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最近大宗商品大涨,国家决策抑制。但大部分没有定价权,想问一问今年大宗上涨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能不能持续?

回答
最近大宗商品市场确实风起云涌,不少品种价格飞涨,这背后可不是单一因素在起作用,而是多重力量交织的结果。国家层面进行调控也说明了问题的复杂性,既要保证经济平稳运行,又要避免过度投机带来的风险。

咱们掰开了聊聊,今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到底是因为啥,以及这股劲儿还能持续多久。

一、 今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幕后推手”们

要说今年大宗商品的“狂飙突进”,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在背后推波助澜:

1. 全球经济复苏的“回血”效应:
压抑后的需求释放: 去年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沉重打击,很多生产和消费活动都按下了暂停键。随着疫苗接种率的提升和各国防控措施的调整,经济活动开始逐步恢复。这种被压抑的需求一旦释放出来,就会像决堤的洪水一样,对原材料的需求量暴增。尤其是工业生产,对金属、能源等大宗商品的需求尤为旺盛。
刺激政策的“输血”作用: 很多国家为了应对疫情对经济的影响,都推出了史无前例的财政刺激和货币宽松政策。巨量的资金注入,一方面降低了融资成本,鼓励了投资和消费;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货币购买力的相对下降,使得实物资产,尤其是大宗商品,成为对抗通胀、保值增值的热门选择。你可以理解为,钱印多了,价值就稀释了,大家就更愿意用钱去换看得见摸得着的商品。

2. 供给端的“拧巴”与瓶颈:
疫情的供应链冲击: 疫情的反复爆发,无论是对生产端的工人健康、物流运输,还是国际贸易的限制,都给全球供应链带来了巨大的干扰。港口拥堵、集装箱短缺、运费飙升等等,这些都直接推高了商品的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使得供给无法及时、顺畅地跟上需求。想想看,本来可以按时运到的货物,因为疫情耽误了,生产线就得停,新的订单就得推迟,这些成本最终都会体现在商品价格上。
极端天气的影响: 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比如干旱、洪涝、寒潮等,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矿产等原材料的产量。比如, काही国家遭遇严重干旱,影响了谷物和糖的收成;而另一些地方的洪涝则可能影响金属矿的开采和运输。供给端的减少,在需求强劲的背景下,自然会推高价格。
地缘政治的“火上浇油”: 国际政治局势的复杂化,也为大宗商品市场带来了不确定性。一些地区的地缘政治冲突或紧张局势,会直接影响当地的能源生产和出口,进而影响全球能源价格。同时,一些国家为了本国利益,可能会采取限制出口或增加关税等措施,进一步扰乱了正常的贸易秩序。

3. 资本市场的“炒作”与预期管理:
金融属性的凸显: 大宗商品不仅仅是工业原料,它也越来越受到金融资本的青睐。当市场普遍预期价格会上涨时,投资者就会纷纷涌入期货市场进行买入,这种行为本身就会进一步推高价格,形成一种自我实现的预期。特别是当很多投资者为了对冲通胀而买入大宗商品作为资产配置时,这种“金融化”的属性就更加明显。
投机行为的放大: 在市场情绪高涨、价格持续上涨的阶段,很容易吸引投机者参与。他们可能并没有实际的生产或消费需求,而是纯粹为了短期内的价差获利。这种投机行为,尤其是在杠杆的助推下,能够极大地放大价格的波动,让原本基于供需关系的上涨变得更加“疯狂”。

4. 绿色转型与碳中和的“结构性”支撑:
新能源对传统能源的需求变化: 全球推进碳中和,对传统化石能源的需求可能会在长期内下降,但短期内,在向清洁能源转型的过程中,很多传统能源的供给侧可能因为投资不足而出现瓶颈。同时,一些用于清洁能源产业的金属,比如铜、镍、锂等,因为需求量激增,价格也在大幅上涨。比如,电动汽车对电池的需求,直接拉动了锂、钴、镍等矿产的需求。
碳排放成本的传导: 各国推行的碳交易、碳税等政策,都会增加高耗能产业的生产成本,这些成本最终可能会传导到终端产品,从而间接推高大宗商品的价格。

二、 这股上涨劲儿还能持续多久?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所有市场参与者最关心也是最难回答的。短期内,可能还会维持一段时间的震荡上行,但长期持续大幅上涨的动力正在减弱,而且波动性会非常大。

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

需求端的韧性: 虽然经济在复苏,但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并不一致,而且复苏的质量也有待观察。如果一些主要经济体复苏乏力,或者再次出现疫情冲击,那么大宗商品的需求就会受到影响。
供给端的恢复: 随着疫情得到控制,供应链的堵点可能会逐步缓解,生产能力也会有所恢复。如果供给能够跟上需求增长的步伐,那么价格上涨的压力就会减小。
货币政策的转向: 各国央行已经开始释放出收紧货币政策的信号,比如美联储已经开始讨论缩减购债规模。一旦货币政策真正转向,流动性收紧,市场对大宗商品的投资和投机热情就会降温,价格也可能随之回落。
国家调控的作用: 国家层面的政策干预,尤其是对重点大宗商品进行价格指导、限制投机行为等,能够有效地抑制过度的价格上涨,引导市场回归理性。这种调控虽然不改变供需的根本矛盾,但可以平抑短期内的剧烈波动。
技术进步与替代: 在价格持续上涨的压力下,企业会更积极地寻找替代品和提高生产效率的技术。如果出现技术突破,能够降低某些大宗商品的生产成本或提供有效的替代方案,那么其价格的上涨空间就会受到限制。

