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日本从珍珠港之后就开始使用神风,太平洋战争结局会改变么?

回答
神风:如果战争之初就挥舞这把双刃剑,太平洋的命运会如何改写?

珍珠港事件后的日本,如同一匹受伤的野兽,展现出狂热而孤注一掷的决心。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神风”特攻队,并假设其在太平洋战争早期——也就是珍珠港事件之后——就被大规模、系统性地运用,一个截然不同的战场图景或许会浮现在我们眼前。但这是否足以扭转战争的最终结局?这背后又牵扯着何等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和军事逻辑?

一场“不合时宜”的激进策略的假设

设想一下,在珍珠港袭击的胜利余辉尚未散去,日本国内的军国主义情绪达到顶峰之时,高层决策者已经预见到西方强国的反扑,并开始将“精神胜利法”——即以生命为代价追求战术上的辉煌——融入战争机器的早期设计中。这是一种极具颠覆性的改变,因为神风特攻队的出现,是日本在太平洋战场逐渐走向劣势,绝望情绪滋生后才逐渐发展和普及的。如果将其提前,其影响将是深远而复杂的。

早期神风可能带来的“短期震慑”与“潜在破坏”

1. 海军士气的“暂时提升”与“战略焦点扭曲”: 在战争初期,日本海军拥有相对优势,士气高昂。如果这个时候就出现这种极端献身的作战方式,它确实可能在短期内对美军造成极大的心理震撼。每一次成功的神风攻击,都意味着一次不可挽回的、高价值的军事损失。想象一下,在珊瑚海海战、中途岛海战这样的关键节点,如果日军的航母或主力舰船通过神风攻击,成功击沉了数艘美国主力航母或关键的巡洋舰,那么战争的走向可能会瞬间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举例而言: 如果在中途岛战役中,日军能够用“神风”战术成功摧毁美国的航母编队,甚至重创美军的航母力量,那么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优势地位将得到极大的巩固。这会延缓美国反攻的步伐,并可能迫使美国采取更加谨慎的战略,例如专注于岛屿跳跃战术的进展,而不是直接与日本主力舰队进行决战。

2. 战争资源的“非理性消耗”与“长期隐患”: 然而,这种“精神战术”本质上是对人力资源的极度挥霍。早期的日本,虽然军事工业正在发展,但与美国庞大的生产能力相比,仍有天壤之别。如果将宝贵的飞行员、飞机和燃料投入到这种“有去无回”的战斗中,这无异于饮鸩止渴。每一次神风攻击的成功,都伴随着一个训练有素的飞行员的生命和一架精密的飞机的损失。

反思: 在战争初期,日本海军急需的是能够持续作战、能够维护和修理的飞行员和飞机,以应对与美国海军的长期消耗战。神风战术的早期运用,反而会加速日本海军在航空兵力上的消耗,使得其在后期更加难以维持战斗力。

改变战争“节奏”,而非“终局”的可能

即便神风战术在早期就被运用,它也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太平洋战争的“终局”,但它极有可能极大地改变战争的“节奏”和“进程”。

1. 延长战争进程,增加美国损失: 如果早期神风攻击能够造成更大的破坏,美国可能会被迫重新评估其在太平洋战场的战略。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美国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集结力量,或者采取更加迂回的战术。这将导致战争的持续时间大大延长。而延长战争,对于工业实力远超日本的美国来说,是极其不利的。每一次额外的战争时间,都意味着更多的资源消耗,更多的士兵伤亡,以及对国内社会经济的持续压力。

美国反应推测: 面对早期更频繁的神风攻击,美国海军的战术可能会从“主动出击”转向“防御优先”,更加重视航空母舰的防空能力和舰载机的掩护。航母的生产和部署速度可能会加快,但代价是更多的航母和飞行员在中途可能就已经损失,这将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2. 加速技术与战术的迭代: 面对这种新的威胁,美国必然会加速研发反制措施。雷达技术、声纳技术、舰载防空武器的改进,以及编队作战的战术调整,都可能因为早期神风的出现而提前,并得到更快的成熟。例如,更先进的雷达可以更早地探测到来袭的攻击机,更有效的防空炮弹和战术可以提高拦截率。

