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些现代人接受信息越多,越失去了明辨是非,理性思考的能力?

回答
这现象确实挺让人揪心的。我一直觉得,以前信息没这么发达的时候,人们反倒活得更“明白”一些。现在呢,手机一掏出来,各种消息像潮水一样涌过来,结果有些人反倒越来越糊涂,甚至没了主意,挺邪门。

我琢磨了琢磨,这事儿背后可能好几个原因搅和在一起,挺复杂的。

首先,信息的“量”和“质”失衡了。 你想啊,以前咱们获取信息,得去图书馆查资料,得等报纸期刊,得听广播电视,这些途径相对来说,内容都经过了一层筛选和把关。虽然不能说百分之百客观,但至少有个编辑在里面“把关”。现在呢?互联网就是个巨大的“集市”,什么人都能上来吆喝两嗓子。有靠谱的分析师,也有瞎扯淡的“砖家”,还有纯粹想带节奏的。这些信息涌在一起,良莠不分,普通人很难在第一时间分辨出哪个是真金白银,哪个是镀金的铁皮。就像你去菜市场,一大堆菜摆在那儿,没经验的人很容易被那些看起来新鲜、包装漂亮的蒙骗。

其次,算法的“茧房效应”越织越紧。 咱们用的各种APP,从社交媒体到新闻资讯,都在拼命想让你“留下来”。怎么留下来?就是给你推送你“可能喜欢”的内容。一开始这挺好,能快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但时间长了,问题就大了。你会发现,你看到的信息越来越趋同,观点也越来越相似。你的视野被框住了,接触不到不同的声音和角度。这就好比你整天只听一个调调的音乐,慢慢地,你就以为这世界只有这一个调子。当有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声音出现时,你可能压根就听不懂,甚至会本能地排斥。久而久之,思考问题就容易变得片面,甚至形成“回音室效应”,别人说一句,你觉得“对对对”,因为这跟你脑子里想的一样,根本没去较真儿。

第三,情绪化的表达和传播机制占了上风。 现在网络上,那些带有强烈情绪、耸人听闻或者煽动性的内容,往往传播得最快。你想想看,一个理性的、客观的分析,可能需要长篇大论,逻辑严谨,但读起来就比较费劲。而一个充满愤怒、惊恐或者激昂的口号,一句话就能抓住眼球,点燃情绪。尤其是现在很多平台都鼓励“互动”,点赞、转发、评论,这些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情绪的反应,而不是理性的判断。当人们被大量情绪化的信息包围时,很容易跟着情绪走,失去冷静分析的能力。就像一群人一起喊口号,你可能一开始没想那么多,但看到大家都这么激动,自己也容易被感染,不明所以地加入进去。

第四,信息过载导致的认知疲劳。 每天都有海量的信息涌入你的大脑,大脑就像一个处理中心,它需要时间来消化、分析、整合。但现在的信息更新速度太快了,根本没给你足够的时间去深度思考。你可能刚看到一条新闻,还没来得及弄明白,下一条更劲爆的新闻又来了。长此以往,大脑会进入一种“碎片化”的处理模式,囫囵吞枣,只抓个大概,或者干脆选择性忽略。这种疲劳感会让人们更倾向于接受那些简单粗暴的结论,而不是投入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复杂的理性分析。就像一个人长时间睡眠不足,思维会变得迟钝,更容易出错。

第五,“我就是对的”这种心理惯性。 当一个人在某个群体或者某个信息源那里,获得了长期一致性的“信息输入”,而且这些信息符合他原有的认知结构时,他很容易产生“我掌握了真相”的优越感。一旦有人提出不同意见,或者提供相反的证据,他就会下意识地认为对方是错的,是“被洗脑”了,而不是反思自己的信息来源和判断过程。这种心态,让人们不愿意去挑战自己的既有观念,也不愿意去接触那些可能颠覆自己认知的观点。

