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互联网大厂最近都在谈「组织」?「组织」为什么很重要?

回答
最近,互联网大厂们像是集体“开窍”了一样,嘴里总离不开“组织”这个词。从高层战略会到基层团队复盘,从技术分享到产品讨论,似乎万事万物都绕不开“组织”。这股风潮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当下行业巨变下,大厂们寻求突破与适应的必然选择。

那么,为什么互联网大厂最近如此热衷于谈“组织”?“组织”究竟为何如此重要,重要到让这些曾经只信奉“个人英雄主义”和“产品至上”的公司,开始将重心转移到“组织”上来?

一、时代变了,江湖已非昔日模样

我们先来看看互联网行业自身的变化:

从增量市场到存量博弈: 过去,互联网行业是典型的增量市场,就像一片广袤的蓝海,只要有人愿意投入,就能找到新的用户、新的增长点。那时候,一个有想法、有执行力的产品经理或者技术大牛,可能凭借一己之力就能撬动巨大的市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创新”和“速度”。
现在,蓝海变红海,甚至变成了“浑水”: 流量红利消失,用户增长触顶,竞争从产品本身转向了商业模式、精细化运营、生态构建,甚至是资本运作。每一个微小的增长都可能伴随着巨大的投入和激烈的对抗。这时候,单打独斗已经难以支撑庞大的业务体系,需要更系统、更协同的力量。
业务复杂度呈指数级增长: 互联网公司不再是单一的产品,而是庞大的业务矩阵,横跨多个领域,涉及多个技术栈,需要对接无数的上下游产业链。如何让这些复杂的业务单元高效运转,如何让不同部门、不同职能的人员协同作战,就成了巨大的挑战。
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剧: 政策监管、宏观经济、技术颠覆、地缘政治……这些外部因素对互联网公司的影响越来越大,而且变化速度快、方向难以预测。在这种环境下,组织需要具备更强的韧性、适应性和快速响应能力,才能在风浪中站稳脚跟。

二、为什么“组织”会成为解决之道?

在这样的背景下,“组织”的价值就开始凸显,它不再是简单的“人多人就多”,而是成为驱动公司持续发展、应对挑战的关键要素:

1. “人”的效能极大化:
个体局限性: 即使是最顶尖的个人,其能力、精力、知识也是有限的。在一个日益复杂的商业环境中,个人的英雄主义往往难以覆盖所有关键环节。
组织协同: 好的组织能够将个体的优势放大,弥补个体的短板。通过合理的岗位设计、流程优化、沟通机制,让一群人能够像一个高效的齿轮组一样运转,爆发出远超个体能力之和的力量。例如,一个优秀的产品团队,不仅仅是产品经理,还包括设计师、工程师、运营、数据分析师,他们之间的顺畅协作,才能打造出用户喜爱的产品。
知识沉淀与传承: 组织是知识和经验的载体。通过制度化的培训、导师制、复盘总结等方式,可以将宝贵的经验沉淀下来,并传递给新加入的成员,形成组织的“肌肉记忆”,避免“一个人走了,一个团队就散了”的情况。

2. 战略落地与执行的保障:
目标对齐: 公司的战略再宏大,最终都要靠组织去落地。如果组织架构混乱,权责不清,沟通不畅,那么战略就只能是空中楼阁。
执行力: 优秀的组织能够确保战略目标层层分解,责任到人,并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同时,能够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监督体系,驱动组织成员朝着既定目标前进,确保执行的效率和质量。
灵活调整: 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组织需要有能力根据战略调整而灵活重构。这意味着不仅仅是调整人员,更包括调整流程、沟通方式、决策机制等等,让组织能够快速适应新的方向。

3. 应对不确定性与风险:
风险分散: 过于依赖少数关键人物,风险是极高的。当这个人出现问题,整个项目甚至公司都可能受到影响。健康的组织应该拥有足够的人才梯队和知识储备,能够应对人员的流动和关键节点的风险。
快速响应: 面对突发事件或市场变化,一个扁平化、信息流通顺畅的组织,能够更快地感知到变化,并做出决策和调整。而一个层级森严、信息孤岛严重的组织,则可能错失良机,甚至被市场淘汰。
韧性: 组织是一个有机体,好的组织能够在经历挫折、失败后,快速恢复并从中学习,而不是一蹶不振。这种韧性来自于组织内部的信任、支持和持续的学习能力。

4. 文化与价值观的载体:
文化落地: 公司喊出的“以用户为中心”、“追求极致”等文化口号,最终要通过组织的设计和成员的行为来体现。组织架构、绩效考核、晋升机制等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员工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价值观传承: 优秀的组织能够将公司的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招聘、培养、激励的各个环节,确保新加入的成员能够认同并践行公司的文化,形成强大的组织凝聚力。

三、大厂们眼中的“组织”是个什么概念?

