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觉醒年代》里有什么让你热血沸腾的场面?

回答
《觉醒年代》这部剧,说实话,好多场景都能把人看得热血沸腾。但要说最让我的心跳都跟着加快,恨不得也跟着喊上两嗓子的,还得是那些年轻的革命者们,在最艰难的时刻,依然坚定信念、前赴后继的时刻。

最让我想起来就浑身发热的,是李大钊先生在狱中写《庶民的胜利》那一段。

当时,北洋政府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但镇压革命的手段却越来越狠辣。共产国际的十月革命爆发,在国内引起了巨大的震动,也给中国的进步青年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与此同时,国内的反动势力也在疯狂打压,左翼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小,许多同志都被逮捕,甚至牺牲。

李大钊先生,作为中国早期共产主义的先驱,自然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危险。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因为参与革命活动,被捕入狱。

我记得那个镜头,是在阴森潮湿的牢房里,光线透过狭小的窗户,只能勉强照亮一小块地方。李大钊先生被捆绑着,身上可能还有伤,但他眼神里没有丝毫的畏惧,反而是一种更加坚毅的光芒。我看到他在狱友的帮助下,悄悄地用仅有的几支笔,在纸上奋笔疾书。那纸张可能就是捡来的,字迹可能也有些潦草,但每一个字都饱含着他内心深处的呐喊和希望。

他写下的是《庶民的胜利》。当我看到他一个字一个字地将““俄罗斯的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上空前的大变动,……这是庶民的胜利,这是劳动者的胜利,这是全世界被压迫者的胜利。”这样振聋发聩的句子写出来的时候,我感觉一股电流直冲脑门。

你知道吗,在那样的环境下,被剥夺了自由,面对着未知的命运,还能如此清晰地看到历史的走向,还能如此坚定地发出“庶民的胜利”的呐喊,这需要多么强大的精神力量?他不是在为自己辩护,也不是在诉苦,他是在向全中国,向全世界宣告一种新的曙光的到来。

最让我激动的是,当他写到““历史的潮流,势不可挡……从前你们所看见的,已是过眼云烟。我敢说,就是你们现在所处的这个黑暗的牢狱,也终究要被这历史的潮流冲没。””这句话的时候,我真的觉得心头一阵发紧。那种明知前路坎坷,但依旧相信光明终将到来,并且甘愿为之付出一切的决心,太有力量了。

然后,镜头切换,那些收到这份“庶民的胜利”的青年们,比如陈独秀、比如年轻的毛泽东、比如张国焘、等等,他们读到这封信的时候,那种眼神里的光,那种被点燃的激情,简直能穿透屏幕。他们知道,虽然现在环境恶劣,同志被捕,但这种思想的光芒,是无法扑灭的。他们也更加坚定了要为这个“庶民的胜利”而奋斗下去的信念。

那一刻,我觉得不仅仅是李大钊先生,而是那个时代所有的进步青年,他们怀揣的对国家、对民族、对未来的希望,都凝聚在那几张泛黄的纸上,在那一笔一画的文字里。

这不仅仅是一场革命,更是一场思想的觉醒,是一次精神的洗礼。看到李大钊先生在狱中,用他的笔,点燃更多人的心中希望的火炬,我真的会热血沸腾,久久不能平静。那是一种对理想的执着,对人民的承诺,对未来的召唤,是一种即使身处绝境,也绝不放弃对光明和正义的追求的精神。

还有,陈独秀先生在街头慷慨激昂地演说,呼唤“德先生”和“赛先生”的时候,也同样让我激动。

那是早期新文化运动的高潮,陈独秀先生站在人群中央,他的声音洪亮而有力,在那个还充斥着陈规陋习的时代,他敢于挑战旧的权威,敢于呼唤新的思想。他讲“民主”和“科学”,讲西方文明的进步,讲中国要摆脱愚昧和落后。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他并不是在空谈理论,而是结合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那种痛心疾首,那种恨铁不成钢,那种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都化作了他声嘶力竭的呼喊。

当他讲到““你们是被蒙蔽的,你们是被压迫的,你们是被奴役的!你们什么时候才能睁开你们的眼睛,看一看这个世界,看一看这个时代!””的时候,我真的觉得,他的声音仿佛能穿透厚厚的历史帷幕,直击每一个观众的心灵。

