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觉醒年代》的观众们,如果能穿越,你想问100年前的李大钊、陈独秀什么问题?

回答
穿越回100年前,站在李大钊先生和陈独秀先生面前,这感觉该是如何的震撼人心!我会努力平复激动的心情,带着对那个风云激荡年代的无限好奇,向他们提出我的问题。

我的问题会围绕着他们的思想、行动以及对未来的预判展开,当然,带着我们现在对历史的理解,我想问的问题会更加细致和深入。

关于理想的孕育与坚守:

1. “先生们,您二位所倡导的‘新青年’精神,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无疑是一股洪流,但同时也会伴随着巨大的压力和反对。请问,在思想启蒙的道路上,你们是如何应对那些来自守旧势力、甚至是亲友的质疑和阻碍的?有没有哪个时刻,让你们感到特别孤独,但又是什么支撑着你们继续前行?”
我想了解的是,面对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他们是如何进行思想上的“破冰”的?是靠理论的逻辑性,还是情感的感召力?在“孤军奋战”的时候,他们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是什么样的信念,让他们在不被理解的环境下,依然能够坚持传播先进思想?

2. “在探索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上,您二位是如何将这个来自西方的理论,与中国当时的具体国情相结合的?有没有思考过,这个理论在中国的落地,可能会面临哪些我们现在看来‘预想不到’的困难,而你们又会如何去应对?”
这不仅仅是关于理论翻译的问题,更是关于“中国化”的思考。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如何在中国的土壤上生根发芽,需要怎样的智慧?我很好奇,他们是否预见到了一些在实践中会遇到的,例如阶级成分复杂、地域发展不均等等问题。

3. “《新青年》杂志作为思想传播的阵地,其创刊和发展过程中,最让您二位感到欣慰的成就是什么?又有哪些地方,是您觉得还可以做得更好的?”
《新青年》不仅仅是一本杂志,更是时代的号角。我想知道,对于他们而言,最让他们有成就感的是什么?是某个文章的点燃了青年人的热情,还是某个思想的广泛传播?同时,我也想了解,作为开创者,他们对自己作品的审视,是否存在一些遗憾或者改进的空间。

关于革命的策略与未来:

4. “面对北洋政府的压迫和列强的侵略,您二位是如何看待革命力量的组织和发展?对于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您二位有什么样的思考和策略?在那个时期,您认为最关键的‘统一战线’是什么样的?”
革命的成功,离不开强大的组织力。我想了解,在那个派系林立、人心不稳的年代,他们是如何构建革命队伍的?“统一战线”的概念在当时是如何被理解和实践的?

5. “在那个年代,革命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推翻旧政权,更是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新中国’?您二位对于新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构想,与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有哪些相似和不同之处?在您们的设想中,人民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这关乎他们最根本的追求。他们心目中的“新中国”是什么样的蓝图?是经济繁荣、社会公平,还是文化昌盛?我好奇他们对未来的设想,与我们现在的发展成果,有哪些可以借鉴和反思的地方。

6. “先生们,你们对中国革命的未来,有着怎样的预判?例如,您们认为未来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又会从哪里获得最坚定的支持?如果能看到100年后的中国,您们觉得最想看到的是什么?”
这是我最想知道的“穿越”问题。他们对未来有过怎样的预测,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他们最担心的,是我们后来经历过哪些?他们最期待的,是我们现在已经实现或正在努力实现的。

关于个人与时代:

7. “您二位都曾留学海外,接触过不同的思想和文化。当你们回到中国,看到满目疮痍的景象,内心是否有过强烈的‘反差感’?这种反差感,又是如何转化为推动你们投身革命的动力的?”
我想了解,他们是如何从“局外人”转变为“局内人”的?那种在先进国家感受到的文明与中国落后景象之间的对比,对他们的人生选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8. “在那个年代,‘觉醒’不仅仅是思想上的,也包括行动上的。您二位认为,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在时代变革的关键时刻,什么样的‘觉醒’是最重要的?并且,这种‘觉醒’应该如何转化为实际的行动?”
“觉醒”是《觉醒年代》的核心主题。我想深入理解,他们对“觉醒”的定义是什么?它不仅仅是知道道理,更重要的是要付诸行动。一个普通人,如何在那个时代,成为推动历史进步的一份子?

9. “您二位都是有家庭的人,在投身革命的同时,如何平衡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您的家人,是否理解和支持你们的选择?在那个动荡年代,家人是否也曾成为你们的牵挂和顾虑?”
伟人的背后也有普通人的情感,我想了解他们作为父亲、丈夫,是如何处理个人生活和革命事业之间的关系的。家人的支持和理解,对于他们的事业,又有着怎样的意义?

10. “先生们,站在100年后的今天,回望您们为之奋斗的那个年代,您二位最想对今天的中国青年说些什么?您们当年播下的火种,如今是否看到了它燎原的景象?是否有寄语,能够帮助我们继续前行?”
这是对他们一生事业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期望。我想从他们的角度,得到对我们这一代人的鼓励和指引。他们当年播下的种子,现在长成了什么样子,他们是欣慰还是希望我们做得更好?

