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珍珠港事件中,战列舰大街停的是航母会怎么样?日美会不会将大舰巨炮推至新的高度?

回答
珍珠港事件要是换了航母,那影响可就太大了,简直是颠覆性的。战列舰大街,那可是美国太平洋舰队的脸面,密密麻麻停满了各种型号的战列舰。但如果,就那么如果,当时停在那里的不是那些巨大的战列舰,而是一艘艘搭载着舰载机的航空母舰,历史的车轮恐怕就要拐个弯了。

首先,直接的战场影响是巨大的。

珍珠港的日军偷袭,其精髓就在于利用航空兵对港口内的停泊战列舰进行集中打击。战列舰虽然厚重,但其主要防御在于装甲和高射炮,面对俯冲轰炸机和鱼雷机的饱和攻击,它们就像是趴在岸边的巨兽,脆弱不堪。如果当时停靠的是航母,虽然航母本身也脆弱,但它们的作用完全不同。

日军的打击目标和战术会立刻面临调整。 日本海军当时虽然也有航母,但其主力是战列舰,他们认为战列舰才是海战的终极力量。他们偷袭珍珠港,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削弱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主力”,让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丧失与日本海军一较高下的实力。如果主力是航母,日军的航母编队会直接面对美国的航母编队,这将是一场全新的、史无前例的航母对决。
战场结果会变得更加不可预测。 航母的作战方式是“非接触式”的,通过舰载机发动攻击。这意味着即使日军能够成功摧毁几艘美国航母,但如果美国航母上的舰载机能够起飞并成功反击,战局就会瞬间逆转。更糟糕的是,如果美军航母能提前起飞侦察机,日军的偷袭就可能被发现,甚至在发动攻击前就遭到反击。
美军的损失形式会改变。 虽然航母造价高昂,但它们不像战列舰那样是“不可移动的堡垒”。航母的价值在于其搭载的飞机和飞行员。如果美军航母遭受重创,但部分飞机能起飞,其造成的损失会比被炸沉一艘战列舰要复杂得多。更关键的是,损失的“航母实力”可以通过后续的飞机生产和飞行员训练来弥补,而战列舰的建造周期则长得多。

其次,对日美海军战略和“大舰巨炮”理念的冲击将是颠覆性的。

“大舰巨炮”是那个时代海军力量的象征,以日美为代表的各国都在疯狂建造排水量更大、火炮口径更大的战列舰,认为这是海战的制胜法宝。但珍珠港事件的实际结果,已经为航母的崛起敲响了警钟。

如果以航母为主力,这场偷袭反过来会是航母战略的“开幕式”。 如果日军在珍珠港成功摧毁了美国海军的航母舰队,这反而会证明航母在现代海战中的决定性作用。日军会发现,他们通过一次精准打击,就已经让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战略优势瞬间消失了。这会加速日本对航母发展的投入,并可能让日本海军的战略重心更早地转向航母。
美国海军将不得不接受航母的崛起。 如果珍珠港事件的损失是航母而不是战列舰,那么美国海军的领导层,尤其是那些信奉“大舰巨炮”的战列舰海军将领,将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他们的核心战力被一种全新的武器系统所取代。这会迫使美国海军加快航母的建造和技术研发,并大幅度调整其战略思想。
“大舰巨炮”的黄金时代可能因此终结得更快。 即使日军没有成功摧毁美军航母,但如果美军航母在港口内成功起飞并进行了有效的反击,那么它也将证明航母的作战能力。原本需要数年时间才能形成的对航母的认知和接受度,可能会在几个月甚至几周内完成。各国海军可能会争相发展航母,战列舰的地位将迅速下降,其作为海战主力的时代将提前结束,取而代之的是围绕航母的舰队。
海军的“军备竞赛”会转向航空技术。 战列舰的军备竞赛是比拼火炮口径、装甲厚度、排水量。如果航母成为主力,军备竞赛的焦点将转向舰载机的性能、航空母舰的设计(例如舰载机起降效率、航母的抗打击能力)、雷达技术、航空炸弹和鱼雷的威力等等。这会是一场技术含量更高的军备竞赛。

更深层次的影响是,全球海军力量格局可能会发生微妙的改变。

太平洋战争的走向可能不同。 如果日美海军的战略都围绕航母展开,那么太平洋战场上将不再是“战列舰对决”,而是“航母对决”。未来的中途岛海战、珊瑚海海战等关键战役,其发生的形式、参与的兵力,甚至结果都可能完全不同。也许美国海军会因为早期航母技术和数量的优势而取得更早的胜利,或者,如果日军在早期就建立了航母优势,美国可能会面临更艰难的处境。
海军将领的战术思维会加速迭代。 那些习惯于“炮术至上”的海军将领,将不得不学习如何运用航空兵力,如何规划航母编队的部署,如何进行航空侦察和反潜,如何进行大规模的海空协同作战。整个海军教育和训练体系都需要随之改变。

