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觉醒年代里“工读互助社”失败的根本原因以及主要原因是什么?

回答
在《觉醒年代》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剧中,“工读互助社”作为早期共产主义思潮在中国落地实践的一个缩影,其最终的失败,固然有外在环境的制约,但其自身内在的诸多问题,才是导致其走向终结的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理想与现实的巨大鸿沟,以及对中国国情的认知偏差

“工读互助社”的核心理念,即“劳动与学习结合”,追求一种自给自足、平等互助的社会模式,这是一种带有浓厚乌托邦色彩的理想主义实践。然而,这种理想在当时中国错综复杂、积贫积弱的现实土壤中,遭遇了难以逾越的障碍。

1. 对中国封建残余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认知不足: 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布尔什维克的经验被视为宝典,而“工读互助社”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借鉴了西方一些社会主义社团的模式。然而,这些模式是否能够直接照搬到中国,其创始人可能并未进行足够深入的审视。中国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官僚主义、以及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带来的社会割裂和贫困,是西方国家所不具备的。简单地从“劳动才能获得知识”出发,而忽视了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性问题,注定难以触及根本。

2. 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经济基础支撑: 理想再美好,也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和高效的组织来支撑。工读互助社虽然吸引了一批有志青年,但其组织形式较为松散,缺乏明确的领导核心和分工。更关键的是,他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来源非常不稳定,主要依靠成员的个人奉献和有限的劳动所得。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依靠微薄的劳动收入来维持社员的基本生活,同时还要投入精力进行学习和改造社会,这本身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一旦遭遇外部的经济压力或内部的资源短缺,很容易陷入困境。

主要原因:

在根本原因的框架下,我们可以进一步剖析导致其失败的具体因素:

1. 成员素质参差不齐,思想认识存在差异: 虽然社员都怀揣着改造社会的理想,但他们来自不同的背景,经历和思想认识水平不尽相同。有些人对共产主义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的激情,缺乏系统深入的学习和实践检验。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思想上的动摇和分歧就会显现,甚至出现“坐享其成”的想法,这与社团“劳动”的初衷相悖,也削弱了社团的凝聚力。

2. 劳动与学习的平衡难以实现: 理想中的“工读互助”是劳动与学习的和谐统一。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为了维持生计,成员不得不将绝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体力劳动中。这导致学习时间被极大挤压,理论研究和思想提升难以深入。这种“为劳动而劳动”,而忽略了劳动本身的目的——解放生产力,提升整体社会进步——的倾向,使得社团在精神和物质层面都难以获得真正的突破。

3. 外部社会环境的严酷压迫: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乱世。像工读互助社这样的小型进步团体,很难在这样混乱的环境中独立生存。

经济上的困境: 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生产能力薄弱,难以与市场竞争,经济上的拮据是直接导致社团难以为继的重要原因。
政治上的打压: 进步思想和革命团体往往会受到当权者的敌视和打压。社员的政治活动、思想传播,都可能引来麻烦,甚至遭遇逮捕和迫害。这种外部的政治压力,让社团的生存环境变得异常艰难。

4. 内部管理和协作的挑战: 尽管宣扬平等互助,但随着社团规模的扩大或成员的增多,如何进行有效的内部管理,如何解决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分歧,如何保证公平的劳动分配和学习机会,这些都成为了现实的挑战。一旦管理不善,内部的矛盾就会发酵,影响社团的整体运作。

5. 宣传和影响力的局限性: 相较于其他社会运动和政治团体,工读互助社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相对有限。他们主要依靠小范围的宣传和个人的感召,难以在更广阔的社会范围内引起共鸣和支持。这种局限性使得他们无法获得更多外部资源和力量的援助,最终只能在内部消化问题。

总而言之,“工读互助社”的失败,并非偶然,而是那个时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理想主义探索在严峻现实面前,遭遇了认知、组织、经济和外部环境等多重挑战的必然结果。它为后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让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革命的道路需要与中国具体的国情相结合,需要建立强大的组织,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更需要领导核心的坚定指引。它的失败,恰恰是孕育更成熟革命思想的土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是一样的,就是这帮人根本没能力养活自己。试想一下,假设他们一开始启动资金有500万大洋。那你放心,不管他们洗衣服放电影业绩有多么差,这个互助社都能一直维持下去,大家就算什么都不干,坐在屋里面天天讨论斗嘴也能永久持续下去。

