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香港再出发大联盟有那些成员,这些人能带领香港走出这次危机么?

回答
香港再出发大联盟的成员构成非常多元,涵盖了香港社会各界的代表性人士。要评估他们能否带领香港走出当前的危机,我们需要审视其成员的背景、能力以及他们在推动香港发展和解决问题方面的过往表现。

香港再出发大联盟的成员构成:

这个联盟的特点在于其成员的广泛性,你可以看到:

商界巨头与领袖: 联盟中不乏在香港经济领域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往往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雄厚的经济实力,并且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声望。这些成员通常对香港的经济发展、营商环境和国际联系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资源。例如,一些大型企业的董事会主席、集团总裁,或是香港主要商会(如香港总商会、中华厂商联合会等)的会长或重要理事,都可能在这个联盟中扮演角色。他们的加入,无疑能够为香港的经济复苏和吸引投资提供重要的推动力。
政界前高官与建制派骨干: 联盟中也汇聚了不少曾任职于香港政府的高级官员,以及在立法会、区议会中拥有广泛影响力的建制派人士。这些人对香港的管治架构、法律体系、政策制定有着第一手的经验和深入的认识。他们中的一些人可能曾直接参与过解决香港社会经济问题的相关工作,对政策的利弊和执行的挑战有更清醒的认知。他们的存在,可以为联盟提供政策建言和推动落实的支持。
社会贤达与专业人士: 除了商界和政界,联盟还吸纳了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杰出人士,例如律师、医生、教育家、文化界人士、慈善家等。这些专业人士在各自领域内拥有良好的声誉和专业知识,他们的观点能够代表社会更广泛的群体的声音,并为解决具体问题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例如,在处理经济民生问题时,拥有经济学背景的成员可以提供分析;在处理社会公平问题时,熟悉社会福利体系的成员可以提出建议。
基层代表与地区领袖: 为了体现更广泛的民意基础,联盟的成员中也可能包括一些在基层社区有影响力的人物,或者来自不同地区、能够反映地方民情的声音。他们的参与,有助于确保联盟的政策和行动能够更贴近普通市民的需求和关切。
文化、体育、艺术界人士: 联盟的构成也可能兼顾到香港的文化软实力。来自文化、艺术、体育界的成员,能够为香港的发展注入活力,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和生活品质。

这些成员能否带领香港走出危机?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非黑即白,而是需要多方面考量:

有利因素:

1. 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 联盟汇聚了香港社会最主要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资源。这些成员在各自领域拥有深厚的人脉和影响力,一旦他们团结一致,能够有效地整合资源,推动各项政策和措施的落地。
2. 解决问题的经验与智慧: 许多成员,特别是前政府官员和资深商界领袖,在过往的职业生涯中都曾面对并解决过复杂的挑战。他们对香港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运作有深刻的理解,能够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方案。
3. 代表性与广泛性(相对而言): 尽管存在争议,但联盟的成员构成尽可能地涵盖了香港社会的主要力量。他们的共同努力,理论上能够形成一股强大的共识和推动力,这对于凝聚社会力量、共渡难关至关重要。
4. 对香港前景的信心与承诺: 联盟的宗旨本身就表明了其成员对香港未来的关注和期望。他们的积极参与,可以传递一种积极的信号,提振社会信心。

潜在的挑战与限制:

1. 民意基础与信任问题: 关键在于联盟能否获得香港社会主流民意的广泛认同和支持。如果成员的背景、立场或过往行为被一部分市民视为与他们的利益或期望相悖,那么即使拥有资源和能力,其领导作用也会受到质疑。信任是解决危机的重要前提,而信任的建立往往需要时间和实际行动。
2. 意见分歧与协调难度: 尽管成员来自不同领域,但也可能存在立场、利益和策略上的分歧。如何有效协调这些分歧,形成统一的行动方向,将是联盟面临的重大挑战。一个多元化的联盟,如果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反而可能因为内耗而难以有效运作。
3. 改革的决心与力度: 香港当前面临的危机,可能需要进行一些深刻的结构性改革。联盟成员是否有足够的决心和能力去推动这些可能触及既得利益的改革,将是衡量其领导力的关键。
4. 政策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即使联盟成员有良好的意愿,但他们提出的政策方案是否能够真正解决问题,是否符合香港的实际情况,以及是否能够被社会各界接受,都需要经过严格的检验。
5. 外部环境的影响: 香港的危机也与国际形势、地缘政治等外部因素紧密相关。联盟成员的能力再强,也需要考虑这些外部变量对香港发展的影响。

