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光绪能不能趁着百日维新发动政变囚禁慈禧?

回答
光绪帝能否趁百日维新之机发动政变囚禁慈禧,这是一个在历史学界一直备受讨论,也充满戏剧性与可能性的假想。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细致地梳理当时的时局、光绪帝的实力、慈禧太后的权势以及维新派的布局。

首先,我们得明白百日维新的背景。这是在甲午海战惨败后,中国面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期。光绪帝,这位年轻的皇帝,被压抑已久,渴望改革,力图挽救国家于水火之中。他被维新派的激进思想所鼓舞,也看到了旧制度的弊端。而慈禧太后,作为实际的统治者,虽然也知道需要改革,但她的核心诉求是维护满清的统治和自身的权力,她对彻底的、颠覆性的改革是警惕的,更不希望权力旁落。

在百日维新开始的最初阶段,光绪帝确实掌握了一定的主动权。他颁布了一系列改革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多个方面,显示出他推动变革的决心。许多朝廷官员,尤其是年轻的官员和南方的一些官员,都对维新表示支持。维新派也聚集了一批在京城的官员和士人,他们成为了光绪帝改革的骨干力量。

然而,要发动政变囚禁慈禧,绝非易事,这需要几个关键的条件:

1. 绝对的军事控制权: 这是任何政变成功的基石。在清朝,虽然皇帝是最高统治者,但军队的真正控制权,尤其是在京城的禁卫军,很大程度上被掌握在慈禧太后及其亲信手中。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新军,虽然是当时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但其效忠对象和军心稳定性是关键。袁世凯是否会坚定地站在光绪帝一边,是他是否愿意冒着巨大的风险来支持这场政变,这是不确定的。当时,袁世凯刚刚奉旨训练新军,他的力量正在崛起,但他的政治野心和对局势的判断,会让他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他可能更倾向于在局势明朗后再做站队。

2. 朝廷内部的坚定支持: 光绪帝的改革触动了太多既得利益者的神经,特别是那些依附于慈禧太后的保守派官僚。这些人虽然在改革初期可能保持沉默,但一旦看到皇帝有囚禁太后的意图,他们极有可能联合起来,以“国家安危”为名,反对光绪帝,甚至发动反扑。光绪帝需要一批绝对忠诚且有实权的人物来执行政变,而这些人当时的数量和影响力是有限的。

3. 周密的计划和执行能力: 政变不是儿戏,需要精密的计划、高效的执行以及对潜在风险的充分预判。维新派虽然有心,但他们更多的是读书人,缺乏实际的军事和政治斗争经验。他们缺乏能够指挥千军万马、进行雷霆一击的领袖人物。一旦计划泄露,后果不堪设想。

4. 慈禧太后的实力和反应: 慈禧太后虽然表面上给了光绪帝改革的空间,但她并非无动于衷。她坐拥太后之尊,掌握着后宫的权力,并且与朝廷中的大部分实权派(如荣禄、刚毅等)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她的耳目众多,对宫廷内外的情况了如指掌。一旦她察觉到光绪帝有不利于她的意图,她会以极快的速度调动力量,进行镇压。她的政治手腕和在关键时刻的决断力是她最大的优势。

那么,光绪帝和维新派当时是否考虑过这样的可能性呢?

从历史记载来看,维新派中的一些激进分子,例如谭嗣同,确实有这样的想法。谭嗣同曾与袁世凯接触,试图争取他的支持,甚至不排除采取非常规手段的可能。他目睹了慈禧太后对改革的阻挠,也知道如果改革继续下去,他自己和维新派的日子都不会好过。他有牺牲的觉悟,也希望能为“新政”拼死一搏。

更具体的行动上,有说法是光绪帝曾召见袁世凯,希望他能带兵勤王,除掉慈禧太后身边的保守派势力,如荣禄。这可以说是最接近发动政变的一次行动。如果袁世凯当时能够毫不犹豫地站在光绪帝一边,并且能够迅速调动他的军队控制关键的军事要地,比如京城附近的几个重要卫戍区,那么,囚禁慈禧太后并非完全没有可能。

然而,最终的结果我们都知道了,政变没有发生,百日维新以失败告终。这其中有很多原因:

袁世凯的犹豫和背叛: 袁世凯最终选择了向慈禧太后告密,出卖了光绪帝和维新派。这既有他的个人权谋考量,也有他对维新派仓促行动的担忧,以及他对慈禧太后背后势力的忌惮。他认为跟着慈禧太后走,比跟着一个羽翼未丰的光绪帝更有前途。
维新派内部的分歧和力量不足: 虽然有谭嗣同这样的激进分子,但维新派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他们缺乏统一的指挥和强大的执行力量。许多人只是在思想上支持改革,在实际的政治斗争中却显得力不从心。
慈禧太后情报的及时和行动的果断: 慈禧太后在关键时刻得到了袁世凯的“通风报信”,并且迅速行动。她利用“训政”的名义,将光绪帝软禁在瀛台,然后以雷霆手段镇压了维新派,逮捕了数名重要维新人士,宣布废除大部分新政。她的反应速度和执行力,远远超过了维新派的准备。

总而言之,光绪帝“有没有可能”趁着百日维新发动政变囚禁慈禧?

从理论上看,是有可能性的, 尤其是如果能够获得袁世凯及其北洋新军的全力支持,并且维新派能够形成一个非常有效率且忠诚的执行团队,在绝对保密的情况下,抓住慈禧太后在京城以外或内部防线薄弱的时机动手。但这种可能性是极其微弱的。

为什么可能性微弱?

1. 军事力量的实际控制权: 军队的忠诚度是最不确定的因素,而当时掌握在慈禧太后及其亲信手中的军事力量(尤其是京城的禁卫力量和部分地方驻军)是她最坚实的后盾。
2. 慈禧太后拥有的政治合法性与号召力: 作为太后,她在满清体制内拥有天然的权威和合法性,而光绪帝虽然是皇帝,但在很多保守派官员心中,他的权力仍然受到太后的制约。
3. 维新派的政治和军事经验的欠缺: 维新派更多的是理论家和改革者,而非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们缺乏发动和指挥一场成功的政变所需的关键能力。
4. 袁世凯这类关键人物的政治立场不确定性: 像袁世凯这样的军事实力派人物,其最终的选择往往是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非对任何一方的绝对忠诚。

可以说,光绪帝和维新派确实有过尝试,但由于力量的悬殊、计划的不周密以及关键人物的背叛,最终功败垂成。这场历史的假设,更多地成为了一个让我们反思那个时代权力斗争复杂性和改革者所面临困境的深刻教训。如果光绪帝能够更早、更深谋远虑地布局,并且能够争取到比袁世凯更坚定可靠的军事力量支持,历史或许会有不同的走向,但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他成功的几率,用“杯水车薪”来形容或许不为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他可能有这个意思,谭嗣同应该不是完全假传圣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