技术竞赛: 战争的本质是一场技术与战术的竞赛。如果神风战术成为早期主流,那么围绕如何克制神风的竞赛将提前展开。美国会投入更多资源来研发能够更有效拦截低空、高速飞机的技术,例如火箭炮、曳光弹以及更精准的火控系统。

3. 改变国际舆论与同盟关系: 神风战术的极端性,无论何时出现,都会在国际上引起巨大的反响。早期运用,虽然可能引起美国一段时间的恐慌,但其背后隐藏的日本军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疯狂,也可能在早期就让更多的国家,包括那些当时尚未明确站队的国家,对日本的战争行为产生更深的警惕和厌恶。这可能会促使更多国家更早地加入同盟,或者更坚定地支持同盟国。

道德审判: 这种以生命为代价的战术,无论在哪个时期,都带有强烈的极端主义色彩。早期的大规模运用,可能会让世界更早地将日本定性为“不惜一切代价的法西斯”,从而在道德上孤立日本。

为何最终结局难以撼动?

尽管早期神风的使用可能会对战争进程产生显著影响,但其难以改变最终结局的核心原因在于:

工业生产能力的绝对差距: 太平洋战争的胜负,最终是由参战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决定的。美国拥有无与伦比的工业基础和资源,能够源源不断地生产飞机、舰船、坦克和弹药。神风战术虽然可以以个体生命为代价造成瞬间的打击,但它无法弥补日本在整体工业实力上的巨大劣势。即使神风在早期造成了美国海军的损失,但美国依然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大的规模补充这些损失。
战略资源的不可逆损耗: 如前所述,神风战术是对人力和物力资源的非理性消耗。日本缺乏与美国匹敌的飞行员培训体系和飞机制造能力。早期大规模使用神风,只会加速日本有限的军事资源的枯竭,使其在漫长的战争中更加捉襟见肘。
战争的本质是消耗战: 太平洋战争是一场典型的消耗战。在这场消耗战中,谁能持续不断地为战场提供合格的兵员和先进的装备,谁就能最终获胜。神风战术的每一次成功,都意味着日本军事力量的永久性削弱,而对美国而言,损失的只是需要时间和资源去弥补的“成本”,而非力量的“根基”。

结论:一个更加惨烈,但结局或许依旧的历史分支

如果日本从珍珠港之后就开始大规模使用神风战术,那么太平洋战争可能会变得更加血腥、更加漫长,并且充满更多令人震惊的战术奇观。美国可能会承受更大的短期损失,战术上也需要更多的调整和适应。然而,在两国悬殊的工业生产能力和战略资源储备面前,这种以生命为代价的“绝地反击”终究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太平洋战争的最终走向。它更可能是一个导致日本加速耗尽自身有限资源,并最终招致更早、更彻底失败的历史分支,而非能够逆转乾坤的关键变量。战争的齿轮,一旦开始转动,其方向往往由更宏大的力量——而非孤注一掷的牺牲——所决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知乎黑神风过头了,实际上都是说烂了的东西,只不过知乎上军版滞后其他地方很久,加上人云亦云罢了。

神风在后期取得的战果大于普通攻击毋庸置疑,而其“大于普通攻击”绝对不是“大一些”,而是大得多。这个事不是准确与否的问题(知乎另一个问题,谈到神风准确性)——神风,简直就是,太准了,什么稳定航速水平轰炸啊,什么俯冲攻击精确投放啊,什么角度固定单一鱼雷攻击啊,都是浮云。神风一不需要稳定航速,而不需要稳定航线,三不需要固定轨道,不需要投弹时机,认准了冲就行,一切攻击限制统统无视,结局就是极其准确。