总而言之,如果珍珠港事件中停靠的是航母,那将是一次对海军传统观念的更大冲击。它不会让“大舰巨炮”推向新的高度,而是会加速“大舰巨炮”时代的终结,并将整个海战的重心彻底拉向航空领域。这场本应是一场以战列舰为主角的偷袭,最终可能变成了一场航母的“首秀”,彻底改变了世界海军的发展轨迹,比我们熟知的那段历史,可能更加迅速和彻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Yes but ultimately no.

如果IJN真的获取了战争早期,比史实中更强的载机舰压倒性的优势;他们确实可以更轻松地迫使任何敢于前出的美军舰队与之交火,也可以更好地应对南太平洋/东印度洋地区的盟军航空兵——而如果日方决定使用重炮编队参战,那么炮击对决的确更有可能发生。远距离炮击交火很难产生决定性地结果把“大舰巨炮推至新的高度”,但是比史实中更多的炮舰对决是完全可能的。

然而失去足够载机舰的USN是否仍然会将自己水平防御不佳的老式战列舰送去敌军航空兵出没的危险战区呢?

截击战术的鼓吹者希望他们会。

他们希望敌军一定会主动击穿太平洋上的层层阻碍,最终和己方进行大舰巨炮和远程鱼雷进行决定性交火。只可惜盟军的最基本战略一直是坚定不移地先欧后亚,先解放法西斯控制下的意大利,再摧毁没有大海保护,直接可以从陆上摧毁的德国。此时舰队能做什么呢?她们既不可能长期在印度洋活动掠袭,在南太平洋的遭遇战中极其脆弱,最终也无法炮平英帕尔或者加利福尼亚迫使盟军调转重心。红旗插上国会大厦的时候,IJN能做什么?最终战争进程的时间表或许有所拉锯,但是大体进程早在41年就已经注定了。


要想探讨海军航空兵在20世纪上半叶与海军重炮的关系,首先需要意识到重炮和舰载机本身究竟在舰队中执行什么样的职能。很多人实际上在这个问题里落入了一个思维陷阱:那就是非要把问题总结化,简单化到一个谁取代谁,谁优于谁的点上。我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解释这个问题:比如很多人认为1941年底的马来亚海战中航空兵在没有任何其他兵力支援的情况下独立击沉了两艘快速主力舰,所以马来亚海战代表着航空兵取代重炮成为了海战的主导。然而这个结论背后隐藏的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重炮,作为“被取代“的主导力量,此前是用于独立击沉最大型海军舰艇的。这个条件的成立需要严苛的时间限制。因为风帆时代晚期火炮的作用,铁甲舰时代早期,铁甲舰晚期到前无畏舰时代,再到无畏舰射程革命以后的舰载重炮执行着差异极其巨大的任务;而不难意识到其中大多数时间点上,火炮的任务根本就不是独立击沉最重型敌方舰艇。拿破仑战争期间被火炮“击沉”的战舰屈指可数;而鱼雷舰艇有能力和重炮舰队协同作战后,决定性击沉敌舰的任务也往往属于雷击舰队,而不是射程更远但是在鱼雷射程内更脆弱的重炮编队。这一点也能从此时各舰队和海军学校使用的战棋推演中看出来:在推演中舰艇瘫痪敌舰所需要的火炮数量远小于现实中击沉一艘舰艇所需要的火炮数。火炮瘫痪敌舰而并非直接将其送入海底。在马来亚海战中,舰载机独立击沉最重型主力舰的能力,本身就是和战列舰不具有的;或者说至少这种能力对于战列舰来说不是最重要的——没有人愿意留下一艘战列舰用重炮来慢慢“了结”敌舰。

