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大部分铁路客运拖车(动力集中)顶部是半圆形,而动车(动力分散)大都是方形的?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有意思,其实这背后涉及到铁路车辆设计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权衡。简单来说,半圆形顶部更多出现在动力集中式的客运拖车(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绿皮车”或者“空调车”前面的车厢)上,而动车组(高铁、城际动车)的车头和车厢顶部则多为方形或更复杂的流线型设计。

咱们先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背后的原因:

1. 动力集中式客运拖车(绿色/空调车)顶部半圆形:

内部空间利用率最大化: 你仔细观察那些动力集中式的客运拖车,会发现它的车厢内部高度非常标准,而且乘客的座位、卧铺等空间也相对规整。为什么顶部要做成半圆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车厢内部的垂直空间。
你想啊,车厢的宽度是固定的,如果顶部是平的,那么在两侧的墙壁处,高度就会受到限制。而半圆形的顶部,它向下延伸得越远,两侧的可用高度就越高。这对于布置行李架、车窗、甚至是一些设备管线都非常有利。
想象一下,如果顶部是方的,那么在角落的地方,其实是可以增加一点高度的,但半圆形的设计,它能让整个车厢内部的高度“均匀”地分布,不会在某些区域显得压抑。
结构强度和制造工艺: 半圆形是一个非常稳定的几何形状。在承受列车运行中的各种侧向压力(比如风力、车辆晃动)以及自身结构重量时,半圆形能够更均匀地分散应力,对车体结构的强度非常有好处。
同时,对于早期或者成本控制比较严格的设计来说,制造工艺相对简单。制作一个带有弧度的车顶,相比于一个完全平整且需要额外支撑的平板,可能在当时的金属加工技术下更具优势。它可以看作是一个“拱形”结构,自身就能提供很好的支撑。
早期设计惯性与成本: 很多动力集中式的客运列车设计,尤其是那些历史比较悠久的车厢,在设计时就采用了这种半圆形车顶。一旦形成了一种成熟的设计模式,后续的改进和更新也往往会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并且成本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保持这种设计,可以降低改动成本。
与车头动力源的关系: 动力集中式的列车,动力源(通常是蒸汽机车或者内燃机车)在列车的头部。车厢本身主要承担载客任务,对气动性能的要求相对较低。所以,设计上更多地考虑了内部空间的舒适度和结构上的实用性。

2. 动车组(高铁、城际动车)顶部方形/流线型:

极致的气动性能: 这是动车组设计最核心的考量。动车组运行速度非常快,动辄时速200公里以上,甚至300350公里。在这种高速下,空气阻力成为影响能耗和噪音的主要因素。
减少空气阻力: 方形或者更复杂的流线型顶部,是为了优化空气动力学性能。当列车高速运行时,车厢顶部和侧面的空气流会产生巨大的阻力。工程师们会通过大量的风洞实验和计算机模拟,设计出能够尽可能减小空气阻力的形状。
“方形”并非绝对的直角: 这里的“方形”更多是指整体轮廓更接近一个梯形或者在顶部有较为平缓的过渡,而不是我们理解的死板的方盒子。尤其在车头部分,那更是高度优化的流线型设计。即使是车厢之间的顶部连接处,也会做得很平滑,避免空气在连接处产生涡流。
转向架区域的处理: 动车组的动力分散,意味着动力装置可能布置在车厢下方或者车厢内部。而车顶区域,除了正常的采光和通风设备外,还需要考虑一些设备的布置,比如空调系统、通信天线等。这些设备也会影响到车顶的整体造型,工程师们需要将这些功能性需求与气动性能进行平衡。
内部空间布局的灵活性: 动车组的车厢内部空间,在满足基本乘坐需求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很多现代化的设备,比如更先进的空调系统、影音系统、信息显示系统等。方形的顶部结构,配合现代化的车厢内部设计,反而可以提供更灵活的空间布局,方便集成各种电子设备和管线。
结构强度与轻量化: 动车组整体追求轻量化,以降低能耗和提高运行效率。通过先进的材料和结构设计,即使顶部采用接近方形的结构,也能通过合理的骨架设计和材料选择,保证足够的强度。例如,使用高强度钢或者铝合金,并通过优化肋板的布置来增强结构刚性。
车顶设备集成: 动车组的车顶通常会集成大量的设备,比如受电弓(在某些动车组上)、空调室外机、通信天线、消防设备等等。方形或平缓的顶部设计,更容易为这些设备提供一个相对平整且方便安装和维护的平台,同时也能将这些设备纳入整体的气动设计考量中。

总结一下:

动力集中式客运拖车(半圆形): 侧重于空间利用率、结构简单、制造成本和早期设计延续。它以满足基本的载客需求为主,对高速气动性能的要求不高。
动车组(方形/流线型): 侧重于极致的气动性能、高速运行的稳定性和能效、以及设备集成的便利性。为了克服高速带来的空气阻力,车体(包括顶部)的造型必须经过精密的空气动力学设计。

所以,两者在设计理念和优先级上就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这也导致了它们在外观,尤其是在车顶形状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一个更注重实用和成本,另一个则更追求性能和效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和火车是否是动车无关,这个就是限界问题,限界的顶部就是一个弧形。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先举两个动集方顶的

再来一个动分的圆顶的

圆不圆方不方,和车辆类型没有关系,主要取决于限界和车体的关系

TGV-R和Talgo都是低重心铰接车,本身车高就比较低,车顶和限界高度相差很大,没有必要搞个圆脑袋吧!伦敦地铁限界小,又要多装人,所以车体就尽量往限界上靠,所以就圆了。。

又比如这个又圆又方的。。。其实也是按照限界做的车体,因为设备放在顶上了,所以设备就是削角的

回到问题,为什么国内客车顶部是圆形的?

答:车顶布置了烟道或者空调的管路

为什么动车顶部是方的?

因为那几款车顶没有布置设备,空调管路主要走的应该也是侧面和下面,所以没利用顶部空间。事实上3型车不是这么设计的,所以顶部有东西就圆了。。

附加题:

为什么限界是圆的?

具体不清楚,但我推测和最早蒸汽机车的外轮廓有关系。

user avatar

习惯问题。而且那个肯定不是半圆,半椭圆还差不多,或者顶弧是大半径圆弧,两边用小半径圆弧做个圆角过渡到侧墙罢了。

动集的拖车都至少借鉴原有普通客车的设计,比如英国的Mk1、2、3三种客车,1、2都用到蒸汽时代末尾。Mk3其实就是IC125的拖车,但是也可以单拿出来由机车牵引。当然两种Mk3在车钩上还是有区别,但是车体基本一样。但是实际上英国佬的各种车辆车顶都是圆弧的,尤其是伦敦地铁,几乎跟圆形隧道截面完全重合,总不能把伦敦地铁的车辆开除“动分”籍啊。