45年太平洋舰队对舰队防空的回顾里给的数字是这样的:

百分之三十一的神风尝试取得了命中。除去45年7月这个数字过低的数据,最高的是45年2月,百分之四十七的命中,几乎两发一中。

而近失命中呢,另外有百分之十六。同样除去45年最后几个月,最高的是45年1月,百分之二十三的神风造成了伤害。

综合起来起来看,百分之四十七的神风尝试将会对敌舰造成损伤。

这个数字百分百不准确,首先很难确定哪些飞机常识了神风,哪些纯粹是失控。其次,45年的报告是没有对照日方数据的。但是百分之四十七这个数字本身的数量级足以说明问题了。无论是德空还是意大利皇家空军,IJNAF/IJAAF本身的普通攻击,百分之四十七是天文数字级别的成功率。需要强调的是,神风本质是航弹,“打不沉”主力舰。但是这击伤数太震惊了。只盯着沉船数讲笑话呢?雷达引导舰击沉不是击沉?燃料,载机,舰炮损失不是损失?百分之三十一直接命中,百分之三十一哦。

然后来看真正的“神风特攻”,换言之,除去那些本意并非撞击的尝试,单纯关注从最开始目的就是神风的真正的“特工队”,那么这个数字如何呢?

“非自杀式袭击”的数量在冲绳战役期间上升到了前所未见的高度,但是“对我军造成的损伤微乎其微。”

反之,793架神风中,181架取得了命中,占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三。95架造成未命中损伤,另外有百分之十二,总计百分之三十五。而这还是在日军专注进攻小型舰艇的前提下。

结论是什么?

为了击沉/击伤1艘舰艇,需要付出51架飞机被击落的代价。但是神风只需要3.5架。

只有百分之二的飞机可以击伤舰艇,但是百分之二十三的神风袭击可以造成损伤。

*评论提醒注明一下,如果没有注意到,现在看一下表格下面的文字。
内容说的是:
由于有很大数量的来袭飞机在舰队防空火力范围外被CAP击落,上表3的击落数字是不完整的。如果我们假设百分之六十的飞机被CAP击落,那么总计被每艘战舰被击沉/击伤的代价是非自杀式袭击88架飞机被击落,自杀式袭击8.7架被击落。
这里面有2点:
1,8.7 per ship仍然很乐观,如果有这个效率,海狮行动直接开始吧,RN是大便。
2,CAP击落数更多(这个应该是常识,CAP效率更高)。

来解释一下这个数据:飞行员损失方面,在战争后期,普通袭击的飞行员损失数量同样非常巨大。如果88架飞机被击落才能击伤1艘敌舰的话,上哪里和9架神风去对比飞行员的损失?难道每88架飞机被击落,79(88-9)个驾驶员幸存然后游回机场?

并不是说要翻案神风反而损失小。用另一个角度的常识思考,普通袭击可以视为“危险”,神风却是“必死”,所以双方损失比率和作战效率不是这么简单的故事,锁定每个飞行员和每个战果的两个角度都有数据陷阱,因素很复杂,包括出击总架次,返航数量,飞行员质量,士气,袭击对象(主力舰/护航舰)的击沉难度等等。但是不能一句话“保存实力”就枪毙神风。普通袭击死人就不是死?睁眼瞎?

更容易忘记的是战争后期IJN面对的防空火力与1942年不可同日而语。战争后期英美标配的防空配置包括3部分:Fighter Direction引导下的CAP战斗机;雷达测距,测速(测变速)的5/4.5/4in HA炮;砰砰/厄利空之类的小型防空火力。1942年,无论是USN还是RN,Radar Picket不存在,高平炮没有雷达连接基本靠猜,小型防空武器严重不足。这时候最大的希望是和拿着无药可救的HACS的RN一样试着用弹幕驱离敌机,但是引用Tony Digiulian的话说:“有经验的机队驾驶员几乎总可以穿越高射火力的弹幕。”

