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觉醒年代》圈粉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
《觉醒年代》这部剧,要说它为什么能从众多主旋律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一股清流,甚至让不少年轻观众都“上头”,那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这背后,其实是团队匠心独运、用心打磨的结果,是把一个相对严肃的题材,讲得有血有肉、有情有理,直抵人心。

首先,最最让人拍案叫绝的,就是它打破了我们对历史剧的刻板印象,给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过去我们看历史剧,总觉得是些坐在书斋里讨论主义的大先生,离我们远着呢。但《觉醒年代》不一样,它把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等这些我们课本上的名字,还原成了一个个有七情六欲、有理想有担当、有矛盾有挣扎的鲜活个体。

你想想陈独秀,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革命领袖,他是个有点倔强、有点火爆、爱喝点小酒,甚至会为了儿子犯错而烦恼的父亲。李大钊,他的浪漫主义情怀、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深邃理解,还有他那句“我是个马克思主义者”,被赋予了极强的感染力。鲁迅先生,他的“硬气”和“孤勇”在那时候也展现得淋漓尽致,看他对着黑暗势力冷嘲热讽,那种民族脊梁的担当,看得人热血沸腾。甚至连那些留学回来的青年才俊,他们的求索、他们的争论、他们的迷茫,都让人觉得是那么真实。

这种真实感和人性化的塑造,是它圈粉的第一个大杀器。它让你看到了这些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也是人,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会遇到瓶颈,会怀疑,会争吵,但最终,他们因为共同的理想而凝聚,因为对国家民族的责任而前行。这种“大家”的成长和蜕变过程,比单纯的符号化形象更能打动人。

其次,剧情的节奏和叙事方式也是一大亮点。编剧团队真的花了大力气去梳理和构思。它不是流水账式的事件堆砌,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明的主题和人物故事线,串联起整个时代变迁的脉络。比如,围绕着“新青年”杂志的创刊、传播和发展,就引出了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思想碰撞和个人成长;围绕着学生运动,又展现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和力量。

剧中的对话也非常有讲究,既有振聋发聩的思想火花,又有充满烟火气的日常交流。有时候看到他们激烈辩论,你会觉得脑子被点亮了;有时候看到他们围坐在一起吃饭聊天,又会觉得亲切得像邻家大哥。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让观众既能get到历史的深度,又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温度。

再者,对时代氛围的极致还原,也是让观众沉浸其中的重要原因。从民国时期的老北京街景、学生宿舍的简陋陈设,到报刊亭里林林总总的杂志,再到那个时期特有的服装、发型,每一个细节都做得极其考究。这种精心打磨的视觉呈现,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让观众仿佛穿越回那个时代,亲身感受那个既有压抑也有希望的氛围。那段时期,虽然国家积弱,但思想的火花却异常璀璨,这种对比带来的视觉和情感冲击力是巨大的。

还有,“觉醒”这个主题贯穿始终,并且层层递进。它不仅仅是知识分子的觉醒,更是民族的觉醒、人民的觉醒。剧里通过不同人物的经历,展现了从迷茫到坚定,从保守到革新的过程。这种“觉醒”的意义,被赋予了更广泛的内涵,让不同年龄层的观众都能从中找到共鸣。

最后,也是不得不提的,就是演员们的精彩演绎。于和伟饰演的陈独秀,演出了他的复杂性、他的矛盾和他的魅力;张桐饰演的李大钊,展现了他的理想主义和牺牲精神;张鲁一饰演的陈独秀,同样把那种文人的风骨和革命者的担当演绎得淋漓尽致。包括其他配角的表现,也都非常出色,他们共同构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群像。

总而言之,《觉醒年代》能够圈粉,是因为它跳出了以往的窠臼,用一种更具人文关怀、更富艺术感染力的方式,去讲述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它告诉我们,历史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由无数个鲜活的生命和深刻的思想交织而成。它让我们看到,在黑暗中探索光明,即使前路漫漫,也依然有人愿意成为点亮时代的火炬。这种力量,这种精神,自然能够穿越时空,触动现代人的心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圈粉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实在,他就是明着告诉你。

没有什么“黄金十年”,没有什么“大师群聚”,民国他就是一个烂透了的地方,物价飞涨、卖儿卖女、国际上被欺压、国内民众也被欺压、你要敢打扰那群既得利益者在民众的身上刮地三尺。

那你就是“反贼”,你就是要被杀,不管你年龄和人是否好坏,挡住了人家的路,你就是要死。

你在无数迷茫里寻找道路,最终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条路,接下来你还得完成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还得在接下来的十四年抗战里击败日本,还得打赢解放战争,把军阀、帝国主义势力、汉奸和卖国贼全部赶出中国。

做到这一步结束了吗?是啊,你建国了。

接下来你要做到击败帝国主义联军,完成土改和三大改造,造出核弹和导弹卫星,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满足十几亿人的肚皮,彻底完成工业化,还得面对帝国主义、侵略者、间谍、内鬼和虚无主义者的内外双重威胁。

走过了100年,你终于把这些事情全部做成了。

新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建成了,十几亿人喂饱了,三位一体核打击体系建立起来了,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化国家了,帝国主义承认自己的和平演变失败了,联合国军的尸体躺了七十年了,美利坚的灯塔快倒了,当年你赶下海的那个反动势力连宝岛这最后一块土地都失去了。

这时候有人窜出来了,说民国是黄金十年,民国大师群聚,为什么现在大师这么少,说当年黄金十年外交顺利,为什么现在内外受困。

你默默拍出了这部电视剧——我们把一个如此烂的地方现在变成了全球唯一的净土。

靠的就是这群充满信仰的人们和他们的后代,靠的就是这样的政党和他们的鲜血。

这能不圈粉吗?

