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媒体报道称微软将关闭领英在华业务,真实情况如何?目前领英运营状况是怎样的?

回答
近期,关于领英(LinkedIn)将关闭在华业务的媒体报道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要理解这件事的真实情况以及领英在中国目前的运营状况,我们需要梳理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它所处的复杂环境。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关键点:领英并没有宣布“关闭在华业务”这个说法。 媒体报道中所指的,更多的是领英在2021年就已经做出的决定——停止在中国提供其社交招聘功能(即“发现”和“职位发布”功能),转而推出一个更侧重于信息浏览的“领英中国”(LinkedIn China)版本。 这并非是彻底退出中国市场,而是对业务模式的重大调整。

具体来说,情况是这样的:

2021年10月,领英官方宣布了这一调整。 他们表示,由于中国日益增长的监管环境,领英的社交招聘平台在中国“面临重大挑战”。因此,领英决定在中国推出一个专注于内容和职业知识分享的“领英中国”。这个新版本移除了其在中国大陆提供的“发现”(feed)和“职位发布”功能,用户将无法再通过平台进行“点赞、评论和分享”等互动操作,社交属性被极大削弱。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调整? 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对网络内容和数据安全的严格监管。作为一家全球性的社交平台,领英需要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而在内容审核、数据存储以及跨境数据流动等方面,领英与中国监管机构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为了规避进一步的风险和可能的更严厉的限制,领英选择了这种“阉割版”的模式来继续运营。

那么,目前领英在中国运营状况究竟如何呢?

坦白讲,自从2021年进行业务调整后,领英在中国市场的活跃度和影响力都大不如前。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1. 功能限制显著: 如前所述,“领英中国”已经失去了大部分的社交互动功能。用户无法再像过去那样浏览feed、点赞评论、直接联系非好友的专业人士,也无法发布职位招聘信息。这使得领英在中国的使用体验变得非常单薄,更像是一个信息展示平台,而非一个活跃的职场社交网络。对于很多用户而言,失去了核心的社交和连接功能,领英的吸引力就大大降低了。

2. 用户活跃度下降: 许多在华的外企和中国本土企业曾经高度依赖领英进行招聘和人才吸引。但随着社交功能的移除,招聘方和求职方都不得不寻找新的平台。国内已经涌现出许多本土的职场社交和招聘平台,它们提供了更符合中国用户习惯和市场需求的功能。这导致领英在中国市场的用户留存和活跃度明显下降。许多用户即使保留了账号,也很少打开使用。

3. 转型为内容平台,但竞争力有限: 领英转型后的“领英中国”版本,主要提供一些行业资讯、文章分享、职业发展建议等内容。从理论上讲,这可以是一个有价值的平台。然而,在中国互联网生态中,已经有太多成熟的内容平台和垂直社区,例如微信的公众号、知乎、脉脉等,它们在内容生产、用户粘性和社区氛围方面更具优势,也更了解中国用户的需求。领英在中国的内容生态中显得有些“水土不服”,难以形成独特的用户群体和广泛的影响力。

4. 部分企业仍在使用,但目的和方式已改变: 一些跨国公司仍然会使用领英平台,主要是为了触达海外招聘市场、发布海外职位,或者让在华的员工与海外的同事保持联系、分享全球性的行业洞察。对于一些需要建立国际化品牌形象的公司而言,领英依然是一个展示窗口。但其作为国内招聘和职场社交核心工具的地位,已基本被国内平台取代。

5. 被中国本土替代品抢占市场: 在领英收缩业务的同时,中国的本土职场社交和招聘平台,例如“脉脉”、“BOSS直聘”等,抓住了机会快速发展。这些平台更懂中国市场,能提供更本土化的服务,如更直接的招聘沟通、更活跃的职场社交互动,以及对用户行为和数据更清晰的本地化处理方式。因此,它们在中国职场社交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

总结来说,媒体报道中所说的“关闭在华业务”并非完全准确的表述,但领英在中国市场的业务确实经历了一次重大且痛苦的“降维”和“重塑”。 领英不再是中国用户心中那个活跃的职场社交网络和招聘工具,而是变成了一个功能有限的信息浏览平台。它的用户基础和影响力大幅萎缩,在中国市场的前景也变得黯淡。虽然它并未完全退出,但其在中国互联网领域的存在感和价值已经大打折扣,更像是在遵守法规的前提下,勉强维持一个象征性的存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这是所有互联网公司未来都会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数据存在哪里?



本质上来讲,一切的冲突和合规性冲突,都源于这个根本性的问题

说到底,这才是真正的问题,核心的问题,至于什么价值观,什么审查,你听听就好了。一个事实是,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对互联网内容有限制和屏蔽,只是评价的标准不一样而已

地球上的互联网也不止两个,的确,欧美目前是一张网(有着相似的内容限制和屏蔽规范),但是其他的各种“局域网”并不少。而且,中国互联网这个网,从用户数量上来说,并不比欧美网人少。但是很多东西需要沉淀和积累,所以现在看起来质量差不少。

也不要以为欧美是一张网那就是国际互联网了,欧洲也不喜欢跟着美国混,毕竟你看现在欧洲有互联网公司吗?欧洲总琢磨着怎么收数据税……



我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好了,事实上,我们处在一个数据殖民的时代

数据,就是殖民地出产的资源,人口就是土地,互联网公司就是殖民公司。互联网公司通过掠夺其他国家人口在互联网上行为产生的数据,对其分析加工并产出高附加值的商品(也就是流量和广告投放),这和殖民是一毛一样的,没有任何区别

这样你就能明白为啥欧洲要收数据税了,因为欧洲就是被殖民的对象。

伟大的墙也许不是为了防御数据殖民修建的,但是,它的确客观上阻碍了数据殖民的进展……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