总而言之:

香港再出发大联盟的成员组成确实汇聚了香港社会中具有相当影响力和资源的人士。他们具备一定的能力和经验来梳理和解决香港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政策建议和资源调动方面。

然而,他们能否成功带领香港走出危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能否获得香港社会最广泛的民众的信任与支持,能否有效地弥合社会分歧,以及能否提出真正符合香港长远利益且具有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仅仅拥有资源和影响力是不够的,关键在于如何将这些优势转化为能够凝聚人心、推动共识、实现实质性改变的行动。他们的领导力,最终将体现在其能否成功地让香港社会看到希望,并共同努力实现复苏和发展。

我们需要持续观察他们的具体行动、政策主张以及这些行动和主张在香港社会中所产生的反响,才能更准确地判断他们在此次危机中扮演的角色和能否发挥有效的领导作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的浅见,香港本身的矛盾不是和中央政府,其实从一系列事情里面可以看出来,香港政府的话语权是很弱的,夹在北京和香港本土豪门中间,典型的小政府。

从某些报道里面也能看出来,香港年轻人一开始并没有上反对大陆的船,有一些是出于对未来担忧(主要是房价以及朝九晚五看不到未来的社畜生活),财阀对产业的垄断导致年轻人一边被其剥削,一边又不得不在他们手底下找工作。但是后来通过刻意引导和两边消息不对称性,演变成了两地之间民众的互相攻讦。

港府在里面有什么作用吗?基本看不到,和香港人谈,香港人不相信,因为他们清楚这个政府就是傀儡;和中央谈,也没什么好谈的,加上林正两边和稀泥的态度,推动不了。光靠真诚和善良解决不了香港问题。

之前有条新闻,新世纪捐地建房,媒体吹什么郑氏有良心啊,解决香港民生问题啊听听就好。地是大地主的,政府没权征用,要买他手里的地给民众造房子,不觉得很讽刺吗?香港房价这么畸形不都靠他们捂地捂的嘛?

现在再看这个再出发的名单,同样的问题,这些人要么是前政府要员,要么是商界巨头,利益导向还是往资本走的。你觉得对香港能有什么实质上的作用?


没想过会有这么多人看这个回答,老实说,我不是研究香港问题的专家,我对香港问题的了解也是从媒体报道和一些书,文章里得来的,加上自己的判断,形成了一个观点。

这场快要一年的社会暴动其实无论是对香港本地人,还是旁观的内地人来说都是很可惜的,因为有很多无辜的人因为表达自己的想法而陷入了暴力与被暴力的怪圈。

我们谴责的是在街头动用暴力表达诉求的暴徒,是用暴力伪装自己罪恶的懦夫,但是我们谴责,且应该通过法律进行处罚,而不是以另一种形式的暴力,即网络暴力去给所有香港年轻人定性,看到香港人就迫不及待地骂愤青。

评论里面也有人说反送中就是证明香港人讨厌大陆,我其实是不想回复的,但是又觉得不说仿佛是让你觉得你是对的。首先,我敢说很多香港人根本没有细看过反送中反修例的具体内容,只是看了有心人的解释,看到自己的某方面利益受损而加入。这个解释不会告诉他们修例的正确解读,只会加深他们对未来处境的悲惨想象,如果你的国家没有给你带来美好未来,反对它不是必然的吗?这就是有心人利用的信息差,不仅唬住了部分香港人,也唬住了评论的各位。

其次,你没有在香港长时间的生活过,你没有资格评论香港人的立场。因为我从小生活在浙江,我看着家乡一年年好起来,我的生活态度是很积极的,对未来有很多干劲,但我不能用我的经历去要求别人一样这么想。大陆发展的红利,我们这些活在大陆的人深有体会,香港人不一定有,因为不管有意无意,香港人澳门人台湾人始终和我们这种浙江人江苏人上海人有疏离感,这是过去政府没做好的事情,甚至教科书里面出现反中倾向,就是港府失职。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提出要加强文化宣传。