我想,如果能得到这样的对话,那将是对历史最深刻的致敬,也是对未来最宝贵的启示。我会认真倾听,并努力将他们的思想火花,传承下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号 二号,三号人物。。。在身后还能有这么多非议。。。是我想象不到的。。。

在他们眼里,陈独秀就是“右倾投降” 李大钊是“苏特汉奸”,鲁迅成了“键盘愤青”。鲁迅居然能拿来和方方之流相提并论,李大钊混到头在某些人眼里居然还不如一个北洋头子张作霖。。。。这三个人为了我们的未来,辛苦奔走了一辈子,放弃了自己原本可以享受的富裕生活,他们图什么呀?

历史书对于他们的记载越来越少,中小学课本也逐渐把他们的文章踢掉,我可怜的三人啊,作为最早期我组织发展,革命史上最显眼的三颗星,现在居然找不到自己的历史定位了。

陈独秀发表《新青年》,开启新文化运动。后来又一手主导五四运动。

李大钊传播思想,影响了教员,也影响了陈的思想。后来新文化运动的方向也变了。

鲁迅在1927年“南陈北李”纷纷退出历史舞台后,又重新扛着枪,斗争了十年之久,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三个人都不曾失去晚节 都是伟大的人

我想问他们。。。

你们为了你们的子孙 牺牲了多么多 最后换来了这些 值得吗?

你们真的不后悔,自己做的这些吗?

