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个中国学生要怎样才读得下北美大学的English Literature?

回答
让中国学生真正“读得下”北美的英语文学,这不仅仅是语言能力的问题,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和文化视野的拓展。这趟旅程,更像是踏上一条探索全新大陆的道路,需要的是勇气、耐心,以及一点点“笨拙”的坚持。

首先,我们要明白,北美大学的英语文学课程,尤其是那些深入的、研究生级别的,绝不是简单的“读懂字面意思”。它要求的是一种对文本背后深层含义的挖掘,对作者意图的揣摩,对历史文化语境的理解,以及对文学理论的运用。这就好比,你拿到一本古老的地图,不仅仅要认得上面的地名,更要明白这条河流为什么在这里拐弯,这座山为什么被称为“龙脊”,这些地形的形成又与当时的人类活动有着怎样的联系。

对于一个中国学生来说,最大的挑战往往在于文化和语言的“隔阂”。我们的母语思维方式、表达习惯、甚至历史经验,都与西方世界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所以,当你面对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或者狄更斯那些繁复的句子时,第一步需要做的,不是去背诵那些你不理解的词汇,而是尝试去“沉浸”。

怎么个沉浸法?首先,你需要培养一种“不害怕犯错”的勇气。语言上,不要害怕去查阅每一个不认识的单词,更不要害怕在课堂上提出那些在你看来“很傻”的问题。老师们通常会非常乐意解答,因为他们明白你们来自不同的背景。而且,那些“傻”问题,往往是引发深入讨论的钥匙。

其次,要学会“主动连接”。英语文学作品,尤其是经典作品,无一不是深深植根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例如,理解简·奥斯汀的小说,你就需要了解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的社会阶层、婚姻制度、女性地位等等。这就像在看一部历史纪录片,如果没有前期的背景知识,很多剧情和人物行为都会显得突兀和难以理解。所以,在阅读文学作品的同时,不妨花些时间去阅读相关的历史、社会文化介绍,甚至观看一些根据作品改编的电影或电视剧(但要注意,改编不等于原著,只是一个辅助理解的工具)。

更重要的一点是,要学会“与文本对话”。这意味着,你在阅读时,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要主动地去思考、去质疑、去感受。你可以问自己:作者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叙述方式?这个人物的内心动机是什么?这段情节对我产生了怎样的情感冲击?作品中的象征意义是什么?你甚至可以尝试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想法,做一些标记,记录下那些让你产生共鸣或感到困惑的地方。这种“对话”的过程,是你建立自己理解体系的关键。

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至关重要。不要害怕自己的英语不够流利,你的观点和思考才是最重要的。试着用自己的话去复述你对作品的理解,去回应同学们的观点,去捍卫自己的解读。即使你的表达方式可能有些笨拙,但那种思考和表达的努力,会让你更快地融入到学术讨论的氛围中。

此外,培养一种“跨文化阅读”的意识也很有帮助。认识到自己与作品文化背景的差异,并且带着好奇心去了解这些差异,而不是带着评判。例如,你可能会对某些西方文学中对宗教、家庭、个人主义的描写感到陌生,甚至难以理解。这时,你需要做的不是否定,而是去尝试理解这些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根源和重要性。

最后,不要指望一次性就能完全掌握。阅读英语文学,就像学习任何一门艺术,是一个持续积累和深入的过程。允许自己有“读不下去”的时候,允许自己有“看不懂”的迷茫。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一次又一次地拿起书本,一次又一次地尝试去理解,一次又一次地去感受那些文字中跳跃着的思想和情感。

所以,要读得下北美大学的英语文学,你需要的不只是高超的英语能力,更需要的是一颗开放的心,一种探索的精神,以及一种不懈的坚持。它是一场智力与情感的双重冒险,而当你最终能够穿越语言的迷雾,触碰到那些伟大的灵魂时,你会发现,这趟旅程,远比想象中要精彩得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在美国的本科专业是宗教学和社会学。后来做过英文杂志的记者。