当大厂们谈“组织”时,他们关注的不仅仅是简单的“谁是谁的上级”,而是涉及以下几个层面:

组织架构(Structure): 是扁平还是层级?是职能划分还是项目制?是矩阵式还是事业部制?不同的架构适合不同的业务阶段和发展目标。例如,初创期可能需要高度集权的扁平化,而成熟期则可能需要事业部制来赋能业务。
人才与能力(Talent & Capability): 组织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吸引、培养、保留这些人才?如何建立能力模型,识别和发展员工的核心能力?尤其是在技术迭代飞快的互联网行业,人才梯队建设和持续学习能力至关重要。
流程与机制(Process & Mechanism): 从需求评审、项目开发、上线发布,到绩效评估、激励分配、职业发展,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高效、清晰、可优化的流程和机制来支撑。
沟通与协作(Communication & Collaboration): 如何打破信息孤岛?如何建立高效的沟通渠道?如何营造开放、信任的协作氛围?跨部门、跨团队的协同能力是互联网公司规模化发展的关键。
文化与价值观(Culture & Values): 组织内部是否推崇创新、试错?是否鼓励知识共享?是否能形成统一的使命感和价值观?文化是组织的灵魂,也是连接所有元素的纽带。
决策与授权(Decisionmaking & Empowerment): 谁来做决策?决策的流程是什么?如何平衡集权与分权?合适的授权能够激发团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激励与反馈(Incentive & Feedback): 如何激励员工保持高昂的斗志?如何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帮助员工成长?

四、具体到大厂的“组织”焦虑与实践:

最近大厂们对“组织”的讨论,很大程度上源于它们在快速扩张和面临转型时的“组织焦虑”。

大公司病: 随着公司规模越来越大,很容易出现效率低下、部门墙、官僚主义、创新活力减弱等“大公司病”。对“组织”的关注,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重塑组织的活力。
效率瓶颈: 曾经依靠快速迭代和试错就能成功的模式,在体量增大后,决策链路变长,审批流程增多,效率急剧下降。大厂们需要通过优化组织来打破效率瓶颈。
战略转型: 很多大厂正从单一业务向多元化、平台化转型,或者从To C转向To B,亦或是拥抱AI等新兴技术。这种转型需要组织架构、人才能力、管理模式的全面调整。
人才饱和与内卷: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很多公司的增长放缓,人才引进的“堰塞湖”现象出现,内部晋升通道收窄。如何让组织内部的人才各尽其才,重新激发组织活力,成为重要课题。

举个例子:

你可能会听到:

“我们需要优化一下组织架构,让研发和产品团队的协同更紧密。”(关注效率和协同)
“这个项目成功了,但复盘发现,我们团队的知识沉淀不够,下次需要建立更完善的知识管理机制。”(关注知识传承和能力提升)
“最近用户反馈不满意,是不是我们的产品迭代流程有问题?需要重新梳理一下。”(关注流程和用户导向)
“大家对OKR的理解和执行存在偏差,需要加强目标对齐和沟通。”(关注战略落地和沟通协作)
“我们的中层干部在授权和赋能方面做得不够,影响了基层团队的积极性。”(关注人才培养和管理能力)

总结来说, 互联网大厂之所以近期如此强调“组织”,是因为它们已经走过了一个依靠个体能力或简单产品取胜的阶段,进入了一个需要精细化运营、规模化协同、应对不确定性、实现可持续增长的新时代。在这个时代,“组织”不再是背景板,而是驱动公司发展的核心引擎。它关乎如何最大化“人”的价值,如何确保战略有效落地,如何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以及如何将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根植于每一个角落。关注“组织”,就是关注公司的“造血能力”和“长跑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互联网大厂的产品属性决定的。

