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客运火车为什么不能用货运火车头多挂点车厢?

回答
很多人可能有个疑问,为什么客运火车不能就像货运火车那样,用个大马力的火车头,后面随便拖上几十节车厢,不就能载更多人了吗?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不少学问,不是简单地“加挂车厢”就能解决的问题。从设计到运行,客货火车有本质的区别,强行“混搭”会带来很多麻烦,甚至存在安全隐患。

咱们先从最直观的动力和速度说起。

货运火车头,特别是那些长途重载的,它们的设计理念就是“力量”大于“速度”。它们需要强大的牵引力,就像一头能拉动一座小山的牛,即使速度不快,也能把沉重的货物慢慢往前推。所以,它们的发动机马力巨大,但设计上更注重低速下的扭矩输出。

而客运火车头,尤其是高铁动车组,它们追求的是“速度”和“平稳”。它们虽然也有不错的牵引力,但更核心的是能够快速加速和维持高速运行。动车组的动力系统是分布式的,每个车厢都可能自带动力,或者动力集中在某些车厢,这样可以实现更均匀的加速和制动,保证乘客的舒适度。

如果用一个货运火车头去拉很多节客运车厢,哪怕是短途的,也会遇到几个问题。首先,那个货运火车的“慢牛”性格,可能导致它起步和加速都非常缓慢,这在需要频繁停靠和起发的客运线上是无法接受的。其次,货运火车的制动系统也是为了缓慢停车而设计的,要让一个长长的客运列车迅速平稳地停下,它的制动能力可能就不够用了,而且那样庞大的惯性,突然制动很容易让乘客站不稳,甚至发生危险。

再者,牵引力与列车总重的关系也很关键。

货运火车之所以能挂那么多车厢,是因为它的货物重量虽然大,但每节车厢的结构比较简单,自重相对较低。货运火车头有足够的力量来克服整个列车的静止阻力和运行阻力。

而客运车厢,尤其是现代客运车厢,为了保证乘客的安全、舒适以及车内设备的运行(比如空调、照明、娱乐系统),结构会复杂得多,使用的材料也会更讲究,相对来说自重会比同等体积的货运车厢大一些。如果一个货运火车头去拉几十节这样的客运车厢,即便它有再大的马力,其整体的牵引能力也可能无法满足要求。列车在爬坡或者启动时,可能会出现动力不足、速度上不去的情况,甚至在极端情况下,列车可能无法启动。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但容易被忽略的点:列车的安全性设计和运行规则。

客运列车和货运列车在设计时,就考虑了不同的安全标准和运行环境。

车厢连接(车钩): 客运车厢之间的连接方式,尤其是高速列车,会更加精密和牢固,以保证在高速运行时车厢之间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减少晃动和噪音。而货运列车的车钩,虽然也很坚固,但在设计上可能更侧重于承受巨大的拉力和冲击力,对于高速运行下的细微震动和乘客的舒适性考虑就没那么周全。如果把货运车钩用在客运列车上,尤其是在高速运行中,可能会增加晃动,甚至在极端情况下影响连接的稳定性。

制动系统: 客运列车,特别是高速列车,普遍采用更先进、响应更快的制动系统,比如电阻制动、再生制动和空气制动相结合。这些系统不仅要求制动距离短,还要求制动过程平稳,避免给乘客造成不适。货运列车的制动系统,由于载重和速度的限制,可能更侧重于力量和可靠性,响应速度和制动平稳性可能不如客运列车。

信号和调度: 即使有足够的力量,把几十节客运车厢挂在货运火车头后面,也得考虑如何在现有的铁路信号系统和调度系统中运行。客运列车和货运列车的运行速度、停靠频率、线路占用时间都不同,混合在一起会极大地增加运行的复杂性。铁路系统有严格的信号和调度规则,以确保列车之间的安全间隔。客运列车通常运行速度快,停靠站点多,需要精确的时刻表。货运列车可能速度较慢,但停靠的车站较少,更多的是在货场进行作业。将一个“超长”的客运列车混入系统中,会对现有调度造成很大影响。

乘客安全: 任何列车的运行,最终都要以乘客的安全为最高优先级。客运车厢内部有很多为了乘客安全和舒适性而做的设计,比如良好的减震、防火材料、紧急逃生装置等。货运车厢则侧重于货物的安全运输。将它们混合使用,可能无法保证所有乘客都能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下旅行。

最后,经济性和效率也是一个考量。

虽然乍一看,一个火车头拉多节车厢似乎能节省火车头数量,提高效率。但从整体运营角度来看,如果货运火车头拉客,因为速度慢、加速制动不便,会严重影响客运列车的准点率和运输能力,反而会降低整体的运输效率。而且,专门设计的客运列车,无论是动车组还是传统的客运机车牵修列车,其设计都更贴合客运的特点,在能源利用、维护成本等方面可能也更具优势。

所以,不是不能,而是“不适合”或者“不经济、不安全”。客运和货运火车就像是赛跑的运动员和搬砖的工人,虽然都有力量,但它们的力量发挥方向和使用场景完全不同。强行让他们互换角色,只会适得其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又是一个我比铁老大聪明的提问。