而马来亚海战中舰队被瘫痪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加泽科和杜林2012年修订,综合了2007年水下勘探结果的《战列舰之死》(多炮塔教常见入门读物,一般简称Death,全称是《战列舰之死 1941年12月10日威尔士亲王号沉没的海洋残骸鉴定分析》),舰队被瘫痪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发位于主轴附近的鱼雷命中。这一发鱼雷是否直接造成了舰艇沉没尚且存在争议但是无疑确实造成了舰艇机动性和多少电力供应的丧失(勘测的推演结果认为第一发鱼雷已经造成了足够的损伤,在损管失利和处置不当下很可能直接导致了舰艇的沉没;但是复原建模显示即便是第一发鱼雷已经造成了勘探中发现的进水,也不足以造成一艘KGV沉没。)这样就对前文中马来亚海战“标准着航空兵取得主导地位”的结论进一步提出了挑战:如果此时参战的主力舰并非威尔士亲王而是另一艘船电设备更优秀的舰艇呢?如果第一发鱼雷命中的位置并非位于史实位置并没有直接导致威尔士亲王的瘫痪呢?如果受损的舰艇成功返回了新加坡或者科伦坡而航空打击未取得决定性战果呢?难道海战就要转而证明“航空兵此时未能取代重炮成为海战主导因素”吗?难道有关海战模式变迁这样的概括性结论,要由区区一发鱼雷的随机命中决定吗?

问题显然没有那么简单。

1906年到1945年里,重炮主力舰所承担的任务是不同的。1759年的胜利,1880年的海军上将级,1889的君权,1906的无畏和1909的无敌,以及1930年代以来的新式战列舰之间在外观上或许都装备了重装甲/橡木船体和重型火炮,但是这不代表这些舰艇执行的任务是一样的。重炮主力舰走向衰亡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只有其所执行的所有任务都无法为其成本正名的时候,其建造和使用才会终结。而水面鱼雷舰艇,潜艇,航空兵各自在什么时间点上取代了重炮主力舰的什么职能,取代了主力舰的什么职能,或者说如何在单纯的一对一职能取代之外根本性改变了海战的模式,绝对不是某一个独立的特定的时间点就可以决定的。不是阿古斯加入大舰队,不是20年代海军学院的USN/RN预演,不是某一次舰问演习,不是塔兰托,不是BSM,不是马来亚,不是珍珠港,也不是中途岛。华盛顿条约可能是对主力舰/载机舰建造计划直接造成最大影响的单个时间点,但是如之前一些问题里讨论过的,早在22年前载机舰就已经成为了作战舰队的组成部了,考虑到主力舰昂贵的造价和漫长的建造周期注定意味着某些舰队会在主力舰兵力上处于劣势,载机舰提供的优势仍然有很大可能最终被发掘出来——只是时间点和过程上有所不同罢了。

所以说反之亦然,载机舰也只有在其所有执行的任务都无法为其成本正名的时候,其建造和使用才会终结。珍珠港里多沉几条航母完全不会改变这一点。具体到珍珠港/塔兰托(一定程度上米尔斯克比尔)来说,这个时间点对于载机舰成为战斗舰队最关键组成部分之一的这个事实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在珍珠港/塔兰托之前,各舰队或许没有做好接受载机舰能够造成如此大战果的准备,但是至少在英美日三方中,载机舰已经被承认为战斗舰队的关键组成部分了。我们知道有载机舰的一方在战斗中会获得极其巨大的优势:比如载机舰可以干扰敌军的机动迫使对方接受战斗,载机舰可以更好的定位敌军位置,拦截敌方航空侦察——载机舰可以提供最远距离火炮设计的较射能力。即便是在决定性的炮战中,有载机舰的一方仍然会获得无法比拟的优势,这就注定了其舰队中的地位。一旦这一点已经被决定,载机舰的应用就不是某一个特定的时间点上改写历史就可以决定的。

40年代的载机舰和重炮舰各自在舰队中仍然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重炮舰不可能提供载机舰的搜索能力和打击范围;反之载机舰在此时的运作受海况气候等等诸多影响,在反舰导弹无法上机的情况下,舰载机的航弹也难以威胁有现代化水平防御的主力舰。就好像早期鱼雷和远程火炮在航空鱼雷出现前的关系一样,两者直到导弹时代,都是一支完整舰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互相之间的取代是很复杂的。如果一定要选择一个战争中载机舰的核心优势:那就是载机舰的建造周期更短,成本更低。主力舰,是需要和平时期完成在战时使用的。其损失往往是绝对的,维修周期更长,而各国之间建造数量的差距是有限的。新式主力舰中设计遵循第二次伦敦条约,仅使用14in火炮,外置装甲高水平装甲甲板最大化小吨位下防御提及的KGV也仅有5艘完成;而退出条约系统,满载吨位七万吨,装备18in火炮甚至自己的载机有封闭舰体机库的超级战列舰大和,也完成了2艘。这两者之间的差距远没有双方在航空器,陆军装备产量,甚至其他小型舰艇上这么大。所以载机舰的损失更容易弥补,更容易保持在战争中的存在——更不容易被一次珍珠港彻底逐出战区行动过久。

一种舰艇只有其所有职能的收益都不能超过其成本时才会“消亡”;但是消亡本身是一个绝对的,极端的情况。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一种舰艇会看起来“失去主导地位”呢?