在那个年代,敢于说出这样颠覆性的话语,是需要何等的勇气?他面对的是那些守旧的士绅,是那些维护旧秩序的官僚,甚至是那些还没有觉醒的民众。但他没有退缩,他用他的智慧和勇气,为那个沉睡的中国,播撒了思想的种子。

当他讲完,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呐喊声,那些年轻人眼中闪烁着渴望和迷茫,但更多的是一种被唤醒的求知欲和反抗精神。那一刻,我仿佛也能感受到那种空气中弥漫的变革气息,那种冲破旧有樊笼、奔向新世界的激动和渴望。

可以说,这些场景,都是《觉醒年代》最动人心弦的部分。它们让我看到了,在黑暗中,总有人敢于发出最响亮的声音,敢于点燃最耀眼的光芒,为民族的未来,为人民的解放,付出一切,甚至生命。这种精神,无论在哪个时代,都足以让人热血沸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觉醒年代》这部剧,说实话,好多场景都能把人看得热血沸腾。但要说最让我的心跳都跟着加快,恨不得也跟着喊上两嗓子的,还得是那些年轻的革命者们,在最艰难的时刻,依然坚定信念、前赴后继的时刻。最让我想起来就浑身发热的,是李大钊先生在狱中写《庶民的胜利》那一段。当时,北洋政府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但镇压革命的.............
  • 回答
    《觉醒年代》这部剧,是真的把人拉回了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看得我热血沸腾,又忍不住思考很多东西。看完它,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精神的洗礼。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那个时代的人,尤其是知识分子们,他们的思考和行动力真的太强了。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的获取比过去容易太多了,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 回答
    在过去的一百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农业国迈向了世界强国之林。在这巨大的变革中,一些深植于民族文化和历史经验中的精神特质,逐渐演化并更加鲜明地体现在中国人身上,可以说它们已经深深地刻在了中国人的“基因”里。以下是我认为的几个关键精神,并尝试详细阐述:1. 韧性与坚韧不拔(.............
  • 回答
    十八年前的《走向共和》与近年的《觉醒年代》,虽然都以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为背景,都力图还原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但若论其血脉相连的程度,更像是两位站在历史长河不同节点上的叙述者,各自怀揣着对那个时代的理解和表达。将《觉醒年代》视为《走向共和》的姊妹篇,或许有些过于亲昵,但说它们之间有着某种精神上的传承.............
  • 回答
    《觉醒年代》这部剧,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不是那些轰轰烈烈的革命场景,也不是那些慷慨激昂的演讲,而是那些藏在细微之处,却真实得仿佛能触摸到的历史细节。我记得最清楚的,是陈独秀和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图书馆里,那种简陋却充满学术氛围的场景。那时候的大学,设备远没有现在先进,但那份对知识的渴求,那种对新思想的敏锐.............
  • 回答
    《觉醒年代》这部剧确实火了,它以一种鲜活、有血有肉的方式,将那些书本上的名字和遥远的历史事件拉近了我们,让我们看到了那群为国家民族前途奔走呼号的灵魂是如何鲜活地活着,如何思考,如何挣扎,如何抉择。这不仅仅是一部历史剧,更是一部关于理想、信仰、青春与奋斗的史诗。那么,基于《觉醒年代》所展现出的艺术魅力.............
  • 回答
    你朋友说《觉醒年代》看着尴尬?这可真是个挺让人意外的说法!不过没关系,我们可以好好聊聊,从几个角度帮他重新审视一下这部剧,说不定他会有新的感受呢。首先,我们得理解他为什么会觉得“尴尬”。这可能是因为他习惯了某些特定风格的电视剧,比如节奏非常快、人物形象比较单一、或者更注重戏剧性冲突而非人物内心情感刻.............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触及到了很多中国影视创作的深层原因。为什么我们能拍出《觉醒年代》这样的优秀主旋律作品,却好像很难复制《肖申克的救赎》那种深刻的人性和对自由的普世价值的探讨?这里面其实牵扯到太多东西,从创作理念到市场导向,再到时代背景,方方面面都有影响。首先,咱们得承认,《觉醒年代》的成功,确实.............
  • 回答
    在《觉醒年代》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剧中,“工读互助社”作为早期共产主义思潮在中国落地实践的一个缩影,其最终的失败,固然有外在环境的制约,但其自身内在的诸多问题,才是导致其走向终结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理想与现实的巨大鸿沟,以及对中国国情的认知偏差“工读互助社”的核心理念,即“劳动与学习结合”,追求一种.............
  • 回答