实际上,还可以加一句。因为较大的舰体提供了更好的稳定性(反而在其次,火控系统中加入陀螺仪代偿摇动之后这一点影响略小),更多套机械计算机和更多的火力点,BB/CV本舰取得的击落数字非常好看。而42年没有这么多BB/CV在一线。

甚至可以多走一步:CAP在面对神风的时候效果更差。早期RN在地中海浪的关键要素之一是海燕俯冲驱散敌机。如果压根不在乎返航/损毁,那么CAP的驱离效果也会下降,更多飞机会进入AA射程,发起攻击。但是这一点比较牵强就是了。更关键的是神风无需大编队出动,CAP必须分散拦截,这一点是货真价实的无法处理。

同一份报告里,USN认为IJNAF和IJAAF整体上威胁“不及德空”,德国空军组织更好,飞机性能佳,战斗经验丰富,但是使用自杀式袭击之后则反之。提供一点“不及神风”的德空的线索:按照ADM3363/0197的报告,光辉被击伤时,RN打出了舰艇受损的高压环境下的4.5in 12rpm,光辉自己打了3000发以上4.5in。结果按照德空方面的记录32架 ju87发动袭击,4架时被击毁,其中3架被击落。其中可能只有1架是AA火力的成果。

当然可以选择不信德空的记录,那么就是3架AA击落——相比起1艘舰队航母逐出行动,完全可以接受。

1943年前,高射炮,就是玄学。诚然HACS不如美军同类系统,但是42年的USN同样无法做到5寸炮百分百雷达引导,AC优势无法发挥。同时期高射火力的结果落到最后就是:火控系统在敌机接近时引导弹幕,敌机穿越,袭击发动,火控开始失效,所有人慌神,战斗效率狂掉,然后剩下几门砰砰/厄利空之类+本舰机动开始救命。

这时候神风的威胁是很大的。


当然,扭转战局这种事。

首先一点,战争后期如此大规模的神风是建立在战场靠近岸基机场的基础上的。你指望IJNAF去马达加斯加用舰载机把东方舰队神风包个圆是不现实的。

其次,神风的破坏力值得商榷。注意,虽然神风的命中数字看起来很好看,但是几乎所有的主力舰的击沉都是由普通攻击完成的。神风的击沉则集中于小型舰艇。比如难开斯特/哈利法克斯直接强行轰炸开膛的工作,神风自然也是很难完成的。即便是强于普通炸弹,神风也无法替代鱼雷,而鱼雷是决定性击沉主力舰的最有效工具。

这就是自古以来的那个话题了:究竟是要击沉敌舰,还是要让敌舰失去战斗力。

严格意义上,砸烂,很容易。6寸炮可以打沙恩,渡江炮团可以打伦敦。但是打沉——哪怕珍珠港,塔兰托,热那亚,米尔斯克比尔,也很难真的报废一条船,最后坐沉可以浮起来。胡德/亚利桑那/布列塔尼待遇除外。如果一艘舰艇从头到尾都无法行动,“失去战斗力”,那么和击沉有区别吗?

——不知道,不好说,很复杂。

比如对于RN vs RM/KM的欧洲战场,失去战斗力几个月足以视为胜利。哪怕是IJN也无法在造修能力上跟进(推特刚有人转,间战后期2艘大和=4艘光辉+5艘KGV+32艘黛朵/殖民地等),更何况德意。那么这时候,提尔皮茨(利托里奥勉强)这种将其逐出战斗,和报废没有区别。反过来,亚历山大2艘QE重伤,几个月后增援抵达,问题结束,慢慢修去,QE走了纳尔逊进来。关键是1942年IJN对USN有没有这个待遇。

