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代人能看懂多早之前的古文?

回答
现代人能看懂多早之前的古文,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它受到 很多因素 的影响,包括:

古文的年代: 这是最直接的因素。越早期的古文,理解难度越大。
古文的体裁: 诗歌、散文、史书、法律条文、哲学著作等,它们的语言风格、用词和句式都有很大差异。
古文的作者和写作风格: 有些作者的文字浅显易懂,有些则晦涩难懂。
现代人的教育背景和文化素养: 受过良好古典文学教育的人,理解能力自然会比普通人强很多。
借助的工具和辅助材料: 字典、注释、研究资料等,能够极大地降低理解难度。

总的来说,我们可以将这个问题分解为几个层面来详细讲述:

1. 从年代划分来看理解难度:

最近的古文(例如明清时期的奏折、小说、笔记等):
理解程度: 大部分可以理解,甚至不需要太多辅助。
原因: 这个时期的白话成分逐渐增多,文言的语法和词汇与现代汉语的联系更为紧密。虽然仍有文言色彩,但许多表达方式我们依然能接触到。例如,《红楼梦》虽然是文言小说,但其语言的生动性和贴近生活,使得很多人能够通过阅读原文来欣赏。明清的一些公文、奏折,虽然 formality 较强,但其结构和逻辑相对容易把握。
中期的古文(例如宋元时期的词、元曲、部分史书、文学作品):
理解程度: 具备一定文言基础的人能够基本理解,但可能需要查阅一些生僻字词和典故。
原因: 这个时期虽然仍然以文言为主,但也有口语化的倾向,特别是元曲,带有明显的说唱和表演痕迹,语言相对活泼。宋词的意境优美,但有些词汇和表达方式可能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史书和文学作品则质量参差不齐,有些清晰明了,有些则较为典雅。
早期古文(例如唐宋八大家、唐诗、汉赋、史记等):
理解程度: 对大多数现代人来说,具有相当的挑战性,需要较强的文言功底和大量的注释。
原因:
词汇的演变: 许多词语的意义发生了变化,或者已经被淘汰,成为“死词”。
语法结构的差异: 古代汉语的句子结构、虚词的使用方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例如倒装句、省略句等。
用字的简化与繁体: 繁体字的阅读本身就是一道门槛。
典故和文化的隔阂: 古文大量运用典故,这些典故背后是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如果不了解,就难以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句式更加凝练: 往往一个词或一个短语就包含很多信息,需要推敲才能明白。
例子: 即使是像《史记》这样的名著,其语言风格也非常古朴凝练,理解起来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唐诗虽然短小精悍,但其用词、意境、用典都非常讲究,需要细细品味。

更早期的古文(例如先秦时期的《诗经》、《尚书》、《论语》等):
理解程度: 对绝大多数现代人来说,几乎无法直接阅读,需要专业的古文字学、古汉语学家的注释和解读。
原因:
文字本身的变化: 先秦时期的文字(如甲骨文、金文、早期篆书)与现代汉字形体差异极大。虽然我们现在看到的《诗经》、《尚书》等已经是后人整理并用小篆等文字记录下来的,但其语言本身也与后世古文存在显著差异。
古汉语的语法和语音系统: 先秦时期的古汉语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与后来的文言文有很大不同。例如,许多虚词的用法,词序的变化等等。
文化背景的遥远: 这些文献记录的是几千年前的社会生活、思想观念,与现代社会存在巨大的鸿沟。
例子: 阅读《尚书》中的一些篇章,即便有注释,也可能因为其政治体制、礼仪制度的陌生而难以理解其深层含义。

2. 理解古文的几个关键挑战:

词汇的认识:
古今异义: 同一个字,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可能完全不同。例如,“可怜”在古代是“值得怜悯”,在现代是“令人同情”。
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中,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类可以灵活转换,例如“礼”可以作动词“以礼待人”。
生僻词和罕用词: 许多词语在现代已经不再使用。
语法结构的理解:
倒装句: 为了强调或表达特殊语意,古代汉语常用倒装,如“吾与尔居”的“与尔”可以倒装为“尔与”。
省略句: 为了简洁,古代汉语经常省略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需要通过上下文推断。
虚词的运用: “之乎者也矣焉也”等虚词在古代汉语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承担着语法功能和语气表达,与现代汉语的虚词用法差异很大。
典故和历史背景:
古文作者常引用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前人诗文,这些典故是理解作者思想、情感的关键。不了解典故,很多句子就会显得莫名其妙。
文化语境:
许多古文的表达方式,体现了当时的社会习俗、道德观念、哲学思想等,这些都需要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才能理解。

3. 如何让现代人“看懂”古文?