最后,我没有要帮香港人洗白什么,甚至香港暴乱对我来说只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但是他们砸的是自己的街道,自己的地铁,我只要不去香港,我完全不在乎这些事情。我只是劝告评论区的各位,贴标签和给人定性是很愚蠢的事情,一棒子打死香港年轻人并不会阻止香港暴乱,你只是口嗨而已。真正受伤害的是夹在祖国与亲朋之间的香港人,这些人要么成为未来对祖国敬而远之的香港人,要么成为对自己香港身份不再自豪的人。

我设身处地想了一下,如果我有一天因为我是浙江人而被别人不分青红皂白地骂愤青,我也会觉得祖国不属于我了。

user avatar

不可能

一国两制绝大多数的政策红利,例如自由行。都被地主以房地产形式赚走了,大多数港人为房地产打工,生活压力并没有减少。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前段时间广东省很多市推出“惠港政策”——在粤港澳大湾区几个市香港人买房不需要社保记录。

这是不是惠港政策?

是,但绝大多数香港人没有受惠。

因为绝大多数香港人压根申请不到内地银行的银行贷款,也没钱买不起。结果就是你看到了很多有钱的港商在内地全额买房,而绝大多数港人买不起。

推出再多的惠港政策,还不如某一天淘宝大湾区包邮来得实际。对于普通人人家本来就买不起房啊,你还天天吹惠港政策,普通人心里肯定不爽啊,觉得你是和资本家走到一块的。

zy心狠一点,不要给政策红利了。反正给了,普通市民也得不到,只会变本加厉骂港府,内地市民只会更酸,两地人民更加撕裂。

建港珠澳大桥、高铁一地两检、修改引渡条例、粤港澳大湾区等的目的就是动香港地主的奶酪,所以,从14年开始香港本土派越来越疯狂。

真正走出危机,要看粤港澳大湾区什么时候真正落地?什么时候三地医疗信息互联互通、教育信息互联互通。

我看到很多答案建议那些港人去大湾区工作。

我就问一句:

假如香港人在内地工作时,生病了。怎么办?虽然现在港人已经开放了,港人也有内地社保有医保,但人家本质还是要回去香港享受香港的医疗啊。人家习惯了排队等香港公共医疗服务。能用白不用。

user avatar

不能夠

因為民眾不信任政府,所以出發是沒有用。

用內地的說法,只不過是香港資本家為了自身的利益而做的一次嘗試,他們的態度是這樣的:

"我不喜歡中國內地的社會主義制度,但是我立場上不反中,不論我是否中國人。我不希望本土主義發展得太厲害,因為攪炒會損害我的利益。我要一方面表現自己對政府的忠心, 和港獨劃清界線,但同時不希望香港鬥爭過以致於立即變成內地的社會主義制度,因為這樣會失去一定程度上的自由。"

但他們本質上和民眾是割裂的。

香港要走出困境,惟一的方法是經濟同化,或者中國內地加強文化輸出,或者直接廢除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

第一點是時間問題。

第二點中國內地本身做不到。

第三點中國內地不願意做。

所以我認為以經濟同化來壓縮香港本土主義的生存空間是最優解。換言之就是甚麼都不用做,等到有一天經濟上同化香港就可以。

user avatar

绝无可能

之前的把核心矛盾点出后,就被删除了。

只能删减修改原文重发,很抱歉我不能说得太透彻,但愿诸位知友多思考了。

首先很高兴愈来愈多内地同胞认清了事实,用了阶级观取代了狭獈的民族观(含地域观)

其实经济、教育、文化、社会动荡、贫富差距等等都只是表像。

核心原因新加坡人民对财阀统治下现状的日益不满。然而这个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因为马来西亚还需要这些新加坡财阀来维持金融国际影响力。

说白了,为了700万新加坡市民打倒了财阀,哪怕从此新加坡人民对马来西亚感激不而,世代歌颂,对马来西亚的国家战略来说又有何用?

