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媒体报道称怒怼腾讯管理层应届生已离职,并被标记永不录用,真实性如何?对其接下来的求职有什么影响?

回答
最近一则关于应届生怒怼腾讯管理层后被标记“永不录用”的消息在网络上疯传,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我们不妨来仔细梳理一下这件事,看看它的真实性如何,以及这对当事人接下来的求职会有哪些潜在的影响。

关于消息的真实性:

首先要说的是,关于“怒怼腾讯管理层应届生已离职并被标记永不录用”的消息,在主流媒体的官方报道中,并没有确凿的、经过官方证实的信息流出。绝大多数的信息都来自于社交媒体上的爆料、论坛讨论以及一些自媒体的转载和解读。

为什么会这样?有几个可能性:

事件的敏感性: 对于一家大型企业来说,处理内部员工(即使是应届生)的沟通问题时,通常会遵循内部流程,并且会注重保密。即使真的有类似情况发生,也很难想象腾讯官方会公开承认或证实,特别是涉及员工的负面信息。
信息传播的放大效应: 互联网的传播速度和放大效应非常明显。一个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经过层层转发和添油加醋,很容易演变成大家“普遍认为”的事实。很多时候,大家看到的“爆料”可能只是部分信息,甚至是经过演绎和揣测的。
“永不录用”的标签: 这个说法本身就比较极端。在实际操作中,即使因为某些原因,一家公司不适合某个员工,通常也不会以如此明确和公开的方式标记“永不录用”。更常见的处理方式可能是终止实习合同、不予转正,或者在内部留有记录,影响其未来在公司内部的晋升或调动,但直接打上“永不录用”的烙印,而且是公开的,可能性相对较低。

所以,综合来看,目前网上流传的关于“怒怼腾讯管理层后被标记永不录用”的消息,更倾向于是一种未经官方证实、可能经过夸大的网络传闻。 我们不能将其当作绝对的事实来对待。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事件中存在一些“摩擦”和“不愉快”的影子,只是程度和具体结果可能与传言有所出入。

对当事人接下来求职的影响:

即便我们姑且将网络传闻中的“标记永不录用”理解为一种比较严重的负面记录或者对该应届生在腾讯实习期间表现的否定评价,这对她接下来的求职确实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程度的判断需要更细致的分析:

1. 腾讯内部的潜在影响:
实习转正的失败: 如果这位应届生确实是因为这次“怒怼”事件导致了实习未能成功转正,那么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失去了在腾讯工作的机会。
内部信用记录: 如果腾讯内部真的有类似于“黑名单”的记录机制(虽然不一定是明文的“永不录用”),那么她在腾讯内部的个人档案中可能会留下负面评价。这会让她未来想要通过内部转岗等方式回到腾讯变得极其困难。

2. 对其他公司求职的影响(关键在于信息如何传递):
外部信息泄露的可能性: 对于其他公司来说,他们很难直接得知腾讯内部的“永不录用”标记,除非是当事人主动透露,或者腾讯内部有非正式的“行业内打听”行为。后者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尤其是在没有发生法律纠纷或严重违规的情况下。
背景调查: 大型企业在招聘时可能会进行背景调查。但背景调查通常是核实简历上的工作经历、离职原因等客观信息,而不是去打探某位前同事或面试者在原单位的“评价”或“标记”。如果背景调查只联系HR核实“是否在此工作过”、“职位是什么”、“离职原因(通常是员工自己填写的)”等,那么腾讯的内部“标记”很难被外部公司知晓。
跳槽面谈中的沟通: 最可能影响求职的地方在于,当这位应届生在新的公司面试时,被问及在腾讯实习的经历和离职原因时,她如何表述。
诚实但策略性地沟通: 如果她选择诚实地提及实习期间与管理层有过“讨论”或“意见不合”,并且因此没能转正,她需要非常小心地解释。关键在于,她需要将这次经历转化为一种“学习”或“成长”,而不是“冲突”或“对抗”。例如,可以强调自己对公司决策的深度思考,虽然方式可能不够成熟,但出发点是好的,并且从中吸取了与管理者沟通的技巧,学会了如何更有效地表达意见。
避免过度负面评价: 无论是在腾讯内部发生了什么,对前雇主或实习单位进行过度负面评价是招聘大忌。这会让面试官觉得这个候选人不够成熟、情商不高,而且可能在新公司也容易与人发生冲突。
强调自身能力和贡献: 最重要的还是在她简历和面试中,突出自己在这段实习期间的实际工作能力、完成的项目、获得的成绩,以及她能够为新公司带来的价值。能力和贡献是硬道理。