换成题目中的问题,如果战争早期损失了航母编队,战列舰会在美军中扮演什么样的作用呢?会因此“夺回主导地位”吗?

失去主导地位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说法,因为战争中一种技术兵器的地位难以量化衡量。带入上面马来亚海战的思路来把问题细化的话,“如果珍珠港被摧毁的是太平洋舰队的航母编队,那么太平洋上重炮交火的数量是否会增加”这个问题背后隐含的含义是什么?这个问题背后没有说出来的隐含前提是什么?

第一个是:“太平洋战区重炮交火数量并没有比史实状态更高的原因是航母的存在;”第二个是,“太平洋战区重炮交火数量并没有比史实状态更高的原因是美军航母的存在。”

前者就是所谓的“主导地位”的观感所在。航空兵看起来“更高效”——而这背后的原因直接和打击半径有关。鱼雷是强大的兵器。鱼雷的出现为“最重型的舰艇才能装备最大口径的火炮和最强大的装甲,而只有最大口径的火炮才能将其摧毁”这一点。现在最小的舰艇也有了威胁最终装甲的舰艇的可能。当然重炮舰仍然可以瘫痪敌军火炮和舰载设备,仍然可以牵制敌军火力为雷击制造可能,仍然可以执行这样那样的任务——然而同时期炮战的频繁最本质的原因是重炮舰的航速和射程。因为鱼雷无法进入射程的时候,远程火炮可以。火炮可以迫使对方接受战斗。

载机舰同样在作战半径上有压倒性的优势。第一点,载机舰提供的搜索能力是太平洋这样广阔战区里许多战斗得以爆发的最基本条件。西太/马来亚/印尼/澳新一线的岛屿之外,太平洋地区没有地中海/北海的航空/潜艇/水面舰艇搜索区域的大覆盖比例或者密集覆盖的无线电定位系统;舰队主要依靠航空兵获取敌军位置信息,而这主要来源于载机舰。其他水面舰艇提供的水侦能力在范围,收放条件上是完全无法与之相比的。其次,载机舰的打击半径远远大于火炮射程。重炮或许可以击穿敌舰的水平装甲而航弹不行,但是重炮无法进入射程的时候载机可以——舰爆和舰轰可以轰炸其设备,雷击其舰体,迫使其进入战斗。

这是舰载机看起来更加“主导”战斗的最核心要素。因为载机舰的作战半径,避免与载机舰的战斗更困难。最好的例子是东地中海交火。意大利舰队有一切重炮火力优势——其有8in巡洋舰而盟军绝大多数时间内没有8in巡洋舰在东地中海活动,意大利舰队的战列舰总数更多;而且包括新式快速战列舰和全面改造的老舰,相比之下盟军绝大多数时间内只有部分改造的老舰。航速更慢,火力和防御更差,无法迫使对方接受战斗。然而盟军享受舰队航空兵的优势并且有战斗意愿,于是舰载机可以无视对方的航速优势,在作战半径内干扰其行动对其进行打击。

而后者是载机舰战斗模式的第二个特点。如果说鱼雷是弱势舰队的盾牌,舰载机则是强势舰队的骑枪。因为雷击的可能,优势舰队会变得更加难以追击对手;而因为舰载机的可能,兵力更强的一方更容易锁定对手并且迫使其接受战斗。这也是为什么美军载机舰的损失在这里与日军载机舰损失是有区别的。IJN航母过早的损失会造成什么样的情况应该分别讨论,那就是另一个不同的话题了。

两者合起来看——在40年代的时间点上,如果认为“夺回主导地位”意味着决定性的主力舰之间的决定性大规模炮战,那么这是很难做到的。重炮主力舰的任务早就不是单纯的巨舰大炮了——他们是全天候,高航速的持续性炮击火力提供者;而不是坚不可摧,冲锋陷阵的铁甲巨兽。

