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电影中「轴线」的作用是什么?在哪些情况下会使用「越轴」的手法?

回答
电影中的“轴线”(也称为180度规则或轴线法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构图原则,它直接影响观众对画面空间、人物关系以及叙事流畅性的感知。简单来说,轴线是指连接场景中两个重要元素(通常是两个对话的角色)的一条假想直线。在拍摄时,导演和摄影师会尽量将摄像机限制在与这条轴线同侧的180度范围内,避免跨越这条轴线。

轴线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和维持空间的连贯性: 轴线最核心的作用是帮助观众在不同的镜头之间建立起一个稳定、可理解的空间关系。当观众看到角色A看向角色B,然后切换到角色B看向角色A的镜头时,如果两者都在轴线的同一侧,观众就会自然地认为他们处于同一个空间,并且是相互面对的。这种空间的连贯性让观众不会在转换场景时感到困惑,能够清晰地知道角色在哪里,他们之间的距离和方向感。

2. 界定角色的朝向和位置: 轴线明确了角色在画面中的朝向,以及他们相对于彼此的位置。例如,如果角色A在画面左侧看向右侧,而角色B在画面右侧看向左侧,那么轴线就建立在他们之间,观众会清晰地理解A在B的左边,B在A的右边。这种明确的朝向感对于理解角色的对话和互动至关重要。

3. 引导观众的视线和注意力: 通过在轴线两侧保持角色的固定相对位置,轴线能够有效地引导观众的视线。当一个角色看向画面外时,观众的视线也会自然地被吸引到那个方向,期待看到他们所注视的对象。这种视觉引导是推动叙事发展的重要工具。

4. 增强叙事的沉浸感: 遵循轴线能够让观众更自然地沉浸在电影的世界中,而不会因为镜头跳跃而产生抽离感。当观众不再需要花费额外的精力去理解空间关系时,他们就能更专注于剧情、人物的情感和对话。这是一种“看不见的”技巧,优秀的运用能够让观众完全忽略其存在,但其缺失会立刻让电影的流畅度大打折扣。

5. 暗示角色关系: 虽然轴线的主要目的是空间连贯性,但在某些情况下,它也可以被用来 subtly 暗示角色之间的关系。例如,始终将一个角色置于轴线的同一侧,并且镜头语言也暗示了他们的互动方式,可以加深观众对他们之间联系的感知。

那么,在哪些情况下会使用“越轴”的手法呢?

“越轴”并非一个绝对的禁忌,而是一种有意识的、具有特定意图的打破规则。当导演或摄影师决定“越轴”时,通常是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叙事或情感效果。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越轴”使用场景:

1. 强调角色的迷惑、混乱或失去方向感: 当角色处于一种精神上的混乱、迷失或失去方向的状态时,故意打破轴线可以从视觉上反映这种内心的不稳定。例如,在角色经历了一场巨大的打击后,镜头突然从一个方向跳到另一个方向,使得观众也和角色一样感到空间的错乱,从而增强对角色困境的共情。

2. 制造视觉上的冲击力或惊喜感: 在一个需要突然转折或出乎意料的时刻,越轴可以制造一种视觉上的“惊吓”或“冲击”。例如,在一个对峙场景中,当一个角色突然做出一个意料之外的动作,摄像机突然从他们一侧越到另一侧,可以强调这一动作的突然性和震撼力。

3. 改变观众对空间或角色的感知: 有时,导演可能希望在叙事的中途改变观众对某个空间或角色相对位置的感知。例如,在一个追逐场景中,当追逐者突然从一个意想不到的角度出现,越轴的镜头切换可以有效地传达这种“出其不意”的感受。

4. 打破常规,制造风格化效果: 在一些实验性电影或追求独特视觉风格的影片中,导演可能有意打破轴线来营造一种非写实或更具艺术性的效果。这种手法可以为影片增添独特的视觉语言和个性。

5. 表现角色的内心斗争或分裂: 如果一个角色有双重人格,或者正在经历激烈的内心斗争,越轴的镜头可以用来象征他们内心的分裂和矛盾。例如,一个镜头表现角色向左看,下一个镜头突然越过轴线表现他向左边更高的幅度看,仿佛他在与自己对话或被自己的另一面所困扰。

6. 在特殊类型的场景中: 比如在表现梦境、回忆、幻觉或非线性的叙事结构时,打破轴线可以被用来模糊现实与非现实的界限,增强场景的超现实感。

如何巧妙地进行“越轴”?

