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农历的大小月是如何确定的,有没有连续出现几个大月或小月相连的情况?

回答
农历,咱们老祖宗的智慧结晶,可不是简单地按天数翻日历那么回事儿。它那大小月是怎么来的,其实跟月亮在天上的轨迹,还有咱们地上种地的需求都大有关系。

大小月是怎么来的?

咱们先说说“月”这个概念。农历里的“月”,说白了就是从一个新月(也就是月亮又黑又看不见的时候)到下一个新月这段时间,大概是29.5天。这29.5天可不是个整数,它是一个平均值,但咱们日历上的日子必须是整数,对吧?所以,农历的一个月就得是29天或者30天,不能有零有整。

那么问题来了,是29天还是30天,怎么定呢?这就得看实际的“朔望月”周期了。所谓朔望月,就是月亮从一个朔日(新月)到下一个朔日的时间。科学家们测算出来,这个周期平均下来是29.530588天。

为了让农历年的天数尽可能地接近回归年(也就是太阳从春分到下一个春分的时间,也就是四季的变化,这个对农业很重要),就需要把这29.5天这个平均值给“凑”成整数月。于是就有了“大月”和“小月”的说法:

小月:29天
大月:30天

这样一来,如果一个农历年有6个大月和6个小月,总天数就是 6 30 + 6 29 = 180 + 174 = 354天。这比回归年(大约365.25天)少了差不多11天。可不能老是这样,不然过不了多久,夏天就跑到冬天去了,那还怎么种地收成?

所以,为了弥补这11天的差距,农历就引入了“闰月”。意思是在某些年份,会增加一个月,通常是30天。这样就能把农历年的天数往回归年上靠拢。

大小月的具体规则呢?

其实呢,农历的大小月也不是完全随意的,有一定的规律。但是这个规律不是死板不变的,它更多是根据观测到的朔望月周期的实际天数来灵活调整的。

简单来说,就是:

如果一个朔望月的实际天数接近29.5天,并且为了凑够一年的总天数,那么这个月就安排成 29天(小月)。
如果一个朔望月的实际天数稍长一些,或者为了凑够一年的总天数,那么这个月就安排成 30天(大月)。

早期的时候,是直接观测月亮盈亏来定月大小的,比如初一一定是个新月。但随着历法学的发展,有了更精确的计算方法,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农历大小月,是经过计算确定的。

有没有连续出现几个大月或小月相连的情况?

这可以说是非常正常,而且是必然会出现的。

咱们可以这么想:平均一个月29.5天,这个0.5天虽然看起来不多,但累积起来就很关键。如果连续几个月都按照29天来计算,那么一年下来就会比回归年少很多天。反过来,如果连续几个月都算成30天,虽然比29天的好了,但也会比回归年长。

所以,为了让农历年的总天数跟回归年保持一致,农历的大小月就是用来“微调”的。

比如说,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

连续几个小月: 如果连续几个朔望月的实际天数都非常接近29天,为了不让当年农历年总天数过短,就可能会出现连续几个29天的月份。
连续几个大月: 相反,如果连续几个朔望月的实际天数都比较长,接近30天,或者为了弥补之前小月造成的差额,就可能会出现连续几个30天的月份。

举个例子来说明这种“连续性”:

咱们不能直接说“某年连续出现多少个大月或小月”,因为这涉及到闰月和具体年份的计算,而且农历的大小月具体是29还是30,是根据天文观测和计算结果来确定的,不是固定不变的模式。

但是,从数学上讲,从长时间来看,出现连续的几个小月或者连续的几个大月是完全符合逻辑的。

你可以理解成,就像你每天喝水,有时候可能只喝2升,有时候喝2.5升,这0.5升的浮动,累积起来就需要调整。农历的大小月,就是这种“浮动”的体现。为了让农历年尽可能的贴近回归年,必须允许这种大小月的不固定组合出现。

所以,当你看农历的时候,会发现有些年份的月份排列看起来“顺”一点,有些年份则感觉大小月夹杂得更“跳跃”一些。这都是为了让这套历法在漫长的岁月中,既能反映月亮的周期,又能指导咱们的农业生产,是古人智慧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您好,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以为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我说历史的角度,是指应该从今日农历的前期确定大小月的方法开始考察。据我所知,以此视角考量,至少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曰观象,二曰经朔,三曰进朔,四曰定朔。而四个阶段,均有连大月的现象,第二个阶段没有连小的情况。