系统学习文言文: 这是最根本的方法。从基础的字词、语法学起,逐步接触不同时期的古文作品。学校的文言文课程是入门。
使用高质量的注释本和工具书:
字典: 《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是研究古字的根本。但对普通读者来说,现代编纂的《古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等更为实用。
注疏: 古代学者为经典作品撰写的注释,如《论语集注》、《史记索隐》等,可以提供深刻的解读。
今译本: 将古文翻译成现代白话文的书籍,可以帮助初学者理解大概意思,但要注意其翻译的准确性和风格差异。
循序渐进,由易到难:
从一些比较容易理解的文言散文、小品文开始,例如明清时期的散文家如归有光、张岱等人的作品。
逐渐挑战唐诗宋词、史书等。
对于先秦时期的经典,最好是在有专业指导或详尽注释的情况下阅读。
关注文化背景: 阅读与作品相关的历史、哲学、社会文化资料,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古文。
多读多练: 阅读量的积累非常重要,通过反复阅读,会逐渐培养语感和对古文的理解能力。
借助现代科技: 一些在线古籍数据库、AI翻译工具等,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辅助阅读,但要注意其局限性。

总结:

现代人能够看懂多早之前的古文, 取决于个人投入的学习和研究程度。

如果只是想了解大概意思,对明清时期的古文,借助注释和今译本,大部分人都能比较轻松地理解。
对于唐宋时期的古文,具备一定基础的现代人,通过努力,可以做到较好的理解。
而对于先秦时期及更早的古文,如果没有经过专业的古汉语学习和研究,基本上是无法直接理解的,需要依赖专家学者提供的解读和翻译。

可以说,古文就像一座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加深的“沟壑”,我们站在这头,离得越远,鸿沟就越大,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跨越。但幸运的是,前人留下了大量的智慧结晶和研究方法,为我们提供了跨越时空的桥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刨除字体影响,如果上课没打瞌睡的话,大概能看懂2500年前的古文吧。