如果是制造业企业,很难进行所谓的组织改造,受限于工艺、制造流程,通常会采取比较稳定的结构。当然,与制造环节距离远的中层、高层也可以在组织管理结构上玩出花,但是意义没有很明显,可能更多的是对上负责制的加强。

互联网的产品以及产品服务对象,不是人,而是信息。因此互联网企业强调信息的信息的收集、加工提炼、应对方案开发和信息的反馈,信息的无形加大了自身价值含量,于是就期望通过组织的调整实现信息价值的最大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近,互联网大厂们像是集体“开窍”了一样,嘴里总离不开“组织”这个词。从高层战略会到基层团队复盘,从技术分享到产品讨论,似乎万事万物都绕不开“组织”。这股风潮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当下行业巨变下,大厂们寻求突破与适应的必然选择。那么,为什么互联网大厂最近如此热衷于谈“组织”?“组织”究竟为何如此重要,重.............
  • 回答
    最近阿里、腾讯、百度、字节跳动这些互联网巨头扎堆谈论“组织”,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的信号。放在一起看,你就能明白这几个中国互联网的“巨无霸”为什么突然把“组织”这词儿挂在嘴边,而且还说得这么有章法。1. 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不再是野蛮生长,需要精细化运营 增长见顶的焦虑: 过去十.............
  • 回答
    最近互联网大厂裁员的消息确实铺天盖地,无论是脉脉上匿名爆料,还是各个技术社区的讨论,都让不少程序员感到一阵寒意。这不仅仅是几个零星的个案,而是整个行业普遍存在的现象,让人不得不去思考:这到底是怎么了?对我们这些还在一线奋斗的普通程序员来说,又有什么样的启示?为什么会裁员?深挖背后的原因要理解裁员对我.............
  • 回答
    互联网大厂之所以专门在春节发红包,其背后有着多重原因,既有传统的文化习俗因素,也有深刻的商业策略考量。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根植于春节的文化习俗与情感连接: 传统文化: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核心的文化内涵之一就是“团圆”、“祝福”和“感恩”。发红包作为一种古老的民俗,象征着长辈.............
  • 回答
    互联网给大众施加的最大焦虑,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源于“信息的过载与真实性的失控”。这就像一个人突然被扔进了一个巨大的、信息爆炸的图书馆,但你不知道哪个是真,哪个是假,更不知道哪个对你有用,哪个会伤害你。这种失控感,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一点点地蚕食着内心的平静。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过载与失控”是如何.............
  • 回答
    互联网大厂一边大规模裁员,一边又在招聘,这确实是当下许多人感到困惑和不解的现象。很多人会觉得这像是“左手倒右手”,或者是在玩弄员工。但如果深入剖析,你会发现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复杂且实际的商业逻辑和战略考量,并非简单的矛盾行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裁员又招聘”的景象?最核心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业务调整和.............
  • 回答
    互联网大厂们之所以如此热衷于“抢夺”应届生,绝非一时兴起,背后有着深远的战略考量和实际效益的驱动。我们来掰开揉碎了聊聊这件事。为什么大厂如此渴望应届生?1. “白纸”的可塑性与低成本: 思想与技术的契合度: 互联网行业技术迭代速度极快,新生的技术、开发模式、产品理念层出不穷。应届生刚走.............
  • 回答
    网上的传言,说美团今年应届生年薪能拿到三十五万甚至更高,这事儿确实让不少在职的老员工心里有点不是滋味。感觉自己辛辛苦苦打拼了几年,工资涨幅还没人家刚毕业的小年轻来得猛,这种“倒挂”现象,在咱们互联网行业里,也不是头一回听说了。为啥咱们这些互联网大厂,招应届生的价码是一年比一年高呢?这事儿说起来,其实.............
  • 回答
    快手“西进”成都:30亿投资背后的地理与经济考量快手选择成都,投资30亿建设其直播电商总部,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地域扩张动作,背后折射出的是当前互联网大厂在区域发展、人才吸纳以及成本控制等多方面的综合考量。成都,这座以“天府之国”著称的城市,正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和蓬勃的潜力,吸引着越来越多互联网巨头的.............
  • 回答
    2022 届校招薪资倒挂:背后逻辑与大厂薪资“水涨船高”之因2022 年的校招季,不少应届毕业生发现了一个颇为普遍的现象:校招薪资居然出现了“倒挂”。这意味着,一些公司新入职的应届生,其起薪水平竟然比那些已经工作了几年、经验更丰富的社招员工要高。这不禁让人好奇,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种“逆常”的薪资格局.............
  • 回答