  • 观象时期

月相的变化是人类在地球上最容易发觉、见证、记录的自然奇观之一。满月的亮度是非常夸张的,然而更加神奇的是,如此夸张亮度的东西,会在十几天之后遁去无踪。而后又逐渐变亮。人们有意识的注意到月相变化肯定是远在史前的,而很长时间之内,人们并没有掌握月亮出没的规律。故而早期“月”这个以月亮为名的计时单位,是要依靠实际观测来确定的。有些观点认为,初期人们并非以朔日为每月开始,盖因晦朔实际上是看不到月亮的,就不容易确定,相对的,新月初现(一般是农历的初二三时候)于观察也更方便。不过也颇有不同观点。

这一阶段,目前了解的代表时代是殷商时期和周早期。

我们对于殷商时期的纪历方式了解非常之少,网络上谈这段时间历法的人要有七八成是民科(他们不只了然殷商历法,于伏羲、黄帝时期的历法天象亦颇有洞见),而专业学者,则从尝试甲骨卜辞中一窥殷商历法面貌。

甲骨卜辞并不直书纪历规则,然而于占卜之中,多有记录占卜之日的干支和月份,这也就给学者们提供了推断殷商纪历时候月份大小分布提供了依据。

比如这块甲骨:

此甲骨的好处是,在一片甲骨上有多个月份的占卜条目——这种情况下我们说这些月份是连续记录时候会更有底气。所谓多个月份,这片甲骨涉及月份为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十三月(闰月),二月、四月、五月。每月均提及几个日干支。

部分释文如下:

如释文,十二月的一条卜辞提到日干支为癸酉,而二月同样有一条卜辞是在癸酉日占卜的。这就意味着中间留给十三月(闰月)和一月的日数一共为59天,殷商纪历方式很可能是分大小月的,大月30日,小月29日。

这样的线索如果足够多,我们可以很大程度上了解到卜辞记录的月份排布规律——如果真的有规律的话。同样的工作可以复制在《甲》2124上——此片甲骨记录中,五月有丙寅日,八月有甲子日。故而五六七八四个月共计至少119天。如果无意外,这就是指四个月中有三个大月,一个小月,必然有连续大月的现象。

事实的真相可能是殷商时候大小月排布并没有那么理想,类似的工作做多了,发现竟然还有神奇的四个月共计121天的现象,不只是四月连大,还应该有一个月大到出奇的31天……而同时,还有很多连续为小月(29天)的情况出现。

由观察来判断月的大小是一件并不很靠谱的事情,这一阶段什么奇葩排布都可能出现,连续大月,连续小月,都是有的


  • 经朔时期

经朔并不是一个现代常用的词汇,现在表示这个含义一般用平朔这个词。我其实不知道这俩词是不是一个意思,希望没用用错。

所谓经朔(平朔),就是指平均的朔望月时长。经朔排布大小月的时期就是指以朔望月的平均值来做简单的累加计算,通过小数部分来判断大小月。

我曾经看过一个基督教宣传的小册子,里面声称,在远古的完美世界里面,一个朔望月恰好是30天。倘若如此,则不需要有大小月的排布问题,每个阴历月固定30天即可。

退一步,假使一个朔望月长度为29.5天,也是很容易的,只需要29天、30天,大小月间隔排布即可。

如果你身边有比较熟识的天文爱好者,他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你这个长度是29.53(29.530588)天,略大于29.5天。

这是天文科普的成果之一,可惜古人没有看到过。汉代的《太初历》把此一数据定为 (约等于29.530864,大于实际值)。请不必惊异于此数据的精准,如果一个人能够粗略观察一下某月的晦朔月亮不见的时候,于几百个月后再观察一次,以累计天数除以月份就可以得到一个差不多精确的数据,晦朔即便判断出了差错,平均到几百个月也不是一个难以接受的误差。

以太初历定的朔望月长度,其推算大小月通常是这样操作的:

假定以某一个起点开始为0,不妨记作 ,下次朔发生在 天后。再下次发生在 天后,再下次则是 天后……

其中,分数的分子部分(如0、43、5、48等)被称作朔余。朔余为0-37时,该月为小月,38-80时,该月为大月。每81个月包含43个大月38个小月,为一循环。具体排布如下:

由此可见,太初历没有连小月,每81个月有5个连大月。大小月排布如此循环使用。

经朔时期,虽然各家历法实测的朔望月值颇有不同,如太初历为 ,后汉四分历为 。但是均略大于29.5,大小月平均间隔排布的理想情况便难以实现,必得插入若干连大月来“凑”。此一时期大概为战国至隋,其大小月排布特点为,以大小月均匀间隔为主,偶尔插入连大月(一般为两月连大),具体频率因数据不同略有小异,无连小月