在不增加现有投资及满足安全的情况下,想加长客车长度唯一还有那么点希望的是组合列车。以最短货站到发线850米算,算26.5米的25B车厢和机车,32节客车跟车厢只能拆成两列15客的普速客车,组合方式为1机+15客+1机+15客,保险点屁股后面还得怼个机车跟着提供制动,顺便假设铁老大搞到了美国佬的无线组合列控技术(不行的话大秦的列控也可以,反正也是美国货)来保证前后不相连的机车同时加减速。那么为了安全,出发的时候两列车各自出发,前行至第一个货车会让站的时候先后进同一条侧线组合连挂列车,到目的站前的第一个货车会让站侧线分解,先后分别进站。然后如是循环。

这破方案铁老大根本拿不出手啊,明明可以排两列客车6分钟追踪运行,扔上线以后各岗位该干嘛干嘛,每列还能干到18节,你这又是中间站连挂解挂,要坑死各岗位啊。

还有客车不像货车可以溜车,每一列车都需要车辆段调机压着限速卡着时间把客车拉出拉入段内,总不可能又得抽调附近调机支援客站吧?

user avatar

货车和普通客车我跑了多年。

96年刚上班当副司机时(当时啥也不懂,就会打水、烧水、擦车),春运跑临客,那真是人山人海,最后车门都关不上,车站工作人员在外面拼命往里推。

当时我问师傅,为什么不能多挂一些车,比如挂25辆或更多。京广线当时货车限长70,换算就是770米,加上机车长度,差不多快800米,客车换长2.4,70换长应该在29辆左右。师傅说,规章规定客车最高编组就是20辆。

等到我通过学习考上司机,单独驾驶列车时,才搞清楚客车为什么编组最高为20辆这个问题。

因为以前的一些资料没找到,没有准确数据,只能简单说一些。

列车自动制动机采用充气缓解,排气制动的方式,客车列车管采用600kpa定压。以18辆编组为例,列车制动,从第一辆车排气产生制动力开始,到最后一辆排气产生制动力止,有10秒以上时间差,减压越大制动力越大,时间差越大;充气缓解也是一样,第一辆车已经充气缓解制动后,最后一辆缓解制动也有10秒以上时间差。坐火车时可以感觉到由此产生的冲动。冲动产生的合力,超过列车车厢相互连接的车钩强度,就会造成断钩。

刚上班时,单位每年都有货物列车断钩事故发生,因为货物列车长度大,重量大,空车和重车制动压力不同,制动或缓解时间差很大,操纵不当,或在起伏坡道上遇紧急情况(如防止撞人)均有可能造成断钩。有个防断钩措施规定重载列车(3500吨以上)制动时在20Km/h以下不准缓解列车制动。

我上班当副司机时,有老师傅嫌带徒弟个子太小不想要。车钩一百多斤,个子小搬不动。因为万一断钩,要把机车前车钩拆下,搬到后面(断钩处一般在列车中部)装上,还要把断钩带回。如果断钩有旧伤,不定事故不分析,如断裂处为新伤,则要分析定事故。

我开过多年普客,一般编组都在19辆及以下,只遇到过一次加挂了两辆回送的行李车,总共才20辆。前几年为了提高效率,客车车体回送采用长编组,也采取了防断钩措施,在广铁管内连续发生两起断钩事故。