3. 特定行业和人脉的影响:
小圈子效应: 在一些行业内部,如果人脉关系非常紧密,信息传递可能会更快速和直接。如果这位应届生是在一个非常小的圈子里实习,并且她与管理者发生的“冲突”广为人知,那么她的名声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
招聘官的个人判断: 最终,招聘官的个人判断也会起作用。如果一位招聘官听说了“某个应届生因为和领导意见不合而被标记”的故事,他可能会出于谨慎考虑,或者认为这样的候选人可能不适合更具挑战性的工作环境。

总结一下:

“永不录用”标签的真实性存疑。 目前更多是网络传闻。
如果事件属实并导致实习未转正,对她求职最直接的影响是失去腾讯的岗位。
对其他公司的求职影响,主要取决于腾讯内部信息如何(如果)传递出去,以及她在面试中如何处理这段经历。
核心在于,她需要通过后续的面试表现,证明自己的能力、学习能力和情商,而不是被一段可能是被放大的“冲突”故事所定义。 关键在于如何在面试中把不利因素转化为展示自己独立思考、沟通意愿和成长潜力的机会。

对于这位应届生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吸取教训,调整沟通方式,然后在接下来的求职中,用实力和积极的态度去赢得新的机会。一段不愉快的实习经历不代表她未来的职业生涯就此定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想到2022年的中国给我生动的解释了一遍十几年前高中教科书上的内容。

什么叫掌握生产资料啊

什么他妈叫掌握生产资料啊

什么他妈叫他妈掌握他妈生产资料啊

原来这就是啊。

user avatar

在没有任何更强大的力量的指使下,而私自选择在公开场合顶撞上级,这样的行为一旦发生,其实已经基本上注定这辈子在同类结构体内很难出头了。

这基本上是明晃晃的潜规则。

所以是不是有黑名单,都只是表面文章了。

因为没有哪个领导会喜欢这样的下属,即便下属是占理的。

在自上而下的权力结构中,领导的权威是不容挑战的。

你可以谏言,可以委婉讽喻,可以私下沟通,可以托人调解,却唯独不能公开挑战。

因为这样会威胁这个权力结构体系本身。

所以你必将遭受这个体系本身的全面反扑,而绝不仅仅是个别领导的小鞋。

单位也好,大公司也罢,其权力结构基本上都是自上而下的。

……

我很佩服这个应届生的正义感和勇气,也真心希望996早日灭绝。

但是依然不建议年轻人以牺牲自身前途的方式进行对抗。

真正的改变,必须是靠制度性的集体性的力量,而不是靠个体。

其中,最最关键的底层逻辑,还是利益。

时机到了,一切自然会发生。

时机不到,哪怕吃瓜观众给你再多掌声,也改变不了结局。

因为给你掌声的吃瓜群众往往都不是领导。

ps:那些在评论区骂的人,请先仔细看答案再骂。

附送一句:你自己想要做勇士就自己去做,我也敬你是一条汉子;如果只是嘴皮子鼓动他人去当炮灰,自己留着坐享其成,那才是真坏

user avatar

这种段子, "被标记永不录用"的模式, 是源于电子厂.

