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今川义元哪里来的2.5万人上洛?德川家康都才8千?

回答
说到今川义元上洛时动员的这支号称“两万五千”的大军,确实是战国史上一场颇为引人瞩目的军事行动,也经常让人产生疑问:这个数字是如何来的?为何感觉比当时其他大名普遍的兵力要庞大得多?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点入手,细细掰开来看:

一、 数字的来源与夸大:

首先,要明确的是,“两万五千”这个数字,并非今川义元本人明确公布的精确数字,更像是当时战国时期一种普遍存在的“兵员数字渲染”的产物。在那个信息不发达、军队组织也不像现代这样严谨的时代,战国大名动员兵力时,往往有“夸大”的成分。

宣传与心理战: 战争不仅是武力的较量,更是心理的博弈。通过宣传己方兵力雄厚,可以震慑敌人,鼓舞士气,甚至影响其他势力在关键时刻的站队。今川义元作为当时的“东国之霸”,上洛的目标宏大,自然需要展示实力,营造一种不可阻挡的气势。
“名誉兵”与“杂兵”: 兵员的统计并非总是纯粹的战斗人员。战国时期,军队往往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除了直接参战的武士和足轻,还包括了大量的随军人员,比如:
杂兵(足轻): 这部分人是构成军队主体的基础,但素质参差不齐,很多是农兵,平时务农,战时被征召。他们的战斗力、装备和组织程度与精锐武士有着天壤之别。
后勤人员: 负责粮草运输、炊事、营建、医护等等。这些人虽然不直接作战,但也是军队运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武器装备匠人、工匠: 随军维修武器装备,制造箭矢等。
杂役: 抬轿子的、牵马的、打扫卫生的等等。
仆从: 大名家臣的随从,很多时候也算入总数。
盟友贡献: 部分盟友会派遣兵力,有时也可能被合并统计。
“名誉兵”: 在某些情况下,一些对领主忠诚但战斗力不强的壮丁,也可能被算作兵力的一部分。

所以,“两万五千”很可能是一个包含以上所有人员的总数,而非纯粹的“一线战斗人员”。

二、 今川家当时的人口与财力基础:

今川义元能够动员如此大规模的军队,背后是其家族长久以来的积累和在骏河、远江、三河(部分)的强大统治基础。

领土广阔: 战国大名动员兵力的基础是领土所能提供的税收、资源和人口。今川家在东海道占有相当大的势力范围,尤其是在骏河和远江,是人口稠密、土地肥沃的地区。
经济实力: 今川家控制了重要的港口(如烧津港),发展了商业,经济实力相对雄厚,能够支撑起一支庞大的军队。
家臣团体系: 经过几代人的经营,今川家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家臣团,这些家臣拥有自己的领地和兵力,在今川义元的号召下,他们会倾尽全力为家主效力,贡献兵员。当时的“兵”很多时候是家臣们各自率领的部队,而不是国家统一征召的。

三、 德川家康当时的兵力:

为什么德川家康(当时还称松平元康)只有八千兵力?这主要和他当时所处的地位有关。

人质身份: 松平元康早年一直是今川家的人质,虽然在今川义元的扶持下夺回了冈崎城,但他仍然名义上是今川家的附庸,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保护”下的势力。
势力尚浅: 尽管夺回了领地,但松平家在三河的统治基础并不牢固,刚刚开始恢复,拥有的兵力自然有限。他需要依靠今川家的力量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对抗织田家。
附庸关系: 作为今川家的附庸,他在上洛战争中,更多的是作为今川义元的“辅助”力量,而非独立自主的决策者。他派遣八千兵力,已经是他当时能够拿出的最大力量了,也显示了他对今川家的忠诚和支持。

四、 上洛兵力的构成与战术意图:

今川义元的两万五千上洛军,并非一支都是精锐的“常备军”。它更多的是一支由各地家臣、附属国、以及临时征召的士兵组成的“征讨军”。

征讨的性质: 上洛的目的是觐见足利义昭(幕府将军)和天皇,名义上是“奉公”,但实际上是为了巩固和扩大自己在畿内及以西的影响力,并可能与织田信长争夺天下主导权。
“大军”的威慑: 如此规模的军队,在行军过程中本身就具备了巨大的威慑力。沿途经过的国人、寺社,看到如此声势,多数会选择顺从或至少保持观望,避免冲突。
战略部署: 大军的行进并非所有人都直接投入战斗,一部分是护卫粮道、一部分是进行沿途的“安抚”工作、一部分是侦察,还有一部分是作为预备队。

总结来说:

