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为何不对富人征收高税,尤其是对那些转移资产的?

回答
关于中国为何不对富人征收高税,尤其是针对转移资产的富人,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既有经济层面的考量,也有社会、历史和政治层面的原因。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剖析:

一、 税收制度的设计与演变:一种审慎的平衡术

首先要明确,中国并非完全不向富人征税,而是其税收结构和征税力度与一些发达国家存在差异。中国目前的税收体系以间接税(如增值税、消费税)为主,直接税(如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的比重相对较低。这种设计有其历史原因和现实考量:

经济发展初期: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还处于起步阶段,吸引外资、鼓励国内投资是首要任务。过于激进的税收政策,尤其是高额的累进税制,可能会抑制投资和创业的积极性,不利于经济的快速增长。
税基的构建: 与一些西方国家不同,中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房产税、遗产税等财产税体系。个人所得税的税基虽然在不断扩大,但很多高收入人群的财富并非完全体现在“工资性收入”上,而是以股权、分红、投资收益等形式存在,这些收入的征收和监管难度较大。
税收征管能力: 尽管中国在税收征管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但要做到对所有高收入群体特别是隐匿收入、转移收入的行为进行精准打击,仍然需要巨大的成本和技术投入。税收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征管的到位程度。

二、 财富转移的现实与挑战:一项动态的博弈

针对那些转移资产的富人征收高税,理论上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并抑制资本外流。但实际操作中,这并非易事,并且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资本的逐利性与流动性: 资本是逐利的,同时也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如果国内的税负过重或存在不确定性,富裕阶层确实有动机将资产转移到税收更低、监管更宽松的国家。这种“脚投票”的行为,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税收基础会造成长期的损害。
“绿色通道”与政策漏洞: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之间存在税收竞争。一些国家会提供税收优惠政策来吸引国际资本和高净值人士。如果中国未能提供有吸引力的投资和营商环境,同时又施加过高的税负,富人自然会寻找“绿色通道”。
法律法规与国际协定: 资产转移往往涉及复杂的法律程序和国际金融体系。要对其进行有效征税,需要健全的国内法律法规支持,并可能需要与其他国家进行信息交换和合作。在缺乏完善的国际税收协定和信息共享机制的情况下,跨境资产转移的监管和征税会变得异常困难。
“避税天堂”的诱惑: 一些国家和地区提供低税率甚至零税率的服务,成为富人进行资产规划和避税的热门地点。中国想要有效打击这类行为,需要与这些国家进行博弈,这涉及外交、法律等多个层面。

三、 社会心理与政治考量:发展优先的长期思维

除了经济和法律层面的原因,对富人征收高税的议题还与中国当前的社会心理和政治考量紧密相关:

稳定压倒一切的策略: 在中国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保持社会稳定仍然是政府的首要任务之一。任何可能引发大规模社会动荡的政策,都需要极其审慎。如果富人阶层感受到税收压力过大,可能引发的不确定性也会增加,这与追求稳定的目标相悖。
鼓励创业与创新: 中国仍然需要大量的投资来驱动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许多富裕阶层是创业者和企业家,他们是经济活力的重要来源。如果税收政策过于严苛,可能会削弱他们的创业动力和投资意愿,从而影响整体经济的活力。
渐进式改革的思路: 中国的经济改革历来遵循渐进式、试点的思路。在税收领域,尤其是涉及财富分配和财产税等敏感问题时,政府更倾向于逐步推进,通过试点、调整、完善来积累经验,而不是一步到位地实施激进的政策。
避免“仇富”情绪的过度发酵: 虽然社会上存在对贫富差距的担忧,但政府也需要平衡各方利益,避免政策的实施加剧社会矛盾或“仇富”情绪的蔓延。过于激进的税收政策,如果未能配套完善的社会保障和公平分配机制,可能会适得其反。

四、 未来税制改革的可能性:方向与挑战并存

尽管目前存在上述诸多考量,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不会向富人征收更高的税。未来的税制改革是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一些趋势值得关注:

直接税比重的提升: 随着中国经济的成熟和税收征管能力的增强,直接税(如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的比重有望逐步提升,以构建更公平、更可持续的税收体系。
对资本利得和高收入的监管加强: 对于股权转让、投资收益等非工资性收入的征管将是未来的一个重点。通过加强信息共享和监管,可以更有效地打击逃税漏税行为。
房地产税和遗产税的审慎推进: 尽管这两个税种的推出面临不少挑战,但从国际经验和国内社会对财富分配公平性的呼声来看,它们被纳入税制改革视野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不过,其具体设计和落地将是一个漫长而审慎的过程。

总而言之,中国不对富人征收高税,尤其是在资产转移方面,是一个多重因素交织下的政策选择。它既是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客观反映,也是政府在平衡增长、稳定、公平与国际竞争力之间所做的权衡。未来税制改革的方向虽然清晰,但路径仍然充满挑战。这是一个动态博弈的过程,也是对政府智慧和能力的考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资本没有好坏