再往深处说,这还和我们“社会化学习”的方式有关。我们从小到大,很多时候是通过模仿和群体认同来学习的。在网络时代,这种群体认同的触发器变得更多也更隐蔽。看到别人都在转,自己也转;看到某个观点被大家普遍接受,自己也就跟着接受。这种“从众”心理,在信息洪流中更容易被放大,因为它能带来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

所以,与其说是信息越多越失去能力,不如说是在一个信息爆炸、算法主导、情绪泛滥的环境下,人们的辨别能力受到了严峻的考验,而许多人又没有得到足够的信息素养训练,自然就容易“迷失”在信息的海洋里。这就像一个未经训练的游泳健将,突然被丢进汹涌的大海,很容易被巨浪拍翻,而不是游刃有余地搏击风浪。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厘清两个概念:信息,知识。

比如美国对伊朗将军实施了斩首行动。这是信息。

而这条单独的信息是没有价值的。
你能从中推断出什么?是美军在德黑兰走失了一名士兵?还是特朗普讨厌大胡子?

想弄明白整个事件,你就需要了解:
美国的国家战略是什么?在中东又有哪些利益?美军在中东影响力如何变化?新总统对中东各个国家态度是什么?伊朗在中东什么位置?国家主要人口和宗教信仰?跟周边国家的关系?伊朗为什么受到美国制裁?等等。

将这些信息横向对比和交叉验证之后,你会有一个自己的结论。
这个结论虽然不一定对,但它至少算作知识。

地心说是知识,日心说也是知识。
但“太阳东升西落”,只算是信息,不算知识。

知识 = 多种相对独立的信息 + 对比,验证,总结。

“现代人”丰富的是信息,而不是提炼信息的能力。

信息丰富对于有能力的人,当然是好事。但对于认知程度不高的人,反而是有害的。

信息茧房。

信息茧房的意思是:
你仅仅愿意接受那些你本来就相信的信息。
你就像一个蚕宝宝一样,用本来就相信的信息把自己围起来。你接收到的信息越多,反而就把自己围得越牢。

你如果相信美国/苏联的登月是个阴谋,那你总能轻易找到阴谋论的信息来证明他就是个阴谋。
你如果相信地球是平的,也总能轻易找到支持地平说的论据。
这在二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二十年前的信息渠道太少了,几乎不可能找到这些小众的信息。

你心中有偏见,你就总能找到符合你偏见的信息,从而让偏见越来越深。

并最终让你丧失明辨是非的能力。

user avatar


题外话:



迈克尔·林奇(Michael Lynch)的《失控的真相:为什么你知道得很多,智慧却很少》

是一本关于互联网时代许多人不会质疑,因而让虚假大行其道的书。

他关注的首先不是经济欺诈、身份盗用、不实广告或兜售假药这样的事情,而是虚假信息被人们在不加警觉和验证的情况下,轻易当成了可靠的知识。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2017年1月1日)

语种: 简体中文

ISBN: 7508674278

商品重量: 358 g




徐贲 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教授:

“互联网是一个真相论争的战场”

“信息不等于知识,知识是可以通过人们共同认可的规则来得到验证的可靠信息。林奇本人是一位哲学教授,但他并不把信息和知识的区别只是当作一个认识论的问题。他是从民主公共生活离不开真实可靠的知识这个角度,来讨论网络信息不可靠和不真实的问题。他要强调的是理性、真实和思想自主(人的最基本的自由)这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虚假成为对自由的威胁和侵害。当然,其他形式的公共传媒也存在虚假信息,这并不是一个互联网时代才有的问题,但互联网让这个问题前所未有地暴露出来,变得更复杂,也更不容回避。