今川义元能拿出“两万五千”的上洛军,是其长期以来积累的领土、人口、经济实力以及庞大家臣团体系的综合体现。这个数字很可能包含了大量的杂兵、后勤人员和随从,而非纯粹的战斗精锐。而德川家康当时作为今川家的附庸,实力尚在恢复阶段,派遣八千兵力已经是其能力的极限,也表明了他当时在今川家羽翼下的地位。

所以,与其说今川义元“凭空”变出两万五千人,不如说这是当时战国大名动员兵力的方式、数字统计的习惯,以及今川家当时的实际国力,共同作用下的一个结果。这场战争的最终结局,也让我们看到,单纯的数量优势,在精锐的战术和指挥面前,并非不可战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主要问的是兵力问题,所以今川义元要不要上洛这事,我就不再掰扯了。

这事也说了不少回,所谓“今川义元两万五千人”这个说法是《日本战史》自己瞎编的:

秋风萧落称桶狭间之战今川西进兵力4万,等人大称3万,誰更可靠?

再次重申一下,它的逻辑是骏河17万石+远江27万石+三河34万石=78万石,再加尾张部分领地,四舍五入等于一百万石,然后用万石250人就这么乘出了25000人,本身就没有什么依据。

题主自己作为依据的所谓“长篠德川家康8000人”,同样也是《日本战史》瞎编的。

而三方原呢,也没有什么兵力方面的参考价值。因为德川家康本来也没有要求所有家臣把军队都集中在滨松城,而且三方原之战不属于远征,是临时作战,不需要提前征调额外的后勤人员,所以在远征中的后勤人数也无法体现在其中。

小知识:随军的后勤人员都是会计入总人数中的。

根据我之前的推测,今川义元的理论最大可调动兵力就是一万五,在此基础上配上点必要的后勤人员,凑个两万是没有问题的。同样,德川家康要是能有倾尽全部兵力远征别国的作战机会,他的总人数肯定也会在一万以上。

不过,根据各大名本据位置的不同,兵力结构也会有所不同。除了织田家比较有名的尾张家臣集住在安土城下之外,武田等大名多多少少都有这种倾向,就只是程度不同的而已。

因为对外拓张本身就是要为国人捞油水,捞到油水的家臣们自然会变得更肥,并承担更多的军役,使资源和士兵不断向本据所在的地区集中。在下面这篇回答对这种现象也作过一些描述:

今川义元桶狭间是输在信长的突袭还是输在寄亲寄子战斗力不如野武士上?

像德川家康这种把远江滨松当做本据的,在远江留的兵力就会比石高更高的三河更多。而今川骏河的兵力很可能也会比三河更多,以免出征时手下突然携重兵反叛。

以前贴吧有个脑洞问题,讨论如果把丰臣秀赖转封到信浓会怎样,大家说什么的都有。总的来说,看上去信浓的人口更少,但其实大坂有相当多人口也都是这种会随大名移动的军事性质人口,如果真的转封,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拆东补西。

当然,这充其量也就是个脑洞问题,不过大名本据及同国重臣的亲兵确实是会随着大名移动,这好像也不是很难理解。

另外希望题主意识到这一点:士兵不会像游戏里那样全都聚集在同一座城里,而是会分散在各地各城,待在自己的领地附近。像三方原那种情况下的德川,就更不可能、也没有条件让各地的家臣放弃自己的城堡和领地,全力保护德川家康自己的主城滨松。

