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在什么时候,又是用的何种方法呢?

回答
在中国,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并没有一个单一的时间节点可以被精确地划定。我们可以将其大致理解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也就是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初这段时间。这段时期,旧的经济体制瓦解,新的市场经济要素逐步建立,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财富被创造和聚集,为后来的资本扩张奠定了基础。

那么,中国资本的原始积累是如何发生的呢?这个过程可以说是多种因素交织、多种方法并用,充满了历史的痕迹和时代的特点。这里我们从几个主要方面来细说:

1. 改革开放的红利与制度红利:

这是最根本的起点。改革开放打破了原有的经济封闭格局,重新激活了市场活力。

对外开放吸引外资: 设立经济特区,提供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中国。这些外资带来了技术、管理经验,更重要的是,它们在中国的投资活动本身就成为了中国早期资本积累的重要来源。外资企业在中国赚取的利润,一部分留存在中国,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动力。
价格双轨制下的寻租与套利: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初期,存在着价格双轨制。国家计划内的低价商品(如钢材、煤炭、石油)和计划外的市场高价之间存在巨大价差。一些拥有资源或渠道的人,通过计划内的低价购入商品,再转手到市场上以高价卖出,获得了巨额利润。这是一种典型的“寻租”行为,虽然在道义和效率上有争议,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确实是很多早期“老板”和企业迅速积累原始资本的途径。
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内部人控制”与资产转移: 国有企业在改制过程中,一些掌握权力和信息的人员,通过低价收购、资产评估中的操作等方式,将属于国家的资产“合法”地转移到自己手中,或者以极低的成本获得企业的控制权,从而成为新的资本所有者。这部分积累的资本,很多时候是打着市场化改革的旗号进行的。
土地的商品化与开发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的价值被重新认识并商品化。政府通过出让土地使用权获得巨额收入,而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和掌握土地资源的个人则通过土地的升值和开发积累了巨额财富。土地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其价值的释放是中国早期资本积累的重要推手。

2. 资源优势的利用与转化:

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这些在计划经济时期是被集中管控的,在市场化过程中则成为了资本积累的“原材料”。

廉价劳动力的使用: 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为加工制造业提供了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企业通过压低劳动者的工资和福利,将生产成本降到最低,从而获得高额的利润。这种利润积累,直接构成了资本的一部分。
矿产、能源等自然资源的开发: 煤炭、石油、矿产等资源的开发,通过出口或在国内销售,为一些企业和个人带来了巨额利润。在早期,对这些资源的勘探、开采和销售的监管可能不够完善,也给了一些人利用信息差和渠道优势牟取暴利的机会。
原材料的“倒卖”与转运: 一些人利用信息不对称和区域差价,进行原材料的“倒卖”生意,例如煤炭、建材等。通过控制货源、物流等环节,从中赚取差价。这种贸易活动也是资本原始积累的一种形式。

3. 社会关系的利用与“权力寻租”:

在中国特殊的社会转型期,社会关系和权力网络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

“官倒”现象: 这是价格双轨制下权力与市场结合的典型产物。一些官员或与官员有关系的人,利用手中的权力批条子、获得计划内的低价商品,再通过倒卖获取巨额利润。这种“官倒”现象,是将权力转化为金钱,是资本原始积累的扭曲形态。
“靠山”与背景: 在一些关键的资源获取、项目审批、市场准入等方面,拥有“靠山”或者良好的社会背景,能够为个人或企业带来巨大的便利和优势,从而帮助其迅速积累资本。
信息不对称与内部消息: 在一个信息流动不畅、市场规则尚未完全建立的时期,掌握了更多信息或内部消息的人,往往能在投资、贸易等领域获得先机,从而实现资本的快速增值。

4. 个体与草根的奋斗与冒险: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也有大量凭借个人能力、勤奋和冒险精神白手起家的创业者。

个体户与私营企业: 从小商小贩到创办个体工商户,再到发展成为私营企业,许多人通过辛勤劳动、敏锐的市场判断和敢于冒险的精神,一点一滴地积累了原始资本。他们可能从一些小生意起步,比如服装批发、小商品生产等。
技术创新与服务业: 一些人抓住市场需求空白,提供新的技术或服务,例如早期的IT服务、家电维修、咨询等,也积累了第一桶金。
出口导向的加工业: 随着对外贸易的开放,许多人通过创办服装厂、玩具厂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利用中国的劳动力优势,为国外市场生产加工商品,并通过出口赚取外汇和利润。

总结来说,中国资本的原始积累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复杂性的过程。它既是市场化改革释放经济活力的必然结果,也伴随着计划经济遗留问题、制度不完善以及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灰色地带。

这个过程就像在一个巨大的、正在重塑的棋盘上进行游戏,有人利用规则的漏洞,有人依靠过往的权力,有人则凭着敏锐的眼光和不懈的努力。最终,大量的财富被聚集起来,形成了一批早期的新兴资本力量,他们为中国经济的腾飞奠定了最初的基石,也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挑战。理解这个过程,需要我们跳出非黑即白的简单评判,看到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具体实践和复杂动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引进外资,初期的港台资本不能忘记;