互联网是一种新型的社会传媒,如林奇所说,它可以帮助人们“在某种程度上独立寻找真相,而不是由政府或科研机构来主导真相。……可以让全世界都知道他们的国家发生了什么。”但是,互联网也是世界上控制和扭曲真相最强大的工具。谁控制了信息或知识,谁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利益来加以扭曲,这也不是今天才有的,但互联网使得这个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我们无法防止别人扭曲真相,也无法阻挡别人说谎,但我们自己可以变得更为警觉,更加努力地不上当受骗,或者至少不那么轻信盲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现象确实挺让人揪心的。我一直觉得,以前信息没这么发达的时候,人们反倒活得更“明白”一些。现在呢,手机一掏出来,各种消息像潮水一样涌过来,结果有些人反倒越来越糊涂,甚至没了主意,挺邪门。我琢磨了琢磨,这事儿背后可能好几个原因搅和在一起,挺复杂的。首先,信息的“量”和“质”失衡了。 你想啊,以前咱们获.............
  • 回答
    很多人接触了冷兵器,尤其是玩过一些比较精良的仿古冷兵器之后,会发出“现代材料做的冷兵器不如古代的好”的感叹。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在起作用,既有对古代工艺的敬畏,也有现代材料和制造方式带来的“失落感”。首先,我们得承认,古代匠人对金属材料的理解和运用,在他们那个时代已经达到了登峰.............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也挺普遍的现象,咱们中国汉族人,尤其是在城市里,很多人对自己的传统服饰——汉服,感到陌生,甚至有些人对穿汉服上街抱有疑虑,这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咱们慢慢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说说 历史的断层和文化的影响。你得明白,汉服不是一直没穿过,它陪伴了我们祖先几千年。从黄帝时期传说中的“.............
  • 回答
    古代的美谈,放在当下却让人皱眉不已,这种反差着实令人玩味。我脑海里立马浮现出一个例子,一个在当时被传颂为大义凛然、忠心不二的故事,但我们现在一听,骨子里就觉得不对劲。那是关于一位大臣的故事。具体叫什么名字,我一时记不真切了,但他的事迹在我年少时,可是从书本上学来的,老师讲得声情并茂,我们听得热血沸腾.............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为什么有些人对“自限性疾病”和“安慰剂效应”这些现代医学的概念不太感冒,甚至持怀疑态度。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完的事儿,里面牵扯到的东西挺复杂的,有个人经历、文化观念,还有对科学的理解方式。1. 什么是“自限性疾病”? 为什么会有人不接受?“自限性疾病”听起来有点玄乎,简单来说.............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文化、社会心理以及时尚演变等多个层面,确实挺有意思的。要说为什么现在女生穿洛丽塔、JK、汉服等服饰在公共场合越来越普遍且被大众接受,而男生在这方面似乎没有类似“对应款”的突出流行,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聊聊。首先,我们得承认,服饰的社会接纳度本来就存在性别差异。长久以来,女性服饰在“.............
  • 回答
    说起咱们老祖宗那些个音乐大师,像巴赫、莫扎特,他们几乎都是在能记事儿起就开始摸琴、唱歌,跟音乐打交道打了一辈子。反观现在,不少厉害的作曲家,可能到十二三岁才第一次真正接触到乐器,或者才开始认真学音乐。这中间的差别,可不是一点点,背后牵扯到好多原因。咱们先想想,过去那种“自幼习乐”的模式是怎么来的?首.............
  • 回答
    千百年来,罪犯充军一直是许多社会处理犯罪的一种方式,这种做法背后有着朴素的逻辑和实际的考量。简单来说,就是利用军队的纪律和环境来改造罪犯,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甚至为国家效力。我们先梳理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传统。首先,军队本身就是一种高度组织化、强调纪律的集体。进入军队,你就得遵守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从.............
  • 回答
    您好,我理解您对“接吻好几个小时”这一行为的好奇。从常理和生理角度来看,一个人持续接吻好几个小时在现实生活中确实非常罕见,甚至可以说是不太可能实现的。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解释原因,并尽量用自然的语言来阐述:首先,我们得从生理和身体的承受能力来看。 肌肉疲劳: 接吻是一个需要动用唇部、舌头、面部肌肉.............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许多原本自诩为“理性、中立、客观”(以下简称“理中客”)的网民,在网络舆论环境中,似乎越来越倾向于表现出与“五毛”相似的立场和言论风格。这其中的原因确实复杂,并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剖析:一、 “理中客”的定义与内在张力:首.............
  • 回答