利用得当,就是中国近三十年的高速发展


2、资本天然逐利,哪里有利益跑哪里去


3、大国竞争,有一个隐形的选手,介于棋手棋子之间,就是资本

资本游走到哪里,哪里利用得好,就能创造“汉江奇迹”“四小龙”“四小虎”……


4、现阶段,中国大开绿色通道,把马斯克引进来,固然是鲶鱼效应,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

但更大的作用,是千金市马骨,告诉全世界的资本:来中国,中国有更大的机会


5、美国的资本来到中国,屁股就不完全在美国了

马斯克现在的屁股,也就向着中国,多处为中国说话

这样的人多了,对美国政府有强大影响力的华尔街,自然而然的会为利益所在地中国着想

反面例子,李半城资产转移到英国,屁股自然向着英国。儒家文化之下,他又不想当纯小人,想立牌坊,就来一个别扭的“黄台之瓜”,一副我来说句公道话的样子,恶心人


6、个人所得税最高45%,也不低了

某爽,一部戏1.8亿,超过96万元以上的,要上交45%,差不多8100万

她偷税漏税是另外一回事,不讨论

米国避税更严重,川普亿万富翁,一年缴税个位数


7、共同富裕,正在推动,正在完善

慢慢来

治大国如烹小鲜,不能逼急了

逼急了,都去当李半城了


毁家纾难的人毕竟是绝少者,不然也不会写入历史书里面

当初那个信誓旦旦“只要国家需要,**宝随时都可以上交国家”的人,还不是变身恶龙,想要撕开金融口子,用最小的风险,攫取最大的利益

逼急了,他也能成为李半城

user avatar

其实建国初期和解放前就税过。那时候不管是理想主义还是出于扩大兵员来源渠道,都这么干了。封建王朝的建国之初也这么干。

在跨国公司和国际资本流动的今天,有求于外资和大企业主的情况下,其实这些公司本身是亚政治实体,比如阿里收税吧,腾讯躺着收税吧,他虽然没有整体的zz主张,或者说他的zz主张就是收钱,课税课到google, Amazon, 阿里,腾讯这些亚政治实体是不那么容易的,你要采用解放前的方式,他们可能跑路,还有就是胆怯没有经验,政治是一种惰性很强的东西,最简单的是s市一直跪舔腾讯和华为,法院给他们必胜,这就是向亚政治实体低头的典型案例,新时代的社会形态下,课税技术是需要与时俱进,中央zf也需要更多思考如何公平的课税,但是税制总是落后于现实的世界的,有的时候,有实力的经济政治力量在这个系统里博弈,会加速不公平。

搁古代,以马云马化腾任正非的实力,说是诸侯没有争议,不管在远东和欧陆或者地中海,有领地,有属民,有巨大的税收来源,就差…,其控制力可能远超很多诸侯国君,以商业寻求帝国的之路的荷兰,威尼斯帝国,东印度公司干掉莫卧尔,不过如此,经济控制力和政治权力从没有严格的分界线,本质上都是控制力,你想税到富人,本质上还是向权力开刀。要有人敢。