我大致把所有和学习者的语言程度息息相关的学科分为两类,一类我称之为「语言研究型」,比如英语,英国/美国文学,美国研究,英语语言学等等;另一类我称之为「语言应用型」,最典型的就是新闻,市场营销和creative writing。

对于一个非母语者来说,去用自己的第二语言去学一个「语言研究型」的学科并不难,真正难的是学一个「语言应用型」的学科。

两句话总结,

学者,可以;作家,没门。

研究英国文学,可以;写广告词,没门。

我个人认为对于non-native speaker来说,写好一篇英文的「研究型」的论文的难度要远远小于写好一篇英文的「应用文章」,如新闻评论,广告台词等。

首先,「研究型」的写作要求比较格式化,你写过几篇论文之后就很驾轻就熟了。但是「应用型」则要求创新。你不管是写一个广告词,还是写一篇新闻评论,最忌讳就是千篇一律。因为这些行业的基础是entertainment。讲真,美国新闻业其实是个娱乐产业。你写出来大家都没兴趣看,直接gg,根本不管你内容,观点有多出色, 而这对于non native speaker来说是很难的。

反过来你看那些英文基本不怎么会说的留学博士生,每年也能写个好几篇论文。论文这种东西格式对,有data,语言准确,就可以了,他前前后后的论文里的英语互相抄一抄就又是一篇。

其次,「研究型」写作更要求输入,「应用型」要求输出。「研究型」写作说白了很多时候是看你下多大功夫去搞data。看的更多是你的干货。你参考了多少篇论文?比较了多少个文本?等等。我觉得到了一定程度上,non native speaker对于的阅读能力不应该比native speaker差太多。你读的那些东西都是各个university press弄出来的,都是经过层层编辑的正式,优质,规范的英语,读起来应该和native speaker差距不是那么大的。

你要说你reading一页有好多地方看不懂,那这就是另外一码事了。

当然了,你要想写出真正优秀的「研究型」论文,也是需要一定的输出能力的,但是怎么说呢,这个取决于你想得个B还是得个A,或者说想混个学位还是在这个领域真正高出一个自己的理论什么的。

第三,接着上面的说,「研究型」写作的所有输入和输出全部都是规范化语言,而「应用型」写作就不一样了,要想搞好要夹杂着各种俚语,说法,不规则变化---说白了这些才是一个语言真正的活力所在。

我举个例子,你听说过中国的科举吧。全国各的操着不同方言的人都能参加科举,为什么?因为科举就好比「研究型」写作。它输入(四书五经,论语,朱熹的注释)和输出(八股文)的内容全部都是标准 化语言。就算你母语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方言,这个东西你看多了也会写,明白吗?但是出现过操着方言的大臣上朝没法跟皇帝沟通的亲狂,但这不妨碍他考试中进士。

第四,一个non-native speaker到了某种程度的瓶颈在于文化,不在于语言。文化是语言的根基。这个文化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古代文化,一个是流行文化,我认为流行文化的作用更大。

比如我前几天看到一个问题,问「美国最高法院判定同性恋结婚合法的文章里引用了孔子,孔子难道是支持基的?」

底下一个答案回答,说,可能是他们误解了「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的意思。

反正我是笑尿了。

我原来一个外国同事,中文非常好,也不懂梗这个什么意思。这个难点不在于「辩日」这个梗,她懂「辩日」通「便日」,真的。这个真正的难点在于她不知道这个是小学课文。。。你会笑并不仅是因为这么一个字形变换,而是因为结合了某些「其他因素」,一个水平很高的non native speaker很难理解这个「其他因素」。

再比如,「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你说这他怎么理解。。 我上高中的时候 有美国同学教我说过一句话,butter my buns and call me a biscuit。我跟你讲这句话是神句,我跟任何一个人说,此人都必定狂笑不止,但我真的完全不懂为什么好笑。

这种东西,真的很难,但它们恰恰是「应用型」写作,像新闻,市场营销等所需要的。

还有,有好多外国汉学家的中文水平那比我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人家研究《尚书》,《道德经》的,我根本看都看不懂。但是,他们中文水平再高,仍旧get不到这个笑点,就是因为,他们没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下长大,没有接触过某个特定的popular culture,仅此而已。但是这个东西真的没法弥补。。。你说你现在再读一遍美国小孩读的东西,但你那个心境已经不在了,明白吗?

