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好最近在做相关的工作,随手整理了一下资料。
1. 营养上:
整体来看,土鸡蛋和普通鸡蛋各种营养成分的含量不相上下,各个营养素你多我少,总体来看并无法做出优劣之分。
2. 安全上:
散养土鸡不使用抗生素,但如果缺乏一定的监控,会有致病菌感染的风险,以及摄入过多的重金属。
养殖场对细菌感染的控制更严格,但母鸡们住的更密集,存在滥用抗生素的风险。
所以普通鸡蛋要考虑抗生素风险,土鸡蛋更多考虑重金属、致病菌风险。
3. 口味上:
养鸡场的饲料比较统一,所以普通鸡蛋口味差别不大。
而土鸡吃的东西更多样化,虫子吃得多了,一些脂溶性的味道成分就转移到鸡蛋中了,土鸡蛋也就有独特的风味了。
中国人有一个误区,就是越好吃的东西,越鲜美的东西越有营养。
科普工作者也有一个误区,那就是大众真的很关心8种必需氨基酸。
所以凡是“xxx有没有营养”这种话题,基本都是鸡同鸭讲,根本没讲在点上。
像必须氨基酸这些,现在食品工业那么发达,肉蛋奶鱼也不算很贵,使劲多吃嘛,饿肚子吃不饱营养不良,不符合知乎众的平均经济水平。能上知乎的人基本上都过剩了,谁在乎这种“有营养”了?看到科普工作者张口就是必需氨基酸我就头大,根本就没有找到公众的痛点就瞎科普。
民以食为天,公众语境下的有营养,或者说迷信的东西,一定是XX含有某些微量有益物质,某些可能有保健作用的物质。而为什么公众相信其有呢?往往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亲身体验,其中最重要的体验方式就是尝。你拿着一大堆数据,不如人家舌头一舔,有什么用呢?“土鸡蛋更好吃”一句话打倒你千言万语。
就算你解释清楚了,尝起来好吃的物质基础只是更多的脂肪、呈味氨基酸,核酸,肌苷酸,对身体并没有什么好处,那又如何呢?我有钱,满足我的嘴,哪里有错?所谓“有营养”往往不过是花钱的借口,真正在消费决策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口味啊。
还有,别太迷信食品工业了,工业化生产,育种这些,所追求的第一是效率,第二是效率,第三还是效率,口味是排在很后面的。你再明星的品种,荷兰自动化养鸡场出的产品,注重的首要因素也是经济效益,生长周期要短,投入产出比要大,饲料转化率要高,成品稳定。你说生长周期180天以上的土鸡,动物蛋白堆出来,每天跑多少公里飞多远,不计成本,堆出一个精品鸡,各种呈味物质积累下来,味道会比工业生产45天的白羽鸡差?我还不信了呢。
至于什么病毒细菌之类的更是扯淡的,因为吃土鸡蛋导致生病的案例,请问全国一年有几例?致病率有多高?这不是耍流氓嘛?
做科普的人,脱离生活太远了,除了圈粉抱团取暖,其实科普的大众影响力反而下降了——因为太自嗨了,科学普及,是要把科学讲给那些不懂科学的人听,而不是一群自诩科学的小孩子拿着高中理科知识到处批判。
过年回家的时候,我一个远方亲戚问我,说买的洋鸡,回家喂了几天玉米谷子之类的粗粮
下的蛋和土鸡蛋没啥区别了……敲开里边都是红的
这啥原因啊
我说没啥原因,您就当土鸡蛋往城里卖就行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