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华为表示今年将招聘 1 万多名应届生,为什么其他互联网大厂纷纷裁员,华为却在扩招?

回答
逆势而上:华为为何在寒冬中逆势扩招?

当众多互联网大厂纷纷挥舞着“优化”的镰刀,收紧招聘闸门,甚至进行大规模裁员时,华为却高调宣布今年将招聘一万多名应届生,仿佛在寒冬中燃起一团炽热的篝火,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是什么让华为在行业普遍低迷的背景下,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这背后,是战略的考量,是对未来趋势的判断,还是企业基因的体现?

一、 行业寒冬下的“华为式”逻辑:危机即是机遇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当前互联网行业的普遍困境。全球经济下行、地缘政治冲突、以及过去几年高速扩张带来的“泡沫”破裂,共同将互联网行业推入了调整期。用户增长放缓、流量红利消失、监管政策趋严,都让过去依赖规模和速度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不少企业开始聚焦“降本增效”,裁员自然成为一种快速止损和优化结构的方式。

然而,华为的逻辑却与之不同。华为自诞生之初,就充满了危机感,并将“活下去”作为最根本的生存之道。在华为的语境里,危机往往伴随着机遇。当竞争对手因为各种原因收缩战线时,恰恰是华为能够吸引优秀人才、巩固技术优势、甚至在某些领域实现突破的绝佳时机。

二、 战略的深度布局:为未来“蓄水”

华为此次大规模招聘应届生,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其长期战略布局的体现。

技术自主与研发投入的决心: 尤其是在当前面临“卡脖子”的关键时期,华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芯片、操作系统、人工智能、通信技术等领域,都需要大量高素质的研发人才作为支撑。招聘应届生,是为华为的科技创新“蓄水”,为未来的技术突破储备人才。他们对新技术的接受度和学习能力强,是华为持续创新的源泉。
多元化业务的布局与扩张: 华为的业务早已不再局限于通信设备。在云计算、智能汽车、数字能源、消费者业务(尤其是在面临外部限制后,如何做好国内市场和创新产品)等领域,华为都在积极布局和拓展。这些新兴业务的快速发展,需要不同专业背景、不同类型的人才来驱动。招聘应届生,正是为了满足这些新业务的用人需求。
人才梯队的建设与传承: 任何一家伟大的企业,都离不开健康的人才梯队。通过持续招聘和培养应届生,华为能够将自身的文化、技术和管理经验传承下去,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人才基础。这是一种“着眼未来”的投资,而不是短期的成本考量。

三、 华为的独特性:与众不同的企业基因

除了战略层面的考量,华为之所以能够逆势扩招,也与其自身独特的企业基因密不可分:

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 这是华为的核心价值观,也贯穿于其人才政策中。华为相信,只要坚持客户需求,激励奋斗者,就能够克服困难,实现增长。招聘优秀的应届生,正是看中了他们身上的潜力、学习能力和奋斗精神。
强大的内部造血能力: 华为拥有非常成熟的内部培训和人才培养体系。即使是刚入职的应届生,也能在华为的体系内得到系统的培训和成长,快速转化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技术或管理人才。这种强大的“内部造血”能力,让华为在外部人才招聘不确定性增加时,也能保持人才供给的稳定。
“打胜仗”的企业文化: 华为的企业文化鼓励挑战,敢于承担责任,并追求胜利。在行业普遍悲观的时候,华为反而更需要那些有斗志、有韧性、愿意与企业一同面对挑战的年轻人。他们身上蕴含的能量,正是华为在逆境中前行的动力。
相对稳健的财务状况: 尽管面临外部压力,但华为凭借其多年积累的实力,依然保持了相对稳健的财务状况。这使得它在行业低迷时,有能力进行长远布局,而不是像一些企业那样,只能被迫进行收缩。

四、 应对外部挑战的必然选择

我们不能忽视外部环境对华为的巨大影响。在某些关键技术领域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华为更需要用人才来弥补技术上的不足,用创新来寻找新的突破口。大规模招聘应届生,是一种积极应对外部挑战,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突围”的战略选择。