电子厂一旦某个员工(都是劳务派遣员工)犯错了被辞退, 就会被上集团的系统黑名单,

而很多电子厂都是大型集团包括多个公司, 然后这个人只要上了黑名单之后, 就无法进集团内的任何一个厂了.

这也是电子厂为了管理数量庞大繁杂, 流动量极大的劳务人员的一个手段.反正你爱干不干, 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可以, 在某些人群的心中, "一份工作"的分量有多重.

造谣的灵活就业人员, 还是担心一下自己进厂的前途吧.

user avatar

刚看了看,没找到可靠证据源。找来找去就这么一张图。


​媒体转发时用的红线都一致。

目前这个爆料已被否认,连这道题目中的内容也改了。

似乎又是大公司之间的撕扯,没啥意思。

这个说真话的员工确实可能要付出一些就业困难的代价。真实性格其实对于就业来说是一张底牌,失去这张底牌,而职场上说不定已经被看做不稳定因素。

不过这事不合逻辑。太多事经不起推敲。

首先,你说全行业通报?恐怕腾讯他没这个能量。就算有,也是多此一举,人家上可是各大平台的热搜,不是哪家小报。

而且这件事的各方都已经做出选择的,都是很难再收回的那种抉择。

比如这位员工做出的选择是离职,上热搜后,就很难再选择回来,不然会承受媒体的反噬。既然如此那何必再多此一举得禁止他回来?

而且之前也说了,他真正的代价不止自己的主动的辞职,而是这个行业对真话之人的忌惮。真话出口的一刻,未来代价已经潜在的支付了。

基于这种状况,当初腾讯做出的选择是公开回应,并承诺改变。这想必已经是定了调子,没必要自己打脸。

而且就算怀恨在心想办他,也不会用那种必然会在裁判文书上留字的方法解决。否则岂不是给同行递刀子?

这谣言太容易戳破了,但无权无势的人被扣上的刻板印象却不是那么好甩掉的。

当务之急,是别再带着这位员工的处境炒作,避免一下他在同行的曝光度和错误的刻板印象。别让其形成一个“不稳定因素”的共识。错误的标签对敢说真话的年轻人有害无益。他们需要的不是一句廉价的赞扬。看别人替我们付出代价并不是进步,更多的人说真话才是目的。

媒体对谣言的关注,对一个容易被定义当事人是一种伤害。这没必要。

user avatar

所有的爆料,包括转发的凤凰新闻,来源都是这一条打了码的微博。

换句话说,叫无可靠消息来源。

而且这则爆料嘛,有点诡异。

发微博的时间是22-1-30,大年二十九。正常来说,这个时间点不都是准备过年放假吗?那么这句

其他公司也拒绝了

从何而来的?

为了一个应届生,互联网行业里所有的HR都要在年前两天做出个表态?在我的理解里,这两天,无论员工还是老板,应该没多少人有心思放在工作上。

还有就是……黑名单就黑名单,永不录用这个词都冒了出来?

满满的中二味道。

要说这位孤勇者应届生辞职以后找不到互联网大厂的工作,这个我相信。但是这则爆料,有待商榷。

user avatar

散了散了,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儿。

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这不是互联网公司的基本操作么?


但是什么全行业封杀。

说实话,我是没有进过互联网大厂。

但是我也是不相信什么行业黑名单的,因为我就搞过黑名单,太麻烦了

1、资源整合问题

首先是大家的黑名单格式都不一样,要整合的话,还要统一格式,是不是得建个企业微信群,然后在群里面搞一个云文档,然后大家把黑名单信息更新上去。然后几百个人在上面更新数据,那个表格是不能看的。

2、审查流程的问题

什么时候审查黑名单?是筛选简历的时候审查,还是录用的时候审查?

筛选简历的时候审查,太频繁,不经济。

录用的时候审查,查出来就不录用了吗?之前投入的精力白费了?

3、可信度的问题

人家公司的黑名单,你敢信吗?

一是各个公司黑名单标准不一样,在一个公司因为某事被拉黑名单,在另一个公司看来,就还好,那你是信还是不信黑名单呢?