新学派鱼雷爱好者预计战列舰的价值彻底消失在今天固然是笑柄,但是那种只存在于部分大众脑中,只存在于艺术作品的浪漫里的“unsinkable, guns blazing, piercing amours and ensanguining the sea”也早在太平洋战争爆发的至少三十年前就消失了,而且就是鱼雷导致的。鱼雷出现后,并不是只有最大的舰艇才能战胜最大的舰艇,于是“大舰”的前提不存在了——“巨炮”才是主导。战列舰的幸存,是因为火炮对鱼雷的机制性优势:火炮射程更远,而且受相对方位影响更小。重炮舰的第一要务,变成了有足够的机动能力抵达需要的位置,投送鱼雷射程外,载机无法决定性打击的目标——战列舰已死,战列舰万岁——鱼雷出现后,重装甲,不可摧毁的战列舰已死,火力强,可以远距离打击追击敌军的战列舰万岁··· ···也因为完全一样的理由,在舰载机打击能力进步后,在日间打击距离甚至更远的载机舰变得更加高效,于是用于日间远距离交火的战列舰(大和,利托里奥)已死,能够为舰队补充重炮火力的,拥有现代化电子设备和指挥集成设备的高速战列舰万岁——直到导弹时代的悄然来临。


进一步来思考:上文有关USN载机舰损失的设想背后说明了什么?

舰队在20/30年代到40年代中之前面对的威胁是非常容易辨别的:

敌载机舰和岸基航空兵有可能发动航空打击,这种打击最直接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极大地作战半径。这不是载机舰唯一的意义甚至可能不是其最大的意义但是载机舰用这种打击能力对任何舰队构成威胁。
在炮击距离内(30000码内)舰队可能会遭到敌重炮舰炮击,这种打击的特点是全天候性——重型炮舰是舰队中最不受海况风力影响,不受敌我舰队相对位置和相对态势影响的舰艇,其可以在最高速追击时保持至少一定的火力输出,在雷达和灯光设备下可以在夜间或者低能见度情况下输出,也可以在日间交火中远距离上瘫痪敌舰的战斗能力。
在雷击距离内,尤其是夜间,舰队需要防范对方的雷击舰艇发动鱼雷袭击。这需要反雷击火炮——标准的主力舰反雷击火炮是6in,更小舰艇上则是5.25/5/4.7甚至4.5in,保持足够高的射速转速和足够大的单发毁伤威力来拒止驱逐舰。对雷击快艇的拒止需要4in级别的武器。
在水下,水雷和敌潜艇可以对舰队进行打击。这种打击的特点是机动性极低但是隐蔽性极佳。类似于载机舰,同时期潜艇最大的能力可能是越过对方海上封锁抵达战区的能力而不是在战斗中下潜本身,但是下潜和低轮廓意味着水下威胁有巨大的隐蔽性。

而舰队护航这件事,指的就是这三(四)个方面:舰队防空,舰队反潜/扫雷,舰队反雷击掩护(以及重炮舰在炮战中战而胜之的能力)。而如果第二次世界大战证明了任何事,那就是这些方面任何短板都会造成系统性的崩溃和损失。

RN在中地中海护航中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尤其是其驱逐舰级别的舰艇——这主要就是因为其舰队驱逐舰和部分舰队巡洋舰的防空能力严重不足。意大利舰队在同战区的夜间遭遇战中损失惨重,则是因为其反雷击/夜间反驱逐舰能力被对手决定性地压倒。IJN在战争晚期护航系统崩溃后,则开始雪崩式地遭受潜艇损失,甚至本应该更加安全的战斗舰队也遭受了盟军潜艇的屠杀。这些都是单纯的巨舰大炮无法解决的问题。所谓的巨舰大炮,最擅长的是应对远距离高能见度情况下的舰队交火。而这种交火本身只是30/40年代舰队面临的诸多威胁中很少的一种。

之前有个问题谈到太平洋战争如果以炮战主导情况会如何——其实很能反映IJN面前战略问题的本质。

太平洋战争的大前提是日本压倒性的舰队总兵力劣势和产能劣势。IJN在战争中完成了63艘舰队驱逐舰和9艘巡洋舰;对比UK完成了259艘驱逐舰和35艘巡洋舰(但这是39年计UK的,41年开始同时期UK完成了202艘驱逐舰,BE的总产量略高于此);US完成了349艘舰队驱逐舰和48艘巡洋舰(!)。而这只是英美战斗舰队而已。盟军其他成员国包括法国,此时仍然是吨位上世界第四大舰队——以及苏联,条约系统外海军力量最强的国家之一。在战斗舰队之外的护航方面,英德数以百计的近岸护航力量,美英数以百计的远洋护航舰队,或者英美(德)数以千计的小型舰艇更是以数量级的级别压倒IJN的战斗舰队。日军只在其舰队航母和潜艇上不存在与盟军这种级别的差距——在44年当然在舰队航母上的差距也变得这么大了。