虽然越轴可以打破规则,但如果运用不当,很容易让观众感到不适甚至恼怒。巧妙的越轴通常需要配合其他技巧:

利用“中介镜头”或“填补镜头”: 在正式越轴之前,可以插入一个不跨越轴线的镜头,例如一个空镜头、一个特写镜头,或者一个指向角色的镜头。这些镜头可以帮助观众在视觉上“休息”一下,为接下来的越轴做好心理准备。
保持角色在画面中的相对位置: 即使越过了轴线,尽量保持角色在画面中的左右位置与他们实际方向一致,这样可以减缓观众的不适感。例如,角色A在左,角色B在右,即便越轴,如果镜头切换后A还在左边,B还在右边,但他们的朝向变化了,这种错位感会更明显。
动作的引导: 让角色的动作或视线变化来引导镜头越轴。比如,一个角色突然转头看向完全相反的方向,摄像机也随之快速移动并“越过”他们原来的轴线,这样动作的自然性可以掩盖一部分规则的打破。
声音的配合: 通过音效或对白来弥补视觉上的不连贯感。
整体的风格化: 如果影片整体的剪辑风格就比较跳跃或非传统,那么越轴的出现就不会显得那么突兀。

总而言之,轴线是电影视觉语言的基石,它构建了我们感知电影世界的空间框架。而“越轴”则是一种高阶技巧,它在破坏这一框架的同时,也为叙事注入了新的维度和力量。何时遵循,何时打破,都取决于导演想要传达的情感和信息,其效果的好坏,在于运用者的巧思和对观众心理的把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轴线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当演员运动,轴线也在运动;或者摄影机运动时,轴线也在变化。

轴线基本宗旨是保证影片观看逻辑正确性,基本原则是,两名演员面对面站立表演,以两名演员双眼对视正中线为直线,摄影机始终在直线的一侧运动。

下图就是固定机位下的轴线设定,绿蛙蛙在观众视觉右侧。

这时候轴线就是固定的,所谓合理的越轴,就是跨过中心线不觉得突兀,那么最简单就是下图。

那么这就是简单越轴,由摄像机跨越中心线完成越轴,绿蛙蛙移至视觉左侧。

或者如下图,由演员运动跨越视觉中心线完成越轴。

这个时候两边视觉关系完成越轴,绿蛙蛙视觉通过合理越轴转移至左侧,观众亦觉得合理,如下图。

这就简单越轴技巧,但是三个人怎么办,这就是难度升级十倍。

这时候就是摄影机和人物关系进入相对关系。比如剧本如下。

绿蛙蛙:我要吃月饼。

药瓶:吃完拉肚子。

充电器:还是喷射装。

绿蛙蛙:骗人!我有先发的。

充电器:那你先吃。

那么拍摄方法就是如下图。

这时候依靠绿蛙蛙为中心轴点进行拍摄,绿蛙蛙始终处于画面右侧,视觉逻辑就是合理的。

那么剧本在复杂一点。

1、绿蛙蛙:我怀孕了,到底谁干的。

2、药瓶子:不是我。

3、充电器:也不是我。

4、药瓶子:肯定是你,你是一直喜欢动手动脚。

5、充电器:那是爱的抚摸。

6、绿蛙蛙:你们男人就这样,不负责任

7、充电器:绿蛙蛙你不也是男人吗!