加入世贸,外贸累积顺差,通过外汇占款注入;

土地批租,搞活生产要素;

税收积聚,通过基础建设扩散。

user avatar

以下为被反复屏蔽的旧文重发。有删改。


中国不是最近才有钱的,21世纪前十年时期中国就已经有钱了。至少到2006-2007我就感觉中国政府很有钱了。至迟到2008年,以巨量投资大基建应对金融危机为标志,中国政府已经是世界上最有钱的政府。
中国不是突然有钱的,而是长期大力发掘内外资源搞积累并且做长线投资获得成功
外部资源方面,50年代抗美援朝后得一次,70年代尼克松访华后得一次,宣布改开以及对港台统战后得一次(80年代),90年代韬晦后得一次,2001年战忽式入世后得一次。这里面我认为50年代和80-90年代的资源获取是最重要的
资源获取方面最重要的还不是得到资本,而是获得赚钱机会以及学习最基础的能力和经验。获得赚钱机会方面对我们帮助最大的是美国人,只有和美国打开关系世界外贸大市场才能全面打开。学习方面对我们帮助最大的是苏联人和港台人士。前者是传授基础工业化和配套的社会组织管理,后者是传授市场经济下搞企业的经验以及如何与资本主义全球体系接轨。当然我们没有照搬照抄,但老师的作用也是极其重要的。
相比之下,60年代没搞到国际资源(其实是从50年代后期开始),情况比较惨。
内部资源方面,有公有化(土改以及没收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等),有城乡剪刀差和压低生活水平,有挖地球(大庆等),有军工军队让道(80-90年代),有吸引海外华人科技人才回国造血(这个算内外兼有的资源利用)。
这里面最重要的是公有化。尤其是土地100%公有(而且除了农村土地为集体所有外其他土地全部国有),直到现在我们还在狂吃这笔获利。这一招看似只是内部财富转移而不是额外生财,但其实是把劣质资源变成优质资源。
在获取资源同时,中国又进行了很多重大的长期投资。最重要的是三个。
1 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50年代开始,没断过)。这方面的成就与土地公有和长期压低国民收入密不可分。世界上能同时做这些事的国家极少。
2 国家很大一部分资源和精力用于强力改造人。内容很丰富,比如扫盲,禁毒,解放妇女,废除神权和宗族权,坚持反迷信。一直到今天的极重视理科教育,依然教授政治屠龙术,坚持高考,改造城市贫民区,农村脱贫,舆论和网络管制等等。在改造人方面,发展中国家往往能力不足,发达国家往往动力不足,然后渐渐地也能力不足了。
3 对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长期投资
通过内外资源的获取以及自身投资,至迟到了十二三年前中国终于成为了巨有钱的国家,虽然人均当时还不高(甚至现在也不算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国,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并没有一个单一的时间节点可以被精确地划定。我们可以将其大致理解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也就是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初这段时间。这段时期,旧的经济体制瓦解,新的市场经济要素逐步建立,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财富被创造和聚集,.............
  • 回答
    最近有关外资做空A股的讨论甚嚣尘上,这确实是资本市场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但与此同时,一个同样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为何我们很少听到“中国资本做空外国股市”的声音,或者说,这种行为的规模和影响力似乎远远不及前者?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确“做空”在资本市场中的含义。 .............
  • 回答
    “中国经济出现了不正常的资本替代劳动的倾向”这个观点是相对普遍且有一定事实依据的,但说“不正常”则需要更 nuanced 的分析。 让我们详细探讨一下这个观点。什么是资本替代劳动?资本替代劳动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企业更多地投资于机器、设备、自动化技术等资本要素,而不是增加雇佣的劳动力。换句话说,一个单.............
  • 回答
    中国近些年来,社会上确实出现了一些针对资本和上流社会的讨论,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情绪的汇聚。这种思潮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其中的缘由、表现以及可能带来的潜在影响。思潮的缘起:冰山下的暗流涌动要理解这种思潮的出现,首先要审视它产生的土壤。 贫富差距的拉大: 这是.............
  • 回答
    在中国市场下讨论工人劳动是否是资本剥削,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要深入剖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抛开僵化的标签,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当下中国的劳动现实。首先,我们得理解“资本剥削”这个概念的核心。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中,工人通过出卖劳动力来获得工资,但他们的劳动创造的价值,远超其获得的.............
  • 回答
    关于中国是否已经进入“产能、资本全面过剩,而有效需求不足”的时代,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个问题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涉及经济结构、发展阶段、内外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判断。从“产能过剩”来看,的确存在一些普遍的观察和现象。 传统制造业产能扩张过快: 过去几十年,中国作为“世界.............
  • 回答
    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的逐利性毋庸置疑,这几乎是其内在的驱动力。然而,当我们看到一些巨富的资本家倾其所有,将毕生积累的财富投入慈善事业时,确实会产生疑问:这与我们普遍理解的资本逻辑似乎有所矛盾。但这并非不可理解,甚至可以说,这背后有着多层次、复杂的原因,并且这些原因往往是相互交织的。首先,我们必须认识.............
  • 回答
