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清初掌权的不是孝庄和康熙,而是慈禧和光绪,还能成功撤三藩吗?

回答
假设一个大胆的 if 场景:如果清初的权力中心是慈禧和光绪,而非历史上的孝庄太后和康熙皇帝,那么能否成功平定三藩之乱,这是一个极具颠覆性和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结论是:可能性极低,甚至可以说基本不可能成功。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

一、慈禧与光绪的性格特质与执政能力对比(假设性):

首先,我们需要设定一个前提:慈禧在这个时间点(清初)的政治影响力已经如晚清时期那般强大,并且能够主导朝政。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悖论,因为慈禧是在咸丰皇帝去世后才逐渐掌权的。但为了进行假设,我们姑且认为她以某种方式(例如,如果她更早嫁给顺治皇帝,或者在顺治年间就展现出惊人的政治手腕)获得了这样的地位。

慈禧: 晚清的慈禧以其权谋、固执、保守以及对权力极度的渴望而闻名。她的统治风格往往是“以稳为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尤其是在面对重大危机时,她的反应常常是保守和犹豫不决的,并且容易受到身边宠臣的影响。她对于新事物和改革的态度也多是抵触的。

光绪: 光绪皇帝在位期间,虽然有变法图强的想法,但在慈禧的压制下,他的个人能力和决策权受到极大的限制,最终被认为是“无能”的皇帝。即便他想有所作为,也缺乏实际的政治经验和足够的支持。

孝庄与康熙: 相比之下,孝庄太后是历史上一位极具智慧和政治远见的人物,她辅佐顺治、康熙两代君主,在关键时刻能够审时度势,做出正确的判断。康熙皇帝更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明君,他年少有为,文韬武略,并且具有非凡的决断力和执行力。正是这种组合,让他们能够应对垂帘听政的复杂局面,并最终将三藩之乱平定。

如果慈禧和光绪掌权,他们将面临以下巨大劣势:

1. 缺乏政治经验和领导力: 清初正是大清王朝立足未稳之时,需要的是强有力的领导者来稳定局势,巩固统治。慈禧和光绪的组合,无论是谁主导,都难以提供这种强有力的领导。慈禧的“以稳”原则在面对叛乱时,可能会导致犹豫不决,错失良机。光绪则缺乏足以支撑他应对如此危机的成熟政治手腕。

2. 继承政治遗产的差异: 孝庄和康熙继承的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已经初步巩固了统治的清朝。而慈禧和光绪在这个假设的清初,很可能是在一个更加不确定的时期掌权。如果他们的统治基础本身就薄弱,面对三藩这样的强大挑战,更是雪上加霜。

3. 战略眼光和军事魄力: 平定三藩之乱并非易事,它涉及到对整个南方局势的战略判断,需要军事上的果断决策和充足的资源调动。康熙皇帝在吴三桂起兵后,展现了惊人的战略眼光和军事魄力,他敢于亲征,也善于任用将领。而慈禧的决策风格更倾向于内耗和平衡,缺乏这种高瞻远瞩的战略部署和孤注一掷的军事胆魄。

二、平定三藩之乱的关键要素与慈禧/光绪组合的缺失:

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上的成功关键,看看慈禧/光绪组合如何难以满足这些要求:

坚定的中央意志与权力集中: 康熙皇帝在吴三桂起兵之初,坚定地显示了中央政府平定叛乱的决心。他当机立断,决定撤藩,这成为了开启战端的导火索,但也表明了中央不容挑战的立场。慈禧的统治,往往伴随着党争和权力斗争,难以形成如此坚定的中央意志。她的决策可能更倾向于安抚和妥协,而非彻底的军事解决。

高明的人事选拔与任用: 康熙皇帝在平定三藩的过程中,成功地选拔和任用了像施琅、王辅臣、耿精忠(最终投降)等一批能够独当一面的将领。他对有能力的人给予信任和重任,即使是曾经有过疑虑的将领,也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慈禧的用人,往往带有个人好恶和政治考量,其才能的标准可能不那么纯粹。她是否能信任并大胆启用具有野心和能力的军事将领,这是个很大的疑问。

强大的军事动员能力与资源支持: 平定三藩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康熙皇帝能够动员整个国家的资源来支持这场战争。清初虽然经过了多年的战争,但其财政和军事体系仍在建立和完善过程中。慈禧的统治,尤其是在晚清,已经被证明在财政和军事现代化上落后于时代。即便是在假设的清初,她是否具备这种强大的动员和支持能力,也很难说。

军事战略的灵活性与战术的有效性: 从平叛初期的战略失误,到后来根据战场变化调整策略,康熙展现了极高的军事指挥才能。他能够根据不同战场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例如针对耿、王等叛将的策略,以及后来对付吴三桂主力部队的策略。慈禧作为政治家而非军事家,其战略思维可能更加局限于政治和外交层面,难以在复杂的军事战场上做出灵活有效的判断。