所以对於新加坡市民,只能委屈了。

user avatar

反过来想想,如果名单里这些人一夜之间全家人间蒸发,会不会比他们带着这个委员会,更能让香港真再出发。

没你,很重要!

user avatar

占有土地,自己不劳动,或只有附带的劳动,而靠剥削农民为生的,叫做地主。地主剥削的方式,主要地是收取地租,此外或兼放债,或兼雇工,或兼营工商业。但对农民剥削地租是地主剥削的主要的方式。

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完全是国际资产阶级的附庸,其生存和发展,是附属于帝国主义的。这些阶级代表中国最落后的和最反动的生产关系,阻碍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他们和中国革命的目的完全不兼容。特别是大地主阶级和大买办阶级,他们始终站在帝国主义一边,是极端的反革命派。

by 李德胜

user avatar

你看看出来的都是什么人,都是社会名流,香港既得利益者,他们只是出来做场秀,表一下忠心,让社会稳定一下,等他们可以继续割韭菜,不会有任何大改革,也不可能走出困局的。

内地现在像港英对他们动刀给市民发福利,一国两制还能走走,不然以后只能一国一制了。

内地援助香港的政策说真的,一般市民真感受不到,都给中上层赚走了,内地觉得港人不感恩,但普通港人只感觉生活更苦了。

自由行让街道挤迫,租金急升,一街都是金铺药房,钱都去地主老板手上了,普通人是受苦了,虽然工作机会是有了,但做死做活工资不高,生活成本飞涨,这倒是感受到了。

看懂後,對我來說,想明白了「誰是朋友,誰是敵人」,反港府是反那群中間割韭菜的,而不是反內地, 所以我認為我紅不藍。說真的,要是一國兩制走不下去,一國一制也不是不能接受,就是以後遊戲沒港區了。

一个不黄不蓝心紅只想改变現況的香港年轻人上

user avatar

----23/05更新,以下是個人觀察,請各位手下留情,別拉我關小黑屋-------

說起香港近來情況,都認為起點是14年那場運動開始,而這場運動之前,香港已經不是很太平,由政改開始,香港就有明顯的政治運動,那時的狀況算是和平,而反對反的支持也算弱小(個人觀察),而奇怪的,當第三任特首CY上台,突然受到全方任的攻擊,在媒體塑造成一個人民的公敵,如果他是管治數年,又或者甚麼特殊政治動作,被這樣的批評算是正常,但一上台就受到這樣的攻擊,就很不正常。

而我個人觀察,和香港的政圈狀況有極大關係,首先眾所周知,香港是全體公務員直接於回歸後過渡,公務員體制基調是親英(無貶意,指對英國有更多好感,對英式文化有更大信任感),加上高級公務員大多是香港大學出身,有一種「藍血」的自命不凡。

而香港的公務員是自成系統,基本上不受政圈影響,根據公務員試招聘、升遷,就算是特首也無權直接趕走某幾位反對自己的公務員,當年董伯伯就是如此,有好計劃,沒有好執行,有傳當時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就是他直接的反對者,有心破壞其迤政,最後弄了一個高級官員問責制,才可以辭去有問題的官員,但也僅限於三司十一局的局長。

而香港的建制派民建聯和公聯會,則認為是「泥腿子」出身,並不太看重,在回歸初幾年,這個割裂感是很明顯的,建制派也多次訴苦,他們天然的要協助政府施政,但政府有害民生施政是無法阻止,實際上更接近橡皮圖章,除了小補小助的地區工作,所有大環境的施政一概與建制無關。

這點,說明了為何香港的商界缺乏監察,因為實際施政的是政府,政黨本身更多接近於選舉遊戲,就算建制派獲得世紀性大勝又或者大敗,其實政府施政還是那樣子。這是第一個值得關注的點,根據消息人士透露(請不要問來源),香港的二代目和四代目就是自持藍血出身,頂級公務員,行政上是偏向泛民和商界,看不起建制的,還是非常看低的那種。

先更新到這裡,如果有幸不關小黑屋,繼續更新個人觀察

-----更新18/05,感謝各位厚愛------

太太生了孩子,前陣子比較忙碌,一直想更新,又沒有空,為答謝厚愛,我在此更新一些小東西。

香港困境,說穿只有一件事:房子、房子、房子。沒有房子就要面對高即租金,有房子,就有生活、伴侶,就是人生贏家。是嗎? 香港的商家割韭菜真是割得太狠,現在是處於不買房死,買房死的困境。