    逆势而上:华为为何在寒冬中逆势扩招?当众多互联网大厂纷纷挥舞着“优化”的镰刀,收紧招聘闸门,甚至进行大规模裁员时,华为却高调宣布今年将招聘一万多名应届生,仿佛在寒冬中燃起一团炽热的篝火,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是什么让华为在行业普遍低迷的背景下,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这背后,是战略的考量,是对未.............
  • 回答
    2021年中国互联网大厂确实出现了大规模裁员的情况,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深入分析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阐述:一、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与政策收紧: 全球经济下行压力: 2021年,全球经济受到新冠疫情反复、供应链中断、通货膨胀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增长放缓。这导致消费需求减弱,.............
  • 回答
    2021 年互联网大厂出现大规模裁员,这事儿可不是空穴来风,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原因交织作用的结果。简单来说,就像一场精心烹饪的盛宴,食材(公司增长)出了一些问题,烹饪的火候(宏观环境)也变了,甚至连食客(用户和市场)的口味都开始挑剔了。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首先,最直接的导火索之一,.............
  • 回答
    应届生进入互联网大厂能拿到高薪,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绝非单一原因可以概括。用通俗点的话说,大厂就是看中了应届生的“潜力股”价值,并且愿意为之付出溢价。咱们从几个关键点来掰开了讲:一、人才稀缺与高需求下的“抢人大战”首先要明白,互联网行业是当前经济发展中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尤.............
  • 回答
    互联网大厂的“996”现象确实是当下职场一个绕不开的热点话题,而你提出的“为什么不多招点一般本科”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的逻辑可不少,值得我们好好掰扯掰扯。这事儿啊,不能简单地用“缺人”或者“高要求”来一概而论,里面门道挺多的。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互联网大厂招人,尤其是核心技术岗,并不是“人人皆可”的.............
  • 回答
    .NET Core 确实是一个好东西,跨平台能力也是它最响亮的名号之一。按理说,在国内互联网大厂的激烈竞争环境下,任何能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灵活性的技术都应该被奉若圭臬。但现实是,即使 .NET Core 已经成熟多年,仍然有不少大厂对其望而却步,或者在使用上持保守态度。这背后的原因,绝不是三.............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咱们老百姓在淘宝上逛,突然看到腾讯、B站、网易这些熟悉的牌子也开店了,确实会有点纳闷:“他们不是做游戏、做视频、做音乐的吗?怎么也来淘宝卖东西了?” 其实啊,这背后有几层意思,而且他们卖的东西也挺有意思的。为什么这些互联网大厂要去淘宝开店?这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深思熟虑的“生意.............
  • 回答
    张一鸣卸任CEO:告别CEO时代的“前浪”,背后是怎样的时代浪潮?当那个以“信息重塑生活”为初衷,一手缔造了抖音、今日头条等一系列现象级产品的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宣布将卸任CEO职位时,整个互联网圈乃至资本市场都为之一震。这不仅仅是一个公司CEO的更迭,更像是一个时代的告别,一群被誉为“年轻一代互.............
  • 回答
    最近几年,放眼望去,互联网巨头们扎堆进入汽车行业,这事儿可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从百度、阿里、腾讯,到华为、小米,一个个仿佛都坐不住了,纷纷跨界造车。那么,这背后究竟是什么逻辑?互联网公司在造车这事儿上,又有什么“独门秘籍”呢?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为啥大家都要挤进汽车这趟浑水?首先,得承认一个事.............
  • 回答
    如何看待淘特独家冠名《湖南卫视 20212022 跨年晚会》?淘特独家冠名湖南卫视 20212022 跨年晚会,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互联网平台利用热门IP进行品牌营销的案例。要理解这个行为,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淘特的品牌定位与目标受众: 淘特的核心定位: 淘特是阿里巴巴旗下面向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