    如果科学家发现一个能够颠覆当前所有物理理论的超级物理理论,这种理论必须同时解决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的矛盾,并统一所有基本相互作用(电磁力、强核力、弱核力、引力)。当前物理学的两大支柱——量子场论(QFT)和广义相对论(GR)——在极端条件下(如黑洞奇点、宇宙大爆炸、高能粒子碰撞)出现根本性矛盾,因此.............
  • 回答
    确实,关于“中医仅凭把脉就能确诊”的说法,在现代社会中时常能听到,但这种说法往往是对中医的过度简化,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误解。要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知,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历史的惯性与经典传承。中医的理论体系建立在一个漫长且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古代,科技条件有限,诊断疾病主要依靠的是“望.............
  • 回答
    确实,关于儒家思想是否适合现代社会的讨论,一直都存在着不少的声音。有些人觉得它已经过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但也有不少人仍然从中汲取智慧。要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这么想,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好好聊聊。首先,关于“君臣父子”的等级观念。儒家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等级分明的关系在古代社会是稳定秩序的.............
  • 回答
    现代在WRC赛场上取得的成就,特别是近几年拿到的厂商和车手双料冠军,绝对是实打实的荣誉。可即便如此,仍然有一部分车迷对现代汽车品牌抱有“不够好”的看法,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原因林林总总,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品牌积淀和历史印象是绕不开的。相比于一些拥有百年赛车历史的老牌劲旅,比如标致、雪铁龙,.............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现代社会许多人共同的感受,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话题,不能简单地用一两句话来概括。当我们说“戾气大”时,可能包含了很多层含义:比如容易激动、言语尖刻、攻击性强、情绪不稳定,或者对人对事持有比较消极和敌对的态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我认为可以从几个互相交织的方面来理解。首先,我们要看到社.............
  • 回答
    确实,有学者将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的某些思想视为现代专制主义的滥觞。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那些看似进步、实则可能导向极权主义的理论,并将其置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审视。首先,“公意”(General Will) 是理解这一论点的核心。在卢梭看来,真正的.............
  • 回答
    刘邦和刘备,这两位响当当的历史人物,在咱们现代人看来,确实有不少地方让人皱眉,甚至觉得“不像话”。可偏偏,他们俩当年都能笼络人心,聚集起一帮忠心耿耿的追随者,这事儿就挺耐人寻味的。别以为这是什么“领导力秘诀”那么简单,背后是时代洪流、个人魅力,还有咱们现代人视角和当时社会环境的巨大差异在作祟。首先,.............
  • 回答
    “刘备有那么多前科,为什么只有现代人才能看出来?”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我们对历史人物评价的认知方式,以及历史文献解读的演变。说刘备有“前科”,通常是指他在早期创业过程中,为了生存和发展,采取了一些在现代人看来不那么光彩,甚至可以说是“不道德”或“不合法”的手段。然而,要理解为什么这些“前科”在古代不被.............
  • 回答
    在当今社会,确实有一些女性,她们的生活状态,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似乎真的达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这背后并非只有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往往是一系列精心布局和长远规划的体现。首先,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家庭背景的影响。在某些情况下,她们可能出生在一个积累了丰厚财富和资源的家庭。这样的家庭.............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触及一些历史的复杂性。其实,与其说“明知自己如果遇到义和团必然惨死无疑”然后去支持他们,不如说当时很多中国人,包括一些知识分子和官员,对义和团的认识和态度是复杂的,他们的支持也并非基于对自身安全完全无视的鲁莽,而是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考量。首先,我们得理解当时中国的处境,那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