而且啊,你看有那么多中文比我都好的老外汉学家,但在「纯文学」领域,有老外汉语作家吗?没有(纳兰性德什么的不算老外)。有写中文的老外作家,但是他们主要是写一些应用文学,好多是靠写文化差异博眼球的,纯从文字应用角度来说很少有写的好的,没有谁能写出一些很有诗意的东西比如什么「恰似那一低头的温柔,正如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的。

中国人英语好的人也多了去了,但在「纯文学」领域,有英语作家吗?几乎没有,可能哈金算是一个,但是这个也有待商榷。张爱玲,这么出色的中文作家,可以说以一己之力几乎提升了整个现代汉语的表现力,写英文也没写出名堂,包括林语堂也是,他写文化的东西行,写纯文学不行。

对我个人来说,这两种写作我本人都接触过。我上学的时候学的是宗教学和社会学,后来在英文杂志当记者。对我来说,纯粹从写作的角度讲,写杂志稿件要比写paper难太多了。说实话,我至今为止不认为一个non-native speaker可以 搞新闻。即使你非要说有,我可以给你讲,新闻行业里有个东西叫copy editor,全部都是英语的native speaker,很多中国人能英文媒体工作世界上是和这些copy editor分不开的,你让他完全独立自己写是不行的。

其次,「语言研究型」学科需要的更多是人进行抽象思维,而人用自己的第二语言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是非常强的,甚至比母语还要强。而人用第二语言产生幽默感是很难的,幽默感需要的不是抽象思维,不是逻辑,而是浸淫在某个特定的popular culture的具象思维。

比如,很多non native speaker可以轻松理解一些抽象词汇和抽象概念,比如如下,

A statement or proposition that, despite sound (or apparently sound) reasoning from acceptable premises, leads to a conclusion that seems senseless, logically unacceptable, or self-contradictory

这个都看的懂在描述什么东西吧?悖论。


但是很多人很难理解一些很稀松平常的具象的幽默。比如说我看过网上一个段子,就是有个什么美国电视剧,里面有个家庭领养了一个亚洲孩子叫Lily,然后一个老头问,「Is she gonna have problems pronouncing her own name?」绝大多数能看懂上面的抽象英文描述的人都听不懂这句非常简单的话是什么意思,或者说笑点在哪儿。这个老头实际上代表了好多西方人的一种刻板印象,我估计是早期和日本人接触的关系,就是亚裔都R,L不分。他的意思是这个小女孩是不是长大了介绍自己会说说不清Lily,然后说成Hi I'm Riri之类的。


这个就好比说湖南人不是有时候L,N部分吗。然后你一个湖南朋友给孩子起名刘兰楠,然后你觉得特好笑,懂了吧?


从这点上来讲,用第二语言做文学研究丝毫没有问题,因为假如大家都比拼抽象思维,人用第二语言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并不一定比用母语的差,甚至有可能你第二语言的逻辑感比用母语还要强。你比较一下,

A statement or proposition that, despite sound (or apparently sound) reasoning from acceptable premises, leads to a conclusion that seems senseless, logically unacceptable, or self-contradictory