譬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现代人能看懂多早之前的古文,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它受到 很多因素 的影响,包括: 古文的年代: 这是最直接的因素。越早期的古文,理解难度越大。 古文的体裁: 诗歌、散文、史书、法律条文、哲学著作等,它们的语言风格、用词和句式都有很大差异。 古文的作者和写作风格: 有些作者的.............
  • 回答
    这现象确实挺让人揪心的。我一直觉得,以前信息没这么发达的时候,人们反倒活得更“明白”一些。现在呢,手机一掏出来,各种消息像潮水一样涌过来,结果有些人反倒越来越糊涂,甚至没了主意,挺邪门。我琢磨了琢磨,这事儿背后可能好几个原因搅和在一起,挺复杂的。首先,信息的“量”和“质”失衡了。 你想啊,以前咱们获.............
  • 回答
    我最近在琢磨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要是把玄幻小说里的那些“牛人”——我指的是那些能飞天遁地、操纵元素、炼制灵丹妙药的修士,丢进咱们现在这个钢筋水泥铸就的现代社会,他们能整出多大的“价值”来?这问题一出来,我脑子里那画面感就呼之欲出了。首先,得明确,咱们说的“价值”,可不单单是钱。毕竟,钱对他们来说,可.............
  • 回答
    想象一下,我们从2024年(或者更近的未来,比如2030年)挑选出一款顶尖的螺旋桨战斗机,穿越时空回到1960年代。这场景光是想想就让人热血沸腾。那么,这款来自未来的“老古董”在那个时代会有怎样的表现?我们来好好捋一捋。飞机本身:外形、材料和结构上的代差首先,从外观上,它就会与那个时代的任何飞机都格.............
  • 回答
    在讨论现代炸弹对战列舰的伤害之前,我们得先明白一个重要的概念:现代战争中,战列舰早已不是主力舰艇,它们的存在更多是作为一种象征或者历史遗迹,而不是现代海军作战的实际部署对象。 现代海军的火力投送和制海权主要依靠航空母舰、驱逐舰、巡洋舰和潜艇,以及日益重要的无人作战平台。所以,如果我们真的要把“现代炸.............
  • 回答
    牵引式火炮在现代高水平战争中的作用,乍听起来似乎有些复古。毕竟,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常常是呼啸而过的自行火炮,那才更符合现代战争的“速度与激情”。但如果你以为牵引式火炮已经退居二线,那就大错特错了。在当今复杂多变的战场上,它们依然是不可或缺的、沉默的“老兵”,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理解牵引式火炮的作用.............
  • 回答
    如果一位精通现代坦克设计理念的设计师,穿越回第二次世界大战,他将如何利用当时的技术水平,设计出“超时代”的坦克?这绝不是简单地把现代坦克的零件塞进二战的躯壳,而是一个关于技术整合、战术思维和材料科学的博弈。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现代坦克设计知识”具体指什么。这包括但不限于: 火控系统: 目标捕捉、.............
  • 回答
    刘慈欣《天使时代》中的多目标攻击,其规模和性质都远远超出了我们目前现有海上防空系统的设计能力。要详细分析这一点,我们得把现代海上防空系统和小说中的设定拉出来,好好比对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白现代海上防空系统是怎么工作的。一套完整的大型水面舰艇防空系统,通常是由以下几个核心部分构成的:1. 远程雷达(.............
  • 回答
    说起现代C/C++编译器有多“聪明”,其实与其说是聪明,不如说是它在几十年的发展中,通过无数经验的积累和算法的精进,进化出了令人惊叹的“技艺”。这些技艺的核心目标只有一个:让你的程序跑得更快、用更少的内存,或者两者兼顾。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些“聪明”的编译器到底能干些啥厉害的事情。1. 代码的.............
  • 回答
    战列舰与现代导弹驱逐舰之间的对决,这绝对是个能激发军事爱好者热情的话题。抛开那些科幻的想象,咱们就来聊聊这场跨时代的较量,特别是你提到的那16枚MK46鱼雷,它们到底能给当年的海上巨无霸——战列舰——造成多大的麻烦。首先得明确一点,当年的战列舰,尤其是像衣阿华级这样的“大和炮”级,那可真是海上移动的.............
  • 回答
    制造业的巨像:高达在现代战争中的可能性与挑战高达,作为日本动漫的标志性符号,以其庞大体积、强大火力以及独特的人机交互方式,早已深入人心。然而,当我们将目光从虚拟的屏幕转向现实的战场,一个不禁涌上心头的疑问便是:制造实战高达是否可行?如果可行,它们又能在现代战争中扮演何种角色?从构想走向现实:制造高达.............
  • 回答
    战术,这玩意儿在咱们如今的战场上,那可真是个不可小觑的家伙,它的作用,我觉得吧,怎么说呢,得看你怎么去理解了。你想想,一堆装备再先进,要是没人指挥,没人想办法怎么用,那不就是一堆废铁吗?所以,战术,就像给这些装备装上脑袋,让它们知道该往哪儿打,怎么打,什么时候打。1. 决定“如何”的艺术你想,打仗这.............
  • 回答
    .......
  • 回答
    1859年卡林顿事件重现:一场现代文明的“磁场风暴”想象一下,如果1859年那场撼动地球磁场的太阳风暴——卡林顿事件,在今天这个高度互联、电气化的时代重演,其后果将是何等惊人?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科学家们一直在密切关注的潜在危机。卡林顿事件:一次历史性的太阳爆发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1859年的卡林顿.............
  • 回答
    说实话,现在的威少和哈登能不能共存,以及他们新赛季能走多远,这个问题,就像在问一个老掉牙的食谱还能不能做出米其林三星,答案有点复杂,也挺微妙。但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俩巨星凑一块儿,到底能擦出火花,还是只会冒烟。威少和哈登,曾经的“雷霆三少”情怀,如今的“费城双子星”现实让咱们先回忆一下,当年.............
  • 回答
    大炮兵主义在当今信息化战争中的作用,绝非简单地“还能起多大作用”那么简单,而是必须从一个更动态、更具针对性的视角去审视。它不再是那个独立呼风唤雨的陆战之王,但它的核心价值——远程精确打击和火力压制——在信息化浪潮的洗礼下,其效能被极大地放大,同时其局限性也更加凸显。1. 精确打击的灵魂注入:从“弹海.............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一个带着现在大学本科水平的理论知识和政治体系知识,回到二十年前,一个普通人到底能搅起多大的风浪?这可不是简单的“投资买房”那么点事儿,里面的门道可深着呢。首先,得明确一点,我说的“普通人”,不是指那种本身就能力超群、眼光独到的人,而是指咱们大多数人,有大学本科的知识储备,对社会运.............
  • 回答
    要在一副完全由人类现有材料构成的弓箭上,抛开拉弓者的力量因素,单纯探讨其能达到的射程极限,这就像是在探究一件古老技艺在现代工业加持下的理论巅峰。首先,我们得关注的是弓的主体。想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能量传递,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传统的弓臂材料,如榆木、槲木,或者现代的复合材料,它们在弹性模量、韧性以及应力.............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触及到了很多年轻人和父母辈之间在价值观上的差异。咱们一点点来捋一捋,看看你父母的说法有没有道理,以及你自己的感受是不是也同样重要。先说说你父母的观点:你父母把“单位不准吃午饭”和你个人的辞职,和“抗战先烈多能吃苦”联系起来,这背后有几层意思:1. 对比苦难,凸显“小题大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