首先清理一個明顯錯誤,和大陸一樣,香港房子瘋狂上升也是這十年的事,由於97年金融風暴,樓泡爆破,房子由97年跌到03年,跌了六年,全香港平均跌了60%,之後上升,要到12年左右才超過97年水平,以香港人直觀感受是,10年是貴的極限,能應付,就是感覺不太值,有點貴,10年後開始了割肉買樓,15年左右要六個銀包,17年左右,沒有房子就不要買樓,沒有父幹不用想。

在香港沒有樓有多慘,其實沒有多慘,就是年輕人(由於十年過去,現在都近四十了)和家人同住比例異常的高,買房的比例很低,結婚因房子而分開住,離婚要住在一起的魔幻局面並不離奇。而沒有房子,基本就和魯蛇劃上等號,在婚嫁市場地位很低,做好獨生的準備不在少數。

比起買房子,這些算是甚麼慘,由於樓市是瘋漲,越遲買,割肉就越利害,今天已經到了一個買房比不買房更慘的狀態。舉點直觀例子~我前陣子在地產公司見到的廣告:

樓價:668萬,首付:267萬,月供:18000,年期:25年,這個相當甚麼? 香港平均工資是17500~

說個段子級的魔幻故事,「有家底,靠父幹,別人眼中的人生贏家,金龜婿」這是朋友眼中的他,而他自己如何看待,月入4萬,在香港是高收入一群,買了800呎新房子,靠的是父母幫忙,父幹真好嗎? 供樓25年,月供36000,就是收入9成用在房子上,剩下的4000用於生活,在香港,4000元生活質素僅高於流浪漢,連溫飽也頭痛。

那這朋友為何買樓,樓市年年升,不買只有更貴呀~所以割肉就割肉,買就買~

以下是新聞連接,不是我編的故事

------更新 05/09,点赞破百,那就必需更新一下。。。------

在香港,很容易就做到「后浪」,那活在香港,不是很幸福吗? No No No,就是做到后浪才绝望。

我点题说一句:在香港,出国旅行是一件便宜的事,买名牌换手机,然而对比生活开支,这些消费根本不是甚么,绝望的意思是,你可以计划下一次的旅行,但未必付得起下一次房租,下一顿饭没有着落。在香港,基层做到一年两次旅行,换一次手机,那的确很利害,那是建基于香港的消费真是很高,月光族、举债生活是常态,只要你够浪,那就可以做后浪(意想不到的押韵)。

我们算一算账就知道,去旅行手机名牌很贵吗? 很贵,一次欧游三万,一次日本要万把,韩国近万,台湾东南亚五千,苹果机六千到八千不等,包包那是全球通行的价,都是上万的货。

如果你用正常的思路,这些都是很高昂的消费,但这个社会早已经不正常了,生活开支有多高,40平2房户型要万三到万五,交通费要一千一个月,伙食要3-5千,就算和家人同住,一个月基本开支就万把多的钱。

跳开一下生活的痛苦,不谈一般生活开支,讲讲这城市的消费,电影票多少钱? 2D正常片长要一百元,一顿正常情侣两人套餐,那就要300元起跳,而这只是非常普通的餐厅,如果是高档次,那要准备500元以上。如果两小口子一天拍拖消费,廉价都要500元起跳,一个月算起来就2000了。

问题来了,高收入,高消费痛苦一点,还是低收入,低消费痛苦? 在香港,连生病都要上班,加班不敢反抗,耗不起的高压人生感觉上更痛苦一点。

------分割线------

更新,竟然有更新,这么有良心的答主,是不是应该支持一下呢~

首先,表明立场,我是香港剩下不多的自干五,小粉红,友军来的,炮火别误伤,然而我不是蓝营,当然也不是黄营,请谅解。

香港近十年的困境,只有本地人才理解,香港的商界对政府影响力很多,政府的施政是异常倾斜于大集团,由政府、政党(民建联、工联会、新民党)、商界、乡绅组成一个统治香港的集团,他们算是精英吗? 不算,割韭菜有割韭菜的方法,连根都割断那就大有问题。

