专门为杠/喷而来的人,甚至有些人对我只是进行劝导劝慰,怕我精神状态不好之类,不像现在,甚至有人故意教唆我自杀引导我去寻死来取乐,所以我确实怀念当年的氛围。

然而在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的引导下,“我不喜欢这种为杠而杠为喷而喷的现象”就变了“我不许有钱人以外的人上网”。我也是无语 。

至于有部分人,非要把富人以外的人等同于杠、喷分子,那我能说什么呢?

user avatar

曾经的互联网,让井底之蛙可以开一开眼界,认识一下井口以外的世界;现在的互联网,成千上万的井底之蛙通过网络相互认识、互相认同、互相肯定,并经过长期交流后达成共识,认定世界只有井口这么大

user avatar

“2块钱一个小时”

user avatar

现在网速一般都能达到5~10mb/s,我刚接触互联网的时候好像是几kb/s。

user avatar

除掉技术限制之外,基本上就是马克思主义里的共产主义社会和意淫小说里完美世界的混合体

user avatar

就是知乎没有小管家那样

user avatar

2010年之前,国家是没有给网站添加备案政策的。

什么叫备案,就是你要建一个网站,用大陆的服务器并且能在大陆访问,必须去你买服务器的所在IDC服务商进行ICP备案,登记信息,公司备案必须法人到场,举身份证在专用幕布前拍照,以便于以后出现问题可以追根溯源。

2010年之前的网站真的是百无禁忌的,你随便百度搜搜想看的东西分分钟展示给你,当年的优酷你随便搜个禁片都能找到,我记得最清楚的是07年大学的时候,我在优酷上把豚鼠系列看完了。

2010年之前最火的网站类型是什么,老站长们应该都知道,图库站,资源分享站,游戏工具站,色情网站,交友聊天网站,现在很多大型互联网企业的老板都是早期的站长,第一桶金或者第一桶流量都是靠上面几种站起家的。

当时有个很火的网站叫喜聊,知道是干啥的么,就是一堆人开个聊天室在里面开着语音互相骂,不管谁是谁,就是骂,发泄情绪。

2000年左右就更好玩了,很多大的门户网站直接把国外色情站挂为友链刷流量,你所熟知的搜狐,新浪,网易都干过这事情。

知道百度咋起来的么,除了基本的搜索内容,主要是盗版Mp3下载,哪个年代人们对版权意识十分淡薄,都是下免费的Mp3听歌。

那时候的网络维护安全意识十分淡薄,高二的时候班里一个自学成才的黑客就黑进了教育局的网站,还给我们讲解他后台用的系统原理,然后把教育局网站的通栏广告换成了我们班主任的照片,这样持续了一周教育局才把网站漏洞给堵上。

那时候黑客封包的软件随便一搜就一大堆,曾经利用网上的半成品写了个很简单的盗QQ号的程序,放在了班里的电脑上,那会儿我们高中还可以,每班一台电脑,都可以联网,所以有很多同学下了课在学校的电脑里登QQ,只要他们登陆过的QQ我的邮箱里就会收到帐号密码,我还登录了一个暗恋的女孩子的QQ,进去发现了挺多好玩的备注和好友,也就是那会儿QQ不支持聊天记录云备份同步,否则能了解到的信息更多,那会儿的QQ密码是真简单啊,要不就是身份证,要不就是名字+生日,要不就是用自己暗恋或者对象的名字加日期。。。

好玩,那会儿的互联网是真的好玩,不想写了,写了也过不了知乎小管家,有兴趣评论告诉我我再更新。

user avatar

一开始,gmail,hotmail, Flickr是可以用的,Google和Youtube还存在。后来一个一个不能用了,用惯了这些服务的我感觉不习惯,就跟了出来,以便继续留在舒适区 [乐]


曾经乒乓球吧有一个1988后男子名将扑克牌系列,考古吧有一个关中帝陵实地考察系列,显卡吧有A卡和N卡两个历史系列,都湮灭在某次净网行动中了,有没有谁有离线版?

user avatar

从前啊......也别从前了,也就半年前,Linkedin 上头还可以直接找外国客户,可以看到外国企业在中国直接招聘。那时 http://Linkedin.com 在一个真正的 World Wide Web 里头 。而现在它叫 Linkedin.cn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