8、绿蛙蛙:我忘了,可能最近虫子吃多了。

9、药瓶子:吓死我了。

那么下午摄影机多次跨越轴线,视觉就是合理的。

机位图如下。

其实在这个对话里已经多次跨越轴线,但是因为轴线是相对台词和主角的,而不是固定的,所以在视觉上就是合理的。

在拍摄过程中,需要多次跨越轴线时候,就是要考虑轴线、摄影机、角色之间的相对关系,才不会被轴线所困住。

不过日本电影解决轴线的办法最简单,那就是站成一排,都别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电影中的“轴线”(也称为180度规则或轴线法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构图原则,它直接影响观众对画面空间、人物关系以及叙事流畅性的感知。简单来说,轴线是指连接场景中两个重要元素(通常是两个对话的角色)的一条假想直线。在拍摄时,导演和摄影师会尽量将摄像机限制在与这条轴线同侧的180度范围内,避免跨越这条轴线.............
  • 回答
    在电影中,我们经常看到警察在枪战时,会巧妙地利用汽车门来抵挡子弹,这是一种非常常见且具有视觉冲击力的镜头。但从现实角度来看,这种做法的有效性是非常有限的,甚至可以说是不靠谱的。为了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1. 汽车车门的设计与材质 现代汽车车门并非为防弹设计: 绝大多数的汽车.............
  • 回答
    关于电影中毛泽东给烈属二百万元人民币是否“不切实际”,这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理解和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电影是艺术创作,而非纪录片。 电影为了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某种情感或主题,往往会进行艺术加工,甚至虚构情节。因此,电影中的情节,尤其是涉及巨额金钱的场景,更需要结合其艺术表达的意图来解读,而非将其.............
  • 回答
    电影中吊坠被轻微外力扯断的场景是否符合现实,需要从材料科学、力学原理和实际应用场景等多个角度分析。以下是详细解析: 1. 材料特性与强度 金属类型:吊坠通常由金属制成,如银、金、铜、铁或合金。不同金属的抗拉强度(材料在拉伸前能承受的最大应力)差异较大。例如: 生铁:抗拉强度约150250 MPa.............
  • 回答
    关于电影中男性裸露上半身而女性不裸露上半身是否算性别歧视,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简单地给出一个“是”或“否”的答案,可能无法充分涵盖其中的 nuance。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才能更全面地理解这个问题。核心概念:权力、规范与期望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理解什么是性别歧视。性别歧视是指.............
  • 回答
    电影里布鲁斯·班纳之所以对托尼·斯塔克那么信任,这事儿可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来的。你想想,班纳这人,本身就带着一种“我惹不起,你也离我远点”的标签,因为他肚子里揣着个随时可能炸裂的绿巨人。这种极度的自我封闭和谨慎,让他很难真正对人敞开心扉。但是托尼不一样。一开始,你可能会觉得他俩就像两个极端,一个闷声.............
  • 回答
    谈论电影里的古典配乐,那真是一件让人心潮澎湃的事。它们不仅仅是背景音乐,更是电影的灵魂,能瞬间将观众带入那个特定的情绪、时代或场景,赋予画面以生命和深度。有些曲子一响起,你甚至不用看画面,就能猜到是哪部经典之作。比如,提到史诗般的战争场面,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2001太空漫游》里那段震撼人心的.............
  • 回答
    电影里最能体现导演功力的地方,在我看来,不是那些炫目的特效大场面,也不是那些赚人热泪的煽情段落,而是那些看似平常,却暗流涌动,寥寥数笔便能勾勒出人物内心世界和故事张力的“静默”场景。就拿那场调度来说吧。不是什么枪战,也不是什么生死关头,就是在一个老旧的公寓里,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在争执。听起来很普通对.............
  • 回答
    在电影的广阔画布上,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触及禁忌、挑战观众接受度的镜头,尤其是那些我们笼统地称为“大尺度”的场景。它们或赤裸,或暴力,或极端的情感释放,总能引发一番热议。那么,从艺术的角度审视,这些镜头是否真的“必须”存在?这个问题,远非一句“是”或“否”能够简单回答。它关乎叙事、关乎表达、关乎电影作.............