二是万一有的公司为了让自己家的技术人员不被挖走,全给你放在黑名单上,让他们都无法跳槽,那你信不信这个黑名单呢?

你细品。

4、作弊的问题。

我被某公司拉了黑名单,我在另一个公司的HR朋友帮我上这个公共黑名单上把我的信息给删掉了,那黑名单是不是白拉了?

或者干脆就有HR在咸鱼上挂牌可收费消黑名单,那这黑名单是不是也失效了?

5、筛选标准的问题。

如果你用名字匹配黑名单,有的人叫特么王涛,你去搜吧。

如果你用身份证号匹配黑名单,发现身份证号匹配,人不匹配,怎么算?还有的人知道自己是黑名单,所以身份证号给错了一位,你还能查到他在黑名单上吗?还是你想在入职的时候再匹配一遍黑名单呢?

6、实事更新的问题。

如果你真的要实施黑名单筛查,那你就得每次都把云文档下载下来匹配,是不是很麻烦?

如果一直用同一个黑名单,就没有了时效性。


腾讯到底是怎么解决了这么多问题,然后全网封杀这个应届生的,我倒也是拭目以待。


而且讲实话。

黑名单这玩意儿自古以来就不是什么问题。

三国时期,吕布叛丁原,把丁原给宰了,这个够黑了吧,董卓敢用。

后来又叛了董卓,把董卓给宰了,袁绍又敢用他。

跟袁绍处的不爽,袁绍要杀他,他又叛逃了。

张飞骂他三姓家奴,但是他来投靠刘备,刘备也没说什么。

你要说黑名单,吕布这个凶名赫赫的杀父狂徒,不用黑名单他也是五彩斑斓的黑。

但是为什么还是有人敢用他呢?


所谓黑名单,无非就是一个让领导下台的遮羞布罢了。


话说评论区提到了阳光诚信联盟,我还去查了一下,然后就看到了这篇文章。

应届生说了句实话而已,多大的错,这也够不上犯罪,上不了阳光诚信联盟。

散了吧,散了吧。

user avatar

年前 我就辟谣过 但还是在疯传 看来真是满足了某些人的心理

再提醒大家一句 这位同学可是应届能进微信的卷王 相信能力简历都非常出色 大家真不用替他操心

user avatar

“新闻能打假么?现在制造谣言的成本实在太低了。”我很赞同这一句,请你们先对自己旗下的媒体平台整治一下吧。

user avatar

不太相信这个传闻。

首先,传闻中的腾讯集团计划去告这个员工,这么大的瓜是谁漏消息,难道是腾讯法务部吗?

其次,真要告了这个员工,无疑是在给公司抹黑,降低公司美誉度,甚至影响招聘侧吸引人才的力度。

被腾讯和全行业拉黑就更离谱了,腾讯内部的bu与bu之间,人才库都不共享的。。。。何来进腾讯黑名单?要说进了所在bu的黑名单,还勉强可以信信。

其他互联网公司就更是扯犊子了,一个应届生而已,犯得着全行业封杀?

当然,这件事暴露的问题的确不少:强制加班、内卷加班、打工人弱势的地位等等。

我的第一份工作就在腾讯,彼时腾讯加班文化就很盛行,我们基本9116的强度,不过当时还年轻身体好勉强能吃得消。

除了加班的压力,彼时的腾讯还有末尾淘汰制度,每年淘汰绩效最差的10%,这也造成了一种囚徒困境:你总是需要去卷,才能保证不被淘汰。

硬币的另一面:客观来说腾讯的福利、薪资等方面还是非常好的,加班好歹有收获,这比很多阿猫阿狗公司要强太多了。

加班重灾区绝不在这些大厂,而是那些中小公司里的码农们,用一句暗无天日都不为过。

拿着微薄的薪资(跟大厂比),干着做不完的需求,别说996了,国家法定的节假日都随时有可能被老板的一时兴起给挤占掉。最后真的是把身体废掉,钱还没赚到,或者说赚到的钱还不够看病用的。