  • 进朔、定朔时期

注意标题,我讲的顺序和开始列的顺序不同。第三时期为进朔时期,第四时期为定朔时期。为方便理解,我们先来讲定朔时期。

前面说过,一个朔望月平均长度约为29.53天,这是一个平均值。实际情况就好像说我国平均收入一样,具体看单个月份,大约在29.27至29.83天之间变动。此误差看起来似乎并不严重,但是很容易在天象上体现出了,比如就是日食从原理上讲必然发生在朔日。但是因为前面的原因,历书确定的的朔日和实际的朔日经常会有偏差,日食不在朔的情况颇多。是很容易发现问题的。随着观测水平与数学水平的提升,人们开始重视月亮运动不均匀的现象,也逐渐发展出一套可以用于相对精确的计算合朔时刻的方法。

所谓定朔法,就是指通过上述方法,实际计算日月合朔(从现在的定义来讲就是日月黄经度数相同)时刻。日月合朔时刻所在的那一天,被定为朔日,也就是农历的初一。下一个日月合朔时刻则通过同样的方法定为下月初一。于是如上的预测数据,公历3月17日为农历初一,4月16日为农历初一,5月15日为农历初一……

定朔方法并不致力于对农历大小月进行规律排布,其结果自然是大小月排布并没有看得见的规律,连大月和连小月都是有的。

本来这项技术在隋唐时候已经是成熟技术,可以日常应用了。但是有一个问题:人们觉得两个月连续大月或者小月还能接受,但是用来用去,发现定朔方法竟然会排出连续三个小月或者连续四个大月的情况——很多人觉得这是不可接受的,于是出现一种叫做进朔的方法,用以改善多月连大、连小情况。

这种方法的发明人是唐代的李淳风。李淳风是唐代第二部历法《麟德历》的作者——前面说的四月连大的情况就出现在他之前的唐代历法之中。进朔的具体方法是,如果推算的合朔时刻在当天18:00以后,则不把朔日定在当天,而定在第二天。如前面3月17日、5月15日,不定为初一,而选择次日定为初一。