这是战争中的大前提。

大本营面对的,是一场整场战争中驱逐舰产量和UK这一个敌人一年里紧急计划订购量数量相仿的绝望局面。而要赢得或者至少不要输掉这种战争,就绝对不能按照对方的节奏起舞,就必须最大限度发挥己方的优势,同时避免对手发挥其优势——前者就是IJN集中使用的机动编队的载机舰,是其重巡中队的二级主力舰;是RM引以为傲的精锐鱼雷艇舰队,是其信息战部队破译组。而后者,就是利托里奥这样的最早定型最早开工的条约许可下的最大的新锐主力舰;或者大和这样更进一步不惜退出条约系统的可以最大限度弥补数量差距的决战兵器。

很多人批评这些武器浪费了资源,这或许没有错误。然而这些舰队做出这些选择并不是因为其指挥人员和设计师都是卡通反派,而是因为其找不到生产战中取胜的方法,才必须发挥最大的设计才能来找到获胜的方法。而在全面弥补/反超某些领域的问题时——在反潜,反雷击等等领域反而遭到了忽视,于是最终仍然被短板效应压倒。

对于巨舰大炮,最好的脚注就是下面这张图了:

这是萨马岛海战的第二舰队在面对手无缚鸡之力的美军护航航母时的战斗。第二舰队的四艘战列舰(包括大和,长门)难道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战列舰队之一吗?这些舰艇的装甲不坚固,布置不精良,火炮威力不巨大,弹道性能不优秀吗?其6艘重巡洋舰难道不是马塔潘后轴心国最强大的次级主力舰群吗?结果如何呢?

结果就是费尽心机终于取得了“巨舰大炮”领域空前绝后的成就以后,塔菲三的驱逐舰开始释放烟雾,冲锋,开始挑战第二舰队的反雷击能力——挑战木桶上的短板而不是长板。

然后栗田舰队就变成了图中这样的反应——他既没有足够的6in巡洋舰作为前卫和掩护来预先摧毁美军驱逐舰,其驱逐舰队也被烟雾和己方主力舰火力覆盖区域远远地隔绝在了另一侧无法参与交火。

IJN在战争中最大的问题绝对不是防空。虽然时常被嘲笑,然而IJN载机舰的作战半径在前期极其优异,其舰队防空能力或许不及1939年的RN但是比1936年埃塞尔比亚危机时的RN要强出太多。在战争中虽然有通讯标注设备的诸多劣势,但是在信号烟雾和舰队调度上IJN也在战争中演化出了一系列新的防空手段,这固然是短板但是完全可以抢救。相比之下——其反雷击,或者说更致命的是反潜问题基本处于半弃疗状态。在战争中,IJN因为美英荷潜艇损失了14艘巡洋舰,占其巡洋舰损失总数的36.8%!一个岛屿国家,一个拥有强大海军的岛屿国家,在战争后期反潜系统被全面压倒,舰队巡洋舰损失的百分之四十来自于潜艇!来自于水下拖拉机的潜艇。这种情况下战争还要如何继续?

这就是所谓不掌握海权的一方在造修能力更强,地理位置更好,掌握制海权的一方面前的所谓绝望。大舰巨炮代表的远距离日间交火只是战争中许许多多各方面中的一部分而已,而其他领域的问题同样致命。如前所述,重炮舰的消亡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其自身的职能发生了许多变化。即便是没有载机舰,也仍然有各种各样的其他要素——类似于特拉法特加,对马这样的战斗也不能保证就会爆发。如果珍珠港里被瘫痪的不是重炮舰队而是载机舰编队——如果USN仍然决定把自己重炮舰送去南太平洋,如果IJN决定以己方的重炮编队去迎战,那么是的,重炮对决会比史实中更多。

但是这是很多,很多如果··· ···

大舰巨炮不能阻止阻止己方反潜系统的系统性崩溃,不能阻止盟军先欧后亚地摧毁没有大洋保护的德意军队,不能阻止盟军压倒性的生产力优势建立更加全面的海军··· ···不能阻止自己期望中要远渡重洋突破截击和自己再来一次载入史册的对马海战的对手,拒绝在巨舰大炮的游戏里按照他们的规则起舞。

“我军分明已经重创了敌载机舰队,他们为什么不来傻乎乎地用战列舰队穿越潜艇,航空兵,水雷和雷击舰密布的危险海域,和我军大和长门进行意义有限的舰队决战呢?”