因此旅客列车不能采用20辆以上长编组,是根据车钩强度,充排风时间,列车长度,制动闸瓦压力等各种数据计算确定的。旅客列车为了确保安全,规定了编组不能超过20辆。

客运列车必须保证绝对安全。您想想,假如您在车厢接头处打着电话,或者惬意地吸着烟,或者聊着天,突然两节车厢分开,露出两条铁轨,这不是比灾难片还要恐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很多人可能有个疑问,为什么客运火车不能就像货运火车那样,用个大马力的火车头,后面随便拖上几十节车厢,不就能载更多人了吗?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不少学问,不是简单地“加挂车厢”就能解决的问题。从设计到运行,客货火车有本质的区别,强行“混搭”会带来很多麻烦,甚至存在安全隐患。咱们先从最直观的动力和速度说起。货.............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趣的问题,很多人在体验了地铁的便捷之后,会疑惑为什么火车,尤其是长途客运列车,座位设计和地铁差别那么大。其实这背后涉及的考量相当多,不仅仅是舒适度,还有安全、效率、成本等等一连串因素。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看看为什么火车座位不长得像地铁。首先,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使用场景和运行模式。 地铁.............
  • 回答
    关于钟汉良为什么这么火,尤其是在很多人眼中他长相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盛世美颜”,演技也并非“封神”的作品层出不穷的情况下,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不能仅仅停留在“帅”和“剧”这两个简单的维度上,而是要结合他长期的职业生涯、个人特质以及时代背景来分析。首先,关于“长得并不帅”这个观.............
  • 回答
    .......
  • 回答
    汉口站作为中国铁路网上的一个重要枢纽,特别是在客运方面,确实扮演着一个关键的“换装”站点。很多从不同方向开过来的客运列车,在这里会进行更换火车头。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铁路运营、技术和效率的综合考量,绝不是简单的“换个头”那么轻松。首先,咱们得明白,火车头,也就是机车,它可不是像汽车加个油那么简单。在现.............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看到这样的新闻,心里五味杂陈。一个家庭就这样破碎了,生命就这么戛然而止,而且是以如此惨烈的方式。关于这位摄影师的遭遇,我的第一反应是震惊和痛心。他为了完成工作,为了给客户一个“特别”的照片,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背后,可能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原因。或许是客户的强烈要求,或许.............
  • 回答
    8月10号,翎客航天那枚试验火箭成功回收的消息,着实让人眼前一亮。这事儿,得这么看:首先,这标志着我国在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技术领域迈出了相当扎实的一步。过去,火箭发射一次就报废,成本那是相当高的。就好比你买了辆车,每次开完就得把它拆了,再造一辆。想想都心疼钱。而翎客航天这次的成功回收,就好比这辆车,.............
  • 回答
    走过太多城市的街头巷尾,乘坐过无数次火车,但真正能让我怀念、想要再去一次的火车站,却寥寥无几。它们不再是简单的交通枢纽,而是承载了故事、历史,甚至是一方水土的风情。今天,就想和你们聊聊那些我心中的“宝藏”客运火车站,它们各有千秋,绝对值得你为它们按下“暂停键”。1. 北京站:老北京的时光胶囊第一次走.............
  • 回答
    2020年1月23日起,武汉市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形势,采取了史无前例的交通管制措施,包括城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这一举措虽然极大地阻断了病毒的传播,但也给武汉市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这样的特殊时期,政府、社会各界以及每一位市民都需要通力合作,.............
  • 回答
    .......
  • 回答
    要客观看待加尔文火刑塞尔维特事件,我们首先需要回到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而不是简单地用今天的道德标准去评判。这并非为加尔文的行为辩护,而是为了理解当时的复杂性。事件的背景:宗教改革的混乱与对异端的严酷打击16世纪的欧洲正处于宗教改革的剧烈动荡时期。天主教教会的权威受到挑战,各种新教教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 回答
    .......
  • 回答
    在《冰与火之歌》的宏大叙事中,陌客(The Kindly Man)并非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角色,他更像是一种古老、模糊且充满神秘色彩的存在,是连接着劳勃叛乱前那个失落时代的残余力量,以及维斯特洛大陆底层隐藏的秘密的活化石。要理解他,我们需要剥开那些层层叠叠的阴影,探究他身上所承载的意象。首先,陌客代表着.............
  • 回答
    法硕主观题的备考,确实是个让不少同学纠结的问题。究竟是应该在中后期就和客观题同步推进,稳扎稳打,还是等到客观题有了点底气,再集中火力攻克主观题,这个问题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因为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学习习惯、基础能力以及对考试的整体把握。不过,我们可以深入剖析一下这两种策略的优劣,让你.............
  • 回答
    刨除客运,中国铁路网中,有许多承载着国民经济命脉的货运专线和以货运为主的干线。这些铁路如同大动脉,将原材料、制成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国各地,支撑着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一、 煤炭运输大动脉:提到中国的货运铁路,首先绕不开的就是煤炭运输。中国是煤炭生产和消费大国,煤炭在能源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因.............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其实“4轴客运机车好还是6轴的好”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更像是在问“哪种车轴配置在特定场合下更合适”。这背后涉及很多技术和运营上的考量,咱们一步步聊。首先,得明白“轴”在这里指的是机车下方承载车体的车轮组。一根轴上通常有两对轮子,也就是四个轮子。所以,4轴机车就是有4根这样的车.............
  • 回答
    在国铁客运车站,你会发现进出站的通道绝大多数都是地道,而不是天桥。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是综合考虑了安全性、便利性、运营效率、成本以及城市景观等多个方面的结果。咱们就来仔细捋一捋。首先,安全性是头等大事,尤其是对于庞大的铁路客运系统。 减少与列车运行的干扰: 铁路运行非常讲究线路的畅通和安全,任.............
  • 回答
    想让公交客运走出“老路子”,光靠换几辆新车、优化几条线路,那是远远不够的。这就像给一个老式机器换个螺丝,它依然只能做同样的事情。真正的改变,得从根本上动动“筋骨”,让它适应现在这个风云变幻的世界。一、用户体验至上:从“运人”到“服务人”的思维转变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过去,公交公司主要想着怎么把.............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有意思,其实这背后涉及到铁路车辆设计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权衡。简单来说,半圆形顶部更多出现在动力集中式的客运拖车(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绿皮车”或者“空调车”前面的车厢)上,而动车组(高铁、城际动车)的车头和车厢顶部则多为方形或更复杂的流线型设计。咱们先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背后的原因:1. .............
  • 回答
    许多旅客会纳闷,为什么明明很受欢迎、一票难求的客运铁路线路,每天却只跑一两趟车,这样的情况实在令人费解。难道铁路部门宁可让宝贵的轨道和车辆闲置,也不愿意增加班次来满足出行需求吗?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不少复杂的考量和现实的制约,并非简单的“懒得开”。首先,我们要明白,铁路的运行并非儿戏,它涉及到庞大的基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