    明末天启、崇祯年间的腐朽与衰败,确实让人深感痛惜,仿佛一个帝国在泥沼中越陷越深,直至无可挽回。你提到的“恶心”、“烂到根里”、“宁锦大战后将士没多少升官,魏忠贤一族封公”,这些点都切中了当时政治生态的要害。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这其中的具体情况,让你能更清楚地理解为何会产生这种感受。首先,.............
  • 回答
    21年7月毕业,刚踏入社会就赶上了事业单位的编制,这本来应该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好事。可你却在单位里过得相当不好,甚至觉得“痛苦”,这背后的原因,恐怕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你问该不该辞职,这绝不是一个可以轻易下决定的问题,毕竟编制就像一张“长期饭票”,轻易放弃确实让人难以割舍。我们不妨一起来掰开了揉.............
  • 回答
    《觉醒年代》中陈独秀的转变,从一个早期具有激进革命思想的领导者,到后期被指责犯了“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是一个复杂而充满矛盾的历史过程。理解这一转变,需要结合他当时的时代背景、个人性格特点、以及中国共产党早期探索的曲折道路。一、陈独秀的“偏激进”特质及其表现:在《觉醒年代》的初期,陈独秀展现出强烈的.............
  • 回答
    《觉醒年代》之所以能够引起巨大轰动,并成功“圈粉”无数年轻观众,其成功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部剧的优秀之处以及它为何能打动年轻一代:一、 思想深度与历史厚重感: 深刻的时代背景与思想启蒙: 电视剧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为背景,清晰地展现了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
  • 回答
    《觉醒年代》是否美化了陈独秀?这个问题挺值得聊的,毕竟这部剧在引起广泛关注的同时,也伴随着不少讨论。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看。首先,咱们得承认,《觉醒年代》作为一部主旋律电视剧,它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价值导向,目标是展现中国共产党早期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及塑造一批值得铭记的革命先.............
  • 回答
    《觉醒年代》这部剧,要说它为什么能从众多主旋律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一股清流,甚至让不少年轻观众都“上头”,那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这背后,其实是团队匠心独运、用心打磨的结果,是把一个相对严肃的题材,讲得有血有肉、有情有理,直抵人心。首先,最最让人拍案叫绝的,就是它打破了我们对历史剧的刻板印象,给.............
  • 回答
    穿越回100年前,站在李大钊先生和陈独秀先生面前,这感觉该是如何的震撼人心!我会努力平复激动的心情,带着对那个风云激荡年代的无限好奇,向他们提出我的问题。我的问题会围绕着他们的思想、行动以及对未来的预判展开,当然,带着我们现在对历史的理解,我想问的问题会更加细致和深入。关于理想的孕育与坚守:1. .............
  • 回答
    《觉醒年代》这部剧确实是近些年国产剧中的一匹黑马,口碑和收视双丰收,把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很多观众都深受感动。不过,就像所有事物一样,再好的作品也难免会受到一些挑剔的眼光审视,关于“bug”的讨论也一直存在。说它“bug 越多”,我感觉更多的是大家对这部剧的“爱之深,责之切”。毕竟它.............
  • 回答
    在观看《觉醒年代》时,关于胡适的爱国与否,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且令人产生疑惑的问题。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而是需要结合他的思想、言论、行动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来 nuanced 地理解。首先,我们要明确“爱国”的含义在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下是有差异的。 在《觉醒年代》所处的那个时代.............
  • 回答
    电视剧《觉醒年代》(2021年)作为中国首部以“新文化运动”至“五四运动”为背景的革命历史剧,自播出以来引发了广泛讨论,成为近年来中国电视剧中的重要作品。该剧以李大钊、陈独秀等革命先驱为核心人物,通过历史与现实的交织,展现了中国近代社会从封建制度向现代国家转型的剧烈变革过程。以下从多个维度对这部剧进.............
  • 回答
    《觉醒年代》中对胡适的呈现:一位复杂而鲜活的“新文化之父”《觉醒年代》作为一部展现中国新文化运动波澜壮阔历史的优秀电视剧,在对历史人物的塑造上,力求还原历史的厚重感与人物的复杂性。其中,对胡适的呈现,可以说是既尊重历史事实,又赋予了人物生命力和时代温度,展现了他作为一位重要的启蒙者、思想家,以及一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