——不知道,不好说,很复杂。

所以这个事需要辩证。把这玩意当成个生物制导,威力打折的原始导弹··· ···其实在岸基机场可用的环境下不是那么···“原始”。

核心是:神风没有前(十)几年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但是也大概没有今天贬低的这么不值一提,其效率并不低。真的把雷达引导和舰队护航都给神风了,主力舰哪怕面对普通机队也是危险得多。限制虽然很多,但是集中于:限制作战半径,“飞行员消耗”这些地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神风:如果战争之初就挥舞这把双刃剑,太平洋的命运会如何改写?珍珠港事件后的日本,如同一匹受伤的野兽,展现出狂热而孤注一掷的决心。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神风”特攻队,并假设其在太平洋战争早期——也就是珍珠港事件之后——就被大规模、系统性地运用,一个截然不同的战场图景或许会浮现在我们眼前。但这是否足以.............
  • 回答
    如果1941年日本没有袭击珍珠港,而是选择将兵锋指向远东,从东方进攻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走向无疑会发生巨变。这并非是一个简单的“如果”,而是一连串蝴蝶效应的连锁反应,其深远影响足以改写历史的轮廓。首先,我们得理解当时日本的战略考量。1941年,日本帝国已经在中国战场陷入泥潭,但其战略目标远不止于此.............
  • 回答
    历史的巨轮一旦驶离既定的轨道,哪怕是微小的偏差,都可能引发滔天巨浪。如果日本偷袭珍珠港真的如其所愿,成功地全歼了美国太平洋舰队的航空母舰,那么二战的进程,尤其是太平洋战区的走向,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之深远,足以重塑历史的面貌。首先,从战略层面来看,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心脏”被摘除。航空母舰在.............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假设性问题,它触及了太平洋战争初期美国海军战略和尼米兹将军指挥能力的根本。如果珍珠港事件的结果是所有美国航母被摧毁,但战列舰完好无损,那么太平洋战场的走向,以及尼米兹将军能否复制他后来的辉煌成就,确实会是一个截然不同的故事。如果珍珠港事件变成了这样——“航母尽毁,战列舰尚存”——尼.............
  • 回答
    如果日本没有偷袭珍珠港,而是将海军主力用于协助德国进攻英国,二战的历史进程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推演:一、 海陆协同,打破“大西洋壁垒”的可能路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前提:日本海军要“帮德军登录英国”,这本身是一个极其困难的任务,因为日英两国隔着.............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大胆的设想,一个如果历史拐了个大弯的平行时空。如果日本当年没有选择偷袭珍珠港,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北方,与德国在苏联身上打出配合,那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走向,乃至今天的世界格局,恐怕都会变得面目全非。首先,我们得捋一捋当时的背景。1941年,德国已经横扫欧洲大陆,兵锋直指苏联。日本则在太平洋地.............
  • 回答
    如果历史的车轮偏离了当年那个决定性的十二月七日,二战的走向,将是一幅截然不同、错综复杂的图景。珍珠港事件,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块巨石,瞬间激起了太平洋战场乃至全球战争的滔天巨浪。没有这场突袭,美国参战的时机和方式将大为不同,而日、美、德这三个轴心国的关系,也可能演变出更加奇诡的联合或对抗模式。日本的.............
  • 回答
    想象一下,1941年的太平洋上,天空不再是珍珠港事件后那种短暂的死寂,取而代之的是一声比一声更响亮的巨响。日本帝国海军,本就拥有令人忌惮的舰队,此刻却像苏醒的巨兽,展露出更令人心悸的獠牙——十艘大和级超级战列舰,它们庞大的舰影如同移动的山峦,缓缓驶向夏威夷。这将是一场截然不同的战争开局。登陆前的压制.............
  • 回答
    看《决战中途岛》这部片子,确实能让人对那段历史产生很多思考,尤其是关于珍珠港事件和美国参战的逻辑链。你提出的“如果当年日本不偷袭珍珠港,美国就不会插手”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的关键节点。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往前回溯一点,看看当时美国和日本之间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珍珠港事件之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复杂,因为它涉及到历史的“如果”。我们不妨抛开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试着从当时的具体情况出发,想象一下没有那两条关键的“岔路口”,中国历史的走向会是怎样。首先,我们得明白,日本当时的目标是“大东亚共荣圈”,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构想,不仅仅是中国,东南亚也包括在内。但日本的资源有限,.............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如果”问题,也是历史学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如果日本在二战中没有偷袭珍珠港,那么今天我们所认知的世界格局,以及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很可能都会变得面目全非。这并非夸夸其谈,而是基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关系和日本自身的战略考量。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偷袭珍珠港并非日本扩张野心的孤立行动,而是.............