一个陈述或者题设,尽管有着合理(或看似合理)的推理过程和可以接受的假设,但引出了一个看似无理,逻辑上不可接受,或者自我矛盾的结论。


讲真,你用英文理解不一定比用中文理解费力。


除了这两点之外,我认为某种程度上,非母语者去做「语言研究型」学科没准还有一定的优势。因为你没有固定的思维定势,这个我跟你讲是非常非常大的优势。

另一个就是你可以做一些comparative study,美国教授一般都挺喜欢这个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让中国学生真正“读得下”北美的英语文学,这不仅仅是语言能力的问题,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和文化视野的拓展。这趟旅程,更像是踏上一条探索全新大陆的道路,需要的是勇气、耐心,以及一点点“笨拙”的坚持。首先,我们要明白,北美大学的英语文学课程,尤其是那些深入的、研究生级别的,绝不是简单的“读懂字面意思”。.............
  • 回答
    山西某中学因违规宣传高考成绩被通报,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学校在激励学生、展示教学成果与遵守教育规律、维护教育公平之间,需要找到一个精妙的平衡点。那么,学校究竟应该如何合理地宣传学生成绩呢?这背后牵扯到很多细节和考量。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宣传学生成绩的初衷是为了肯定优秀、鼓励进步,最终目的.............
  • 回答
    四川一中学生篡改百余同学中考志愿,这事儿一出,真是让人又气又无奈。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本该是承载着希望,为未来努力的年纪,却因为一时的冲动,做出了如此荒唐且触犯法律的事情。事件的起因,据报道是因为该学生觉得自己“升学无望”,心生不满,便想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来“泄私愤”。 这背后,或许有他对自身处境的.............
  • 回答
    作为一名基督徒地学专业的学生,在面对《圣经》创世记中提到的四千多年时间框架与现代地质学发现的四十多亿年地球年龄之间的差异时,这确实是一个常见且重要的问题。要处理好这个问题,关键在于理解不同知识体系的性质、目的以及可能的解释角度。这并非易事,需要审慎的思考和开放的心态。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圣经》是.............
  • 回答
    那可真是一件挺奇妙的事情。我曾经看到过类似的情景,一位颇有资历的中医师,在给一位年轻的女学生诊脉时,表情突然凝重起来。那不是那种敷衍了事的“看看,好,没事”,而是实打实地,眉头紧锁,指下的动作也变得更加缓慢而专注,似乎在反复确认着什么。当时,那位老师的眼神,真的特别有穿透力。他没有立刻说出口,而是让.............
  • 回答
    作为一名中医的同仁,我太理解你对脉诊的求索之心了。这门技术,说它是中医的灵魂,一点都不夸张。触指间的细微变化,就能洞悉身体的五脏六腑,实在是太奇妙了。我当年也曾像你一样,对这摸不着看不见的“脉象”,感到既好奇又有些摸不着头脑。下面我把我学习脉诊的一些体会,一点一点说给你,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一、 基.............
  • 回答
    这事儿,刚一出来,不少人都炸了锅。四川一中学学生列队90度鞠躬迎接老师开车入校,校方回应说是“尊师重道活动”。这几个字一出来,评价就两极分化了。从“尊师重道”这个角度看, 乍一看,这好像没啥毛病。尊师重道,自古以来就是咱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师辛辛苦苦教书育人,学生表达敬意,这是应该的。特别是有些.............
  • 回答
    这真是一个相当普遍,也相当纠结的困境。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很多正在学习中医的年轻人,甚至一些已经执业多年的医生,内心深处都会有这样的疑惑。首先,你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不相信”中医,并且把这种感受描绘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觉察。很多人可能在盲从,或者在惯性的驱动下前进,而你却能停下来审视自己.............
  • 回答
    一场关于“复旦”与“自我”的撕裂:退学学生与教授的论辩,我们该如何看待?前段时间,复旦大学一名退学学生在网络上发表了一篇名为《薄学而渎职的复旦》的文章,随后又出现在一档综艺节目中,与复旦的教授就教育理念、学术氛围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辩。这件事情,无疑像投入平静湖面的一块石头,激起了层层涟漪,让公众围.............