舆论和民心的引导: 康熙皇帝在平定三藩的过程中,也注重舆论的宣传,将叛乱者描绘成悖逆之臣,以争取民心和支持。在信息不发达的古代,这种舆论的引导至关重要。慈禧在晚清的统治,并未展现出如此出色的舆论掌控能力。

三、具体场景下的可能后果:

如果慈禧和光绪在清初掌权并面临三藩之乱,最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犹豫不决与延误战机: 在吴三桂起兵初期,慈禧很可能因为恐惧和保守而选择安抚、招抚的策略,这只会给叛军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来巩固力量,正如历史上的策略尝试(如试图招抚吴三桂未果)所示。而光绪的意见可能被忽视,或者他本人也缺乏足够的魄力来推翻慈禧的决策。

内部矛盾加剧与权力斗争: 慈禧的统治风格很可能会加剧朝廷内部的党争和派系斗争,削弱中央政府的执行力。为了平衡各方势力,她可能会做出妥协和让步,反而壮大了地方割据势力。

军事上的被动与失败: 由于缺乏强有力的领导、有效的军事指挥和充足的资源支持,中央军队很可能在与吴三桂等实力派将领的较量中节节败退。如果无法迅速而有效地平息叛乱,叛军可能会趁势扩大战果,甚至有可能改变清朝入关后的统治格局。

王朝覆灭的风险: 最坏的情况下,如果三藩之乱被成功镇压,但中央政府因此元气大伤,内部矛盾重重,那么清朝的统治基础将变得极其不稳固,为日后的分裂或外敌入侵埋下隐患。甚至,不排除在这种情况下,清朝的统一大业会就此中断。

结论:

综上所述,如果清初掌权的不是孝庄和康熙,而是慈禧和光绪,那么成功撤三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历史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正确决策、关键人物的卓越才能以及恰当的历史时机共同促成的。慈禧和光绪的组合,在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时,无论是在政治智慧、军事魄力、领导能力还是战略眼光上,都与孝庄太后和康熙皇帝有着天壤之别,他们几乎无法提供平定三藩之乱所需的强大驱动力和有效策略。历史的齿轮,在这一点上,将很可能朝着截然不同的方向转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要看怎么交换了,如果做撤藩决定的是亲政后的光绪,那肯定成功不了,光绪皇帝性格上有很大缺陷,无法承担做出重大战略决定带来的心理压力。如果撤藩的操作者是慈禧,那成功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毕竟老太后的权术手腕是相当高明的。

user avatar

论手腕,论能力,慈禧比三藩之乱的康熙强的多,只要光绪不出来捣乱,撤藩是一定会成功的。三藩之乱时的康熙,完全错估当时的政治形势,完全没有预见到吴三桂,耿精忠叛变的风险。

如果康熙能够提前将主力调往南方,哪怕是仅仅在长江北岸驻扎,形势也会完全不同。其实,吴三桂的主力最多不过三四万人,根本没有击败清军的实力。初期势如破竹,完全是康熙帝给机会,没有做军事准备,没有在南方布防导致的。这个历史上多有记载:

