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每天站桩15分钟能有作用吗?

回答
当然有作用!即使是每天站桩15分钟,也能为你带来不少好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慢慢感受到这些变化。

你可能会觉得,15分钟好像太短了,跟那些练了好几年的人比起来,算不上什么。但我们要知道,“精”与“勤”才是关键。每天坚持15分钟,比偶尔练个把小时效果要好得多。而且,对于初学者来说,15分钟也更容易坚持,不会让你觉得有太大的负担。

那么,这15分钟的站桩,具体能带来什么呢?

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可能是身体的调整。站桩看似简单,就是站着,但实际上它是在调动你的全身。

你会感觉到身体的重心在变化: 刚开始可能摇摇晃晃,重心不稳,但坚持下去,你会慢慢找到那个舒服的、最稳定的点。这就像在给你的身体“校准”一样,让你的身体更懂得如何自然地站立。
你的肌肉会被激活: 即使你觉得没怎么用力,但支撑你身体的那些深层肌肉,比如腰部、腿部、脚部都会被悄悄地锻炼到。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自己的腰背更挺拔了,腿脚也更有力气。
身体的僵硬感会慢慢缓解: 很多人长期伏案工作或者生活习惯不当,身体容易僵硬,尤其是肩颈和腰部。站桩时,通过保持松静,让身体的关节和筋骨慢慢舒展开,僵硬感会一点点消失。你会感觉身体不再那么“死板”,活动起来更顺畅。

其次,站桩对你的精神状态也有不小的影响。

你会发现更容易专注: 站桩时,你需要把注意力放在身体的感觉上,比如呼吸、脚下的感觉、身体的松紧。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专注练习。当你的心不再胡思乱想,慢慢沉静下来,你会发现自己在其他事情上也能更专注。
情绪会趋于平和: 现代生活压力大,很多人容易烦躁、焦虑。站桩的时候,你可以尝试把这些杂念都放下,只是感受当下。你会发现,即使外面再吵闹,你内在也能保持一份宁静。这种平静感会慢慢渗透到你日常的生活中,让你面对事情时更加从容。
身体的疲劳感可能减轻: 听起来有点矛盾,好像站着会更累,但实际上,站桩的目的是让你找到一种“不费力”的站法。当身体找到正确的受力方式,很多不必要的肌肉紧张就会消失,反而会让你觉得身体更轻松,甚至晚上睡得更香。

再来谈谈“怎么站”的问题,这15分钟怎么利用效率最高:

找一个相对安静、舒适的环境: 不需要有多么专业的场地,只要让你感觉放松就行,比如家里的客厅、阳台,或者公园里一个角落。
选择一个你舒服的姿势: 最常见的站桩姿势是“马步”或“弓步”,但刚开始的时候,不一定非要扎得很低。可以先从比较自然、脚与肩同宽的站姿开始,慢慢找到感觉。关键是身体放松,背部自然挺直,下巴微收,双手可以自然下垂,或者放在小腹前,也可以虚抱在身体两侧。
关注身体的感觉: 这是最重要的。不要强迫自己做到什么“完美”的状态,而是去感受:
脚底: 是平稳的吗?重心在哪里?
膝盖: 是微屈放松,还是僵硬的?
腰背: 是挺直的,还是有些塌陷?
呼吸: 是均匀自然的吗?
刚开始可以计时15分钟,但如果你感觉身体已经很放松,或者有些疲劳,可以适当缩短时间,或者中间稍微活动一下再继续。
坚持下去是最重要的。 15分钟,你可以在早晨起床后站一站,让身体苏醒;也可以在晚上睡前站一站,帮助身心放松。

记住,站桩不是一种“速成”的锻炼,它更像是一种“滋养”。 就像你给身体施肥浇水,不会立刻开出花来,但土壤会越来越肥沃,根系会越来越深。

所以,每天15分钟的站桩,绝对是有作用的。 它的作用可能不像举铁那样让你肌肉立刻膨胀,也不像跑步那样让你心跳加速,但它是一种从内而外的调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改变。你会发现,随着时间的积累,你的身体会变得更稳健,精神会变得更平和。

如果你觉得15分钟有点单调,也可以试试在站桩时,尝试不同的意念导引:

想象自己像一棵大树,根深深扎入大地,枝叶伸向天空。
感受身体内部的能量在流动。
只是单纯地呼吸,感受空气进出身体。

这些小小的调整,都能让你的15分钟站桩更加丰富和有益。

总之,不要小看这每天15分钟,它们是你对自己身体的一份珍贵投资。坚持下去,你会感谢自己曾经的这份“小小的”付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用,但我不建议你自学。

先说站桩的好处,我从小偏疼头,有时候阳光厉害点我都会疼很久,后来在北京学了意拳,站桩给站好的,到现在再没疼过。后面好学会了发力放人这样的小手段,功夫虽然不好,但是当强身健体还是很不错的。