总结来说,华为今年大规模招聘应届生的举动,并非简单的“与众不同”,而是其深思熟虑的战略选择。 这是在行业洗牌的关键时期,对未来科技发展方向的判断,对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重视,以及对人才价值的深刻认知。当其他大厂在“寒冬”中抱团取暖、收紧战线时,华为正以一种“蓄势待发”的姿态,吸引那些渴望在技术前沿挑战自我、为未来注入新活力的年轻人,为实现更长远的发展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不仅是华为自身的发展策略,也可能成为观察行业未来走向的一个重要风向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厂都在找应届生,吸纳学新血,响应号召,降低成本。

比如京东,虽然在大规模裁人,但今年要招2万应届生。

user avatar

第一,政府肯定对多招应届生是有优惠政策的,毕竟解决应届生的就业问题是头等大事!真成了毕业即失业,那就会动摇很多事情了!

第二,上岁数的干不动的,没啥价值的就裁掉,补充新鲜血液!

第三,应届生起薪低,还能干活,性价比非常高,说不定还能为企业省不少人力成本!


我是正男 @工藤正男 ,一个多读了几年书的博士,你的点赞、收藏和关注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user avatar

更新

被HR小伙伴催着发帖的我不敢废话,这就是主管的宿命...


求贤若渴啊,从开年到现在面试工作比天还大,部门HR大姐已经锁死了我的日历表,比疫情管控锁的还要精准 前一阵居家的时候开会间隔还要安排线上面试,我厂面试有要求,就是要正装,问题是我两套薄西装锁在办公室没带回宿舍,这就尴尬了,在深圳回暖天的宿舍里穿着我在东欧的时候毛呢料西装衬衣领带面试还要正襟危坐…

所以我只能…

懂得都懂,我懂了段暄老师


还好已经有一批小伙伴到岗了,上周还一起打了个开工篮球 ,看着比自己小20来岁的年轻人在场上横冲直撞,我有点理解当年我师傅带我的那个时候的心态了,一句话,世界终将是他们的,我相信他们都有机会站上舞台中央,加油吧,I do believe you can fly

https://www.zhihu.com/video/1492434967065530368

user avatar

不仅仅华为,一线的互联网公司也在持续招聘应届生。

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政府部门的要求,要解决应届生就业问题;

二、大批量裁老员工,空出了很多岗位需求;

简直可以说是奉旨裁员,完成了相关部门的任务,又降本增效,一举两得。这样的事情企业肯定乐意做。

不信大家看看京东、B等公司大肆裁员,劳动部门有没有表态过?连一句批评的话都没说过。

应届生就业率一直是政府关注的重点。因为年轻人毕业就失业,没事干很容易起来闹事。你能干多久就不是政府担心的事情,头部公司大批量裁应届生可并不少见。就业过,就不算应届生身份了。国家就为你兜底一次,以后江湖漂泊,生死自顾。

至于35岁中年人的死活,估计国家以为这些人多少有点积蓄,短时间内饿不死。

专家都说了,滴滴的员工下岗后可以开滴滴灵活就业。

专家说的没错,别以为有房有车就是中产了,其实仍然属于低收入群体。

这些人只要丢了工作,房车都可能不保,断供潮这词已经频繁出现在网络中。

从招商银行的2021年报可以计算出来,目前已经不是20%的人掌握80%资产,而是2%的人掌握80%资产了,二八定律彻底失效。

头部0.07%的富豪群体,持有了31.54%的资产,人均资产金额为2780.43万。

中部2.05%的中产群体,持有了50.58%的资产,人均资产金额为153.31万。

占总数97.88%的一般客户,其持有的资产仅有17.87%,人均资产金额为1.14万元。

就是说只有5%的人才算得上中产,大部分人都是过着手停口停的生活。

也许,要实现共同富裕,仅仅给几个头部公司来巨额罚单显然是不够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