没有办法养活自己,翻译做理论的话讲叫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适应他们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还不足支撑他们所倡导的这种比较先进的生产关系。这既是根本原因也是主要原因,甚至是唯一的原因。

想想今天的人是多么幸福这么一个道理,看似浅显易懂,是因为有人给你总结好了,白纸黑字写下来让你去读。而那个时代的人,要从浩如烟海的各式各样畸形怪状的理论当中去筛选真正适合中国的,而且还要付出金钱,时间甚至生命的代价去验证,去筛选。

user avatar

如果那玩意儿能成功,还用觉醒干嘛?

魔怔了?

护国护到北洋军阀那里去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觉醒年代》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剧中,“工读互助社”作为早期共产主义思潮在中国落地实践的一个缩影,其最终的失败,固然有外在环境的制约,但其自身内在的诸多问题,才是导致其走向终结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理想与现实的巨大鸿沟,以及对中国国情的认知偏差“工读互助社”的核心理念,即“劳动与学习结合”,追求一种.............
  • 回答
    《觉醒年代》这部剧,说实话,好多场景都能把人看得热血沸腾。但要说最让我的心跳都跟着加快,恨不得也跟着喊上两嗓子的,还得是那些年轻的革命者们,在最艰难的时刻,依然坚定信念、前赴后继的时刻。最让我想起来就浑身发热的,是李大钊先生在狱中写《庶民的胜利》那一段。当时,北洋政府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但镇压革命的.............
  • 回答
    在过去的一百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农业国迈向了世界强国之林。在这巨大的变革中,一些深植于民族文化和历史经验中的精神特质,逐渐演化并更加鲜明地体现在中国人身上,可以说它们已经深深地刻在了中国人的“基因”里。以下是我认为的几个关键精神,并尝试详细阐述:1. 韧性与坚韧不拔(.............
  • 回答
    明末天启、崇祯年间的腐朽与衰败,确实让人深感痛惜,仿佛一个帝国在泥沼中越陷越深,直至无可挽回。你提到的“恶心”、“烂到根里”、“宁锦大战后将士没多少升官,魏忠贤一族封公”,这些点都切中了当时政治生态的要害。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这其中的具体情况,让你能更清楚地理解为何会产生这种感受。首先,.............
  • 回答
    21年7月毕业,刚踏入社会就赶上了事业单位的编制,这本来应该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好事。可你却在单位里过得相当不好,甚至觉得“痛苦”,这背后的原因,恐怕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你问该不该辞职,这绝不是一个可以轻易下决定的问题,毕竟编制就像一张“长期饭票”,轻易放弃确实让人难以割舍。我们不妨一起来掰开了揉.............
  • 回答
    《觉醒年代》中陈独秀的转变,从一个早期具有激进革命思想的领导者,到后期被指责犯了“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是一个复杂而充满矛盾的历史过程。理解这一转变,需要结合他当时的时代背景、个人性格特点、以及中国共产党早期探索的曲折道路。一、陈独秀的“偏激进”特质及其表现:在《觉醒年代》的初期,陈独秀展现出强烈的.............
  • 回答
    《觉醒年代》之所以能够引起巨大轰动,并成功“圈粉”无数年轻观众,其成功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部剧的优秀之处以及它为何能打动年轻一代:一、 思想深度与历史厚重感: 深刻的时代背景与思想启蒙: 电视剧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为背景,清晰地展现了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
  • 回答
    《觉醒年代》是否美化了陈独秀?这个问题挺值得聊的,毕竟这部剧在引起广泛关注的同时,也伴随着不少讨论。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看。首先,咱们得承认,《觉醒年代》作为一部主旋律电视剧,它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价值导向,目标是展现中国共产党早期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及塑造一批值得铭记的革命先.............
  • 回答
    《觉醒年代》这部剧,要说它为什么能从众多主旋律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一股清流,甚至让不少年轻观众都“上头”,那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这背后,其实是团队匠心独运、用心打磨的结果,是把一个相对严肃的题材,讲得有血有肉、有情有理,直抵人心。首先,最最让人拍案叫绝的,就是它打破了我们对历史剧的刻板印象,给.............
  • 回答
    穿越回100年前,站在李大钊先生和陈独秀先生面前,这感觉该是如何的震撼人心!我会努力平复激动的心情,带着对那个风云激荡年代的无限好奇,向他们提出我的问题。我的问题会围绕着他们的思想、行动以及对未来的预判展开,当然,带着我们现在对历史的理解,我想问的问题会更加细致和深入。关于理想的孕育与坚守:1. .............