我国的某星也一样,机车厂负责车头,客车厂负责拖车。所以车顶是圆弧的,但是引进的ICE3技术分CRH3C车顶一样是圆的。所以,某种程度上这个结论不成立。

苏/俄的ER2系列也一样,是动分没问题,但是车辆基本就是用俄式客车车厢的原始设计深度优化成动分车,所以车顶也是圆弧。

板鸭有一款基于TGV平台搞分动集车,那玩意也是方形截面,而且拖车明显比动车小。

另外,对于日本来说,很早就实现铁道车辆的全动化,而且本身日式限界就小,宽度还算合适但是高度不算够,双层车确实有但是稀少,也就E231塞两节对号入座的绿色双层车厢,车顶也要做成圆弧的,即使这样车顶也还是和单层车的空调外机高度一致。而日本基本除了一些豪华列车之外没有动力集中动车组,所有车辆都是方形截面,估计也是造成题主的错觉之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有意思,其实这背后涉及到铁路车辆设计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权衡。简单来说,半圆形顶部更多出现在动力集中式的客运拖车(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绿皮车”或者“空调车”前面的车厢)上,而动车组(高铁、城际动车)的车头和车厢顶部则多为方形或更复杂的流线型设计。咱们先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背后的原因:1. .............
  • 回答
    哈哈,铁路大佬,这个问题有点意思,我跟你慢慢道来。你问货机拉客为啥会被调侃,这事儿啊,其实一点都不稀奇。你想啊,货机是干嘛的?它就是个“大力士”,主要任务是搬运货物,对不对?它的设计、结构、甚至是飞行方式,都是围绕着“装载量”和“效率”来的。首先,从设计和乘客体验上说,这根本就是两码事。 货机内.............
  • 回答
    问到点子上了!这可是个不少人在家做菜时头疼的问题,但一进饭店,看着厨师们在那些黑黢黢的大铁锅里翻炒得热火朝天,食材就是不往锅底粘,真让人好奇。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秘方”,而是几个实实在在的科学和操作上的道理。首先,得说说这个“大铁锅”。你看到的那种大,而且颜色比较深沉的,多半是铸铁锅,或者说老式铁锅。.............
  • 回答
    这事儿啊,真是东北冬天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每次听起来都让人哭笑不得。为什么东北小孩冬天总爱犯这“舌头粘铁门”的傻事呢?这里面其实有好几个原因凑到一块儿了。首先,你得理解东北那零下几十度的气候。那可不是闹着玩的,空气里都仿佛结着一层冰碴子。在这么低的温度下,任何湿润的东西和冰冷的金属一接触,那简直是天.............
  • 回答
    .......
  • 回答
    奎爷的力气大到能徒手撕裂巨怪、举起崩塌的山体,这点毋庸置疑。但要解释他开扇铁门却显得“慢半拍”,咱们得从几个角度仔细掰扯掰扯,毕竟游戏里的许多设定,光凭直观的力气大小是解释不通的。首先,得想想那扇门到底是什么样的门。你说的“铁门”,在战神的世界里,可不是咱们平时在家门口那种薄薄的铁皮门。想想看,能挡.............
  • 回答
    《纸牌屋》的成功确实与大数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要说它是“唯一原因”或者“大数据是其他剧集没大热的根本原因”,那就有些以偏概全了。Netflix 尝试用大数据分析来指导内容创作,这是一种战略,但内容创作的成功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大数据只是其中一个重要但并非唯一的环节。我们先来梳理.............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高达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高达Z》和《铁血孤儿》,都是以相对悲情、甚至可以说是惨烈的结局收尾的作品,但它们在观众心中的分量和引起的共鸣却截然不同。要分析这个“反响差距”,咱们得掰开揉碎了聊聊。核心问题:为什么《高达Z》的悲情能让人深思和震撼,而《铁血孤儿》的悲情却容易引来争.............
  • 回答
    这起发生在街头的“飞来横祸”,堪称令人触目惊心。一辆轿车,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被一支出自高空的箭矢精准地穿透了两层钢板,留下了一个触目惊心的窟窿。这件事情一经曝光,立刻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在震惊之余,也充满了各种疑问:这支箭的威力究竟有多大?它又是如何做到如此轻易地穿透汽车钢板的?危险性:不.............
  • 回答
    西伯利亚大铁路是世界上最长、最宏伟的铁路之一,它的作用远远超出了单纯的交通运输功能,对俄罗斯的经济、军事、社会、文化以及地缘政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各项作用:一、 经济作用: 连接 Eastern and Western Russia (连接俄罗斯东西部).............
  • 回答
    为广东、浙江、福建及大西南地区打造大坡度客运专线铁路:一场史诗级的交通建设中国,这片广袤而多元的土地,孕育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蓬勃的经济活力。广东、浙江、福建这三个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以及腹地广阔、地势复杂的大西南地区,连接着中国东西部的发展脉络,也承载着巨大的客货运输需求。然而,传统的客运专线设计往.............
  • 回答
    在铁路的世界里,那些矗立在轨道旁、指引着列车方向的标志,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一套严谨且经过千锤百炼的逻辑。你观察到的标志位置不一,左侧、右侧都有,这可不是随意为之,而是根据不同的功能、安全需求以及历史沿革,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信号灯:安全与效率的基石首先,我们得谈谈最直观也是最重要的标志——信号灯.............
  • 回答
    苏联的存在,以及它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无疑是导致冷战时期东西方世界“大分流”的关键因素之一。这并非是说苏联是“唯一”的原因,而是说它扮演了一个核心角色,它的崛起、其政治经济模式的选择,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全球性反应,共同塑造了那个时代的格局。要理解苏联在其中的责任,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层面。.............
  • 回答
    关于没羽箭张清为何不用铁球代替石子的问题,可以从历史背景、技术限制、战术需求和文学设定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以下是综合考虑后的解释: 一、材料获取与成本限制1. 石子的普遍性 在古代,石子是极其常见的自然资源,尤其是山林、河岸地区,随处可见。而铁球需要经过冶炼、锻造等复杂工艺,对铁矿石、燃.............
  • 回答
    从“梗王”到“铁甲黑洞”,撒贝宁身上发生了什么?在《明星大侦探》的舞台上,撒贝宁是当之无愧的“梗王”,他的幽默风趣、逻辑推理和临场反应能力总是能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另一档节目——《这!就是铁甲》,这位曾经的“万人迷”却似乎遭遇了滑铁卢,观众的评价从赞不绝口变成了铺天盖地的批评,.............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设想,一个在大学门口卖铁板鱿鱼的大二女生,她未来的发展道路,其实远比想象中要丰富和多维。这不仅仅是一个“卖小吃”的故事,更是关于一个年轻人在特定阶段,如何通过实践、学习和思考,为自己的人生铺就道路。首先,咱们得说说她现在这个“铁板鱿鱼生意”本身。当下,她正在经历什么? 实践者的.............
  • 回答
    关于扶苏坐镇辽东,拥有三十万精兵,却未南下救秦始皇、阻止胡亥登基的疑问,历来众说纷纭,其中“不知假诏”是解释之一,但若深究,此说似乎有待商榷,或者说,其背后隐藏着更复杂的原因。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不知假诏”的可能性。扶苏未南下,是因为不知道假诏吗?从表面上看,如果扶苏真的以为赵高、李斯、胡亥伪造了.............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