是时,清廷闻变仓促,不及布防,京兵未出,诸道兵未集,地方处处无备,一时湖南北衡州永州长沙岳州袁州吉安诸府州县官皆望风而遁。

康熙十三年一月,在吴三桂经略湖南的同时,清前锋统领硕岱率军抵达荆州,三月大将军勒尔锦抵达湖北。至此,清吴两军陷入僵持,吴三桂在两湖战场再无突破。

所以,清廷抱着必有一战的决心,提前把主力部署到四川湖南,估计吴三桂也不敢反,就算造反最多两年就结束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假设一个大胆的 if 场景:如果清初的权力中心是慈禧和光绪,而非历史上的孝庄太后和康熙皇帝,那么能否成功平定三藩之乱,这是一个极具颠覆性和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结论是:可能性极低,甚至可以说基本不可能成功。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一、慈禧与光绪的性格特质与执政能力对比(假设性):首.............
  • 回答
    这真是个有趣且发人深省的假设。如果清初剃发易服时,只是简单地要求所有男性剃成平头或寸头,不强制留辫子,那么我们现代人对“剃发易服”这件事的看法,恐怕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对它的憎恶和反感,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其历史的特定表现形式,尤其是那象征性的“金钱鼠尾”和后来的辫子。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把历史.............
  • 回答
    关于“清初屠杀一亿”的说法,这在史学界和公众认知中都存在着巨大的争议。 结论是: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并非历史事实。 并不存在清初大规模屠杀导致一亿人死亡的证据。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谣言,又为何会有人相信呢?这需要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梳理。 谣言的来源与演变首先,要明确一点,历史上确实存在战争、屠杀以及.............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假设性问题,涉及到历史的偶然性、必然性以及权力转移的多种可能性。如果清朝没有入关,明朝的灭亡和政权的归属将走向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我们不妨从几个主要可能性来详细分析:一、 李自成统一中国的可能性这是最直接也最常被提及的可能性之一。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明末时期声势浩大,已经.............
  • 回答
    “如果清朝没有闭关锁国,中国的科学会引领世界吗?” 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假说,它引发了我们对历史发展轨迹、文化交流以及科学进步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入思考。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并结合历史事实与逻辑推演。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闭关锁国”并非一个一蹴而就、完全隔绝的政策,而是清朝统治者.............
  • 回答
    关于“如果清朝没有入关,华夏的领土是否会变小”的讨论,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但又充满假设性的问题。要详细解答,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考察当时的历史背景、主要势力、以及可能的演变路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清朝没有入关”意味着什么。 这通常指的是,满洲民族未能成功推翻明朝,建立清朝,并在汉族地区建立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将“汉人王朝”与“君主立宪制”这两个概念联系起来,引发了对中国历史发展轨迹的深度思考。如果清朝是一个汉人王朝,那么中国是否会走向君主立宪,答案并非板上钉钉,而是充满着各种可能性,需要我们从更深的历史和政治土壤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确“汉人王朝”这个前提的涵义。通常我们理解的汉人王.............
  • 回答
    在鸦片战争时期,如果清军能够“训练有素”,并且能够与英军进行弓箭对射,这确实是一个引人遐想的设想。然而,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双方的武器装备、战术、士兵素质以及历史背景。弓箭与火器的代差: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在19世纪初,弓箭与火器之间已经存在着难以逾越的技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也是历史学界经常讨论的“架空历史”主题。如果清朝没有入关,中国历史的走向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我们现在所处的状态也与此截然不同。要详细阐述这个可能性,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推演,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以及国际地位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清朝没有入关”的背景.............
  • 回答
    如果清朝没有闭关锁国,历史的走向将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推测的议题。然而,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去探讨这种“如果”,并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可能出现的情况:核心前提: 我们假设“没有闭关锁国”指的是清政府采取更加开放、积极主动地与西方世界交流的态度,而非完全对外开放毫无限制。这包括但不.............
  • 回答
    关于清朝如果由汉人统治,中国是否会持续输入西方科技,社会发展是否会显著落伍于西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涉及复杂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交织。首先,我们来设想一下“汉人统治下的清朝”可能是什么样子。这里需要明确一点,即使是汉人统治,也并非意味着中国.............
  • 回答
    如果我穿越成了溥仪,这无疑是一手极其糟糕的烂牌。清朝覆灭,国家内忧外患,自身地位更是岌岌可危。但正如“烂牌也能打出精彩”,我将尽力以我的知识和现代人的视角,尝试盘活这把牌,目标是尽可能地为中国争取更好的未来,并为自己和家族争取一线生机。以下是我将如何行动的详细计划:第一阶段:生存与适应(穿越之初,约.............
  • 回答
    历史的“如果”总是引人遐思,但要深入探讨清朝若未闭关锁国,反而积极推进工业革命,近代史会走向何方,则需要我们抛开事后诸葛亮的视角,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内在逻辑出发,进行一番细致的推演。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清朝并非一开始就铁板一块地“闭关锁国”。早期的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对外贸易和交流并未完全中断.............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假设!如果清军没有入关,李自成推翻明朝并成功建立新朝代,那么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历史轨迹,都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妨来细细推演一番。首先,李自成的新朝代——大顺朝的内政外交格局: 政权稳固与否的考验: 李自成虽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但他建立的新朝代能否长久,是个巨大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遐想的假设。如果清朝真的能像一些东亚邻国(例如后来的日本)那样,以一种更灵活、更具战略性的方式处理与西方列强的关系,并善于利用它们之间的矛盾,那么近代对外战争的结局确实有可能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但要说“打赢”,这并非易事。近代对外战争的本质,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负,更是国家整体实力的较量.............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但又发人深省的假设。如果清朝晚期中国不是被压迫的一方,而是拥有与列强比肩的实力,那么它是否会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确“列强”的含义。在晚清,列强之所以成为列强,是因为它们拥有强大的工业、先进的军事技术、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以及一套成熟的政治.............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足够复杂。如果我们假设清朝是由汉族人建立并统治的,那么中国封建王朝的命运,很可能会比历史实际走向发生显著的改变。但要说是否“灭亡”,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绝对性,或许用“转型”或“延续”来描述会更贴切。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探讨一下:一、统治合法性与民族矛盾的削弱:历史上的清.............
  • 回答
    清朝的兴衰是中国历史进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节点,它的缺席无疑会对后来的中国乃至世界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要探讨“如果清朝没有取得政权,中国现在是否会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这一假设,并尽可能详细地展开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清朝没有取得政权”这个前提下,可能出现的几种替代性历史走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挑战性。如果清朝真的“迟百年入关”,也就是到了1740年代左右才开始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和政治统治,那么明末的资本主义萌芽是否能发展成一股真正的历史潮流,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设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明末那个特定的历史节点,看看当时社会经济的脉络,以及清朝入关的“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历史叙事的建构以及民族认同的塑造。如果历史的走向发生重大改变,清和元这两个对中原王朝造成了深重影响的政权,其在后世的评价和形象,很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与“日本鬼子”这个标签产生某种程度的重叠。让我们来细致地推演一下,如果宋、明成功抵挡住了女真(清)和蒙古(元)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