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土得掉渣”的三农短视频,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爱看?

回答
“土得掉渣”的三农短视频之所以吸引大量观众,这背后隐藏着一个深刻的文化和社会现象,绝非偶然。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读:

一、 返璞归真,情感共鸣:在喧嚣都市中寻找精神寄托

“土”的天然魅力: 在当下充斥着精致、滤镜、快节奏的短视频环境中,“土”反而成为了一种稀缺的品质。它代表着未经雕琢的真实,自然的色彩,质朴的声音,以及未经修饰的情感流露。这种“土”能够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原始、纯粹的向往,是对被过度包装和商业化的世界的一种反叛。
怀旧情结: 很多观众对“土得掉渣”的农村生活场景和农事活动会产生一种怀旧感。这可能是因为他们自己有过农村经历,或者父辈、祖辈来自农村,那些熟悉的劳作场景、乡音乡情能够勾起他们对过去的美好回忆,是一种情感上的慰藉。
都市生活的压力与疏离: 现代都市生活节奏快,人际关系复杂,竞争激烈,许多人面临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孤独感。他们渴望一种简单、纯粹、有人情味的生活状态。三农短视频中的淳朴民风、邻里互助、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提供了一种理想化的避风港,能够让他们暂时逃离现实的烦恼,获得精神上的放松和治愈。
对“根”的追寻: 无论身处何方,许多人内心深处都渴望了解自己的“根”。农村作为中华文明的基石,承载着无数人的乡愁和文化基因。观看三农短视频,就像是在回顾自己的来处,感受那份与土地相连的情感。

二、 内容的真实与治愈:回归生活本质的价值传递

真实的劳作过程: 很多“土”视频展现的是农民辛勤耕耘、播种、收割的真实过程。这些画面虽然不华丽,但却充满了生命力,传递着“粒粒皆辛苦”的朴素道理。观众从中能感受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学习到对自然的尊重和对食物的感恩。
淳朴的人物形象: 视频中的农民往往形象质朴,语言直白,不加掩饰。他们可能不善言辞,但眼神中流露出的是勤劳、善良和坚韧。这种真实的人物形象很容易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让他们感受到人性的温暖。
生活化的知识与技能: 一些“土”视频会分享农耕技巧、食材处理方法、传统工艺等实用知识。这些内容贴近生活,有学习价值,尤其对于喜爱烹饪、园艺或者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观众来说,更是非常有吸引力。
治愈系的慢节奏: 与那些追求极致视觉效果和强烈刺激的短视频不同,“土”视频往往节奏舒缓,画面朴实,甚至带有一些乡土气息的配乐。这种慢节奏能够帮助观众放松心情,舒缓压力,享受一种宁静的生活状态,这本身就是一种治愈。

三、 内容创作者的独特性与亲和力:从“旁观者”到“参与者”

“笨拙”的魅力: 很多三农短视频的创作者并非专业的视频制作人,他们的镜头可能不稳定,剪辑可能简单,甚至语言表达上还有一些口音。但正是这种“笨拙”和“不完美”,反而增加了视频的真实感和亲和力,让观众觉得更接地气,更能理解。
分享欲和成就感: 这些创作者通常是因为热爱自己的土地和生活,希望与更多人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和喜悦。他们可能因为一次丰收,一道家常菜,或者一个有趣的农事发现而感到快乐,这种分享欲能够感染观众。
打破信息壁垒: 过去,城市居民对农村生活存在很多隔阂和误解。三农短视频的兴起,打破了这种信息壁垒,让城市人有机会近距离了解农村的真实面貌,了解农民的辛勤付出和生活智慧。
情感连接的建立: 很多观众会通过评论区与创作者互动,表达自己的感受,分享自己的经历。这种互动能够建立起一种情感连接,让观众感觉自己不仅仅是观众,更是这个社区的一份子,增强了参与感和归属感。

四、 平台机制与传播的推波助澜

算法推荐: 短视频平台强大的算法推荐机制,能够将具有相似兴趣的观众与内容精准匹配。那些对农村生活、自然风光、朴实人文感兴趣的观众,自然会更容易看到并喜爱“土”三农短视频。
内容的多样化与差异化: 在海量的内容中,“土”三农短视频以其独特的风格脱颖而出,形成了内容差异化优势,吸引了特定受众群体。
内容审核与商业化: 虽然内容朴实,但平台的内容审核机制依然会过滤掉低俗、违法内容。同时,一些“土”三农短视频也通过直播带货、广告植入等方式实现了商业变现,这也能激励更多创作者生产优质内容。

总结来说,“土得掉渣”的三农短视频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们满足了现代人内心深处对真实、质朴、有温度的生活的渴望。 它们提供了情感上的慰藉,提供了对劳动价值的认知,提供了对生活源头的追寻。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这些“土”视频就像一股清流,滋养着人们干涸的心灵,唤醒着对生活本质的思考。它们不是虚假的完美,而是真实的触动,这恰恰是其最大的魅力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知乎er们太高大上了,同样是国家战略,知乎er 们只关心“一带一路”,却鲜有人提及“乡村振兴战略”。