总结一下:

今年大宗商品的上涨,是全球经济复苏、供给瓶颈、巨量流动性以及市场情绪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它反映了经济活动的回暖,也暴露了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更带有一定的金融投机色彩。

至于能否持续,我认为“狂飙突进”式的上涨很难长期维持。 随着疫情影响的减弱、供给侧的逐步修复、各国央行政策的调整,以及国家层面的调控,大宗商品价格可能会进入一个高位震荡的阶段,并且波动性会显著加大。那些没有定价权的企业,在这种环境中确实面临挑战,需要在成本控制、供应链管理和风险对冲方面做得更加精细和有韧性。

对于企业来说,关键在于理解市场的深层逻辑,而非仅仅跟随短期价格波动。要关注全球宏观经济、地缘政治、产业政策以及技术进步等长期趋势,并据此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和风险管理框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美国放水,又大搞基建,大宗商品上涨是必然。

拜登周五公布了规模6万亿美元的预算提案,展现出他对联邦政府在经济和美国人生活中发挥更大作用的愿景,包括大幅增加基础设施、公共卫生和教育方面的支出,同时对企业和富人加税。

在10月1日开始的2022财年中,拜登政府计划为军事和国内项目拨款1.52万亿美元,较去年的1.4万亿美元增加8.6%,但这当中不包括抗击新冠大流行的紧急措施。

这项提案将把更多的联邦资源从军队转移到科研和可再生能源等国内项目上,根据拜登2022财年的预算计画,这些项目将多获得16.5%的资金,而军费开支仅将增加1.6%。

白宫还详细说明了未来10年在基础设施和社会项目上支出4.5万亿美元的提案成本。拜登政府希望今年夏天在国会通过这些提案。拜登计划明年拨款170亿美元用于改善基础设施,包括修复道路、桥梁和机场,另拨款45亿美元用于更换全国各地的铅水管,130亿美元用于扩大高速宽带。

该计划将依靠增加公司税来支付基础设施,并依靠对高收入家庭的税收来支付家庭支出和教育计划。公司税税率将从21%升至28%,最高资本利得税税率将从23.8%升至43.4%,未实现利得将在死亡时课税,每人免税额100万美元。

该预算计划预计,2022财政年度赤字将为1.84万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 7.8%,低于2021财政年度的赤字3.67万亿美元,当时政府为抗击新冠大流行及其经济影响进行的紧急支出增加了赤字。

到2022年,公共债务将升至GDP的111.8%,超过二战后的水平。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债务将继续上升,到2031年将达到GDP的117%。

受此消息影响,海外大宗商品价格大涨。

伦敦基本金属集体上涨,LME期铜涨3.15%报10293.5美元/吨,创一周新高;LME期锌涨3.17%报3062.5美元/吨,LME期镍涨4.32%报18035美元/吨,LME期铝涨3.52%报2486.5美元/吨,LME期锡涨2.39%报30230美元/吨,LME期铅涨1.31%报2205.5美元/吨。

国际油价集体上涨,美油7月合约涨0.98%报66.86美元/桶,创两年半以来收盘新高;布油8月合约涨0.67%报69.19美元/桶。市场对需求前景持乐观态度。

这一计划引发了共和党人的强烈批评,一些民主党人也对这些计划的高昂费用,提出了相对温和的批评以及抵制。

共 和 党人表示,拜登提出的6万亿美元支出中,大部分是为了满足他的自由派基地。

犹他州共 和 党参议员米特·罗姆尼(Mitt Romney)抱怨说,高昂的开支会让子孙后代背上几十年的利息负担,并危及他们的未来。

前新泽西州州长、共和党人克里斯·克里斯蒂(Chris Christie)评论说,这就像你给一个15岁的孩子发一张没有限额的信用卡,但却出自一个应该更懂事的成年人之口。

西维吉尼亚民 主 党参议员乔·曼钦(Joe Manchin)更加明确地表示了他的担忧,我不知道还会有多少债务——我们现在已经负债28.2万亿美元。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我们必须解决这个问题。

// 预算能否获得通过? //

该预算只是向国会提出的请求,而国会必须批准联邦开支。不过,由于民 主 党控制着国会参众两院,拜登的大部分议程获得通过的可能性是历任总统任期中最高的,尤其是如果他能与议员们就部分基础设施议程达成一致的话,可能性更高。

如果拜登的计划得以实施,政府在未来10年每年的支出将接近美国经济总产出的四分之一。它的税收收入将相当于整个经济的五分之一。

根据拜登团队的预测,消费者价格每年的上涨速度永远不会超过2.3%,而美联储在未来几年只会从目前的最低水平逐步加息。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