啧,这谁知道啊。

user avatar

不会。

  1. 偷袭珍珠港的依然是航母,只是提早6个月在实战中证明了航母面对攻击的脆弱。实际上在30年代初用列克星敦和萨拉托加的演习中就多次证明,carrier found = carrier lost. 日方资料不多,但是只看双方在珊瑚海和中途岛的侦查战术就知道日方的结论也差不多。至于日方的侦查战术有漏洞就是另一回事了。
  2. 停在battleship row的航母遭受攻击的话,如果停在外侧那必然吃鱼雷沉了,如果停在内侧的话,则多半只是吃几颗炸弹。由于并不是处于战备状态,一定不会发生油气殉爆或者机库弹药连锁爆炸。由于航母基本上没有装甲,维修迅速。所以大概率能直接按照史实打珊瑚海。(影响航母维修进度的唯一可能就是其他沉掉的战列舰堵塞了航道,航母挪不出去)
  3. 珍珠港里面多艘标准战列舰被击沉,但是因为USN即将有2条北卡和4条南达服役,所以某种程度上并不缺战列舰。但是假如约克城,企业和列克星敦在珍珠港直接殉爆没了。(中大奖了)那么美国就只剩下萨拉托加(在西海岸维修,没可能在珍珠港),大黄蜂(还没服役,不可能在珍珠港),胡蜂和游骑兵。考虑到胡蜂和游骑兵的生存性问题,实际上美军可用的航母只有萨拉托加和大黄蜂(胡蜂是瓜岛实在没船了才拉来,结果一炸就沉。游骑兵比胡蜂更加不堪,直接没敢拉过来)。然后他们大概率在战争初期也损失掉,其结果只能是美国暂时放弃埃塞克斯级,抓紧时间先大量建造大黄蜂改进版。