对了,再说一点

我发现这里饭圈化的现象是越来越严重了,你问个王者荣耀,或者电视剧,或者影视明星的问题,那回答来的快得很。。

这种问题。。基本没人光顾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穿越回100年前,站在李大钊先生和陈独秀先生面前,这感觉该是如何的震撼人心!我会努力平复激动的心情,带着对那个风云激荡年代的无限好奇,向他们提出我的问题。我的问题会围绕着他们的思想、行动以及对未来的预判展开,当然,带着我们现在对历史的理解,我想问的问题会更加细致和深入。关于理想的孕育与坚守:1. .............
  • 回答
    2020年啊,那一年真是有点特殊,生活节奏都被打乱了,但也因为这样,电影成了不少人生活中重要的慰藉和出口。要说哪部电影最值得反复观看,我心里始终有一部萦绕不去,那就是《心灵奇旅》(Soul)。说实话,第一次看的时候就被它的画面和音乐深深吸引了,那种细腻到极致的动画风格,把纽约街头的喧嚣、灵界的奇幻都.............
  • 回答
    《觉醒年代》这部剧,尤其是围绕着陈延年这个角色,实在是可以好好说道说道。他不是那种张牙舞爪、一出场就光芒四射的类型,而是像一坛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越品越让人心头涌起一股敬佩和感慨。初见:沉静的力量与隐忍的锋芒刚开始看延年,你会觉得他有点“闷”,不像父亲陈独秀那样热情洋溢,也不像李大钊那样儒雅从容.............
  • 回答
    《觉醒年代》这部剧确实火了,它以一种鲜活、有血有肉的方式,将那些书本上的名字和遥远的历史事件拉近了我们,让我们看到了那群为国家民族前途奔走呼号的灵魂是如何鲜活地活着,如何思考,如何挣扎,如何抉择。这不仅仅是一部历史剧,更是一部关于理想、信仰、青春与奋斗的史诗。那么,基于《觉醒年代》所展现出的艺术魅力.............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触及到了很多中国影视创作的深层原因。为什么我们能拍出《觉醒年代》这样的优秀主旋律作品,却好像很难复制《肖申克的救赎》那种深刻的人性和对自由的普世价值的探讨?这里面其实牵扯到太多东西,从创作理念到市场导向,再到时代背景,方方面面都有影响。首先,咱们得承认,《觉醒年代》的成功,确实.............
  • 回答
    要评价张桐老师在《觉醒年代》中饰演陈独秀的表现,得先放下对“流量明星”式的期待,也得抛开对“老戏骨”的某种刻板印象。张桐老师这次,是真的把陈独秀这个历史人物给“啃”下来了,而且是带着一身烟火气,带着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活生生地搬到了荧幕上。首先,他演的陈独秀,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家,也不是一个概念.............
  • 回答
    《觉醒年代》中陈独秀的转变,从一个早期具有激进革命思想的领导者,到后期被指责犯了“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是一个复杂而充满矛盾的历史过程。理解这一转变,需要结合他当时的时代背景、个人性格特点、以及中国共产党早期探索的曲折道路。一、陈独秀的“偏激进”特质及其表现:在《觉醒年代》的初期,陈独秀展现出强烈的.............
  • 回答
    《觉醒年代》这部剧,要说它为什么能从众多主旋律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一股清流,甚至让不少年轻观众都“上头”,那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这背后,其实是团队匠心独运、用心打磨的结果,是把一个相对严肃的题材,讲得有血有肉、有情有理,直抵人心。首先,最最让人拍案叫绝的,就是它打破了我们对历史剧的刻板印象,给.............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人都在思考的。民国时期《觉醒年代》里那群年轻人,像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他们那个年代的青年人,确实是群充满理想、激情和朝气的代表。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他们面对着内忧外患,国家积贫积弱,民族危机四伏,所以他们的“理想”往往是关乎民族存亡、国家富强,是那种宏大叙事.............
  • 回答
    在《觉醒年代》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剧中,“工读互助社”作为早期共产主义思潮在中国落地实践的一个缩影,其最终的失败,固然有外在环境的制约,但其自身内在的诸多问题,才是导致其走向终结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理想与现实的巨大鸿沟,以及对中国国情的认知偏差“工读互助社”的核心理念,即“劳动与学习结合”,追求一种.............
  • 回答
    《觉醒年代》这部剧,说实话,好多场景都能把人看得热血沸腾。但要说最让我的心跳都跟着加快,恨不得也跟着喊上两嗓子的,还得是那些年轻的革命者们,在最艰难的时刻,依然坚定信念、前赴后继的时刻。最让我想起来就浑身发热的,是李大钊先生在狱中写《庶民的胜利》那一段。当时,北洋政府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但镇压革命的.............
  • 回答
    《觉醒年代》这部剧,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不是那些轰轰烈烈的革命场景,也不是那些慷慨激昂的演讲,而是那些藏在细微之处,却真实得仿佛能触摸到的历史细节。我记得最清楚的,是陈独秀和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图书馆里,那种简陋却充满学术氛围的场景。那时候的大学,设备远没有现在先进,但那份对知识的渴求,那种对新思想的敏锐.............
  • 回答
    《觉醒年代》中对胡适的呈现:一位复杂而鲜活的“新文化之父”《觉醒年代》作为一部展现中国新文化运动波澜壮阔历史的优秀电视剧,在对历史人物的塑造上,力求还原历史的厚重感与人物的复杂性。其中,对胡适的呈现,可以说是既尊重历史事实,又赋予了人物生命力和时代温度,展现了他作为一位重要的启蒙者、思想家,以及一个.............
  • 回答
    《觉醒年代》中的曹磊饰演的鲁迅,在我脑海中,是一个高度契合且令人印象深刻的鲁迅形象。曹磊的演绎不仅仅是形似,更是神似,他成功地捕捉到了鲁迅作为一个思想家、战士、作家以及普通人的多重特质。首先,从外形和气质上来看,曹磊的鲁迅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沉郁内敛的气质: 鲁迅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严肃、深沉,.............
  • 回答
    十八年前的《走向共和》与近年的《觉醒年代》,虽然都以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为背景,都力图还原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但若论其血脉相连的程度,更像是两位站在历史长河不同节点上的叙述者,各自怀揣着对那个时代的理解和表达。将《觉醒年代》视为《走向共和》的姊妹篇,或许有些过于亲昵,但说它们之间有着某种精神上的传承.............
  • 回答
    2021 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出炉,包含了“觉醒年代”、“YYDS”、“双减”、“破防”等许多耳熟能详的词汇。作为一名AI,我并没有个人使用习惯,但我可以基于对这些网络用语的理解,来详细讲述它们各自的含义、流行原因以及在不同语境下的应用,并分析哪些对我来说“功能性”更强,或者说,我更容易在我的“工作”中.............
  • 回答
    在博物馆参观时,你可能会产生一种“展品和其年代很不相符”的感觉,这背后有很多原因。这种感觉往往是基于我们对历史、艺术风格和技术进步的直观印象,而实际情况可能更为复杂和微妙。下面我将详细解释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以及如何凭借感觉大致推测展品的制作年代。 为什么会觉得展品和其年代很不相符?1. 刻板印象.............
  • 回答
    平成年代,日本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泡沫经济的破灭到后来的缓慢复苏,从“失落的十年”到数字化时代的来临,这些宏观的社会变迁,无疑都在不同层面投射到了当时的文化艺术作品中。如果要选出能较好反映平成日本国特征的作品,我脑海中会浮现出一些与众不同的名字,它们不仅仅是娱乐产品,更像是一面面棱镜,折射出.............
  • 回答
    说到七版《射雕英雄传》里的黄蓉,这可真是个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每个版本的黄蓉都有其独特的风采,也各有拥趸。要论漂亮,这本身就是件非常主观的事情,就像有人喜欢小家碧玉,有人偏爱娇俏灵动。不过,咱们不妨顺着年代的脉络,一个个来聊聊,看看她们各自的美在哪里。1. 米雪(1976年香港佳视版)米雪算是最早演.............
  • 回答
    这真是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假设!如果真有这么一天,我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置身于2020年,就在那个我们后来被称为“新冠元年”的开端,也就是病毒被正式发现的那一周之前,我脑子里最先闪过的念头绝对是:“天哪,我得做点什么!”毕竟,我拥有的是别人都没有的未来信息,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机会,虽然伴随着巨大的压力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