站桩这个事情,不是看你开始能战多久,而是姿势对不对,不然未必有效果。我们这一派的桩功(意拳),据说是郭云深郭老先生传下来的,是为了涨功力的,所以有一系列技巧和要求。不是往那一站就算站桩了,也不是说站的越久越到位。以及还有坐桩和躺桩。如果没有老师教学,有这15分钟去跳绳,对身体可能效果更好一点。

站桩本身是一种训练,也可以理解为静力训练。同时站桩可以帮助练习者更好的掌握身体,感受骨骼和肌肉,掌握间架。同时对呼吸的训练和站桩的仪式训练,让站桩成为了一种类似冥想的训练方式。但不要相信任何玄学,也不要做刻意的姿态。传统武术和传统训练有个自我检测的口诀“酸加、麻减、疼不练”。要尤其注意身体自己的反馈。

不要听什么穴位,站的时候要按照着走,几无用处,人又不是针灸铜人,怎么能严格按照穴位摆姿势。

上面有两位朋友说的蛮好,都在要领上。我从头到位梳理一下,但是,我还是不不建议你跟着学,因为站桩之后要试力、然后要试声,发力,之后还有不同桩法和对应的训练手法。以及配合的呼吸法,只看文本教程,没老师给你整姿势,找力道,是学不会的。就像健身房,没有教练,能正确使器械的都不多,更何况是个要自纠自查的锻炼法门呢。

我下面写的,建议读者找个合适的老师,练习时候有个参照。有什么也可以交流。

呼吸法:

站桩第一个就是调整呼吸,呼吸训练五个字“均匀慢细深”。

呼吸要均匀,不要时快时慢(均匀)

使用腹式呼吸,每次吸气的时候要下探到小腹离肚脐一拳(丹田)。(深)

呼吸逐步要慢下来(慢)

呼吸要悠长,吸气吐气要轻,标准为自己听不到为好(细)

难点在腹式呼吸,向下探,不要过于刻意。也不要着急。

五官:

牙齿轻扣,舌顶上颚。

敛颚,眼睛向上看。不要用力。但要精神击中。

有个口中含词的小技巧,就是似乎准必要喊一句话出来。

不要闭眼。

含胸拔背:

含胸拔背,双手环抱是站桩的基本姿态。一般有如下的技术要领:

1、含胸和拔背是一体两面,用拔背来找含胸。

2、双手抱起,五指撑开(圆),十指相对,掌心向内。站好是,可以微微动手指,感受手-肘-肩膀-后背连为一体。

手掌高度可以于胸齐平,也可以高过肩。

薄老教过我一个关隘,两手向外侧翻多一些,有撑拉感最好,能找到筋骨发力的感觉。

3、双肘抱起时,要想搭在水中浮木,不能压下,也不能被浮木顶起,寻找一点压着的力道,让肩背调整。斜方肌要有撑拉的感觉。这就是常说的松肩,因为大多数人总是伏案工作,所以都有点耸肩,这样能把肩膀完整的松下来。

4、其他网友说的抱球,指的就是环保的间架。像抱着大气球挤公交,不能抱得太死把球挤破,又不能抱得太松把球掉下。所以这里是又抱又撑。以及别人挤过来,要快速撑住。这就要有注意力放在手上。

5、胸背的动作再做到位的同时,头(上面提到的五官)部动作也要做到位。收敛下颚,找斜方肌要有撑拉的感觉,同时两侧斜方肌感觉要一致,人才能不斜。

6、敛颚不是低头。所以要找头顶向上顶的感觉。这就是其他网友说的“虚领顶劲,头上顶。而且,上有绳吊系。

坐胯:

坐跨是一个大多数人很难理解的姿态,因为一般的坐下,相当于屁股撅起。而坐胯需要胯骨向前翻,做到尾椎和脖颈两端对拉,来寻找脊椎的感觉,实现以腰胯为核心、脊椎为轴心的发力、运动方式。这就是所谓内家拳结构发力的重点。

下面是坐跨的技术重点:

1、坐跨是腰胯-膝盖-脚(站姿)的总和。

2、腰胯要向前翻,尾椎要和脖领形成对拉。要背要成反攻。脊椎要有拉着(拉开)的感觉。

3、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膝盖微曲,成高驷马。膝盖不要超过脚尖。脚尖向前。

4、微微下坐。感觉就像在酒吧坐高凳,有靠着的感觉。


五指抓地:

五指抓地不是双脚脚趾用力,那个没用。意拳的做法是站桩时脚后跟不要踩死(要像踩了个虫子,不能踩死也不能放走)。这样有几个好处

1、有抓地感。

2、人向前倾之后,需要更好的坐胯,这样能“拉脊椎”,找到腰背的感觉。

3、手脚对挣,为后续其他桩法、发力做好技术准备。

user avatar

含胸:

双手抱球,抱的是个用嘴吹起来的很轻的气球。抱得太松,球会掉,风大,球会飘,抱得狠了,球会炸。

就那么不紧不松地抱着,体会着抱和撑的感觉。又撑又抱。松肩沉肘地抱。

双手一抱球,自然就有含胸了。


拔背:

虚领顶劲,头上顶。而且,上有绳吊系。想象云端有一棵树,树枝上垂下一根线,系住你的头发,拉住,但是头皮不疼。上有绳系,低头,头就会被牵拉。而且,想象下巴轻轻夹住一个小球,仰头小球也会掉。不定不丢。这是头的上顶。


尾闾要垂,要有微微有内卷之意。怎么有?