  • 回答
    听到你朋友这么说,确实让人挺生气的,毕竟咱们自己的文化和国民,被这样评价,心里难免会有些不舒服。这种时候,直接硬怼可能效果不好,反而容易把事情搞僵。咱们得用点策略,既能表达自己的看法,又能让对方思考一下。别急,咱们来一步一步地分析,看看怎么能“有理有据,让人信服”地回击他。首先,理解他为什么会这么说.............
  • 回答
    《自然》杂志的标题“中国登月项目启动,一个学者也要被判死刑了”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令人不安的标题。它将一个重大的国家航天项目与一个学者的命运直接并置,并在读者心中制造了一种强烈的对比和关联感。要理解这个标题的含义和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1. 标题的构成与潜在解读: “中国登月项目启动.............
  • 回答
    这句话出自衡水中学学生之口,是一句充满草根逆袭、励志奋斗精神的呐喊,但同时也能引发多层面的解读和讨论。一、 积极层面的解读: 强大的目标驱动和行动力: 这句话最直观地体现了学生内心强烈的向上动力和对美好未来的渴望。他们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起点,但并不甘于现状,而是将“大城市”的“白菜”设定为目标,.............
  • 回答
    .......
  • 回答
    硅谷华人社区近日爆发了一场关于一所中学潜在更名的风波,事件的核心在于,这所学校如果最终定名为“山本学校”(Yamamoto School),将引发广泛的联想,尤其是在熟悉二战历史的人群中。这场争议之所以激起如此强烈的反应,其背后是复杂的情感、历史记忆以及对社会象征意义的考量。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山本.............
  • 回答
    为什么学校非要模仿衡水中学跑操?这背后到底有何玄机?最近几年,一股“衡水中学模式”的旋风似乎席卷了全国不少学校。其中,最引人注目、也最容易被模仿的,莫过于那声势浩大的“跑操”。每天清晨,操场上统一的步伐、洪亮的口号,学生们如同训练有素的战士一般,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集体力量。然而,这股风潮背后,究竟是什.............
  • 回答
    老哥你好,看到你这个情况,感同身受。我也是当年那个纠结万分的考研党,数学本科,成绩嘛,只能说是“还行,但谈不上优秀”。当时也纠结过继续深造数学,还是跨考别的专业,法硕非法学我也是仔细研究过一番的。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说,希望能给你一些参考。首先,咱们聊聊考数学专业研究生。数学本科,底子一般,这个“一般”.............
  • 回答
    在许多西幻故事里,教会或统治者之所以会限制魔法的学习,并非空穴来风,这背后往往交织着权力、信仰、恐惧以及对社会秩序的维护等复杂因素。想要彻底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层层地剥开来看。首先,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最常被提及的,就是对失控力量的恐惧。魔法,顾名思义,是一种超乎寻常的力量。在这些故事的世界观里,魔法.............
  • 回答
    身为一名中医学生,我对脉诊的看法,绝不是三言两语能够概括的,更非照本宣科的“天人之应”。它更像是一场深入的对话,一次精妙的探险,甚至是一种与生命细微之处的共鸣。在我眼中,脉诊并非冷冰冰的物理现象,而是生命体征在体表最灵敏、最直接的体现。当指尖轻轻搭在桡动脉的腕部,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血液流动的频率和力度.............
  • 回答
    听到你这么说,我一点都不意外。你不是第一个,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产生疑问甚至否定中医的学生。 说实话,我甚至觉得,能产生这种思考,本身就说明你不是一个随波逐流的人,而是有独立思考能力,这在任何学科领域都是宝贵的品质。那么,你现在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你正在接受中医的系统.............
  • 回答
    哥伦比亚大学“被中国学生‘占领’”的说法,确实在近年来引起了不少讨论,也触及了一些关于国际教育、文化融合以及社会认知的复杂议题。要理解这个现象,我觉得不能简单地用“占领”来定性,而是需要更细致地去观察和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学生在哥大的数量确实是在增长的。 哥伦比亚大学作为世界顶尖学府,其学术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