课税本身是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向上课税需要的从来不是手段,而是时机和勇气。

user avatar

不挣穷人的钱,那你想挣谁的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中国为何不对富人征收高税,尤其是针对转移资产的富人,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既有经济层面的考量,也有社会、历史和政治层面的原因。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剖析:一、 税收制度的设计与演变:一种审慎的平衡术首先要明确,中国并非完全不向富人征税,而是其税收结构和征税力度与一些发达国家存在差异。.............
  • 回答
    中国与印度这两个亚洲大国,虽然在历史上、地缘上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显而易见的矛盾和摩擦,但至今未曾爆发全面战争,这背后有着一系列复杂且相互交织的原因。这并非简单的“不打”二字就能概括,而是多种因素权衡取舍后的结果,其中既有理性考量,也有现实制约。首先,我们不能忽视的是两国各自国内的.............
  • 回答
    中国古代先民对海洋的利用,确实与西班牙、希腊、英吉利等民族相比,显得不那么“得心应手”,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虽然中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理论上拥有广阔的海洋资源,但将其转化为强大的海洋文明,其道路异常坎坷。一、 地理的“两重性”:大陆的羁绊与海洋的疏离首先,我.............
  • 回答
    谁敢不听话?中国与南斯拉夫对苏联说“不”的底气何在?在20世纪冷战的波谲云诡之中,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头羊,其话语权和影响力可谓是举足轻重。然而,并非所有国家都甘于俯首称臣,其中,中国和南斯拉夫这两个社会主义国家,却都曾以独特的方式,对苏联展现出不屈的姿态,敢于说“不”。这背后,究竟是什么给了他.............
  • 回答
    印度对中国的不友好态度,确实是两国关系中一个绕不开的现实。从地缘政治的博弈,到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再到经济竞争的暗流涌动,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两国关系时常处于紧张状态。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为何还要主动去示好”的疑问,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示好”并非盲目地一味.............
  • 回答
    中国实力日益增强,这本应是令人振奋的成就,然而,许多身处海外,尤其是欧洲发达国家的国人,却切身感受到了来自当地民众乃至官方的“不友好”情绪。这种感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中国自身发展带来的变化,也有西方社会固有的观念和现实政治的考量。首先,经济实力的此消彼长是根本性的原因.............
  • 回答
    中国官方历史教材在描述本国历史时,通常聚焦于中国境内发生的事件和朝代,以及与中国核心疆域紧密相关的周边关系。对于中国历史上曾经统治或对俄罗斯境内目前的大片土地(如库页岛、海参崴、贝加尔湖等地)的时期,在官方教材中出现得较少,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非简单的遗漏。首先,我们要理解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地缘政治、历史以及国家战略的深层逻辑。首先,我们得把希腊和土耳其之间的地理关系说清楚,然后才能深入探讨为什么土耳其的军事行动主要集中在中东地区,而不是欧洲部分。希腊与土耳其的地理交织:恩怨的根源从地理上看,希腊确实与土耳其有着漫长且复杂的海岸线接触。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让人费解的,也难怪大家会有这样的疑问。EPIC Games 作为一个国际化的游戏发行商,在很多国家都有庞大的玩家群体,在中国也不例外。但近些年来,不少中国玩家确实感受到了一种“不被重视”甚至“被排斥”的意味,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一些具体事件和长期的观察。要说EPIC“不加掩饰.............
  • 回答
    楚汉相争中的英布,前期对项羽忠心耿耿,被封为九江王后却摇摆不定,并在关键时刻两次不帮助项羽,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析:一、 前期对项羽的忠心耿耿:英布作为项羽麾下重要的将领,早期对项羽的忠诚是建立在多重因素的基础之上的:1. 共同的革命情谊和起义基础: 英布和项羽一样,都是.............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它触及了兵器发展史和格斗技巧的交叉点。你观察得很敏锐,在许多古代冷兵器实战场景中,单手持握的刀剑确实占据了主导地位,尤其是在战场上,士兵们需要同时应对近距离的肉搏、格挡以及对付装备有盾牌的敌人。然而,日本的打刀,以及它所衍生的剑术体系,却将双手持握推向了极致,这背后有着.............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嫡长子之所以备受重视,这背后有着非常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原因。这套制度并非凭空产生,而是经过漫长历史演变,逐渐形成并巩固下来的。嫡次子感到吃亏,这是制度的必然结果,但其背后逻辑需要我们细细品味。一、 宗法制度的基石:嫡长子继承制理解嫡长子为何重要,首先要明白中国古代社会的核心结构.............
  • 回答
    关于中国在南海等问题上对菲律宾等国表现出“忍耐”的现象,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忍让”,而是中国在复杂的地缘政治棋局中,基于自身国家利益、战略考量和国际影响力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判断和策略运用。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忍耐”这个词在这里可能被赋予了不同的解读。在很多观察者看来,中.............
  • 回答
    明代中后期,所谓的“百家争鸣”景象,严格来说,并不能与春秋战国时期那种思想流派林立、各抒己见的真正意义上的“百家争鸣”相提并论。虽然在思想、学术、文学、艺术等领域都出现了新的发展和多元化的趋势,但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与古代的“百家争鸣”相比,确实显得有限,原因也非一言蔽之。首先,我们需要明白,明代中.............
  • 回答
    苹果2018年款iPhone在中国市场的强劲表现确实令人瞩目,而中国用户对iPhone的“情有独钟”背后,隐藏着多重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原因。这并非单一因素能够完全解释,而是市场、文化、经济、技术等多方面合力的结果。1. 品牌光环与地位象征 (Brand Halo and Status Symbol) .............
  • 回答
    在过去的中国,对温斯顿·丘吉尔和夏尔·戴高乐的评价确实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背后是复杂的历史原因、政治立场以及两国各自的国情和意识形态。为何过去中国对丘吉尔评价很差?过去中国对丘吉尔的负面评价,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的代表人物: “日不落帝国”的捍卫者: 丘吉.............
  • 回答
    您好!您提到对中国现代文学怀有很深的厌恶,这是一个非常强烈的情感,背后可能有很多复杂的原因。要详细讲述,我们可以从几个可能的角度去剖析。请注意,以下内容是为了帮助您理解可能的厌恶来源,并非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评价,而是探讨您个人感受的潜在根源:一、 您可能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特定时期、流派或作者感到不适。中.............
  • 回答
    要理解中国人对“五胡乱华”、元朝和清朝认可程度的差异,得从历史的厚重感、民族认同的构建以及对“统一”与“异族统治”的不同解读说起。这并非简单的喜恶,而是复杂历史叙事和情感投射的体现。首先,让我们看看“五胡乱华”。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悲情和动荡的色彩。它指的是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这段时期,北方大片土.............
  • 回答
    中苏交恶时期,苏联并未对中国使用核武器,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军事战略、政治考量以及对后果的深刻担忧所致。绝非简单的“不敢”或“不愿”,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战略选择。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中苏交恶的背景。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两国在意识形态、国家利益、国际战略等多个层面产生了严重分歧。苏.............
  • 回答
    近年来,日本民众对中国的反感程度确实有所上升,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历史遗留与现实交织的阴影:首先,历史问题始终是中日关系中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虽然两国建交已久,但日本侵华战争的历史伤痛,以及由此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