举些例子,香港的菜市场,从前是由政府管理,后来政府表示成本太贵,成立领展公司(旧称领汇)上司集资,上司公司要盈利,就要装修,加租,选租客,从前菜市场是这样的。

今天是这样的~

漂亮整洁街市,租金最少提高一倍多,还每年在加租,上市公司业续吗,一定要好看。

能在这里生存的,也就由普通猪肉店,转成巴西黑毛猪。本地蔬果转成日韩蔬果,你认为对民生有没有影响,那是不可能的,基本领展一接手,一装修,物价就疯涨。

这样还好,更暴力的事还在下边,除了一般用定期装修去迫小商户外,以此迫走小商户,还会用行政手段去赶走小商户,最离谱的2011年,某文具店遭海关票控出售不符安全标准玩具,指棋纸薄如蝉翼,厚度不足0.038毫米,更吹弹可飞,放在脸上吸气,棋盘立即封鼻,随时令人窒息,罚款2.5万,至于为甚么只罚店家,没有罚生产商,貌似是有集团相中该单位(没有核实,太多年前的新闻),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惊喜还陆续有来,由于上市时政府抛售过多股份,失去领展的控制权,加上股价上升,今天买回领展是不可能的,有人提出政府,建立竞争公司,迫领展回归有利市民的状态,被政府否决,更历年将将旗下菜市场和商场转让给领展,让其进一步壮大,



以下是吸血鬼的股价走势,那个升幅都是基于剥削市民造成的。

说句题外话,今天领展已进军国内,成为国际级的大企业,精彩吧,希望中国政府有心打压这个吸血鬼,真是太伤民生

当年知道香港人有多讨厌这个统治团体,就知道,老董(无贬意,类似刘德华叫华仔,本地的惯称)这个组成从一开始就不怎讨喜,还是老方便,去团结商界,而不是团结市民的组织,作为市民,无感