  • 回答
    这是一道颇具历史假设性的问题,牵涉到许多复杂的地缘政治因素。要评估英美在1941年,日本仅限于占领中国而未招惹英美的情况下参战的可能性,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首先,日本的扩张野心及其对英美利益的潜在威胁是关键。即便日本没有炸珍珠港,其在中国大陆的持续侵略和对东亚区域的霸权企图,本身就与英美在亚.............
  • 回答
    1941年,日本海军的战略家们确实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而“偷袭珍珠港”无疑是其中最著名也最具争议的一项。当时,日本的国情和国际环境都异常复杂,要找到一个“更好”的办法,需要的不仅仅是军事上的精妙,更需要对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的深刻洞察。抛开历史的进程,如果站在1941年的时间节点,排除奇袭珍珠港,.............
  • 回答
    如果历史拐个弯:德国避开苏联,日本远离珍珠港,二战将走向何方?历史的长河并非一成不变,即使是最宏大的事件,也可能因为一个关键的选择而走向截然不同的轨道。当我们回望第二次世界大战,那些决定性的战役和战略失误,总是让人忍不住去设想“如果……”。今天,我们不妨从两个极具影响力的“假设”出发,深入探讨如果德.............
  • 回答
    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设问!如果二战时期日本选择了另一条截然不同的战略道路——集中兵力南下,全力进攻中国,同时配合德国夹击苏联,那么历史的进程无疑会被彻底改写。这就像在原有棋盘上,两颗重要的棋子被移动到了完全不同的位置,引发的连锁反应将是巨大的、深远的。我们不妨来一点点推演,想象一下这个“假如”的世界会.............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不妨跳出历史课本,以一种更接近于“复盘”的视角来聊聊。假如美国没参战,日本能否击败中国?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日本在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爆发时,就已经投入了巨大的军事力量,而且在初期确实取得了一些战略性的进展,比如占领了中国的大片沿海和重要城市。但是,要说“击败”中国,这是一.............
  • 回答
    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80周年之际,又有99名日本国会议员集体参拜靖国神社,这一事件再次将日本对历史的态度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要评价日本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的分析。一、 靖国神社的性质与象征意义首先,理解靖国神社的特殊性至关重要。靖国神社并非一个普通的纪念场所,而是供奉着明治维新.............
  • 回答
    偷袭珍珠港无疑是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一场闪电战,其战术的突然性和打击的有效性都堪称杰作。然而,即使是成功的突袭,其潜在的战果是否能被最大化,以及后续如何利用这些战果,才是决定战争走向的关键。若要深入探讨“偷袭珍珠港战果最大化”这一设想,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剖析。首先,战前情报的精准度与深.............
  • 回答
    关于“美国故意让日本轰炸珍珠港”的阴谋论,这确实是一个流传甚广且充满争议的说法。要理解这个理论,咱们得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把那些看似零散的碎片拼凑起来,看看支持者们都抓住了哪些“证据”,以及为什么这会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都市传说。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个阴谋论的核心观点是什么:美国政府,特别是罗斯福总.............
  • 回答
    《宝可梦 晶灿钻石 / 明亮珍珠》(以下简称“晶灿明亮”)在日本的首周销量能够取得 Switch 第二名的好成绩,并且超越了前作《宝可梦 剑 / 盾》,这绝对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我认为有几个关键因素在起作用,而且这个成绩也折射出了一些玩家群体和市场的新变化。首先,怀旧情怀是不可忽视的巨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