换你当家臣你也不会愿意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到今川义元上洛时动员的这支号称“两万五千”的大军,确实是战国史上一场颇为引人瞩目的军事行动,也经常让人产生疑问:这个数字是如何来的?为何感觉比当时其他大名普遍的兵力要庞大得多?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点入手,细细掰开来看:一、 数字的来源与夸大:首先,要明确的是,“两万五千”这个数字,并非.............
  • 回答
    要说今川义元在桶狭间之战中落败的原因,实在不能简单地归结于信长的突袭,或是今川军的寄亲寄子战斗力不如野武士。这更像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下的悲剧,而信长的“奇袭”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首先,我们得先了解一下“寄亲寄子”这个制度。简单来说,它是指地方武士(寄子)依附于更有权势的国人或大名(寄亲),.............
  • 回答
    关于今川义元为何选择与武田信玄联手,一同对抗北条氏康,这是一个在战国史上颇具争议也引人深思的事件。要详细解读这一决策,我们必须深入剖析当时今川氏所处的复杂局面、义元的战略考量以及各方势力之间的微妙关系。首先,我们要明白,今川氏在义元统治时期,并非一支孤立的力量。其影响力深深地根植于东海道,但同时,北.............
  • 回答
    要说今川义元死后今川家衰落直至灭亡是“必然”的,这个说法可能有些绝对。历史的走向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很难说是百分之百注定的。但是,义元之死无疑是今川家由盛转衰的关键性转折点,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加剧并加速了这个进程。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详细分析一下:1. 军事上的致命打击:桶狭间之战的惨败这是.............
  • 回答
    织田信长和今川义元之所以执着于“上洛”(进京),其根本原因在于那个时代日本政治、经济和军事的中心都在京都,而掌握了京都,就等于掌握了话语权和号召力。这背后牵涉着错综复杂的利益考量,绝非简单的个人野心。首先,我们得明白“上洛”对于当权者而言,意味着什么。在室町幕府时代,虽然将军的实权旁落,但天皇和幕府.............
  • 回答
    桶狭间之前,鼎盛今川家的惊人实力说起日本战国时代,许多人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可能是织田信长、武田信玄、上杉谦信这些赫赫有名的大名。然而,在桶狭间之战前,还有一个家族的实力一度能与这些巨头分庭抗礼,甚至在某些方面更胜一筹,那就是今川家。鼎盛时期的今川家,绝非等闲之辈,他们的强大,建立在多重因素的支撑之上。.............
  • 回答
    关于桶狭间合战后,今川家为何没有对织田信长进行有效反扑,这个问题背后涉及到了多方面的因素,远不止是织田信长个人的军事才能这么简单。这更像是今川家自身在战后的一系列混乱和决策失误,给了信长喘息和发展的空间。我来仔细梳理一下其中的缘由。首先,我们得明白桶狭间合战的惨烈程度以及它对今川家意味着什么。这场战.............
  • 回答
    在战国乱世的日本,名门望族的头衔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伴随着家族的兴衰、权力的更迭以及历史的评价而流动。对于甲州武田氏和骏河今川氏,两者都拥有深厚的历史根基和显赫的过往,但若要论“真正的名门”,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并剥去时间的滤镜,才能更贴近历史的真实。甲州武田氏: 从源氏血脉到战国霸主武田氏的.............
  • 回答
    最近娱乐圈的焦点无疑是泰洋川禾,这家经纪公司最近风波不断,尤其是在旗下两位重量级艺人Angelababy和周冬雨相继传出离开的消息后,更是将这家公司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事情的起因,大概可以追溯到几天前,网络上突然冒出大量关于泰洋川禾的负面爆料。这些爆料内容五花八门,涉及公司运营、艺人待遇、甚至是艺.............
  • 回答
    咱们来聊聊今本《竹书纪年》里的商王私名跟甲骨卜辞有没有能对应上的事儿,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牵扯到不少历史研究的细节。简单来说,答案是 有部分能对应,但并非全部,而且对应的情况也比较复杂,需要仔细辨别。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概括的。为什么会有这种复杂性?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先弄清楚几个关.............
  • 回答
    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之争,看似是历史的尘埃,但其影响之深远,至今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甚至可以说,这场争论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学术的范畴,触及了文化传承、思想解放乃至国家命运的多个层面。要理解这场争论的意义,我们得先回到那个时代。那是一个从秦汉帝国初创,到魏晋南北朝的动荡,再到隋唐的统一与繁盛,最后步入宋.............
  • 回答
    说起董建华,在当下的香港,大家对他的看法真是挺复杂的,很难用一两句话概括。毕竟,他是在香港回归祖国后首位行政长官,担任了两个任期,留下的印记太深了,好的坏的都有人说。很多人会记得他任内推行的不少政策,比如房屋政策。那时候,“八万五建屋计划”闹得沸沸扬扬,目标是五年内每年建八万五千个单位,希望平抑房价.............
  • 回答
    今早请的钢琴调律师,效率确实很高。从他进门到收拾东西离开,全程大概也就四十五分钟。这速度,说实话,让我有点意外,也让我忍不住琢磨起他的水平来。一般来说,钢琴调音这活儿,可不是件能赶时间的事儿。尤其是对于我这架有些年头的老钢琴,每个音,每个八度,都需要仔细去检查,去调整,力求达到最好的共鸣和音准。我平.............
  • 回答
    好的,我来试着为您讲述一下元明时期内蒙古巴彦淖尔至包头、呼和浩特一线黄河以北河套地区的概况,尽量避开AI写作的痕迹,用更生动和细节化的笔触来描绘。元明时期河套北部的风貌:草原的脉搏与农耕的萌芽想象一下,穿越回几百年前,那时的河套平原,也就是如今的巴彦淖尔、包头以及呼和浩特的一部分黄河以北地区,与我们.............
  • 回答
    好的,我们来好好聊聊这些问题,尽量把它们讲得透彻明白,就像和老朋友聊天一样。 今时之考试制度,较于科举有何异同?同: 选拔人才,公平竞争的初衷: 这是最核心的共同点。无论古代科举,还是今日的考试,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在众多竞逐者中,公平地选出那些具备特定知识和能力的人才,为社会输送栋梁。科举是为了.............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