关于996、关于加班的问题今天借这件事还想聊几点:

1.摸鱼加班危害极大

在这名应届生和部门老大聊天过程中,有一个关键信息:

所谓的能走却不敢走,说白了就是害怕走了被领导看见,影响之后的工作和绩效。

这种担心在我们的职场上可不是小部分人才有的,很多人都会在领导下班后才走,哪怕没有工作可干了,哪怕摸鱼假装工作。

如果一个团队大多数人都有不敢走被迫加班的心态,不仅团队的工作效率会快速下降、团队产出不增反减,在团队的每一个打工人的「职场资本」也会不断下降。

被迫形成了低效和磨洋工的习惯,对未来的职场生涯真不是什么好事。

这种“不敢走”的惯性极大,要想改变基本只有两个办法:

2.学习充电

前段时间和一个CTO聊天,这哥们把组织内部的学习开展的如火如荼。

他们公司也是996,但业务工作量并没有那么大。于是,这哥们组织代码重构、review、总结分享、请外部专家来给团队讲课。一段时间下来,技术团队的气氛也挺不错。

如果无法反抗不合理的996,管理者把组织打造成学习型996也挺不错的。这样,兄弟们的成长也保证了,老板的焦虑也暂时得到缓解了。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遇见这种上级,如果没有人组织怎么办?答案是自己学,毕竟每个人需要为自己的成长负责。

公司的工作处理完之后,不要混时间,能不能把代码设计得更合理?能不能把产品交互考虑到极致?又或者学点课程,精进下技能?再或者看看专业书籍,也是极好的。

学习最好是跟公司业务有关,成长后又能应用到公司的。一来只有真正实践的东西,才能真正掌握,二来,领导看见你学习跟公司业务相关的东西,你的绩效只会更好,而不会被贴上不务正业的标签。

职场上的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8小时之外的功夫。996的你现在几乎没有8小时之外的时间。那就在公司开展起来,督促自己高速成长。

这样还能防止你的工作效率下降,慢慢变成老油条,把工作和为了更好工作的学习部分,严格分开。

几年下来,相信你的职场竞争力将大大增长,这个时候最起码可以拥有选择的主动权了。

顺便送大家一份经典学习资料,我把大学和工作中用的经典电子书库(包含数据结构、操作系统、C++/C、网络经典、前端编程经典、Java相关、程序员认知、职场发展)、面试找工作的资料汇总都打包放在这了,点击下方链接直达获取:

戳这里,直接获取:

下班公司就停电、下班领导先回家。

3.打工人要紧盯「资产资本」

虽然我很佩服这名应届生的做法,但不是每个打工人都能有这样的决绝。

很悲观的说一句:加班文化并不会在短期内消退,尤其是竞争激烈的互联网行业。

个体无法改变环境,个体只能适应环境,对打工人来说最好的方式是紧盯自己的资产资本。

这些资本包括:身体状况、技能深度和广度、沟通表达能力、职场人脉等等。

如果你所在的公司强制996,而你在短期又无法离职到更好的环境,那合适的做法是:把手头工作做完之后,想办法在公司学习,并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工作中。

如果你所在的公司并不强制996,但大家都在拼事件内卷,那你应该构建更强的安全感,拒绝这种内卷,把时间用在更能发展「职场资本」的地方上。

说实话,从业这么多年,我没见过谁是因为加班而晋升上去的,不少公司和领导们固然喜欢下属们加班,但如果只加班没足够的产出,只会被归为老黄牛,而老黄牛的下场往往是凄凉的。