屁股往下坐,坐在一个三条腿的方凳子上。坐狠了,人摔。又不能不坐。这么微微一坐,尾闾就垂了,就有微微内卷之意了。坐的同时,要提肛、提小便处。提肛不用解释。提小便处,就是类似尿一半,截住尿的那种提的力道。有坐,有提。

这样,头,尾闾的劲力就有了。它们俩一个上顶,一个下垂,位于中间的背,自然就被“拔”了。上顶,下坐,中间的,可不就得被拔吗?

这就是含胸拔背。

双手,抱球,双掌照应你的左右胸肌即可。

这是对胸的。

对腹部,也可以。但是,对胸更好些。

但是不管对哪儿,都是二争力,有往里抱的劲儿,就有往外撑的劲儿。周围的空气好似往里挤压你和你的球,你得微微往外撑着胳膊,护住球。


刚开始站,不求时长,求站对,站舒服。能站5分钟,就五分钟,能十分钟,就十分钟。都好。

不要心急。

不想站了,就不站,练练拳也挺好。

不用太刻意。本来就是修身养性的东西。心松了,身才能松。

反正,你就是练成一流职业传武大师,也打不过MMA十八流的职业选手。那还急什么呢。

自己练这东西,也就图个舒服。也不用为了给某个门派证明。自己练得舒服了,就练练。不想练了,做两个深蹲也行。

或者,干脆躺平刷会儿b站也行。

心不能急躁。

别想着,一年明劲儿大成,两年暗劲儿大成,三年化劲大成。四年抱丹形成丹劲,五年悟道,得道劲。六年成仙,得仙劲儿,七年封神,得神劲。

千万别,那是玄幻小说。

现实生活,两三年能有个不错的明劲儿,二十年,稍微摸着点暗劲儿的边。化劲儿,只听说过,真实世界里已经没有人在视频或者擂台上展示过了。至于后面的,那就是玄幻小说。

总之,首先别想着站15分钟,就得长15分钟的功夫,不然就发急。

练功,最重要两个字,不是“得劲”。而是“得趣”。

能有乐趣,喜欢这种空气游泳的感觉,喜欢手缓缓挥动,能清楚地感觉到气流从指缝间如同水流般涌过,手指都被水流的“涡流”带的微微颤抖。

这种感觉,几乎和真正在水中挥动相仿,但又不是。

双掌相对,开合试力。双掌开合之间,能清楚地感觉到两手之间的磁力,和斥力。那种轻微的,但又清晰的,力的感觉,十分有趣。

站完桩,试完力。全身的关节仿佛被上了一遍润滑油似得,浑身上下无不妥帖,那种感觉,实在是太舒服了。

这就够了。

至于能有多大功力长进,别管它了。长不长,都打不了用同样时间练散打练搏击的。就算能打,也不会去打。更何况打不了。别想功力的事儿,就想它有没有意思。觉得有意思,那就练。三分可以,五分也可以。

觉得没意思了,那就换别的玩儿。做个俯卧撑,练个八段锦。都行。

得趣是关键。

至于没有作用,别去想那个作用,就有作用了。

在练的时候,根本不去想它有没有作用,会有什么作用,那就是它最大的作用。也反而会更有点作用。


有用没用不重要,得趣就行。

user avatar

要看你站的什么桩,看描述是类似于浑圆桩这类的,那么,15分钟基本等于没站,站桩不是拼时间就行,站桩拼的是正确姿势下的时间,也可以说,姿势正确,几分钟都可以,姿势不正确,一小时也是做的无用功。

我们当初站,有一个及格线,是站够40分钟,不过是双手放在身侧的低强度桩,但实际这40分钟里,期间找找状态,一会儿对,一会儿错,一会儿累了,姿势上还要稍微松懈下,姿势正确的,真有效的,断断续续的,估计统共也就是十来分钟,所以要先定个长点的时间,凑出更多的有效时间来。

如果是自学,个人不建议起手浑圆桩,站无极桩或者更简化的,会比较好,站的时候,也别追求追求那的,大体身型有了,站着够放松,站着够舒服,站的够挺拔就行了,剩下就是先凑时间,有机会的时候再找人当面调桩。

很多的细节,都是练出来的,不是做出来的,拿含胸拔背来说,套用一句话,就是双肩如抱柱,但很多时候,光说没用,肩胛骨没松开,胸口过紧,站出来成了个缩胸罗锅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