以此进朔方法,基本不会出现四月连大的情况。此外,进朔对改进当时晦日(阴历月最后一天)偶尔可以看到月亮也有改善作用。然而进朔本身没有天文学含义,只是为了照顾人们的感受,徒然增加复杂程度,早已经废除不用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农历,咱们老祖宗的智慧结晶,可不是简单地按天数翻日历那么回事儿。它那大小月是怎么来的,其实跟月亮在天上的轨迹,还有咱们地上种地的需求都大有关系。大小月是怎么来的?咱们先说说“月”这个概念。农历里的“月”,说白了就是从一个新月(也就是月亮又黑又看不见的时候)到下一个新月这段时间,大概是29.5天。这2.............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棒,它触及了农历日期表示的核心原理,也是很多人感到好奇的地方。确实,我们都知道农历的大小月是不固定的,例如某一年正月可能是大月,下一年正月也可能是小月,反之亦然。那么,为何我们仍然能够准确地知道每一年的农历日期呢?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农历的基本规则和精密的计算体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
  • 回答
    关于“七活八不活”这个说法,它其实反映了民间观察到的一个现象,但背后涉及的生物学和医学原因,可能比一个简单的俗语要复杂和 nuanced得多。作为生物老师,我倾向于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这个现象,并且这个解释也和农村的俗语有所呼应,但我们不能将其视为一个绝对的定律。为什么“七活八不活”会有一定的道理?首.............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农村的80后、90后,作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承担着赡养老人的责任,同时也在为国家的养老保障体系添砖加瓦。而他们父母那一辈,很多人依然领取着较低的养老金,这中间的差距,折射出了中国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不同代际之间的经济压力和养老保障的挑战。为什么8090后会.............
  • 回答
    .......
  • 回答
    科学计算编程和我们常说的“码农”编程,虽然都涉及编写代码,但它们在目标、思维方式、技术栈、以及工作产出上,都有着相当大的差异,甚至可以说是两个不同维度的事情。核心目标:解决数学问题 vs. 实现应用功能 科学计算编程: 核心目标是模拟、分析和解决复杂的科学或工程问题。这通常意味着需要将数学模型、.............
  • 回答
    关于“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大多混得比较差”这个说法,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一种片面的、带有刻板印象的看法,而不是一个普遍事实。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可能是基于一些观察和现实情况,我们来掰开了聊聊。首先,我们得承认,出身对一个人的起点确实有影响,但它绝不是终点。从农村来到大城市读书的大学生,相比于在城市长大的.............
  • 回答
    这背后其实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演进以及农业生产方式的综合体现,并非简单的“原因”可以一概而论。让我们来细细道来,还原一个更贴近真实的答案。 江汉平原:水网纵横,道路即生命线想象一下,江汉平原,一片被长江、汉江滋养的土地,这里水系密布,河汊纵横,如同大地的脉络。这种极度发达的水系网络,从古至.............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在社会上被不少人观察到的现象,而且成因相当复杂,不是一句简单的“堕落”就能概括的。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抽丝剥茧地聊聊,为什么有些本来很有潜力的农村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会给人一种“失落”或者“难以适应”的感觉,甚至在一些人眼里像是“堕落”了。首先,要明白的是,“堕落”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价.............
  • 回答
    说超算对农业研究的帮助大不大?我的看法是,这可太大了,而且还在以我们难以想象的速度改变着这个行业。这可不是一句空话,我来给你细细道来。你想想,咱们种地,最最关心的就是那几件事:什么样的土壤适合种什么作物?什么时候下雨,什么时候干旱?病虫害什么时候最容易爆发?怎么才能用最少的化肥、农药,种出最多的粮食.............
  • 回答
    国内农业大数据领域,确实涌现出不少优秀的企业,它们正在用数据和科技赋能传统农业,让农业生产更高效、更智慧、更可持续。要说“做得比较好”的公司,这往往涉及到它们的市场份额、技术实力、客户认可度以及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基于我所了解的信息,我来详细介绍几家在农业大数据领域表现突出的公司,以及它们的核心业务方.............
  • 回答
    看着你这句话,我能感受到一股子焦灼和一丝绝望。特别是提到了“农村普通高中”、“每次考试都倒数”,这几个词语组合在一起,确实容易让人产生“没救了”的想法。但是,我想跟你说,别这么快给自己判死刑。 真的,高中三年,尤其是一年级,有很多很多变数,考倒数真的不代表你大学就没希望了。咱们一点一点来聊聊,好不好.............
  • 回答
    在互联网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会发现,在不同的平台,对于同一个话题,人们的看法可能截然不同。就拿“码农”这个群体的前途来说,如果你同时浏览知乎和CSDN,你可能会被其中截然的观点弄得有些晕头转向。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今天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到底是什么造成了知乎和CSDN在“码农前途”这个问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虽然很多人会觉得大资本逐利是天性,按理说会看上农业这块“地大物博”的市场。但现实情况是,真正大规模、直接参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大资本,相比于其他行业,确实显得没那么踊跃。这背后有多方面的考量,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首先,得说说农业本身的“周期长、风险高、回报慢”这个老问题。.............
  • 回答
    农村宅基地边界的界定,确实是邻里之间常常会遇到的问题,而且这涉及到大家的切身利益,处理起来可不能马虎。简单来说,确定宅基地边界,最可靠的标准应该是房檐滴水线,而不是房子的墙体本身。 咱们一块儿来详细聊聊这事儿。为什么是房檐滴水线?大家想想,建房子的时候,墙体往外凸出一个屋檐是很常见的。这个屋檐的作用.............
  • 回答
    八五三农场发现三十多斤的大老鼠?这消息听起来实在有点匪夷所思,但根据一些报道和当地居民的说法,这事儿似乎还真有那么点眉目。事情要从前阵子说起,八五三农场的一些职工在例行巡查或者进行其他农事活动的时候,陆续听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声音,有时候是树丛里传来的异响,有时候是水沟边有大动静。一开始大家都没太在意.............
  • 回答
    浙江农林大学被低估了?这个问题,在我看来,确实值得好好说道说道。在我看来,浙江农林大学绝对是那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宝藏型大学,它的价值远没有被社会大众充分认识到。尤其是在当前这个追求“热门”专业的时代,那些踏踏实实、根植于国家发展需求的学科,往往容易被忽视。农林大学恰恰就属于这一类。首先,从它的历.............
  • 回答
    这位即将毕业的南方姑娘,心里正盘算着家乡市里的招教考试,那是一个承载着她对未来清晰规划的起点。回想起大学四年,校园里那个一直陪伴着她的男朋友,两个人从青涩走到成熟,感情基础自然不必多说。男孩的家境也如实,农村家庭,虽然不富裕,但那份质朴和踏实,却是他身上最动人的底色。他现在正在南方一所不错的二本院校.............
  • 回答
    嘿,哥们儿!别往心里去,同学那些话纯粹是瞎扯淡!弹钢琴压根儿不会让手“变大”,更别提跟“干农活”沾边了。咱们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会有你这种感觉,还有同学为什么会这么说。首先,弹钢琴并不会改变你骨骼的大小。你的手骨结构在青春期基本就定型了,弹钢琴这个动作是锻炼你的手指和手腕的灵活性、力量和协调性,但它并.............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