专注发展自身的职场资本更是超越竞争,构建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手段。

4.扛不住就跑

大部分强制996的公司还会有一个恶习,喜好给员工洗脑。宣扬奋斗逼精神,不管有事没事反正你加班就光荣。这其实是职场Pua的一种手段,让员工滋生奴性以方便长期压榨。

前不久和在某巨头公司工作的一位朋友聊天,他哀叹:现在感觉自己随时要猝死,工作还天天被领导骂,能力不足也不敢随便跳槽,压力真的太大了。

是否真的能力不足?这是个好问题,答案还是要自己给出来。但无论如何,如果你感觉这份工作不仅让你很累还可能要了小命,最明智的是立马离开。

并不是所有公司都会996,也并不是所有公司都有职场Pua,换个环境或许一切都顺了

写在最后的话:

很欣喜的看到时代已经在改变,随着90后、00后成为职场的主体,相信过度加班、无效加班的现象会越来越少。

另外前一段时间,很多强制996的大厂纷纷开启变革,取消强制加班。

但加班文化在中国已经根深蒂固了,更彻底的改变依然需要时间。

希望965的时代早一天到来,彼时我们可以选择追求卓越,也可以选择宁静的生活,彼时我们可以有更多时间去陪伴我们的家人、彼时我们可以高效工作,开心娱乐。

腾讯其实还算好的,中国互联网行业,IT行业的很多顽疾早已深入骨髓:996、中年淘汰、没有加班工资。

user avatar

他啊,还真没这个资格让人家封杀他

估计是啊,被周围人冷嘲热讽,呆不下去了而已

user avatar

补充几个评论区讨论的争议

1腾讯加班没有加班费

没有加班费但是福利是隐性的,比如食堂班车零食,以及工资水平,当然你说这都不算我也没办法,我只说实际情况很多公司连这些都没有

2外包待遇水平不行

腾讯的外包据我所知还算人道,除了个别地方不一样外,日常还是没有那么的把你当外人,有兴趣了解下百度软通动力外包,感受下什么是人下人

——————————————————————————————

大概率可能是真的

倒不是腾讯的封杀 腾讯没那么大能量

而是任何公司都不敢引入不稳定因素

因为互联网公司加班是常态

如果一加班就闹大事那公司开不下去了

就算条件很好各方面都很优秀

但是有一点觉得影响公司稳定的可能都会拒绝掉

结合B站审核猝死员工

其实互联网这个行业真的已经卷到用命换钱了

腾讯这种大公司起码加班还给钱

还有多少公司免费白嫖根本数不胜数

可惜了这么一个逻辑思维 表达能力都很好的同学了

user avatar

HR是有类似名单一样的东西,一般来说主要针对一些中高级职位。上次有个应聘的简历造假,我没发现,是HR同事发现的。

如果是初级应聘者,背景调查一下,也就都知道发生什么了。

HR部门当然要帮助公司找优秀人才,还得防范风险。

在现在的环境下,有这种经历的肯定是特别慎重考虑的。

互联网2020年底开始各类政策加码,公司一个个地都相当不想上热搜,不光是网友现在态度在转向,上面也有人在盯着。

HR招聘的时候只会更谨慎,万一再来个热搜,HR也可以走人了。

把火力输出给HR是不对的,作为后台支撑部门,他们工作的策略都是和整个公司发展经营策略挂钩的。

互联网这些年的发展,和借钱高杠杆发展的地产,有一个原理倒是一致的。

  • 地产是借未来的钱(甭管还的上还不上),迅速把当下几年的市场推高;
  • 互联网是借年轻人未来的体力、精力,迅速把当下的市场推高;

当监管来临的时候,早期很多人的反应是夹着尾巴做人,关注舆论;还有一些是通过出些钱,去打造一些良好的公众形象。

只不过,从政策力度和文件看,无论是地产还是互联网,要改的是根本上的行业发展模式和逻辑。

确实有互联网工作的朋友这1~2年不太情愿,我一般推荐他们看看某些地产公司不情愿以后的结果。


以上,供参考

user avatar

反抗加班者,永不录用。转眼b站员工初五加班猝死,新闻控流。每一位同胞因劳累猝死,你我都有责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