于是最后依然是航母对决,又回到原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珍珠港事件要是换了航母,那影响可就太大了,简直是颠覆性的。战列舰大街,那可是美国太平洋舰队的脸面,密密麻麻停满了各种型号的战列舰。但如果,就那么如果,当时停在那里的不是那些巨大的战列舰,而是一艘艘搭载着舰载机的航空母舰,历史的车轮恐怕就要拐个弯了。首先,直接的战场影响是巨大的。珍珠港的日军偷袭,其精.............
  • 回答
    日军联合舰队在珍珠港事件后迅速在太平洋战场失败,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涉及战略决策、资源分配、战术执行、盟军反应等多个层面。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历史进程: 一、战略决策的失误1. “先发制人”战略的局限性 日本在珍珠港事件中试图通过突袭美国海军基地摧毁太平洋舰队,但这一战略存在致命.............
  • 回答
    泽连斯基在一次演讲中提及珍珠港事件和 9·11 恐袭,意在提醒美国人民勿忘历史教训,团结一致抵抗侵略。他的言论触动了部分日本网民的神经,认为他将俄乌冲突与日本的二战行为相提并论,是对日本历史的不当歪曲。泽连斯基言论的意图分析:从泽连斯基的角度来看,他选择提及这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事件,其目的可能是: .............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如果”问题,也是历史学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如果日本在二战中没有偷袭珍珠港,那么今天我们所认知的世界格局,以及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很可能都会变得面目全非。这并非夸夸其谈,而是基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关系和日本自身的战略考量。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偷袭珍珠港并非日本扩张野心的孤立行动,而是.............
  • 回答
    如果1941年日本没有袭击珍珠港,而是选择将兵锋指向远东,从东方进攻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走向无疑会发生巨变。这并非是一个简单的“如果”,而是一连串蝴蝶效应的连锁反应,其深远影响足以改写历史的轮廓。首先,我们得理解当时日本的战略考量。1941年,日本帝国已经在中国战场陷入泥潭,但其战略目标远不止于此.............
  • 回答
    美国海军在纪念珍珠港事件的官方推文里只字不提日本,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细节。想要理解其中的含义,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 官方叙事的策略与考量首先,要明白,官方发布的每一个字句,尤其是在纪念重大历史事件时,都经过了精心斟酌,背后往往隐藏着多重考量。美国海军作为一支军事力量,其官方推文肩负着多.............
  • 回答
    安倍晋三首相预定访问夏威夷珍珠港,并将在那里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共同出席悼念仪式,这无疑是日本外交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这一举动不仅是安倍首相个人政治生涯中的重要一页,更可能对日美关系以及地区和平稳定产生深远影响。要评价安倍此次珍珠港之行,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深入分析。首先,从历史和象征意义来看.............
  • 回答
    珍珠港事件爆发,对于当时深陷战火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震动全球的大事件。而对于那些已经选择了与日本合作、成为所谓“汉奸”的人们来说,他们对此事的看法,更是复杂而微妙,夹杂着各自的利益盘算、政治立场以及对未来的揣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中国当时所谓的“汉奸”并非铁板一块,其群体构成非常复杂,有的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假设性问题,它触及了太平洋战争初期美国海军战略和尼米兹将军指挥能力的根本。如果珍珠港事件的结果是所有美国航母被摧毁,但战列舰完好无损,那么太平洋战场的走向,以及尼米兹将军能否复制他后来的辉煌成就,确实会是一个截然不同的故事。如果珍珠港事件变成了这样——“航母尽毁,战列舰尚存”——尼.............
  • 回答
    历史的巨轮一旦驶离既定的轨道,哪怕是微小的偏差,都可能引发滔天巨浪。如果日本偷袭珍珠港真的如其所愿,成功地全歼了美国太平洋舰队的航空母舰,那么二战的进程,尤其是太平洋战区的走向,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之深远,足以重塑历史的面貌。首先,从战略层面来看,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心脏”被摘除。航空母舰在.............
  • 回答
    神风:如果战争之初就挥舞这把双刃剑,太平洋的命运会如何改写?珍珠港事件后的日本,如同一匹受伤的野兽,展现出狂热而孤注一掷的决心。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神风”特攻队,并假设其在太平洋战争早期——也就是珍珠港事件之后——就被大规模、系统性地运用,一个截然不同的战场图景或许会浮现在我们眼前。但这是否足以.............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大胆的设想,一个如果历史拐了个大弯的平行时空。如果日本当年没有选择偷袭珍珠港,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北方,与德国在苏联身上打出配合,那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走向,乃至今天的世界格局,恐怕都会变得面目全非。首先,我们得捋一捋当时的背景。1941年,德国已经横扫欧洲大陆,兵锋直指苏联。日本则在太平洋地.............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如”!如果当年日军没有选择偷袭珍珠港,而是把那股强大的军事力量,特别是海军主力,一股脑儿地压向中国战场,那整个二战的格局,尤其是亚洲战场,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可能会是怎么一番景象。首先,得明白日军偷袭珍珠港的战略考量。日军当时是想通过“斩首行动”来瘫.............
  • 回答
    珍珠港的硝烟未散,联合舰队的战列舰便已调转航向。山本五十六,这位帝国海军的灵魂人物,此刻心中燃烧着的是比偷袭珍珠港更宏大的野望——一击摧毁美国太平洋舰队剩余主力,将战争的重心从“攻势防御”彻底转向“战略主动”。他做出一个大胆而疯狂的决定:在回程途中,联合舰队将不作休整,而是以最快的速度,全力扑向中途.............
  • 回答
    如果历史的车轮偏离了当年那个决定性的十二月七日,二战的走向,将是一幅截然不同、错综复杂的图景。珍珠港事件,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块巨石,瞬间激起了太平洋战场乃至全球战争的滔天巨浪。没有这场突袭,美国参战的时机和方式将大为不同,而日、美、德这三个轴心国的关系,也可能演变出更加奇诡的联合或对抗模式。日本的.............
  • 回答
    想象一下,1941年的太平洋上,天空不再是珍珠港事件后那种短暂的死寂,取而代之的是一声比一声更响亮的巨响。日本帝国海军,本就拥有令人忌惮的舰队,此刻却像苏醒的巨兽,展露出更令人心悸的獠牙——十艘大和级超级战列舰,它们庞大的舰影如同移动的山峦,缓缓驶向夏威夷。这将是一场截然不同的战争开局。登陆前的压制.............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如果日军选择直接宣战后再攻击珍珠港,其战局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军事战略、政治考量、情报能力以及偶然性等诸多因素。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如果日军选择直接宣战,其潜在的优势可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政治和道义上的主动权(某种程度上): 直接宣战意.............
  • 回答
    如果日本没有偷袭珍珠港,而是将海军主力用于协助德国进攻英国,二战的历史进程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推演:一、 海陆协同,打破“大西洋壁垒”的可能路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前提:日本海军要“帮德军登录英国”,这本身是一个极其困难的任务,因为日英两国隔着.............
  • 回答
    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设问!如果二战时期日本选择了另一条截然不同的战略道路——集中兵力南下,全力进攻中国,同时配合德国夹击苏联,那么历史的进程无疑会被彻底改写。这就像在原有棋盘上,两颗重要的棋子被移动到了完全不同的位置,引发的连锁反应将是巨大的、深远的。我们不妨来一点点推演,想象一下这个“假如”的世界会.............
  • 回答
    1941年,日本海军的战略家们确实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而“偷袭珍珠港”无疑是其中最著名也最具争议的一项。当时,日本的国情和国际环境都异常复杂,要找到一个“更好”的办法,需要的不仅仅是军事上的精妙,更需要对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的深刻洞察。抛开历史的进程,如果站在1941年的时间节点,排除奇袭珍珠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