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四川人,特别不能接受的事情是每年到了5月12号,就有人开始缅怀死者开始发蜡烛。
距离08年已经11年了,每年都来一次,就不能放过这事吗?每一年都要全网怀念让灾民想起那一天,想起那些人,残忍不残忍?缺德不缺德?
至于调侃之类的我不敢乱说,只知道这件事让我知道了以后跟同学聚会少提那一年的事,免得被人抓了把柄上纲上线。
对于心理有伤的人,你提了那两个字就是在揭伤疤,对于已经痊愈的人,他自己都会把那段事当谈资拿出来说。
所以跟调侃不调侃无关,只要提了就是在揭灾区人民的伤疤。国难那也只是灾区人民在受难,其他没有经历的人哪来的资格去站道德高点去骂那些揭伤疤的人,疼不疼只有人自己知道,关你道德警察啥事?
还特意要在512当天说?缺德不缺德?
我能接受马三立老先生说《买猴》讽刺的那种官僚主义的马大哈干部。
但是有人不能接受。
当年《文艺报》曾对《买猴》组织过讨论,一些知名人士对作品热情赞扬,支持作者的创作思想和方法。另一种意见认为《买猴》的作者丑化新社会的商业职工,给社会主义抹黑,甚至说相声里群猴闹千货公司的情节象征着一帮作家“大闹”社会主义。
1957年,何迟先生因创作《买猴》而被第一批打成“右派”,说他仇视社会主义制度并进行严重诽谤。表演过《买猴》的马三立也被株连,一天,他被带到一间楼上办公室。
问:你说过相声《买猴》吗?
答:说过。
问:你知道《买猴儿》是大毒草吗?
答:不知道。
问:共产党干部有“马大哈”这样的人吗?你得找出来,不然,你就是反党、反社会主义!
答:我上哪找马大哈去!那是根据作者原文说的。
问:好!你提到作者,何迟就是大“右派”,听说你为改编《买猴儿》下了大力气,是不是一唱一和?你就是“右派”的狗腿子!
答:演出本子是领导批准的!
问:嗬!马三立你可不简单,学会“以攻为守”了,把责任往组织上推!
“那你也难逃罪责!”一句“马三立不老实后果自负!”,又一句,“只有老老实实向人民交代才有出路!”再一句“想找个靠山吧!”数不清的恶语一齐倾泻下来。有几个人冲过来横眉立目,指手画脚……
我能接受姜昆老师在《特大新闻》里用使用首长和庄严的天安门广场乃至革命先烈等内容来塑造喜欢传闲话,编造小道消息的市民形象。
但是有人不能接受。
《中国电视报》还刊登过一封读者来信,信中写到,看了这段相声之后我们十分“气愤”,“这简直是给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抹黑。”
很长时间里,文艺创作不能让庸俗的小市民角色成为主人公,有一个词,“高大全”。百度百科里是这么说的。
“文化大革命”时“四人帮”提倡的文艺作品要“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三突出原则”),而“中心人物”必是“高、大、全”那样的角色。
相声和这个原则正好相反,相声塑造人物的目的是要通过这个人物在情境中的语言和行为让观众发笑,而不是听完了相声肃穆庄严的情感体验油然而生。为了塑造这种人物,一种方式就是让他说错话,做错事,由此迅速的让观众给这个人贴上庸俗、愚蠢、无耻、无能、自私、下流的标签,然后观众就可以站在一个心理的道德制高点上,对其最终遇到的失败、倒霉、受愚弄、受损失的下场报以鄙视,嘲笑了。
所以相声乃至其他表演和文艺形式中,出现题主说的这类语句是否可以?
我认为可以,只要说这些话的人被塑造成一个庸俗、愚蠢、无耻、无能、自私、下流的人,情节中安排他被鄙视、耻笑、愚弄、伤害,就可以了。
就好像我们的影视作品中,日本鬼子杀中国人,黄世仁逼死杨白劳,最后在故事中都没有好下场,这我完全能接受。
下方先要手动狗头一下。
当然,如果没能起到这种效果,让这种人物有了好下场,或者让一个伟光正高大全的人物说出这种语句,没有给人民群众像看神圣且天然正确的新闻联播一样,建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是走上了庸俗现实主义的反革命文艺黑线。
这种失败的作品必然被广大革命的、正义的人民群众所唾弃,开票数日,售票网页没点击量,送票演出当天都没人来,合同违约赔的倾家荡产。
好不好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