    听到您妈妈在服装厂辛辛苦苦一个月,不休息只赚2700元,我非常理解您的心情,这确实让人感到心疼和不平。您的感受,很多人都感同身受。首先,让我们试着从几个方面来解读一下这个情况,看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收入水平,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资本家黑不黑”这个问题。服装厂的利润空间和成本构成:服装制造业是一个竞.............
  • 回答
    当今世界是否还有足够的资源支持中国的繁荣,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简单地说,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有,但面临严峻挑战,需要智慧和可持续的策略”。以下将从几个关键的资源类别以及支撑中国繁荣的因素来详细阐述: 一、 自然资源这是最直观的资源构成部分,也是最容.............
  • 回答
    在中国,家庭拥有千万级别资产,可以说是进入了一个相当不错的财务状况,但具体属于哪个“阶层”,这在当下中国社会语境下,并没有一个绝对统一、官方定义的标准,更多的是一种社会认知和相对比较。我会尽量详细地给你讲讲这背后的逻辑和不同维度的看法,让你感觉就像是和身边一个有经验的人聊起这个话题一样。首先,要明确.............
  • 回答
    关于陈炯明,确实,我们课本上的他,很多时候被简单地归类为“反叛者”或“破坏者”,尤其是他与孙中山的矛盾,常常被渲染成一场个人恩怨或者政治斗争的失败者。但真实的他,远比这些标签要复杂得多,他的人生轨迹和政治思想,在中国近现代史的转折点上,留下了深刻而多面的印记。从地方实力派到革命同志:早期的陈炯明陈炯.............
  • 回答
    资源的海洋运输路线对世界格局及中国的影响:一场深刻而复杂的地缘政治与经济博弈资源的海洋运输路线,如同地球的脉络,将全球的能源、矿产、粮食等关键资源输送到需要它们的地方。这些路线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更是影响国家安全、地缘政治力量对比乃至全球格局重塑的关键因素。本文将从世界格局和中国这两个层面,深入.............
  • 回答
    “古印度有没有资格和古中国相提并论?” 这个问题,如果抛开现代国家概念,仅就古代文明的成就和影响力来看,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我认为,它们之间的对比甚至比许多人想象的要更有意思,也更值得深入探讨。当然,“相提并论”这个词本身就包含了比较和评价的意味。当我们谈论“古中国”时,我们通常想到的是夏商周、春秋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我们理解历史时一个很自然的比较冲动。当我们在讨论“文明”或“古代辉煌”时,往往会不自觉地将不同区域的成就放在一起衡量,尤其是像印度和中国这样,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文明。要说古印度是否有资格与古代中国“相提并论”,我们得先弄清楚“相提并论”在这里指的是什么。如果指的.............
  • 回答
    关于中国为何不对富人征收高税,尤其是针对转移资产的富人,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既有经济层面的考量,也有社会、历史和政治层面的原因。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剖析:一、 税收制度的设计与演变:一种审慎的平衡术首先要明确,中国并非完全不向富人征税,而是其税收结构和征税力度与一些发达国家存在差异。.............
  • 回答
    一个社会群体的代际更迭,往往伴随着新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涌现,进而对社会结构、治理模式产生深远影响。当60后、70后逐渐退出社会舞台的中心,80后、90后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掌握更多资源时,中国社会是否会因此变得更加理性化和法治化?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理.............
  • 回答
    在中国谈论“真正的资本家”是一个颇具复杂性的议题,答案也并非非黑即白。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审视中国经济的演变、政治体制的特点以及当下社会结构。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资本家”的通常含义。传统意义上,资本家指的是拥有生产资料(如工厂、机器、土地、资本等),并雇佣劳动力进行生产以获取利润的个人或群体.............
  • 回答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风向标,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炒房客们,如今正面临着一个严峻的现实:他们手中积压的大量资金,该往哪里去?这不仅仅是个人资产配置的问题,更是对整个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层拷问。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炒房客的“黄金时代”。 过去几十年,中国房地产市场以惊人的速度上涨,房价涨幅远超其他投资品。这使得一.............
  • 回答
    婚姻中,女人最大的资本,绝不是外貌的青春,也不是名贵的嫁妆,更不是所谓的“贤妻良母”的刻板标签。在我看来,女人最大的资本,是她内心的力量,是她独立的人格,更是她经营婚姻的智慧。首先,内心的力量,是女人在婚姻中最坚实的后盾。 这份力量不是蛮力,也不是固执,而是源于对自我价值的清晰认知和对自己人生的掌控.............
  • 回答
    在中国,六百万人民币的家庭资产大致处于一个中上等偏上的水平,但具体的生活体验和感受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地域、家庭结构、负债情况、消费观念以及对“资产”的定义等。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绝对财富水平: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 中国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家庭总资产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