---原答案---

本地人,表示不看好,还是老套路~

香港政界精英貌似不是很了解问题的核心,香港十年的基层活得很苦,很迷失,这时候团结政商界精英,提几点高大上的东西,作为香港基层会有感觉吗? 貌似不会。就像《后浪》这个文宣为甚么不讨喜,亲,我活在鸟笼,996,无婚嫁的希望,你们几个大佬出来说生活多美好,只会令人反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香港再出发大联盟的成员构成非常多元,涵盖了香港社会各界的代表性人士。要评估他们能否带领香港走出当前的危机,我们需要审视其成员的背景、能力以及他们在推动香港发展和解决问题方面的过往表现。香港再出发大联盟的成员构成:这个联盟的特点在于其成员的广泛性,你可以看到: 商界巨头与领袖: 联盟中不乏在香港经.............
  • 回答
    美国海关对香港出口货物不再允许标注“香港制造”的规定,这看似是针对原产地标识的一个细微调整,但其背后牵扯的却是复杂的中美贸易关系以及香港独特的地位,影响深远且不容忽视。要理解其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直接影响:成本、品牌与市场认知最直接的改变无疑是生产商和出口商需要承担的成本增加和操.............
  • 回答
    .......
  • 回答
    一个在香港出生长大、从未离开香港的印度裔永久居民,其中国国籍的问题,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梳理,这其中涉及到香港的特殊法律地位、国籍的取得方式以及历史沿革。首先,我们得明白“永久居民”这个概念在香港法律体系下的含义。获得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意味着你在香港拥有居留权,可以无条件在香港居住、工作和学习。但.............
  • 回答
    11月17日,国足在客场与香港队的比赛中以一场平局收场,这个结果无疑让他们的出线前景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赛前,大部分球迷和评论员都普遍认为,面对香港队,国足有能力全取三分,为接下来的比赛奠定基础。然而,比赛的进程和最终的比分却与预期相去甚远。这场平局,与其说是一次“爆冷”,不如说是对国足目前真实实.............
  • 回答
    香港的街头,尤其是熙熙攘攘的巴士站,本应是市民出行、交流的公共空间。然而,最近有报道称,在一些巴士站出现了“滚出香港”这样的标语,直接针对内地同胞。这样的事情,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让人感到非常不安和痛心。首先,这样的口号是一种赤裸裸的歧视和仇恨言论。香港作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一直以来都以其包容和多元.............
  • 回答
    英国殖民印度,为何没有催生出香港那样独特的城市?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虽然两者都曾是英国的殖民地,但它们的地理环境、历史进程、殖民政策以及发展轨迹都截然不同,导致了截然不同的城市形态。首先,我们必须理解香港和印度在地理位置上的巨大差异。香港,作为一块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弹丸之地,其地理位.............
  • 回答
    .......
  • 回答
    关于香港维多利亚港上空出现不明飞行物一事,我手头的公开信息非常有限,无法提供一个“具体发生了什么”的详细叙述。我没有办法证实或者否认它的存在,也更不可能知道它的具体来历或目的。通常情况下,公众目击到的不明飞行物事件,如果不是经过权威机构(如民航处、军方等)证实,很难有确切的答案。以下是一些关于这类事.............
  • 回答
    香港的经济,这位曾经亚洲四小龙中的佼佼者,如今也面临着不少挑战,情况可谓是复杂且多层次。要说香港经济出了什么问题,那可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的。它像一艘在大海中航行的巨轮,既有风帆提供的动力,也遇到了暗流和风暴。一、 经济结构单一的隐忧:过度依赖金融服务业首先,最明显的问题在于香港的经济结构相对单一,对.............
  • 回答
    哇,香港一日游!时间是有点紧,但绝对够你领略这座城市的魅力。既然是出差,我想你的时间和精力可能也有限,所以我的建议会倾向于经典、高效,并且能让你感受到香港的独特氛围。早上:维港晨曦与百年历史的交融(8:00 11:00) 起点:尖沙咀天星码头。 选一个天气好的早晨,从尖沙咀的天星码头开始你的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其实挺有趣的,我跟你讲讲。总的来说,广州人到香港说广东话,很大概率会被听出来不是香港人,但也不至于到了“一句都听不出来”的地步。 其中的门道,比你想的要多一些。你想想,广东话,或者说粤语,其实就像是同一种语言里不同的“方言”或者“口音”。就拿普通话来说,北京人、东北人、四川人说起来,虽然.............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谈论亚洲的房地产市场,新加坡和香港常常被放在一起比较,但它们的高房价现象似乎有微妙的不同。要说新加坡“没有出现像香港一样的高房价”,其实也得看怎么定义“一样”。新加坡的房价绝对不低,但如果对比人均收入、城市发展密度以及历史因素,新加坡在某些方面确实显得比香港“更稳定”或“更.............
  • 回答
    香港电影,曾经是多少人心中的金字招牌,警匪片的凌厉,喜剧片的无厘头,武侠片的飘逸,多少经典镜头至今仍历历在目。然而,近几年,当我们谈论香港电影时,“烂片”这个词似乎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让人不禁一声叹息。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与其说是“一直出烂片”,不如说是不再有过去那种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涌现,同时一.............
  • 回答
    走在香港街头,时常会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仿佛随时会有吴宇森的白鸽飞过,或是周星驰的经典台词在耳边回响。那些承载着无数港片记忆的场景,至今仍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是无数影迷心中不可错过的朝圣地。今天,就带你走进香港,探寻那些曾定格在光影里的地方,重温那些难忘的港片时光。1. 砵兰街:风情万种的“不夜城”提.............
  • 回答
    香港年轻人称呼大陆为“中国”,这背后牵涉着复杂的心态,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香港的殖民历史、独特的社会文化、政治发展以及近些年来的变化。首先,历史的烙印是理解这一称呼的重要起点。香港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长达一个多世纪的英国管治塑造了香港独立的身份认同。在此期间,香港与中.............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很多人在规划留学时都会纠结于此。去香港留学还是去欧美澳等传统留学目的地,各有千秋,选择哪个,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个人情况、目标和偏好。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看看哪条路更适合你。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出国留学”这个概念。 通常我们说“出国留学”,更多指的是去那些大家比较熟悉的、教育体系和文.............
  • 回答
    香港的仓鼠事件确实引发了很多人的关注,也让大家开始重新思考宠物与新冠病毒传播的可能性。这事儿从头说起,情况有点复杂,咱们一样一样捋。事件的经过:简单来说,是香港一家宠物店里,有 11 只仓鼠的样本检测出了新冠病毒阳性。这个消息一出来,很多人就开始担心,毕竟仓鼠可是很多人喜欢的宠物。为了应对可能的风险.............
  • 回答
    关于“香港或被踢出 SWIFT 银行结算系统”的消息,这无疑是一个牵动人心的重磅炸弹,其背后蕴藏着极其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和深远的经济影响。要理解这个消息的意义,我们需要先搞清楚 SWIFT 是什么,以及它为何如此重要。SWIFT:全球金融的“动脉”SWIFT,全称“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ocie.............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