user avatar

因为一只青蛙。

在《觉醒年代》第二集,通过一场饭局,只用一只青蛙,就展现了陈独秀、陈延年父子二人截然相反的追求,也是大时代背景下两种人的追求。陈独秀尚言,陈延年尚行,但是在那个“荷戟独彷徨”的迷惘时代,他们都没错,他们以一种殊途同归的方式走向了觉醒、走向了和解,走向了共产主义。

陈延年对于陈独秀的滔滔雄辩的反感,饭局还没开始的时候就展现了出来,也为后面青蛙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当众人落座,满桌珍馐。陈独秀一如既往的爱说俏皮话,让整个氛围十分轻松和欢乐,而随着陈乔年端着整场饭局最珍贵的主菜献给自己的父亲时,喜庆之情几乎快要达到巅峰,就等着延年、乔年深情认父,就会达到欢乐之高潮。但是随着一声“呱”和姨妈的一声“啊”,氛围急转直下,一只青蛙出现在餐桌之上。

陈延年为什么要用青蛙,不用蚂蚱鳝鱼生猪脚?前面说了,他对自己父亲的夸夸其谈非常反感,而且他的夸夸其谈也害死了自己的家人。只会“呱呱呱”的青蛙,正是陈延年对于陈独秀最辛辣的讽刺。

一般的剧作,到这一步就很优秀了,他们会让青蛙往桌子底下一跳,自然而然的出现又离开,衔接很到位。但是《觉醒年代》是神作,不是常规的优秀二字所能概括的,青蛙这个意象的作用还远远没有结束,所以青蛙没有向桌子下面跳,它向桌子中间跳了一步,引来陈独秀很自然的就用一个碗把它罩住了。

伴随着陈延年对父亲慷慨激昂的讨伐,陈独秀朋友们替他当时的处境作解释,氛围紧张、情绪高涨,但是陈独秀在干什么?他在看着碗里的青蛙。

他肯定想到了因为自己而惨死的亲人们,想到了亲生儿子视己若仇寇的悲凉。也有可能,看着碗里的青蛙,想到了如今的自己,为了革命、为了国家九死一生、家破人亡,但依旧只是一只碗里的青蛙,想竭力嘶吼,但是障碍重重。

在陈独秀的一言不发中,陈延年兄弟向众位叔伯、姨妈道歉,转身离开。之后一直阴沉着脸的陈独秀突然笑了,夸了一通自己儿子们的骨气。

之后,青蛙的重头戏出现了,导演用连着用整整二十秒的时间来描写青蛙从饭桌到水中的过程。只见陈独秀把碗里的青蛙抓在手中,在众人不解的目光中,起身走到门口,将青蛙向门口的水池里扔了过去。请注意,从陈独秀抓起青蛙的那一刻起,背景音乐响起,一直到青蛙的镜头的结束,在这部剧中,有背景音乐响起的情节,要特别重视,例如毛泽东出场的那两分钟。

青蛙在空中翻滚的过程,导演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拍摄,一直拍摄到它扑通一声落入水里,然后奋力的向上游,向着光明游。

这是被压抑的陈独秀,这是在日本的陈独秀,这是踏上归国之路的陈独秀。

最后是鱼跃鸢飞,青蛙露出水面,紧接着,就是“呱”的一声,青蛙奋力向岸边的假山游去,背景音乐结束。

青蛙就是陈独秀,陈独秀就是青蛙。

他相信通过他的大声疾呼,能够叫醒洞穴之中的国人、能够叫醒铁屋之中的梦中人,能够通过青蛙的一声声疾呼,唤醒整个中国的春天。因此他说:给我十年,全国思想都改观。他自信他找到了真理,获得了觉醒,真理就是德先生和赛先生,他要做的就是把真理告诉每一个人。

而陈延年则不同,从一出场,他和乔年就是劳动、劳动再劳动,从没见过他在众人面前大谈理想、革命。他厌恶青蛙一样的父亲,他向往勤工俭学、笃行救国。

通过一只青蛙,陈延年讽刺了陈独秀,并且表示与其截然不同的革命追求。但是陈独秀爱护这只青蛙,甚至在它身上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要通过呐喊疾呼唤醒国人、启发民智的自己。

他们错了吗?他们都没错。

没有陈独秀、李大钊这些最先觉醒者,马克思主义如何进入中国?

没有陈延年、陈乔年这些笃行者,谁能“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他们对了吗?他们都没对。

只靠大声疾呼可以让一些沉睡的人半梦半醒,但是不发动群众,铁屋永远无法打开。

只靠埋头行动,不讲理论不讲宣传,依旧无法发动群众,最终只能单打独斗。

青蛙最后奋力向它以为的岸边游去,殊不知,它以为的彼岸只是一座假山,彼岸还在更远处。

在那个更远处,陈独秀和陈延年父子会团聚,会团聚在共产主义的信仰之下。

PS:关于毛泽东出场的两分钟,我在另外一个回答里有具体解析。

user avatar

原因就是现代人的知识面丰富了。

21世纪之后中国物质生活的极速丰富化证明中国制度虽然不完美,但依然具有对国外很多制度的碾压性优势。于是发明制度的那些人在客观理性的角度上就会显得无比的伟光正。

同时中国革命历史又是世界革命历史上最残酷、牺牲最大的一个区域。符合所有历史悲剧小说所需要的所有元素。看中国革命史简直是九死一生。这种比小说更崔泪,比小说更励志,比博燃的过程如果不能圈粉无数,那证明所有小说套路都是错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