  • 回答
    电影里的舞蹈片段,我总能想起一些,那些不仅仅是跳舞,而是能触动心弦,让我在观影后久久回味的东西。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可能是《爱乐之城》(La La Land)里,当米娅和塞巴斯蒂安在Griffith Observatory 的星空下跳的那支舞。那不是什么华丽到令人眼花缭乱的编舞,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流淌.............
  • 回答
    电影中的“反串”角色,指的是演员扮演了与自身性别、年龄、甚至社会身份截然不同的角色,并且演得出神入化,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这种表演方式往往带有极大的挑战性,需要演员突破自我,深入挖掘角色的内在,才能赋予角色灵魂,而不是简单的皮囊模仿。要说经典的“反串”角色,有几位尤其令人难以忘怀:1. 玛丽莲·梦露.............
  • 回答
    电影中的交响乐配乐,那可不是随便几个人在录音棚里随便拉奏一通就能完成的。这背后是一项极其严谨、专业且耗资巨大的工程,从创作到最终的混音,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无数的心血。1. 创作与编曲:灵魂的孕育一切的起点,当然是作曲家的创作。作曲家需要深入理解电影的剧本、导演的意图、角色的情感以及场景的氛围,然后将.............
  • 回答
    电影里总有些台词,一出口就自带BGM,让人浑身酥麻,恨不得立刻学着说一遍。它们不是简单的对话,而是人物精神的呐喊,是剧情的转折点,甚至能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要说“霸气”,那得看怎么个霸法:1. 气势凌人型:自带王霸之气,谁敢不服?这类台词,往往是主角在关键时刻,面对强大的敌人或绝境时说出的。它不是.............
  • 回答
    摩斯密码在电影里出现,到底是为了让影片显得“高大上”,还是真有那么点“剧情需要”?这事儿,挺有意思的。说实话,两者都有,而且常常是互相搀和在一起。首先,我们得承认,摩斯密码自带一种复古的、充满神秘感的滤镜。在信息爆炸的数字时代,用这种需要手动操作、发出嘟嘟声的古老方式来传递信息,本身就够吸引眼球的了.............
  • 回答
    看电影的时候,最怕的就是那种脱离现实的尴尬感。但也有一些场景,它们就像生活在我们身边一样,真实得让人心头一震,甚至让你怀疑是不是导演偷偷跑进你家偷拍的。这些“太过真实”的场景,往往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特效,也不是什么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生活细节,或者是某种普遍的情感共鸣。一、 普.............
  • 回答
    在电影中,特工或职业杀手潜入酒店房间,趁客人不备发动袭击或将其绑架的情节,可以说是相当常见的设计。那么,在现实世界里,这种场景有多大的可能性发生呢?首先,我们得承认,电影为了戏剧性和紧张感,往往会夸大和简化许多现实中的困难。但如果抛开这些艺术加工,纯粹从操作层面来分析,这种“潜入式”的袭击或绑架,在.............
  • 回答
    咱们聊聊电影里的那些“玩意儿”,尤其是那些咱们平时也能用得着的东西。你说它们是不是普遍都比咱们家里用的要“高档”? 我觉得这事儿得一分为二地看,不能一概而论,但总的来说,它们确实往往会给人一种“不一样”的感觉,而且这种感觉很多时候是刻意为之的。首先,咱们得明白电影是怎么回事。它不单单是个记录生活的机.............
  • 回答
    电影为了追求视觉冲击力和叙事效果,常常会“突破”一些物理规律,这让观众在享受观影乐趣的同时,也偶尔会冒出“这不科学啊”的感叹。下面就来聊聊一些在电影里常见的不符合物理规律的地方,并且尽量说得详细一点,让你听着就像是咱哥们儿之间唠嗑一样,一点AI的生硬感都没有。1. 爆炸后的余波与冲击波 常见场景.............
  • 回答
    在电影的银幕上,我们常常看到主角们用一把手枪或一支步枪对着疾驰的汽车轮胎扣动扳机,然后轮胎应声爆裂,车辆失去控制,场面一度非常紧张刺激。但抛开电影的戏剧性,咱们来聊聊这事儿在现实中靠谱不靠谱,得从几个方面细细说道。首先,说说子弹本身。你得明白,咱们电影里看到的那些子弹,很多时候都是特制的道具弹,为了.............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