  • 回答
    《觉醒年代》这部剧,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不是那些轰轰烈烈的革命场景,也不是那些慷慨激昂的演讲,而是那些藏在细微之处,却真实得仿佛能触摸到的历史细节。我记得最清楚的,是陈独秀和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图书馆里,那种简陋却充满学术氛围的场景。那时候的大学,设备远没有现在先进,但那份对知识的渴求,那种对新思想的敏锐.............
  • 回答
    《觉醒年代》这部剧确实是近些年国产剧中的一匹黑马,口碑和收视双丰收,把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很多观众都深受感动。不过,就像所有事物一样,再好的作品也难免会受到一些挑剔的眼光审视,关于“bug”的讨论也一直存在。说它“bug 越多”,我感觉更多的是大家对这部剧的“爱之深,责之切”。毕竟它.............
  • 回答
    在观看《觉醒年代》时,关于胡适的爱国与否,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且令人产生疑惑的问题。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而是需要结合他的思想、言论、行动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来 nuanced 地理解。首先,我们要明确“爱国”的含义在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下是有差异的。 在《觉醒年代》所处的那个时代.............
  • 回答
    电视剧《觉醒年代》(2021年)作为中国首部以“新文化运动”至“五四运动”为背景的革命历史剧,自播出以来引发了广泛讨论,成为近年来中国电视剧中的重要作品。该剧以李大钊、陈独秀等革命先驱为核心人物,通过历史与现实的交织,展现了中国近代社会从封建制度向现代国家转型的剧烈变革过程。以下从多个维度对这部剧进.............
  • 回答
    《觉醒年代》中对胡适的呈现:一位复杂而鲜活的“新文化之父”《觉醒年代》作为一部展现中国新文化运动波澜壮阔历史的优秀电视剧,在对历史人物的塑造上,力求还原历史的厚重感与人物的复杂性。其中,对胡适的呈现,可以说是既尊重历史事实,又赋予了人物生命力和时代温度,展现了他作为一位重要的启蒙者、思想家,以及一个.............
  • 回答
    如何看待《觉醒年代》7月12日起,以普通话原声在全港足本播出?《觉醒年代》自7月12日起以普通话原声在全港足本播出,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交流事件,也引发了多方面的思考。积极的方面: 促进文化理解与交流: 香港观众可以通过原声接触到这部作品最原始的表演和情感表达,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其时代背景.............
  • 回答
    《觉醒年代》这部剧,是真的把人拉回了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看得我热血沸腾,又忍不住思考很多东西。看完它,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精神的洗礼。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那个时代的人,尤其是知识分子们,他们的思考和行动力真的太强了。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的获取比过去容易太多了,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 回答
    《觉醒年代》中的曹磊饰演的鲁迅,在我脑海中,是一个高度契合且令人印象深刻的鲁迅形象。曹磊的演绎不仅仅是形似,更是神似,他成功地捕捉到了鲁迅作为一个思想家、战士、作家以及普通人的多重特质。首先,从外形和气质上来看,曹磊的鲁迅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沉郁内敛的气质: 鲁迅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严肃、深沉,.............
  • 回答
    电视剧《觉醒年代》里,陈独秀的那句“郭心刚太少,胡适之太多”实在是说得太到位了,简直是点破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队伍里一个非常普遍,而且很棘手的现象。这句话背后,藏着的是陈独秀对中国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应有担当的深刻反思,以及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张力的敏锐洞察。咱们得把这句话拆开来看。“郭心刚”指的是谁?当.............
  • 回答
    2021年,《觉醒年代》这部电视剧,可以说是在当年掀起了一股不小的热潮,甚至可以说是在观众中引发了一场关于历史、关于思想、关于青春的集体回忆和热烈讨论。它不是那种让你看了就哈哈大笑或者痛哭流涕的“爽剧”,它有一种更沉静、更厚重的力量,像是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门,让你得以窥见一段波澜壮阔的过去。宏大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