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节裁撤战投部门其实是对整体互联网行业释放出来一种信号:【超级大厂】面临消失。
提取一下信息点,此规范强调的是面向平台用户超过1亿或者去年营收超过100亿的企业,符合要求的公司都有哪些?字节、阿里、腾讯、美团、阿里、百度等等众多大厂。
互联网头部大厂其实说白了多靠战投钱滚钱实现更高的收益,甚至很多大厂在产品效益不理想的情况下都是在靠战投盈利来平衡拉扯,像是腾讯战投如果也面临裁撤的话还是很可惜,王牌部门直接创造战投神话,如此以来【超级大厂】这个名号将会距离互联网行业越来越远。
反垄断第二番接着来,前段时间腾讯分红京东就有苗头了。
其实网传的那个《操作规范》只是说需要前置审批而已,也没说不批,只不过就是不如以前自由了,未必是坏事。
如果一切都在理想状态的话,甚至还会是利好。比如审批机构能够对行业和市场有足够的了解,对于纯粹跑马圈地式的投资进行限制等等。
当然,实际情况往往并不理想,会造成一些初创企业在融资方面的障碍。
毕竟海外上市和卖身大厂都不如以前方便了。
在理想状况下,科创板和北交所能弥补,理想情况下。
不过,大厂们仍然是现金奶牛,仍然对行业有着极高的敏感性,中国互联网行业也仍然会有创新。
这部分需求可能会通过其他渠道满足,不过要等局面清晰之后。
在局面清晰之前,可能大厂会相应地提高分红,毕竟腾讯已经给打了个样了。
大型企业进行恶性战略投资,不说太远之前,大概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曾经在美国风靡一时。
那会儿受到各方面影响,有不少过去实力很强的企业发生经营困难,然后这种优质标的物就成为了巨头围猎的对象。
一般的战略投资都会是选择市场价值低位入手,然后裁减相当多的员工,以此降低成本来提升股价,让被收购的企业获得一种明显超出自身实力的资本溢价,从而让收购者大赚一笔。
赚了之后,运气好还可以并为大企业的一部分,亦或者大企业通过多次并购同类企业,完成对于整个行业的垄断。
运气不好那就是被空降的高管套现,然后留下一地鸡毛,企业直接破产之类也不奇怪。
但无论是怎样的结果,最终除了大企业的高管赚到盆满钵满之外,留给社会的是大面积失业危机,很多七八十年代凭借高中学历跟吃苦耐劳就能过上中产阶级生活的群体,沦为了灵活就业人员。
而我国互联网产业发展,其实过去几年也很有这种味道。
大厂香不香?香。普通员工都可以轻松赚到其他行业一辈子的工资。
但是呢,因为大厂对于多个行业进行了垄断经营,整个行业的岗位需求自然大幅度缩水,因为没有足够多的中小企业(要么被收购裁员,要么直接混不下去)吸纳劳动力……
保就业这个基本盘就难以维持了。
过去由于互联网人口红利没有消失,野蛮扩张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造成严重社会问题,所以整个互联网行业看起来是可以无限创造岗位需求的。
但只要红利消失,所谓的无限增长就如同泡沫破裂,进而我们看到了互联网寒冬。
寒冬到来之后,中小企业肯定难以生存,本来就要吐出大量的待业人口。
而大厂如果不受监管的话,寒冬反而是形成绝对垄断的战略机遇期,毕竟可以用更低的成本获得更多资源。
但如此一来,因为用更低的成本就能获得垄断,大厂本身也不需要这么多原本用于跟同行竞争抢市场的岗位了。
进而出现非常魔幻的画面:大厂人少了,但是综合实力更强了,因为同类对手死光了。
所以说,这很像美国当年的样子,而美国所出现的后遗症,间接造就了政治素人特朗普上台。
这事儿国家还是很重视的,所以疫情之后加大了反垄断力度,把大厂如同科赫章鱼一样的扩张节奏给打断,让市场或多或少保留一定的工作岗位,而不是人人都去灵活或者外包了。
字节跳动不会是第一家战略层面被打压的互联网企业,也不会是最后一家。
可问题又来了:即便巨头不扩张,其行业的马太效应地位却很难被动摇,因此“用最少的人获得最多的资源”这种逻辑没有改变。
一旦监管跟不上的话,战略投资不过会换个名头重新登场。
所以接下来,或许等待互联网大厂的将是更进一步管理,比如说以反垄断名义强制拆分业务,强化市场竞争活力,从而创造更多工作岗位。
当然了,仅靠国内市场肯定无法满足岗位需求,说到底还是得出海,将蛋糕做到全球去,才能够大家来分。
字节跳动至少还有个tiktok作为成功案例,其他大厂恐怕也得抓紧时间了。
字节跳动整体裁撤投资业务,可以结合前段时间腾讯通过减持京东股票的方式派息一起来看。
一段时间以来,腾讯、阿里、字节等互联网巨头的投资部承担的是一个用资本和流量为武器,对外“攻城略地”的角色。
他们上来就想着布局整个赛道、整个行业。电商、短视频、共享单车、本地生活、无人驾驶、车联网、网约车、在线教育……这些年来你能看到的这些风口,不管最开始的开创者和参与者是谁,最后都被收入巨头的囊下。
对于互联网行业的创业者来说,如果你的创业项目最终被腾讯、阿里或字节收购了,或许正是一个成功的标志。
不管你做得有多大,只要你在互联网领域混,最终的宿命基本都只有两条路,成为腾讯系或成为阿里系,如今又多了一条路,被字节收购。
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中国互联网牌桌上真正的玩家,不超过5家。
巨头的这种投资并购方式,可以称之为“扼杀式并购”。他们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之后,通过不断并购,来消除潜在竞争对手,继续巩固自己的市场支配地位。他们的“亚马逊雨林”生态长成之时,无数的物种也被遮蔽和毁灭了。
扼杀式并购行为一直是反垄断处置中严厉打击的对象。美国发布的《数字市场竞争的调查》报告分析了谷歌、亚马逊、脸书、苹果(简称GAFA)四家互联网巨头的垄断行为,指出过去十年四家公司累计进行的数百次收并购中不乏以扼杀式并购手段消除潜在竞争对手的案例。报告指出,Facebook通过识别可能对其构成威胁的竞争对手,收购、抄袭或扼杀他们来巩固其垄断地位。 其中一个例子是2012年扎克伯格和他当时的首席财务官就以10亿美元收购Instagram进行的交流。
2020年,欧盟出台《数字服务法案》和《数字市场法案》,直指谷歌、苹果、微软等十家大型互联网公司,法案规定上述公司如要进行收购、合并等行为,必须事先通报欧盟。这几家巨头也多次遭到欧盟的反垄断高额罚款。
在国内,对互联网公司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的监管才刚刚开始。我们看到,阿里最近的对外投资动作正在趋缓,腾讯已经积极响应,减持京东和SEA,并退出京东董事会;而字节裁撤投资业务,一方面是顺应监管需求,另一方面,也是一种积极地表态。
但未来,恐怕还有更多动作。譬如,在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的底层逻辑之下,平台型企业的一些业务可能会被拆分,尤其是金融业务。
静待各种靴子落地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