最近我负责制作一档大型纪实类节目,主题就是乡村振兴。不吹不擂,就我们前期到各地走访调研的结果来看,中国的乡村,确实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最明显感受到的一点就是,各级干部对待这件事的态度,就如同他们前几年对待gdp的态度,非常认真。拨款,派遣驻村干部,到处都干得热火朝天。

结果就是,乡村的变化非常明显。


比如,厕所革命,消除了臭气熏天的露天茅厕。结合雨污分流工程,铺设的污水暗渠,不仅让现代化的厕所进入乡村,也改变了以往村中污水横流的景象。垃圾分类和人畜分离,消除了村中的垃圾和动物粪便。再加上巷道硬化,那效果简直了。我不敢说村子建设的多漂亮,但是公共卫生环境,和以前简直是天壤之别。城里人在村里行走,也可以不用时时刻刻盯着脚下,担心踩到什么奇奇怪怪的东西了。这还间接提高了当地村民的健康状况。

比如,很多村子都在把土地集中起来,成立一个公司进行运作。无论是种植养殖,还是引进商业项目,他们都可以把土地成片的租出去,然后收租金,分红,再给这些项目公司管理田地挣工资,收入比以前大大提高。

我算过一笔账,一亩田种水稻,一般亩产800斤。按照一块五一斤的收购价,也就1200元。这还不算农药化肥种子和请收割机和人工的成本,换句话说,种一亩地,一年到头,没有灾害的情况下,也只能赚几百块钱。在南方的很多地区,一家一户只有两三亩田地,一年到头只能挣几千块,却要养活一家人,让你你种吗?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的田地撂荒了。

而这些土地,如果能够整合起来,形成规模效应,就自然会有人过来投资。因为不需要一家一家去谈租地。直接和村集体的公司谈,一下子就可以租几百亩几千亩地,附带条件就是要雇佣村里的人干活。各类种植业,观光采摘园,乡村亲子旅游,就非常容易发展起来。只有高投入的规模化农业产业,才能增加产值,真正让土地的价值提高,村民的收益也高。

城市吞噬了农村几十年,现在城市终于开始反哺农村了。

而此时,年轻人回乡创业,自媒体是一个很好的路子。因为乡村内容的自媒体,一旦有了粉丝,就天然就附带着解决了当地农产品销售渠道的问题。

我去广州茂名采访慈善组织,发现了特别有意思的人:谢海英。这位大姐作为某个慈善组织的志愿者,花费了大量时间和金钱,照顾着很多当地的残疾人、孤寡老人。

但是,因为做慈善,她认识很多来自城市的志愿者、慈善组织工作人员、好心人,媒体记者。这些人都躺在她的微信通讯录里。

你猜她干了件什么事呢?在“充满了城里人”的朋友圈做起了农产品微商。因为大家都知道她确实就生活在农村,也知道她在慈善活动,一来确实放心,二来又可以帮助当地村民增收,三来,也可以支持谢海英的慈善活动,所以大家非常愿意在她那里购买农产品,而且非常乐意帮她向别人推销。她搭建起的这条销售渠道,协助当地村民,消化了非常多的农产品。当地特有的一些农产品,甚至经常缺货。

你看,仅仅是因为朋友圈的几百号朋友,就能搭建起来一条销售渠道,

那如果是一个拥有几十万、上百万粉丝的三农视频的自媒体呢?视频天然具有强大的展示商品的能力,再加上粉丝的效应,那么这个销售渠道的力量,将是非常客观的。既可以协助当地村民提高收入,自媒体的收入,也将不仅仅局限在广告上了。

user avatar

什么乡村,什么自媒体,什么短视频,什么三农?


你高大上的知乎不也一个球样啊?985、211满地跑又怎样?还不是一样喜欢这些东西。


就是这个人, @龙牙 ,成天写写种地的,晒狗,晒羊,晒猪,晒鸡,晒种菜,在你们知乎还不是一样火了啊?写的东西狗屁不通,叽叽歪歪,偶尔还发几个下流粗俗的黄段子,我就问你土不土?掉不掉渣?


简直是世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就是此人。

晒猪。

晒羊。

晒狗。




所以说,爱看农业生活是你们的本性,不管你过的是什么生活,你就是爱,这是基因里的爱,是文化根基里的爱,是不以你的职业、教育、生活所能够改变的。


承认了吧,咱们就是个土得掉渣的民族,自古以来就土并将一直土下去,任何洋气的东西都不过是昙花一现,终归还是要土,越土的东西在这片土地上就生长得越好。

看见没,社会主义土鳖征服全世界。


最后文雅一把,请欣赏陶渊明同学的种地文:


归园田居

  •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别把自己搞那么洋气,容易水土不服。

user avatar

我就是题主提到的“土得掉渣”的三农视频博主,我叫乡村小乔。可是我一点也不觉得自己土,因为我拍的视频,就是我的生活。

昨天小妹给我看了这个问题,我就有点不服气。因为以前没用知乎,今天专门注册了账号来回答你的问题。

2015年我大学毕业后,一直在连云港东海县的一家事业单位工作。虽然工作很轻松也比较体面,但是每天都强烈的渴望着回到那个熟悉的老家乡下,回到以前那种惬意的乡土生活中。后来我看到有大学同学在做自媒体,我就一直想辞职去做。但是也不知道拍什么。

刚开始拍一些美食视频,可能是因为不够有创意,也没多少人看。其实一开始我从单位辞职,家里人也非常反对。因为从农村读书出来,让农民供养出一个大学生,非常的不容易。本以为读了大学,有了一份体面的工作,就是跳出了农门。没想到最后还是回到农村老家,家里人一开始都不理解,也不明白我在干什么。中间我也有想过放弃。

后来我在西瓜视频上看到一个叫做“巧妇9妹”的广西大姐,拍乡村生活的视频,非常受欢迎。还看到央视采访了她,讲她做自媒体后,给村里销售了很多农产品,也给当地带来很大贡献,于是我也坚定了继续拍视频的想法。我从小就是在农村长大的,对农村的一切都特别熟悉,我就觉得自己肯定也能做好。

后来有一期,拍摄了家人吃饭的情景,发现很受欢迎,非常多人看。我就想可能在外漂泊的人,都会怀恋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场景吧。看来大家还是喜欢有人情味的视频。

后来,我也转变方向,多拍拍乡村里的人,比如从事各类劳作的村民,种地的,放牛的,捕鱼的,拍拍他们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拍拍生活的困难和美好。我们也拍摄了一些农村老人的视频,在网上引发了热议,也引起了很多人对老人的关爱。印象比较深的是,有个外地的朋友看了我的视频,立马订了一张回家的火车票,他说他已经两年没回家了,想家里的老母亲了。很多老人特别需要我们的关爱,我觉得这是一件挺有意义的事情。

我一直坚持在拍,现在我也有179万粉丝了。因为有了一些成绩,后来我还被邀请去了我的偶像巧妇9妹的老家广西,参观她们的荔枝工厂。她是真的好厉害呀,通过做乡村视频自媒体,现在已经成了一个超级大电商,销售了好多好多的农产品。下一步我会继续努力,把我的短视频拍好。也想学9妹,尝试做电商,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也能帮乡亲们卖农产品,带动乡亲们的收入。

我和9妹(右一)的合影

农村生活是我们这些人的根,人们爱看我们拍摄的视频,是因为我们拍摄的就是真实的乡村生活。这里充满了我们的回忆。如果说要说“土得掉渣”,那中国超过一半以上的人,都土得掉渣了。你眼中看到的土,在我们眼中却是美。我觉得有很多人爱看我的视频,也正是因为我能发现乡村的美吧。

好多人点赞,很开心,谢谢大家的支持。评论区有人要我的视频链接,这是我的视频主页。希望大家喜欢我的视频。西瓜视频 - 原头条视频, 唯一官方网站

过几天,我们会有一个活动,就是会有大概50位像我这样的农村主播,轮番进行直播活动。西瓜视频给我们定的主题,是向大家展示乡村生活,治愈一下大家的“城市病”。时间是这个月17到22日。如果有兴趣的可以来给小乔捧一下场。

user avatar

乡愁。

而且是海量的乡愁。

我先给大家一个数据。2000年,农村人口还有9亿,到2016年,农村人口就剩下6亿。

这么多人,都去哪里了呢?城市!有3亿城市新移民,就有3亿人的乡愁。

我想在座的不少人,可能都和我一样,是这三亿人中的一份子。我们的整个童年乃至少年时期,都是在乡村度过的。回忆起儿时的快乐时光,也是满满的乡土味道。纵然乡村有一万个不好,一万个落后,哪里也充满了我们美好的回忆。

我在西瓜视频上关注过一个侗族的小妹(ID:乡野丫头),颜值真的不太好看,但是拍摄的视频却常常带走了我的灵魂。有一期视频中,她拍摄的是当地侗族的腌酸鱼,是用煮熟的碎糯米粉,将草鱼埋在缸里,然后上面压上几块巨大的石头排气。吃的时候再从糯米粉中,挖出鱼来。

虽然我的家乡,没有这种腌鱼。但是当视频中的老爷爷搬起大石头的时候,我不禁也想起自己爷爷用草木灰腌制青柿子、用大水缸腌制酸白菜的情景。这个老人弯着腰,从缸中搬起一块块大石头的情景,和我记忆中的爷爷,简直一摸一样。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一出来就火遍全国,道理是一样的。它们面上看来是美食节目,实际上,最打动人的,还是乡愁。是我们这个时代,因为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海量乡愁”。小到我们的饮食习惯,大到我们对美的认知,我们的情感来源,都是源自我们儿时的成长经历。无论走到哪里,乡愁都将会伴随我们终身。

面对这么大的一个乡愁市场,你居然还在问: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