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六个月的孩子气性特别大,只要不顺着他的意,就干嚎,该怎么教育?

回答
宝宝六个月了,这个阶段的孩子确实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情感表达也越来越丰富,当然也包括“闹腾”这部分。看到宝宝一不如意就干嚎,家长肯定心疼又有点束手无策。

首先,得明白一件事:六个月的孩子,他并不是故意“气人”或者“耍脾气”。 他的大脑发育还在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复杂的逻辑思维和控制情绪的能力。他之所以哭闹,是因为他有需求,而且这是他目前唯一知道的表达需求和不满的方式。他饿了、困了、不舒服了、感到无聊了,或者就是想要被关注,都会通过哭来告诉你。

所以,我们说“教育”他,其实更准确地说是“引导”和“回应”。

第一步:理解和回应宝宝的哭泣,而不是忽视

很多家长可能会想,宝宝一哭就抱,会不会惯坏他?六个月的孩子,他的哭泣信号是他的语言。在他表达的时候,如果我们立刻回应,他会建立起一种“我表达了,有人理解我”的安全感。这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建立信任。

区分哭声的含义: 别小看宝宝的哭声,不同的哭声往往代表不同的需求。有的急促有力,可能是饿了;有的低沉缓慢,可能是困了;有的带着哼哼唧唧,可能是需要换尿布或者不舒服。多观察,慢慢就能分辨出一些端倪。
及时回应: 当宝宝哭的时候,先别急着分析原因,先走到他身边,用温柔的语气和他说话:“宝宝怎么了?是不是不舒服呀?”“妈妈在这里呢。” 让他知道你听到了,你在关注他。
满足基本需求: 检查一下是不是饿了、渴了、尿布湿了、冷了热了。排除这些最基本的原因。
安抚的技巧: 有时候宝宝哭并不是真的有明确的需求,可能只是需要安全感和亲密接触。抱抱他,轻轻拍拍他的背,或者哼唱摇篮曲,这都能起到很好的安抚作用。

第二步:提供刺激,但要有度,避免过度刺激

孩子气性大,有时候可能是因为他觉得无聊,或者被某些事物吸引却得不到,就会产生挫败感。

提供丰富的环境: 六个月的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在他清醒的时候,多陪他玩耍,给他看颜色鲜艳的玩具,让他抓握摇铃,带他看看窗外的风景。让他有足够多的感官刺激和互动。
尊重他的探索: 当他伸手去够某个玩具,或者尝试自己玩的时候,让他自己去尝试。过程中可能不顺利,会有发出不满的声音,这时候你可以适当地引导,而不是立刻代劳。比如,他想抓那个积木,但够不到,你可以轻轻帮他挪近一点,或者拿起另一块鼓励他。
避免过度刺激: 同时也要注意,不要给他太多的刺激,让他应接不暇。有时候,太多的玩具、太嘈杂的环境反而会让他感到不安和烦躁。找到一个平衡点,提供适度的、他感兴趣的刺激。

第三步:引导情绪,而不是压制情绪

“只要不顺着他的意,就干嚎”,这说明宝宝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时候,我们就要开始引导他学习如何处理“不顺遂”的事情。

允许有情绪,但不放任: 当他因为得不到想要的东西而哭闹时,首先要做的还是安抚,但安抚不等于立刻满足那个“不顺遂”的要求。你可以说:“宝宝想要那个玩具是吗?妈妈知道你很喜欢它。但是现在我们不能玩那个,我们要先吃饭。”
转移注意力: 当宝宝因为某件事而哭闹,并且这件事不是非要满足不可的(比如,你不能让他爬出婴儿床),可以尝试用他感兴趣的其他事物来转移他的注意力。拿一个他喜欢的摇铃或者会发出声音的玩具,在他面前晃动一下,吸引他的目光。
语言引导(虽然才六个月,但可以开始建立): 虽然六个月的孩子不懂复杂的语言,但我们可以用简单的词语配合动作来建立联系。比如,当他想要某个东西但拿不到时,你可以说“够不到”,然后示范性地帮他拿到,并给予肯定“拿到了”。
教会延迟满足(非常初步的阶段): 这对六个月的孩子来说有点难,但我们可以从最简单的开始。比如,他指着奶瓶,你可以拿起来给他,但不要立刻就喂,而是先和他对视一下,说“宝宝要喝奶奶”,然后再喂。这个过程就是在建立一个微小的“等待”。

第四步:家长自己的心态很重要

育儿这件事,真的非常考验耐心和情绪管理。看着宝宝哭闹,大人自己难免会心烦意乱,但你的情绪会直接传递给宝宝。

深呼吸,告诉自己宝宝是正常的: 当宝宝开始干嚎时,先给自己深呼吸几次。 remind yourself,他只是一个六个月的孩子,这是他成长的必经阶段。
这不是你的错: 有时候大人会觉得是不是自己没做好,宝宝才哭。请记住,宝宝哭闹是很正常的现象,不是你的失败。
寻求支持: 如果你觉得压力很大,可以和你的伴侣、家人或者朋友聊聊,或者和其他新手父母交流经验,你会发现很多人都经历过类似的情况,而且都有自己的方法。
找到放松的方式: 即使是很短的时间,也要找到让自己放松的方式,比如听听音乐,做做简单的伸展运动。

举个具体的例子:

宝宝看到桌上的遥控器,伸手就想抓,你怕他抓到摔了,就拿走了。宝宝立刻“哇哇哇”干嚎起来,全身扭动。

这时候你可以这样处理:

1. 立刻回应并安抚: 走到宝宝身边,弯下腰,用温柔的声音说:“宝宝想拿遥控器是吗?我知道你很喜欢它。但是遥控器不能给宝宝玩哦。”
2. 解释(简单且温和): “遥控器是爸爸妈妈的东西,宝宝不能拿。”
3. 转移注意力: 拿出宝宝平时喜欢的布书或者一个安全的海洋球,在他面前晃动,用有趣的语气说:“宝宝看!这是小球球!亮亮的!宝宝喜欢玩球球!”
4. 引导探索: 如果宝宝对球球感兴趣,那么他可能会停止哭泣,开始玩球。你可以在他身边陪他玩,并发出“啪嗒啪嗒”的声音鼓励他。
5. 如果他还是坚持哭: 那么先抱抱他,让他情绪稍微平复一些。如果他一直哭闹不止,那可能还有其他原因,比如困了或者饿了。但如果确定不是这些,就让他哭一会儿(在安全的环境下),并继续用温和的声音在他身边陪伴。在他哭泣的时候,你也可以适当地说:“宝宝哭得好伤心,妈妈知道你不高兴。等宝宝不哭了,我们再一起玩别的好吗?”

重点总结一下:

耐心是王道: 六个月的孩子,最重要的教育方式就是耐心、理解和积极的回应。
满足安全需求: 确保宝宝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并给予足够多的亲密接触,建立安全感。
理解为前提: 不要把孩子的哭闹看作是“坏习惯”,而是他表达需求和感受的方式。
积极引导: 用转移注意力、温和语言等方式引导孩子处理挫折和情绪。
自我关怀: 照顾好自己的情绪,你是一个好家长!

这个阶段的“教育”,更像是你和他之间的一场双向沟通和情感互动,你引导他认识世界,他通过你获得安全感。慢慢来,你会发现宝宝也在一天天进步,虽然他还会哭,但他表达情绪的方式也会逐渐丰富起来。加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面对几个月的小宝宝时,我们成年人很容易产生一个误区:以为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一两百天的孩子也具备成年人那些复杂的情感和思维,甚至能够和成年人“斗智斗勇”。

事实上,小朋友的每一步成长都可谓漫长而艰难。比如,他们要好几个月才能意识到眼前挥动的手和脚是自己肢体的一部分。如果不信的话,各位家有小月龄宝宝的爸爸妈妈可以做一个实验:拿一个很薄的手帕放在宝宝的脸上,宝宝可能会想办法转动脑袋让手帕掉下来,但绝对不会用手去拿,因为此刻他们的手还仅仅是个“摆设”。

当然,这个实验最好不要做哦,因为宝宝其实是不舒服的,如果确实好奇的话建议用专门给宝宝用的遮阳纱布,比较透气。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看见小月龄的宝宝忽然做了某个动作,其实那只是一种比较原始的生理反应或者无意识的表现。是我们做爸爸妈妈的加戏太多。

如果说对宝宝动作的“加戏”还可以给家庭带来一些温馨和欢乐的话,那么对宝宝情感的误解,很多时候就会给宝宝带来无法传达的痛苦了。

比如,很多爸爸妈妈会以为,宝宝的哭泣是假的,是在威胁大人。事实上大多数宝宝要一岁半左右才能学会“假哭”,在这之前,他们的嚎哭都是真心实意的。

如果一个成年人忽然很着急很悲伤,我们应该怎么做?当然是帮助他。

对于小宝宝也是一样。他的着急和悲伤都是真的,甚至还有无助。你是可以不理他,但这样对他的成长是很不利的,因为如果这种养育方式成为了你的习惯,那么你的宝宝就将经常陷入无人回应的悲伤和无助之中。久而久之,可能会对性格造成影响。

那么,这时候的小宝宝哭闹,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 判断他哭闹的原因,如果是饿了困了,就采取相应的措施,喂奶或者哄睡。
  • 如果是不明原因歇斯底里地大哭,建议去医院的儿科看一看,很可能是身体不舒服(多半是肠胃)。
  • 如果是想要某个东西,或者大人没有满足他的某个要求才嚎啕大哭。那么大人可以抱着他轻轻地安抚,比如说拍拍后背,在耳朵边轻轻地说话安慰,并且带离令他产生挫败感的那个现场。六个月的宝宝记性很短,很容易转移注意力。并且也很容易沉浸在大人的关怀之中。所以这种方法通常都是有效的。

尽量不要用“气性大”去形容小朋友,不管是六个月大还是六岁大。因为小孩子一旦被贴上标签,很可能慢慢地就真的变成那样了。舆论的影响力不可轻视。

其实,带孩子对父母来说也是一次历练。也许你会发现,在你学着和你的宝贝相处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也变得更加能够理解身边的成年人了呢。

毕竟,每一个大人,也都是从小宝宝成长而来。

user avatar

用我妈形容我的话来说。

三岁以前是个动物,因为我啥道理也不懂

七岁以前是个畜牲,因为我虽然懂但是不听

十五以前是个傻逼,不会换位思考还中二

十八以前是个小孩,思想理想对社会没认识

现在,我还算个人,但还是觉得我幼稚没受过社会毒打。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